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參謀部:一個傳奇軍事機構的興衰史

1919年,剛剛獲得一戰勝利的協約國,逼迫戰敗國德國簽署了歷史有名的《凡爾賽條約》。條約中迫使德國承擔發動戰爭的全部責任,並且失去高達65,000平方公里的領土,以及向協約國支付鉅額的戰爭賠款。為了防止德國重新發起戰爭進行報復,條約還限制了德國的軍事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撤銷德國總參謀部的設置。以英國為首的協約國認為,德國總參謀部是"德國軍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最為關鍵的部分。

從德國總參謀部一直以來的表現來看,協約國的做法並沒什麼不妥。總參謀部代表了一種全新的軍事理念,當時的歐洲列強紛紛設置了屬於自己國家軍隊的總參謀部。但是德國總參謀部和他們有本質上的不同,德軍總參謀部因其完備嚴格的培訓機制和靠實際表現而非出身門第作為獎懲標準而聲名卓著。德國總參謀部的培訓機制並不只為了培養出合格的參謀人員,更為了培養出具有具有豐富知識、廣闊視野和獻身精神的戰爭機器的一部分。

德國總參謀部:一個傳奇軍事機構的興衰史

也正是因為德國總參謀部的獨特性,所以協約國的種種限制也僅僅起到部分作用,雖然總參謀部這一機構被撤銷,但是其精神一直存在德國僅剩的、為數不多的軍隊裡。

德國總參謀部的起源

德國總參謀部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勃蘭登堡-普魯士"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的統治時期。當時歐洲歷史上有名的"三十年戰爭"剛剛結束,而他所屬的領地——勃蘭登堡-普魯士七零八散,散佈在德國的各個角落,互不相連。為了建立起強有力的統治,1653年他在領地上招募士兵,建立一支數千人的常備軍。這隻軍隊的軍費由中央支付,而被馴服的容克貴族成了這支軍隊各個階層的軍官。在腓特烈·威廉去世時,這支軍隊的規模擴大到了四萬多人,這也是後來普魯士軍隊以及德國軍隊的基礎。

德國總參謀部:一個傳奇軍事機構的興衰史

為了給這支常備軍提供後勤上的支持,"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創建軍需總監部,負責處理一些"技術性的輔助勤務",包括擔負工兵勤務、選擇行軍道路和宿營地、構築陣地等任務。這個機構被認為是普魯士、德國總參謀部的前身。

到了弗里德里希時代,軍需總監部又增加了傳令、為行軍部隊指路以及為將帥們起草報告和文書的任務。在普魯士後來對波蘭的作戰以及1778年巴伐利亞王位的繼承中,軍需總監部又承擔了後備部隊的計劃和領導工作,為國王立下汗馬功勞。

在這個時期,部門中的人員並沒有制定作戰計劃的權利,同時也沒有一個領頭的人向軍隊的最高長官或者說君主提供相關的意見。"大選帝侯"腓特烈·威廉及其繼承者親自制定作戰計劃,並指揮軍隊戰鬥,可以說他們就是現階段的總參謀長。

德國總參謀部:一個傳奇軍事機構的興衰史

總參謀部體制的確立

總參謀部的進一步反正來源於普魯士軍隊在耶拿-奧爾施塔特會戰中的慘敗。在這場戰爭中,普魯士軍隊仍然按照偉大的腓特烈大帝制定的原則來組織和指揮,但事實證明,他們無法應付法國所引領的新形式的戰鬥。在戰場上的失敗摧毀了它的軍隊,也使得曾經驕傲的普魯士王國淪為了拿破崙領導的法國的附庸。戰敗後的普魯士開啟了包括沙恩霍斯特等人的軍事改革在內的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對目前的參謀部體制改革和對軍需總監部的改組。這也為後來傳奇的德國總參謀部奠定了基礎。

作為軍事局長兼軍隊改革委員會主席的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領導這場對舊式軍隊的改造,首先就是把原來的僱傭兵制度改成了徵兵制,並輔以民兵輔佐。這些反傳統的舉動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反對。更讓保守派不能接受的是,沙恩霍斯特提出設立一個負責軍事計劃的總參謀部,由總參謀部的負責人擔任君主的軍事顧問,這個新的部門同時也會為前方打仗的將領出謀劃策,不論出的主意對錯,這些參謀人員都要為他們所出的主意進行負責。

德國總參謀部:一個傳奇軍事機構的興衰史

沙恩霍斯特的意圖是賦予總參謀部指揮和控制軍隊的合法身份,因此參謀人員將組成一個特殊化的部隊,接受同一套軍事理論的教育。這種創新也正式後來總參謀部成為傳奇的原因之一。

在"耶拿-奧爾施塔特會戰"之後的幾十年裡,保守派一直在反對這種制度上的創新,雖然因為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的支持,沙恩霍斯特的設想實施了一部分,但是其設想完全實現,還要等到十九世紀中葉。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老毛奇,1857年,他被任命為總參謀長,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裡一直擔任這個職位。當時總參謀部屬於普魯士軍事機構中的從屬機構,其首長總參謀長並沒有軍隊的指揮權,也沒有和君主直接接觸的權利。老毛奇上任之時,正好處於普魯士軍事改革的過程中,這時普魯士國內政治和德國更廣泛的事務都處於風雲變幻之中。被稱之為"鐵血宰相"俾斯麥剛剛被德皇任命為帝國首相,為了轉移反對軍事改革的議員的視線,俾斯麥便開啟了德國統一的大業,籌劃了三場統一戰爭——普丹戰爭、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而老毛奇抓住軍事改革的機會對總參謀部的機構進行了改組,並且在這場統一大業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德國總參謀部:一個傳奇軍事機構的興衰史

德國統一戰爭中的總參謀部

作為普魯士軍隊的總參謀長,老毛奇領導指揮了普奧戰爭。他在統一戰爭前夕在普魯士境內鋪設的一條完善的鐵路交通體系,使得普魯士迅速的結束戰爭並且獲得勝利。這也為普魯士領導下的德國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後普魯士又在普法戰爭中獲得勝利,普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登基成為德皇,宣告建立德意志帝國,他本人成為首任皇帝。遂告德意志統一,成為歐陸第一大國。這些勝利提高了普魯士總參謀部的威望,鞏固了它在軍事指揮和計劃方面的領導地位。

在老毛奇的領導下,總參謀部成為德國陸軍的精銳機構。要獲得進入總參謀部的資格,必須由上級軍官提名,從普魯士軍事學院畢業,並且還要通過為期兩年的試用期。只有這樣,才能穿上總參謀部的軍官的正式著裝——"鑲以維紅色邊的褲子和上衣"。他隨後的工作將在位於柏林的總參謀部和各種外勤任命之間交替進行,例如在步兵師擔任一名行動官。後者的特點是為地方部隊部隊的參謀部服務。

德國總參謀部:一個傳奇軍事機構的興衰史

作為總參謀部的總參謀長沒有直接的指揮權,但是作為總參謀長需要對總參謀部的作戰計劃負責任,為了使作戰部隊能過正確的實施總參謀部所制定的計劃,參謀總部派出的隨軍的參謀都是能嚴格執行的人,於是他通過對陸軍和野戰軍隨軍參謀的影響,從而實現總參謀部的一些軍事計劃。

德國總參謀部的消逝

1919年,一戰中戰敗的德國不得不撤銷了總參謀部。但是總參謀部的培訓機制以及人才並未消逝。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接收了總參謀部留下的傑出軍官。在《凡爾賽和約》的限制下,德國想盡了一切辦法去發展軍事,比如禁止軍事學院招生,那麼就在內部開了個"長官助理培訓班"來培訓中高級參謀軍官,使得人才不至於斷流。他們當中有的成為日後納粹德國的高級指揮官,包括未來的戰爭部長布倫堡,陸軍總司令布勞希奇,陸軍元帥倫斯德、博克和萊布,以及空軍元帥凱塞林。

但是,當德國重整軍備的時刻到來後,雖然總參謀部被重新確立為軍隊的最高統帥部門,但是它再也無法恢復以前的地位。老毛奇留下的共同責任和共同教育的原則與元首制(社會主義國家自上而下的威權主義)是不相容的。德國強人對軍隊的高層領導充滿了不信任——這種負面情緒也延伸到了總參謀部。因此,總參謀部的恢復也為它在1945年的衰落和最終消失播下了種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