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参谋部:一个传奇军事机构的兴衰史

1919年,刚刚获得一战胜利的协约国,逼迫战败国德国签署了历史有名的《凡尔赛条约》。条约中迫使德国承担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并且失去高达65,000平方公里的领土,以及向协约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为了防止德国重新发起战争进行报复,条约还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撤销德国总参谋部的设置。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认为,德国总参谋部是"德国军国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最为关键的部分。

从德国总参谋部一直以来的表现来看,协约国的做法并没什么不妥。总参谋部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军事理念,当时的欧洲列强纷纷设置了属于自己国家军队的总参谋部。但是德国总参谋部和他们有本质上的不同,德军总参谋部因其完备严格的培训机制和靠实际表现而非出身门第作为奖惩标准而声名卓著。德国总参谋部的培训机制并不只为了培养出合格的参谋人员,更为了培养出具有具有丰富知识、广阔视野和献身精神的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德国总参谋部:一个传奇军事机构的兴衰史

也正是因为德国总参谋部的独特性,所以协约国的种种限制也仅仅起到部分作用,虽然总参谋部这一机构被撤销,但是其精神一直存在德国仅剩的、为数不多的军队里。

德国总参谋部的起源

德国总参谋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勃兰登堡-普鲁士"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的统治时期。当时欧洲历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战争"刚刚结束,而他所属的领地——勃兰登堡-普鲁士七零八散,散布在德国的各个角落,互不相连。为了建立起强有力的统治,1653年他在领地上招募士兵,建立一支数千人的常备军。这只军队的军费由中央支付,而被驯服的容克贵族成了这支军队各个阶层的军官。在腓特烈·威廉去世时,这支军队的规模扩大到了四万多人,这也是后来普鲁士军队以及德国军队的基础。

德国总参谋部:一个传奇军事机构的兴衰史

为了给这支常备军提供后勤上的支持,"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创建军需总监部,负责处理一些"技术性的辅助勤务",包括担负工兵勤务、选择行军道路和宿营地、构筑阵地等任务。这个机构被认为是普鲁士、德国总参谋部的前身。

到了弗里德里希时代,军需总监部又增加了传令、为行军部队指路以及为将帅们起草报告和文书的任务。在普鲁士后来对波兰的作战以及1778年巴伐利亚王位的继承中,军需总监部又承担了后备部队的计划和领导工作,为国王立下汗马功劳。

在这个时期,部门中的人员并没有制定作战计划的权利,同时也没有一个领头的人向军队的最高长官或者说君主提供相关的意见。"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及其继承者亲自制定作战计划,并指挥军队战斗,可以说他们就是现阶段的总参谋长。

德国总参谋部:一个传奇军事机构的兴衰史

总参谋部体制的确立

总参谋部的进一步反正来源于普鲁士军队在耶拿-奥尔施塔特会战中的惨败。在这场战争中,普鲁士军队仍然按照伟大的腓特烈大帝制定的原则来组织和指挥,但事实证明,他们无法应付法国所引领的新形式的战斗。在战场上的失败摧毁了它的军队,也使得曾经骄傲的普鲁士王国沦为了拿破仑领导的法国的附庸。战败后的普鲁士开启了包括沙恩霍斯特等人的军事改革在内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对目前的参谋部体制改革和对军需总监部的改组。这也为后来传奇的德国总参谋部奠定了基础。

作为军事局长兼军队改革委员会主席的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领导这场对旧式军队的改造,首先就是把原来的雇佣兵制度改成了征兵制,并辅以民兵辅佐。这些反传统的举动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更让保守派不能接受的是,沙恩霍斯特提出设立一个负责军事计划的总参谋部,由总参谋部的负责人担任君主的军事顾问,这个新的部门同时也会为前方打仗的将领出谋划策,不论出的主意对错,这些参谋人员都要为他们所出的主意进行负责。

德国总参谋部:一个传奇军事机构的兴衰史

沙恩霍斯特的意图是赋予总参谋部指挥和控制军队的合法身份,因此参谋人员将组成一个特殊化的部队,接受同一套军事理论的教育。这种创新也正式后来总参谋部成为传奇的原因之一。

在"耶拿-奥尔施塔特会战"之后的几十年里,保守派一直在反对这种制度上的创新,虽然因为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支持,沙恩霍斯特的设想实施了一部分,但是其设想完全实现,还要等到十九世纪中叶。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老毛奇,1857年,他被任命为总参谋长,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一直担任这个职位。当时总参谋部属于普鲁士军事机构中的从属机构,其首长总参谋长并没有军队的指挥权,也没有和君主直接接触的权利。老毛奇上任之时,正好处于普鲁士军事改革的过程中,这时普鲁士国内政治和德国更广泛的事务都处于风云变幻之中。被称之为"铁血宰相"俾斯麦刚刚被德皇任命为帝国首相,为了转移反对军事改革的议员的视线,俾斯麦便开启了德国统一的大业,筹划了三场统一战争——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而老毛奇抓住军事改革的机会对总参谋部的机构进行了改组,并且在这场统一大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总参谋部:一个传奇军事机构的兴衰史

德国统一战争中的总参谋部

作为普鲁士军队的总参谋长,老毛奇领导指挥了普奥战争。他在统一战争前夕在普鲁士境内铺设的一条完善的铁路交通体系,使得普鲁士迅速的结束战争并且获得胜利。这也为普鲁士领导下的德国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后普鲁士又在普法战争中获得胜利,普皇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的镜厅登基成为德皇,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国,他本人成为首任皇帝。遂告德意志统一,成为欧陆第一大国。这些胜利提高了普鲁士总参谋部的威望,巩固了它在军事指挥和计划方面的领导地位。

在老毛奇的领导下,总参谋部成为德国陆军的精锐机构。要获得进入总参谋部的资格,必须由上级军官提名,从普鲁士军事学院毕业,并且还要通过为期两年的试用期。只有这样,才能穿上总参谋部的军官的正式着装——"镶以维红色边的裤子和上衣"。他随后的工作将在位于柏林的总参谋部和各种外勤任命之间交替进行,例如在步兵师担任一名行动官。后者的特点是为地方部队部队的参谋部服务。

德国总参谋部:一个传奇军事机构的兴衰史

作为总参谋部的总参谋长没有直接的指挥权,但是作为总参谋长需要对总参谋部的作战计划负责任,为了使作战部队能过正确的实施总参谋部所制定的计划,参谋总部派出的随军的参谋都是能严格执行的人,于是他通过对陆军和野战军随军参谋的影响,从而实现总参谋部的一些军事计划。

德国总参谋部的消逝

1919年,一战中战败的德国不得不撤销了总参谋部。但是总参谋部的培训机制以及人才并未消逝。新成立的魏玛共和国接收了总参谋部留下的杰出军官。在《凡尔赛和约》的限制下,德国想尽了一切办法去发展军事,比如禁止军事学院招生,那么就在内部开了个"长官助理培训班"来培训中高级参谋军官,使得人才不至于断流。他们当中有的成为日后纳粹德国的高级指挥官,包括未来的战争部长布伦堡,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陆军元帅伦斯德、博克和莱布,以及空军元帅凯塞林。

但是,当德国重整军备的时刻到来后,虽然总参谋部被重新确立为军队的最高统帅部门,但是它再也无法恢复以前的地位。老毛奇留下的共同责任和共同教育的原则与元首制(社会主义国家自上而下的威权主义)是不相容的。德国强人对军队的高层领导充满了不信任——这种负面情绪也延伸到了总参谋部。因此,总参谋部的恢复也为它在1945年的衰落和最终消失播下了种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