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葉嘉瑩先生談《古詩十九首》:更好的詩是渾然天成的 | 讀經典,過新年

《古詩十九首》的文字是非常簡單樸實的,然而它的含意卻十分幽微,容易引人產生聯想。清代學者方東樹在他的《昭昧詹言》中說,“十九首須識其‘天衣無縫’處”。什麼叫“天衣無縫”?就是說,這些詩寫得自然渾成,看不到一點兒人工剪裁的痕跡。

我們讀不同的詩要懂得用不同的方法去欣賞。有的詩是以一字一句見長的,它的好處在於其中有某一個字或某一句寫得特別好。因此,有些人就專門在字句上下功夫。在中國文學的歷史上流傳了很多這樣的故事,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是其中的一個。

另外還有一個有名的故事,說是唐代詩人賈島在馬背上得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把“推”字改成“敲”字,自己又拿不定主意,坐在馬背上想得入神,一下子就衝進京兆尹韓愈出行的隊伍,被眾人拿下送到韓愈面前。韓愈也是有名的詩人,不但沒怪罪他,反而幫他斟酌了半天,最後決定還是用“敲”字更好。為什麼“敲”字更好?因為詩人所要表現的是深夜的寂靜,推門沒有聲音,當然也很寂靜,可是在萬籟無聲之中忽然響起一個敲門的聲音,有時候反而更能襯托出周圍的寂靜。因此,後來很多學寫詩的人就專門在“詩眼”和“句眼”上下功夫,費盡了“推敲”。

我當然不是說修辭不重要,可是要知道,更好的詩其實是渾然天成的,根本就看不出其中哪一個字是“眼”。比如杜甫的《自京赴秦先縣詠懷五百字》,每一個字都有他感發的力量。杜甫《羌村》中有一句“群雞正亂叫”,如果單看這一句,這算什麼詩?然而這是一首感情深厚的好詩。

杜甫把他的妻子、家人安置在羌村,自己去投奔唐肅宗。後來他被叛軍俘虜到長安,從長安逃出來又幾乎死在道路上,而在這段時間裡,羌村一帶也被叛軍佔領過,聽人傳說叛軍把那個小村莊殺得雞犬不留。在經歷過這麼多憂患危險之後,詩人得到機會回羌村去看望他的妻子、家人。試想,當他見到“群雞正亂叫”那種戰前常見的平安景象時,心中會產生多麼美好和安定的感覺!如果你不讀他整個的一首詩,如果你不知道那些背景,你怎能知道“群雞正亂叫”的好處?不但杜甫如此,陶淵明也是如此。凡是最好的詩人,都不是用文字寫詩,而是用自己整個的生命去寫詩的。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更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 | 读经典,过新年

我曾經看到一篇文章,內容是談論近來的學術風氣。文章說,中國千百年來傳統的學術風氣是把為人與為學結合在一起的。中國歷史上那些偉大詩篇的好處都不僅在於詩歌的藝術,更在於作者光明俊偉的人格對讀者的感動。那篇文章還說,現在的風氣是把學問都商品化了,大家都急功近利,很多做學問的人都想用最討巧的、最省事的、最方便的辦法得到最大的成果。這是一種墮落。古人講為學、為師,是要把整個一生都投入進去結合在一起的,而現在講詩的人講得很好,理論很多,分析得很細膩,為什麼沒有培養出偉大的詩人?就因為沒有這個結合。詩人如此,詩也是如此。真正的好詩是渾然一體的詩。對這樣的詩,你要掌握它真正的精神、感情和生命之所在,而不要摘取一字一句去分析它的好處。

除了渾成之外,《古詩十九首》另一個特點是引人產生自由聯想。我實在要說,《古詩十九首》在這一點上與《紅樓夢》頗有相似之處。第一,它們對讀者的感動都是事實而且是多方面的;第二,《紅樓夢》後四十回究竟是誰所作?同樣一直成為一個疑問,因而使人們難以確定它的主題。它果然是寫寶玉和黛玉的戀愛故事嗎?還是如王國維所說的,要寫人生痛苦悲哀的一種哲理?抑或如大陸批評家們所說的,是要寫封建社會官僚貴族階級的腐敗墮落?它到底要說些什麼?要寫怎樣一個主題?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多聯想,每個人都可以看出不同的道理來。

如果我們講杜甫的詩,我們可以用唐朝那一段歷史和杜甫的生平來做印證,多半就能知道他寫的是什麼事情。但這個辦法對《古詩十九首》不行,我們只能感覺出他有深微的意思,但究竟寓託的是什麼?我們無法通過考證來確定,原因就在於我們不知道確切的作者。然而,這是一件壞事嗎?我說也不一定。

中國古人批評詩的時候有個習慣,總是要想方設法確定詩的作者和詩的本意。對有些詩來說這種辦法是必要的,如杜甫詩就是如此,他有不少詩反映了唐代某些歷史事件,寫詩的時候確有所指。對這一類詩當然應該儘可能確定作者的原意。但十九首之所以妙就妙在不知作者——連作者是誰都不知道,你怎樣去確定作者的原意?因此,對這十九首詩,每一個讀者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聯想。

正由於《古詩十九首》有這樣的特色,所以它特別適合於現代西方“接受美學”的理論。西方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曾流行一種叫作“新批評”的理論。這種理論主張文學批評應該以作品為主。他們認為,作品裡的形象、聲音、韻律,都關係到作品的好壞,惟獨作者卻是不重要的。而後來流行的“接受美學”的理論,則是一種更新的文學理論,它進一步把重點轉移到讀者身上來了。接受美學認為,一篇作品是不能夠由作者單獨完成的,在讀者讀到它之前,它只是一個藝術的成品,沒有生命,沒有意義,也沒有價值;只有讀者才能使它得到完成,只有讀者通過閱讀給它注入生命的力量,它才成為一個美學欣賞的對象,才有了意義和價值。

然而,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經歷和閱讀背景,因此對同一首詩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釋。《古詩十九首》為什麼好?就是因為它能夠使千百年來各種不同的讀者讀過之後都有所感動,有所發現,有所共鳴。

但《古詩十九首》為什麼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這就涉及它所寫感情的主題了。《古詩十九首》所寫的感情基本上有三類:離別的感情、失意的感情、憂慮人生無常的感情。我以為,這三類感情都是人生最基本的感情,或者也可以叫作人類感情的“基型”或“共相”。因為,古往今來每一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生離或死別的經歷;每一個人都會因物質或精神上的不滿足而感到失意;每一個人都對人生的無常懷有恐懼和憂慮之心。而《古詩十九首》就正是圍繞著這三種基本的感情轉圈子,有的時候單寫一種,有的時候把兩種結合起來寫,而且它寫這些感情都不是直接說出來的,而是含意幽微,委婉多姿。

例如,《今日良宴會》裡有這樣兩句:“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你為什麼不鞭策你的快馬,搶先去佔領那個重要的路口?其實,所謂“要路津”所代表的乃是一個重要的官職,說得通俗些,這是對爭名奪利的一種委婉的說法。還有一首《青青河畔草》,它寫了一個孤獨而又不甘寂寞的女子,最末兩句是:“蕩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曾說這幾句“可謂淫鄙之尤”,然而它們之所以不被人們視為“淫詞”或“鄙詞”,那就是由於其感情的真摯了。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更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 | 读经典,过新年

其實,我說這兩首詩真正的好處不僅僅在於感情的真摯,它們真正的好處在於提出了人生中一個嚴肅的問題:當你處於某種人生的困惑中時,你該怎麼辦?每個人都難免會有軟弱的時候或絕望的時候,每個人在這種時候內心都會產生很多困惑和掙扎。而《古詩十九首》就提出來很多這樣的問題,這是它很了不起的地方。而且,這些問題都不是直接寫出來的,而是用很委婉的姿態、很幽微的筆法來引起你的感動和聯想。晚清有一位詩學批評家叫陳祚明,在他的《采菽堂古詩選》裡有一段話對《古詩十九首》評論得非常好。現在我把這段話抄下來:

“十九首”所以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幾?雖處富貴,慊慊猶有不足,況貧賤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誰不感慨?人情於所愛,莫不欲終身相守,然誰不有別離?以我之懷思,猜彼之見棄,亦其常也。夫終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復不知其樂,乍一別離,則此愁難已。逐臣棄妻與朋友闊絕,皆同此旨。故“十九首”雖此二意,而低迴反覆,人人讀之皆若傷我心者,此詩所以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則人人本自有詩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盡,故特推“十九首”以為至極。言情能盡者,非盡言之為盡也。盡言之則一覽無遺,惟含蓄不盡,故反言之,乃足使人思。蓋人情本曲,思心至不能自已之處,徘徊度量,常作萬萬不然之想。今若決絕,一言則已矣,不必再思矣。故彼棄之矣,必曰亮不棄也;見無期矣,必曰終相見也。有此不自決絕之念,所以有思,所以不能已於言也。“十九首”善言情,惟是不使情為徑直之物,而必取其宛曲者以寫之,故言不盡而情則無不盡。後人不知,但謂“十九首”以自然為貴,乃其經營慘淡,則莫能尋之矣。

《古詩十九首》說出了我們人類感情的一些“基型”和“共相”。比如,每個人都希望滿足自己的一切理想和願望,但真正能夠滿足的又有幾個人?就算他在物質生活上滿足了,在精神生活上也都能滿足嗎?有的人已經得到高官厚祿,但仍然有不滿足的地方,何況那些貧賤之人呢?如果你擁有充足的時間去追求,也許最終會有滿足的那一天,然而人的生命又有多麼短暫,時間並不等待任何人,你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又比如,誰不願意和自己所愛的人永遠相守在一起?但天下又有誰沒經歷過生離或死別?當你們相聚的時候,並不能體會到離別的悲哀,因而也就不懂得這聚會的難得和可貴,可是當你失去的時候,你懂得了它的珍貴,卻又不得不承受失去它的悲哀!

人都是有感情的。所以自然界的四時變化、人世間的生死離別,所有這些物象和事象就會搖盪人的心靈和性情,從而產生詩的感發。可是,既然每個人都能產生詩的感發,為什麼還有詩人和一般人的區別呢?那是因為,一般人只是“能感之”,只有詩人不但“能感之”而且“能寫之”。也就是說,寫詩不僅需要有感受的能力,還需要有表達的能力。

我在UBC(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教書已經快二十年了,我常常為我的一些學生而感慨:他們有很敏銳的感受能力和很深厚的感情,但卻因寫作的能力差而不能夠把自己感受到的東西寫出來。特別是我們中國血統的同學,他們在臺灣或香港唸了小學,中文的基礎還沒有打好就來到了加拿大,但他們英文的表達能力也不是很好,因為他們畢竟是從小念的中文。我以前教過一個學生,美學和文學上都有很高的天分,他告訴我,他有許多很好的想法。我說,你為什麼不把它們寫出來呢?他說:“老師,我寫不出來。我的中文不成,英文也不成!”

這真是人生最可惋惜的一件事: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應該有表達自己的能力,可是有的人卻把它失落了!陸機在《文賦》的序裡說,“恆患意不稱物,文不逮意”。所謂“意不稱物”就是說,你內心的感情與要寫的對象並不相合。還有一個可憂慮的問題是“文不逮意”——你用來表達的言辭趕不上你的意思和感情,你無法把你內心產生的那種美好的情意完全表達出來。這當然是很遺憾的一件事情。

但什麼是“完全表達出來”?你說你現在內心之中有十二萬分的悲哀或一百二十萬分的悲哀,這就叫完全表達出來了嗎?不行。因為你雖然把話說到極點,可是人家看了並不感動。就以愛情而言吧,每一個人愛情的品質和用情的態度都是不同的。最近我看到報紙上說,有一個男子追求一個女子,後來那女子不跟他好了,他一怒之下殺了這個女子和她的全家。這或許就是現代人的感情。

而中國古人用情的態度是不同的,古人所追求的標準乃是“溫柔敦厚”。《古詩十九首》的感情就是如此,它是溫厚纏綿而且含蓄不盡的。我們常說,某人的感情是“百轉柔腸”,這種人他不能夠把感情一下子切斷。因為有的時候,他的理性明明知道這件事不會成功,應該放棄了,他的感情卻沒有辦法放棄。一個人被他所愛的人拋棄了,如果幹脆從此斷絕關係,那麼就不會再有相思懷念了,但他偏偏不肯,心裡總是在猜想:對方一定不會如此絕情吧?我們最終還是要相見的吧?因此才會產生相思懷念,才不由自主地要用詩歌把這些感情表現出來。《古詩十九首》用情的態度是如此溫厚纏綿,所以它表現的姿態也十分委婉曲折。它的語言表面上含蓄不盡,實際上卻把人的內心之中這些複雜的感情全都表達出來了。

我引過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的“古詩佳麗,或稱枚叔”一段,其實那一段接下來還有幾句:“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在美國西部轉印的香港《大公報》上曾刊載一篇文章,把劉勰這句話中“結體散文”的“散文”兩個字解釋為文學體裁中的“散文”。我以為這是不對的,古人沒有這種用法。事實上,“結體”和“散文”是兩個對稱的動賓結構。“結體”,是說它構成的體式;“散文”是說它分佈的文辭。

劉勰的意思是說:如果我們看一看《古詩十九首》體裁的結構和對文辭的使用,我們就會發現,它的特色是“直而不野”。也就是說,它寫得很樸實,但不淺薄。我們大家都讀過李白和杜甫的詩,在讀過李杜的詩之後再返回來看《古詩十九首》,你就會發現:當你第一眼看上去的時候,《古詩十九首》並不像李白的詩那樣給你一個很鮮明的印象和感動;也不像杜甫的詩那樣使你感到他真是在用力量。你會覺得,《古詩十九首》所說的都是極為普通、尋常的話,可是如果反覆吟誦,就越來越覺得它有深厚的味道。而且,你年輕時讀它們有一種感受;等你年歲大了再讀它們,又會有不同的感受。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更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 | 读经典,过新年

《古詩十九首集釋》

所謂“婉轉附物”的“物”,指的是物象。作者把他內心那些千迴百轉的感情借外在的物象表達出來,就是婉轉附物。在我們中國詩歌的傳統裡,這屬於“比”和“興”的方法。《古詩十九首》善用比興,這個特點等我們看具體作品時將作更詳細的介紹。

什麼叫“怊悵切情”呢?“怊悵”與我們現在所說“惆悵”的意思差不多,那是一種若有所失、若有所求、卻又難以明白地表達出來的一種感情,也是詩人們常常具有的一種感情。因為,凡是真正的詩人都有一顆非常敏感的心靈,常常有一種對於高遠和完美的追求,這種追求不是後天學習所得,而是他天生下來就有的。一首好詩,往往能很好地表現出詩人的這種感情。“切”是切合,就是說能夠表現得深刻而真切,我們都說杜甫的詩好,為什麼好?就是因為他能夠把他的感情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假如你把你內心的感情表達得不夠,那當然是失敗的,可是你把你的感情誇大了,超出了實際情況,那也不是好詩。把內心的情意直接而且深刻地表達出來,這在中國詩歌傳統中屬於“賦”的方法。所以,《古詩十九首》可以說是很成功地結合了中國最傳統的賦、比、興的寫作方法,因而形成了我國早期五言詩最好的代表作。

與此看法類似的還有明代學者胡應麟。他在《詩藪》中曾評論這些詩,說它們“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興象”兩個字很簡單,但卻代表了心與物之間的很複雜的關係,既包括由心及物的“比”,也包括由物及心的“興”。“玲瓏”在這裡有貫通、穿透的意思,就是說,它的感發與它的意象之間都是能夠貫穿、可以打通的。“意致深婉”的意思是說,那種感情的姿態,在詩中表現得不但很深厚,而且很婉轉。因此胡應麟說,像《古詩十九首》這樣的詩,不但人會被它感動,連天地和鬼神也會被它所感動。

另外,前文我還引過鍾嶸《詩品》中的一段話,其中也給了這些詩很高的評價,說它們“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溫”,溫柔敦厚的感情;“麗”,是說它們寫得也很美;“悲”,是指詩中所寫的那些不得意的悲慨;“遠”,是說它給讀者的回味是無窮無盡的。因此,每個人看了這些詩內心都會發生震動,認為它們真是“一字千金”的好詩。

最後,我還要強調一個問題:在一般選本中,對《古詩十九首》往往只選其中的幾首,但如果你要想真正瞭解《古詩十九首》,真正得到詩中那種溫厚纏綿的感受,只讀幾首是不夠的,必須把它們全部讀下來。

因為這十九首詩在風格和內容上雖然有一致性,實際上又各有各的特點。如果你會吟誦的方法,那就更好。吟誦,是中國舊詩傳統中的一個特色。我以為,它是深入瞭解舊詩語言的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它能夠培養出在感發和聯想中辨析精微的能力。當你用吟誦的調子來反覆讀這十九首詩的時候,你就會“涵泳其間”,也就是說,你會像魚遊在水裡一樣,被它的那種情調氣氛整個兒地包圍起來,從而就會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

(本文節選自《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標題為編者所擬)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更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 | 读经典,过新年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更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 | 读经典,过新年

《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迦陵說詩)

葉嘉瑩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32236

49.00元

本書是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對漢魏六朝時期代表性詩人及其作品的鑑賞、評點。葉先生從具體的個體詩人入手,通過對其代表作品的講解評析,闡述了歷史時代、社會現狀和詩人個體的身份地位、品性才情對其作品的深刻影響,展示了整個漢魏六朝時期文學的整體風貌以及這一時期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所佔的地位和其承前啟後的過渡作用。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更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 | 读经典,过新年

《古詩十九首集釋(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隋樹森 集釋

32開 平裝

繁體豎排

9787101126006

20.00元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詩歌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歷代傳誦,被譽為“五言之冠冕”;致力於十九首的研究者代不乏人,撰述層出;而總其大成之作,當推隋樹森先生之《古詩十九首集釋》。是書分考釋、箋註、匯解、評論四卷,全方位地揭示了古詩十九首的文獻與文學價值,為之後的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據。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更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 | 读经典,过新年

《滄海波澄:我的詩詞與人生

葉嘉瑩 著

32開 平裝

簡體橫排

9787101127089

36.00元

她是學生眼中要眇宜修的湘水女神,也是無數人通向古典詩詞海洋的擺渡人,她使古老的詩詞獲得再生。她是才情縱橫四海的大家,在顛沛流離中寫下攝人心魄的詩篇。她是深具弱德之美的大家閨秀,堅忍支撐一個家庭。94歲的葉嘉瑩先生用詩詞來講述自己坎坷的人生:北平的生離死別、臺灣的白色恐怖、海外的喪女之痛……在多舛的命運中,以詩詞創作、研究蜚聲國際;在國難家愁面前,獨有一份“士”的情懷與擔當。在與詩為伴的滄桑歲月中,歷練成美麗的星光。葉嘉瑩的文字真誠、深隱、雅緻!

叶嘉莹先生谈《古诗十九首》:更好的诗是浑然天成的 | 读经典,过新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