三国后期,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司马仲达和诸葛孔明

从东汉末年到三国西晋,中华大地战乱频仍,各方诸侯、英雄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无数谋臣、良将演出了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一时间群星闪耀,缤纷绚烂。

三国初期,曹操、刘备、孙权等英主招贤纳士,驰骋疆场,大放异彩。到了三国后期,曹操、刘备相继离世,一大批猛将谋士也先后凋零。这时候,蜀国的诸葛亮、魏国的司马懿,逐渐走到了舞台的正中央,成为最为璀璨,交相辉映的双子星。

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有什么样的人生,有什么样的传奇吧!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司马懿(179年-251),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两位天下奇才,看看他们的传奇轨迹。

一.出身对比,均出自名门

诸葛亮出身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和祖父都做过中下级的官员,叔父诸葛玄做过豫章太守。

司马懿也出身名门望族,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世世代代都做朝廷中上级的官员,门第比诸葛亮家还要高一些。有意思的是,

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曾经做过洛阳令,为了整顿秩序,司马防推举二十岁,敢作敢为的曹操做县尉,曹操上任后,马上制作了五色棒,打死了犯禁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后来,当曹操成为魏王之后,特意宴请年迈的司马防。曹操笑着对司马防说:“当年我在您手下做县尉的时候,您是否能想到有一天我称王呢?”’司马防爽朗的说:“当时大王您的才干只配做一个县尉!”曹操听了大笑。


二.均少年成名

诸葛亮十几岁的时候,喜欢念《梁父吟》,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当时的大多数人并不认可,但是徐庶等好友,以及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都认为他是天下奇才,黄承彦还把女儿嫁给了诸葛亮。后来司马徽见到刘备的时候,极力夸赞诸葛亮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刘备于是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三国后期,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司马仲达和诸葛孔明

诸葛亮


司马懿有八个兄弟,世人称之为八达,个个本领出众。司马懿排行老二,,“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多闻”。“常慨然有忧天下心”。当时的一些名流高官,比如杨俊素、崔琰十分看好司马懿的才干和志向,赞不绝口。

三.诸葛亮渴望出山复兴汉室;司马懿一开始不想投奔曹操,后来被逼才出仕。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不像小说《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淡泊名利,他痛心天下纷争,希望自己能一展所学,复兴汉室,所以他积极寻找入仕的机会。他之所以成为黄承彦的女婿,不仅因为黄承彦是襄阳名士,而且因为丈母娘是蔡讽的长女,而小女是刘表刘景生的后妻,也就是说诸葛亮的夫人黄氏要喊刘表小姨父的。据记载,诸葛亮在二十岁之后,多次去荆州,是想在刘表那里谋职的,只是刘表等人气量狭小,不是伯乐,也只好作罢。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感激刘备求贤若渴的诚心,抱着复兴汉室的理念加入了刘备集团。

司马懿则不然,他博学多才的名声很年轻就传扬开来。曹操听到他的名声后,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职。而司马懿对天下鹿死谁手还拿不准?他一开始也并不看好曹操一定能最终胜出,所以他以风痹病为由,假装卧床不起,拒绝征召。曹操本性多疑,觉得这小子年纪轻轻的就病得不能动,肯定是装的。就派人夜间突然闯入去查看司马懿,司马懿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后来到了公元208年,曹操当上了丞相,逼着司马懿出来做官,曹操对使者说,如果司马懿再敢拒绝,就给我抓来。司马懿这次害怕了,只好乖乖的出来做官。

三国后期,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司马仲达和诸葛孔明

司马懿

四.崭露头角后,两人在各自集团作用不同,诸葛亮像西蜀的萧何,而司马懿好比曹魏的张良陈平。

小说《三国演义》影响巨大,深入人心,使得绝大多数读者都认为诸葛亮是算无遗策,决胜千里的军师谋士,但是事实上,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更多的是充当后勤工作。刘备进军西蜀、汉中,带的是庞统和法正做为谋士,而诸葛亮先后镇守荆州和成都,负责后方根据地的治理工作,足食足兵,支援前线,更像是萧何的角色。

而司马懿到了曹操那里,常谋国事,多出奇策,他在曹魏集团起的作用更像张良陈平。比如: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对曹操说:“刘备刚刚夺取西川,人心并没有归附,现在又去争夺遥远的江陵,正是攻取西蜀的好机会。”无奈曹操不听。

又比如:关羽水淹七军后,威震华夏,曹操为之胆寒,想迁都以避锋芒。司马懿出面劝阻,说,于禁虽然战败,对国家大局影响不是很大,我们不能迁都示弱。刘备、关羽现在实力膨胀,孙权肯定会不安,我们可以联合孙权,从后面牵制、袭击关羽。孙权果然让吕蒙白衣渡江,攻占荆州,杀掉了关羽。司马懿此战充分利用了孙刘联盟的内部矛盾,运用外交手段,不仅解了樊城之围,还借刀杀人,除掉了关羽,解除了威胁。

而且还破坏了孙刘两家的战略联盟,破坏了诸葛亮北伐中原,两路出兵的战略构想,一举数得,彻底改变了战略格局,从此把握了战略上的主动,可谓是天下奇谋。

五、第一代主公去世后,两人大放异彩

刘备去世之后,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和李严。后来诸葛亮军事、政事大权独揽,成为西蜀的实际决策人和事实上的一把手。

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司马懿终于开始执掌兵权。曹丕驾崩前,令司马懿与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为辅政大臣,辅佐曹叡。曹叡临死的时候,再次托孤给司马懿和曹爽,由司马懿主管军事,而曹爽主管政事。

司马懿辅佐了曹操、曹丕、曹叡后,到了曹芳继位,才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主管了军事。而诸葛亮在后主刘禅时期,一直是军政一把抓,这是两人的不同。

六、平定边乱,扫除后顾之忧

刘备死后,西川面临重大危机,南中地区的孟获等人趁机发动叛乱。诸葛亮率军南征,深入不毛之地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后击败孟获,平定叛乱。

公元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南面联络孙权,背面勾结鲜卑,不停侵扰。司马懿带兵出征,用了一年的时间,彻底灭掉了公孙渊,稳定了边境。

诸葛亮和司马懿均在本国平定了边乱,各自扫除了后顾之忧。

七.双雄对决,司马懿最后持久抗战成功

诸葛亮一心北伐中原,复兴汉室。从公元228年开始,他多次带兵北伐。在前期,带兵抵御诸葛亮的是魏国名将曹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是曹真派张郃带兵在街亭一战大败马谡,逼得诸葛亮不得不撤兵。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和《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做魏军主帅是不一样的。

三国后期,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司马仲达和诸葛孔明

诸葛亮写出师表,北伐中原,复兴汉室


后来,曹真病死了,司马懿才做为魏军主帅和诸葛亮在战场上对决,两位战神终于正面相逢了。

从公元231年到234年,司马懿和诸葛亮多次交锋,总的来看,从战术角度,诸葛亮多次取得较大的胜利,比如据《汉晋春秋》记载,231年五月,诸葛亮派魏延等率军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坚壁清野,闭门不战,有“畏蜀如畏虎”之讥。

234年,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领们的愤怒。

从战术角度来讲,诸葛亮处于攻势,屡屡有些斩获。司马懿清楚的知道自己军事才能还是不如诸葛亮的,所以他看准诸葛亮蜀军的致命弱点:深入敌国作战,粮草需要千里转运,利于速战。只要魏军坚守不出,蜀军粮食耗尽,不战自退。

所以,司马懿以惊人的隐忍和定力,压住了众将的狂躁和冲动,一忍再忍,使得诸葛亮天大的本事也施展不出,234年八月,诸葛亮病故在五丈原,司马懿获得的最终的胜利。

三国后期,交相辉映的双子星——司马仲达和诸葛孔明

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每次读史书到此,不由得感慨,司马懿和诸葛亮也是一时瑜亮,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诸葛亮忠心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病死在前线,使得后人无比敬仰。

司马懿勤劳国事,以大局为重,不把个人荣辱放在心上,持重不战,保持战略定力,保家卫国,也是文武全才的重臣良将,和诸葛亮一样,在历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仰望夜空,群星灿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