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摘自 清——孔尚任《桃花扇》

導語:從古至今,無數的歷史愛好者都對“玄武門之變”持以濃厚的研究熱情,這場軍事政變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以同胞之血換政權的經典範例,更是影響最為深遠的奪嫡事件之一。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 畫像

唐太宗李世民:“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大多數人對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的軍事政變表示理解,而也有一部分人又對太子建成、齊王元吉的下場表示同情。

在李淵謀劃推翻隋王朝之初直到登上皇帝寶座,李世民充分的展示了他非同一般的軍事謀略和政治才華,同時,個人威望在朝廷和軍隊乃至民間得到了充分的認可。

而隨著李世民威望的日益增長,讓高祖李淵深深忌憚不已,也讓坐上太子之位的李建成感到了來自秦王李世民的威脅。

而李淵對三子態度的猶豫不決,導致朝廷內外形成了兩股勢力,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為一黨,秦王李世民自成一系。

隨著兩股勢力的矛盾不斷加深,“兄弟鬩牆”的爭鬥越演越烈,所以說,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玄武門之變”的發生是合乎情理的。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一、玄武門之變的導火索:“太白經天”

李淵登基之初,李氏政權的軍事、政治根基還沒有完全穩固,政權內外的隋朝餘黨以及零散的起義軍還沒有全部消滅,朝廷內部的政治機構也沒有達到統一,存在著激烈的內部矛盾衝突,並且達到了李淵不能控制的白熱化階段,這個時候,“玄武門之變”是唯一結束這場愈演愈烈的內部矛盾的典型事件。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得來不易的政權內外達到統一。

那個時候的人們上至獨攬大權的李淵,下至黎民百姓,對於自然科學的理解、認識只侷限在“鬼神”一類的傳說上面,在中國歷史封建思想的影響下,普遍都存在“君權神予”的思想意識。

在玄武門事件發生之前,李唐王朝曾經出現過兩次“太白經天”的天象,由於當時人們的思想意識對這種異常的事情無法做出正確的解答,便產生了各種對矛盾雙方不利的解釋。屢立戰功、軍中威信、地位僅在太子李建成之下的李世民早已有了奪取皇位的想法。

“太白經天”第一次出現的時候,李建成、李元吉又早就覺得李世民對自己的太子位置構成了威脅,矛盾雙方都在緊鑼密鼓的給對手製造陷阱以達到目的。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 像

高祖李淵又因建成、元吉還有後宮的嬪妃狀告李世民,有了想要加罪李世民的想法,雖然最終沒有處死李世民,但也讓李世民明白李淵想要維持一個平衡的局面,或者說李淵想增加李建成的勢力來控制自己。

在李淵的默許下,李建成為了削弱秦王府的實力,把尉遲敬德、杜如晦、房玄齡等人才驅逐,又藉著突厥南下的時機,將李世民的兵權奪到李元吉的手中,更加劇了雙方劍拔弩張的局面。

“太白經天”的第二次出現,正好在李世民掌控的地域範圍,這對封建思想意識“深信不疑”的老百姓來說,李世民登上皇帝寶座就是“天命所歸”,也許二次的“太白經天”只是一個巧合,但這對李世民籠絡人心、發動“玄武門政變”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之一,藉助二次出現的“太白經天”積攢民心。

之二,因為李淵後宮嬪妃的狀告李世民“淫穢宮闈”,讓李淵有了處死李世民的想法,“太白經天”的出現給了李世民辯白“淫穢宮闈”時間,畢竟“淫穢宮闈”沒有真憑實據,而“太白經天”是真實存在的。

這個時候,時間的不允許和政敵的緊逼,為了自保,登上自己夢寐以求的大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來除掉自己的親兄弟也是“合情合理”的了。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二,太子李建成集團對秦王李世民集團的排擠、陷害導致了“玄武門之變”發生。

李淵剛剛登基,就將作為自己接班人的李建成立為太子,除了軍國大事,全部交給李建成處理,重點培養李建成處理朝政的能力。

此時的李世民並沒有急於在朝堂上嶄露頭角,而是在秘密的招賢納士,在軍中培植自己的勢力,這時的李建成還沒有感到來自於李世民的威脅,雙方的矛盾衝突還處於萌芽狀態。

五德六年起,隨著矛盾的加深,雙方的矛盾從幕後達到了公開化,李建成採取積極措施打壓李世民全力鞏固自己的位置。

1,趁李世民在外連年征戰的機會,李建成諂媚、賄賂後宮嬪妃,博取“東宮慈愛”的名聲,培植長林軍,方便在宮中護衛自己以應不時之需。

2,注重勢力培養,得到以裴寂為首的朝中大臣支持。

3,

隨著李唐政權的日益穩固,武德五年,全國統一的戰爭即將結束,李世民掌握的軍事大權成了李建成的唯一威脅,為了削弱李世民的軍權,將尉遲敬德調離李世民身邊,並賄賂尉遲敬德未果。又在李淵的默許下驅逐杜如晦、房玄齡等,使之雙方不得私自會面。又在突厥南下禍亂邊關之機,武德九年,李建成又在李淵的默許下,令李元吉為元帥,接掌李世民兵權,徹底的削弱了李世民的勢力。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唐高祖李淵 像

4,權力爭奪雖然是封建統治階級最為常見的現象,歷朝歷代的奪嫡事件最為常見的就是各種殘暴血腥的戲碼,但李建成並沒有仿效前人,對待李世民的始終報以剋制的態度。

為了防止骨肉相殘的局面發生,在李建成多次削弱李世民勢力的過程中,李建成始終沒有采取過極端的手段徹底除掉李世民。根據歷史記載,當時的齊王李元吉、謀臣魏徵都曾向李建成諫言:除掉李世民以絕後患,但當時的李建成並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

對於太子李建成的猶豫不決,根據歷史可以得出以下幾點:

其一,李唐王朝政權剛剛穩固,這個時候如果發生重大的朝廷變故,對剛剛建立的唐朝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李建成深知李淵非常重視綱常禮教,如果和李世民發生骨肉相殘的事件會直接影響自己在李淵心中的地位,反之,會得到李淵的青睞與支持。

其二,相比之下,李世民絕對稱得上是一個經世之才,登基之後如果得到李世民的全力配合,對於剛剛結束戰亂新成立的大唐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不能徹底瓦解掉秦王府勢力,只有削弱李世民的兵權,不能任由李世民繼續發展壯大。

其三,太子李建成,性本敦厚,不忍對一母同胞的李世民血腥鎮壓、骨肉相殘的局面出現。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唐高祖李淵 畫像

三,李世民勢力集團的不斷壯大,讓李淵感到自己的權利受到了嚴重威脅,間接的導致了“玄武門之變”成因

太子與秦王的奪嫡之爭,讓其父李淵對待兄弟二人的態度,間接對事態的發展成了關鍵。

如果說李淵對李世民的態度發生轉變,那麼轉變的轉折點就是東都戰役的發生,戰役發生之前,猶豫不決的李淵只是為了調和兄弟二人之間的矛盾,那麼在李淵坐穩皇帝寶座之後就是明顯的偏向太子李建成了。

而無論軍事、政治、才華都非常突出,各方面力壓李建成的秦王李世民來說,從當初的晉陽起兵直到現在的官職“秦王”,“天策將軍”,從和劉文靜、裴寂的太原密談,後慫恿李淵舉兵反隋,多年的戰場腥風血雨,立下了赫赫戰功,驕傲自大、居功自傲是不可避免的,李世民的這些經歷讓李建成感受到了嚴重威脅。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 像

也有歷史記載說,李淵曾答應過李世民太子之位,李淵繼位之後卻肥而食言,立李建成為太子,說明他對李建成還是非常器重的,又有封建王朝“綱常禮教”的影響,“立嫡立長”在天下臣民來看都是理所當然的。

心高氣傲、戰功卓著的李世民豈能甘為臣子。東都戰役之後,父子、兄弟之間早已產生了矛盾、猜忌,作為一個王朝的締造者,李淵怎麼能容忍來自“功高震主”的李世民的皇位威脅,即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還有李世民在東都洛陽開辦的“開文學館”發展的非常迅速,這些都是朝堂之上的李淵所不想看到的。

典籍記載 李淵:此子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吾昔日子也。

由此可見,李淵雖極為不安,但為了顧全大局著想,沒有對手握軍事重權的李世民加以制止,而李淵沒有收回李世民兵權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覬覦皇位的不止一人,李建成同樣也想強大自己的實力,李世民軍權在手,這樣就和太子李建成形成了相互制約的態勢。

二,李淵還需要李世民的能征善戰來平息尚未統一的農民起義軍,這也是李淵考慮的主要因素。

三,李世民集團猛將如雲,善謀善斷者如房玄齡、杜如晦、徐世績等更是甘心被壓迫而不反抗之人。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齊王李元吉 畫像

雖然一直以來,隨著矛盾的不斷加深,李淵、李世民父子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但李淵始終沒有對李世民採取任何非常手段。這些都可以從李淵對李世民的態度轉變可以發現,利用李元吉來分掌李世民的兵權,對李建成集團打壓、排擠李世民的行為報以支持、默認的態度,也正好利用兩個集團的矛盾衝突來平衡雙方的利益關係,讓他們沒有時間爭奪自己的皇帝寶座。

結語:正如我上面所說,“玄武門之變”的發生對李世民來說是非常具有必要性的,李世民的成功來自於李建成的麻痺大意和過於自信,“玄武門之變”搶在了李元吉進一步瓜分李世民兵權之前,搶佔先機解決掉最為有力的皇位競爭者;成功的逼迫李淵立自己為皇位繼承人。由此可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是父子兄弟之間的利益集團長時期的處於多方面衝突導致了血腥殘忍的結局。

淺談唐史: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