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正德七年十一月,对于大明帝国而言,岁月并不静好,因为蒙古铁骑依然在威胁着京师。

为了打理父皇留下来的烂摊子,现任皇帝朱厚照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派太监去问问内阁的意见。没想到,一向温文尔雅的和事佬内阁首辅李东阳这回反应却异常激烈,死活不肯奉诏,直接把正德皇帝的命令顶了回去,并且告诉传话的太监:“我今日如果曲意逢迎皇上,日后即有后患,百死何赎!”

李东阳深知,一根筷子一折就断,一把筷子却是很难折断的。于是他发动六部、科道官等文官集体反对,一时之间,搞得正德皇帝很下不来台。

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这条激起强大反对声浪的旨意,就是“京边官军兑调操习”。这八个字解释起来很简单:把京军的官军调到边关,再把边军调到京城。

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京军下基层锻炼,基层军队上调京城充实队伍。

皇帝老人家的这个想法好不好?

一、战五渣的京军

顾名思义,京军就是京城的军队,边军就是边关如宣府、大同等地的军队,二者向来各安其位。上一次让边军进京,已经是近一百年前的事了;而让边军和京军定期换防,在明朝更是前所未有。

后世的文人评价说:“祖宗时,未有调边兵入内地者”。

换言之,正德皇帝这么干,完全是不把祖宗的规矩放在眼里。

朱厚照为啥要大费周章地推动这一举措?主要还是因为正德朝京营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了。

曾经的京营,可以说是整个明朝最精锐、最骁勇的部队,当年明成祖朱棣屡次北征,率领的可都是京营的人马。但自宣德朝之后,京营的战斗力便江河日下,早不复当年之勇。后来土木堡之变,朱祁镇御驾亲征,兵败被俘,从征的京营几乎全军覆没,这之后重新建立起来的京营,早没有当年的精气神。

到弘治年间,承平日久,没有战争的锤炼,京营已相当孱弱,无论兵士还是将领,都弥漫着颓靡之气。弘治十三年,弘治皇帝满怀期待地派遣平江伯陈锐操练京营兵马,主动出击,抵御蒙古侵袭,可陈锐听说敌人火筛“赤面颀伟,骁勇善战”,畏惧不前,不敢承担重任。

临行之时,弘治亲自将军印赐给他,他竟当着皇帝的面跌了一跤,把军印直接摔在地上。

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不敢上也得上,陈锐并非将才,赶鸭子上架,自然干不好。刚开始他不敢主动出击,龟缩不出,还忽悠弘治,说这叫做“坚壁清野”。时间长了,弘治皇帝渐渐失望,眼见并无成效,只得把他撤了回来。

对于这种局面,弘治皇帝自己也很焦虑,弘治十七年的一次召对中,他问李东阳和刘大夏,为什么当年老祖宗朱棣,能够亲率京营,北征蒙古,现在却不行了呢?

刘大夏只好说了大实话:“太宗之时何时也?!有粮有草,有兵有马,又有好将官!今粮草缺乏,军马疲弊,将官鲜得其人,军士玩于法令……”

总之一句话,皇上,时代变了。

更直接的话,刘大夏和李东阳不敢说,其实,京营战斗力之下降,不能光怪祖宗,弘治皇帝自己也要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

弘治六年,京城里有几场大工程要忙,首先是去年弘治皇帝的妹妹仙游公主去世,她的坟还没修好,紧接着是修弘治皇帝的老丈人,也就是张皇后亲爹的坟,再加上玄武门以及护城河的修缮,这么多事,人手不足,弘治皇帝便下令,让京营的官军去干活。兵部尚书觉得不妥,极力反对,但弘治不仅不听,还命令这几项工程都要加快进度,早点完成。

之后,弘治屡次从京营中调拨人马,修宫殿、盖房子,每次都是万余人应役,搞的京营疲于奔命。兵部尚书马文升再次上疏,说如今“民困于征求,军困于工役”,应该停一停了,那么弘治皇帝什么反应呢?“嘉纳之”,那意思就是,你讲的很有道理,但下次再说吧。

在这样沉重的劳役负担下,指望本来就久疏战阵的京营一面搞土木,一面还能保持强大的战斗力,岂不是天方夜谭?

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所以,当弘治十七年,蒙古铁骑再次犯边时,弘治皇帝面对的,就是一个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

二、正德皇帝的改革方略

一年后,弘治皇帝去世,这个烂摊子丢给了他的儿子,出了名的“顽童天子”正德皇帝朱厚照。朱厚照特别热心军事,他看着皇城脚下无能的京军,越看越不顺眼。

事实再次证明了京军战斗力的低下,正德五年,刘六、刘七农民起义在河北爆发,规模迅速壮大,直逼京师,而京军却一触即溃,屡战屡败,最后,不得不从宣府、大同、辽东等边防前线,调来久经沙场的边军兵马,才扑灭了这场起义。

京军磨了半天也解决不了的问题,边军一来就搞定了,二者战斗力的鲜明对比,让正德印象深刻。于是,他一拍脑袋,想出了主意:京军与边军对调操练,参与调换的将士,每人赏银一两。

他的思路很直接:京营的战斗力差,是因为练得少,那就把京营送到边关去,在边关实战演练,等练好了再回来。同时,把一部分战斗力较强的边军调到京城,让孱弱的京营见识见识,仗该怎么打。

然而,对于这种完全将“祖宗成法”置之度外的行为,正德皇帝一开始心里也有点发怵。他恐怕内阁老臣们不答应,先让太监去探探内阁的口风,首辅李东阳果然坚决反对,并上疏皇帝,一口气列出了十条反对理由。

大明王朝的改革困境


▲影视剧《正德演义》里的李东阳

李东阳明白,正德皇帝向来标新立异,跟他掰扯祖宗成法是没用的。所以在奏疏中,他并未纠缠于“旧制”,而是从可执行性方面,指出了对调操练的种种问题。

他认为,以边军的人数,防御蒙古本来就捉襟见肘,再抽调边军进京,会使得边防守备空虚。另一方面,京营长途出动,有扰民之嫌。最要紧的是,这样距离远、规模大的换防,靡费军饷,加重了财政负担,明朝未必能拿得出这么大一笔开支。

这几个理由,讲得条分缕析,头头是道。但朱厚照可不是一般的皇帝,只要他想做,你怎么反对都无济于事。几个月后,李东阳半是被迫、半是自愿地致仕退休,回家休养,而朱厚照则绕过不听话的内阁,通过“内旨”,直接下达了调换命令。

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换防开始后,辽东、宣府、大同、延绥这四大重镇的边军来到京城,号称外四家,规模高达数万人。因为是“奉旨轮换”,他们在京城作威作福,有恃无恐,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而京营的人马到了边关,天高皇帝远,更加没人管,战斗力也没怎么进步。原本的一箭双雕之计,却两头都没落到好。

李东阳的担忧是对的,再好的想法,也需要严谨的制度设计和实施执行,而正德皇帝及其亲信,是没有能力把这么大规模的事情办好的。管理不善,反而给某些人提供了新的从中牟利的空间。

可是,“变”未必好,“不变”却必然更糟,京军的战斗力差,是动摇明朝基石的大问题,如果再不解决,只会贻害更深。而以李东阳为代表的大臣们,看出了对调操练的弊病,却并没有提出更切合实际的方针,如何能指望正德回心转意呢。

三、越改越乱,不如不改

这就是明朝最大的危机,人人都知道体制有问题,需要改革。但就算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韪下决心改变体制,再好的政策落到下面都会荒腔走板,变成了一些利益集团“谋利”的工具。

越改越乱,越改越麻烦,于是人人心中咒骂体制不行,却没有人敢打破僵局。就连李东阳这样的内阁首辅,学富五车,也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只能消极的反对皇帝的改革措施。

这么玩,迟早得玩完。

随着正德皇帝去世,对调操练也没了下文,京营的战斗力并没有实际上的改善,而吃空饷、虚报人数的现象愈发严重。三十年后,嘉靖朝庚戌之变,俺答从古北口一路长驱直入,驻军通州,包围了京师。

十几天中,京军从头到尾不敢出战,眼睁睁看着俺答在京城周围大肆掳掠后扬长而去。嘉靖皇帝曾经致力于扫除正德留下的“弊政”,但如今也不得不重新恢复正德的安排,顶着沉重的财政负担,让边军进京入卫。

终明一朝,京军的的战斗力再无起色,京营之孱弱,终于使明朝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促成了满洲的铁骑完成了“蛇吞象”的惊天逆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