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最後的戰國時代到底有多野


秦國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最後的戰國時代到底有多野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此時整個歐洲都是懵的,大家誰也不相信此時的歐洲居然hi打起來,因為這個時代的歐洲皇室普遍都有親屬關係,維多利亞女王這個時候被親切的稱呼為歐洲的外祖母,主要國家的皇室成員都是她的後代。

英王喬治五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親孫子,德皇威廉二世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親外孫,這倆算是親表兄弟,沙皇是維多利亞女王的親孫女,英王喬治和德皇威廉都算是他的表哥,但就是這樣看起來很親近的關係,並且在1913年舉行過一個盛大的全歐洲國王及貴族的聚會,那就是德皇威廉二世嫁女兒,那一次幾乎歐洲的全部皇室都來了。

但誰也想不到僅僅是一年之後,整個歐洲像瘋了一樣打的不可開交,所有的親情都蕩然無存,國家元首個人親緣關係在國家利益面前被輾軋的一文不值。

中國也曾經有一個類似於歐洲的貴族時代和小國林立,這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個時代各個國家皇室之間相互通婚也是很普遍的現象,如果從血緣上看,戰國末期其實很多國家都是親戚關係,但最終還是被秦始皇滅了國。

史書上對於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描述非常簡單,感覺只用一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就說完了,但實際上秦國統一六國的道路並不平坦,尤其是最主要的滅楚之戰,曾經讓秦國備受打擊,一向所向披靡的秦軍為什麼會突然收到如此大的打擊,一切都要從秦楚之間的聯姻說起。


秦國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最後的戰國時代到底有多野


(1)羋月的威風

《羋月傳》的大火讓大家知道了秦國的太后的各種事跡,同時也給大家普及了一個姓氏的“羋”,這個字讀音為“米”,是楚國王室的姓氏,也就是說秦楚兩國是有聯姻關係的,事實上這種聯姻關係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影響力也更為深遠。

就說羋月吧,這個秦國的太后實際上把持了秦國的朝政將近四十年,他的孩子正是秦國曆史上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主之一秦昭王,一共在位56年。

但羋月能把持朝政絕不僅僅是因為是秦昭王的母親,更是因為楚國外戚勢力在秦國非常強大,當年秦昭王之所以能登上王位,也是有賴於羋月及其楚國外戚集團的大力支持,否則以秦昭王庶子而且還不再國內的情況,根本輪不到秦昭王繼承王位。

秦武王爭強好勝,秦武王四年(前307年)八月,秦武王與孟說比賽舉“龍文赤鼎”,結果兩眼出血,脛骨折斷,到了晚上,氣絕而亡,年僅23歲。秦武王無子,在當時太后的大力支持下,羋月的長子在燕國作人質的公子稷回國繼位,是為秦昭王。

秦國是當時數一數二的大國,要是沒有當時秦昭王夫人羋月及其家族的支持,秦昭王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王位繼承爭奪戰中根本不可能勝出,楚國外戚勢力有如此之功,自然在秦昭王時期秦國的實際政權掌握在以羋月為代表的楚系外戚集團手中長達四十年。

古代宮廷往往通過聯姻來加強自己的地位,後宮的皇后更是如此,一般太后都希望自己家族的人嫁給自己的兒子,這樣就能保證自己利益的長久穩定,所以一代一代下來,秦楚之間的聯姻非常頻繁,而且其中的親疏關係就非常複雜。

比如說秦昭王的夫人華陽夫人是宣太后也就是羋月的表侄孫女,秦昭王的表侄女,安國君的表妹,同樣也是來自楚國王室,她與安國君的婚姻是親上加親的政治婚姻,而安排這樁婚事的人,當是宣太后和華陽君,這位安國君就是鼎鼎大名秦始皇的祖父。

真的論起輩分和關係的話,秦國的血統裡很多都是有楚國血統的,這一點對於理解後面秦始皇統一六國在楚國遇到的慘敗非常有幫助。

秦國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最後的戰國時代到底有多野


(2)秦國的丞相是楚國人

眾所周知秦始皇繼承王位的前十年都是丞相呂不韋在實際控制秦國,呂不韋因為太后趙姬的事情敗露後畏罪自殺,接替他丞相位置的是昌平君,同樣做了十一年的丞相,關於昌平君《史記索引》記載如下:

昌平君,楚之公子,立以為相,後徙於郢。

這段話明確說明了,這位丞相是個楚國人,而且還是楚國的王族成員,正是因為如此特殊的身份,才引發了後面秦軍的一次大潰敗,當然在那個時代一個楚國貴族擔任秦國丞相本生沒有什麼大問題,但問題就處在這是秦始皇統一全國的前夕。

以前的戰爭都只是打擊和割地,秦始皇時期可是要徹底的滅國絕祀之戰,所以這個時候昌平君的地位就有點尷尬了。

於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就在秦國準備對楚國發動徹底的滅國戰的前夕,秦始皇的表叔,位高權重、出任丞相達十一年之久的昌平君熊啟,突然被遷徙到秦楚兩國邊界的郢陳,這一切都是為了防止這位在秦國位高權重的人物對故國還有什麼眷戀,尤其是在這種徹底滅國的過程中,你很難保證熊啟會做出什麼事情來。

等一下,楚國王室不是羋姓嗎,這個熊啟是哪一位呀,這就要稍微說一下古代的姓氏制度,古代姓和氏是分開的,楚王是羋姓,但為熊氏,男人普遍重視氏,比如說屈原,楚辭上說跟楚王一個姓,也是羋姓,但我們一般稱呼為屈原而不稱為羋原是一位男子重氏。

而反過來女子更重姓,所以我們會稱羋月,到了秦朝之後姓氏就合二為一了,我們今天說的大部分姓,其實在但是都是氏,姓是一個大概念,氏是下面的分支。

你去看歷史書基本上楚國都叫熊什麼,那個讓屈原氣的自殺的楚懷王,名字就叫做熊槐,但是這個秦國的丞相熊啟怎麼又成了末代的楚王呢?

秦國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最後的戰國時代到底有多野


(3)背後反叛

王翦是滅楚的主要將領,但是並沒有像書上說的那麼容易,因為此前因為王翦的固執被罷免過一次,重新啟用是因為秦國滅楚之戰遭遇到了重大挫折。

《史記·秦始皇本紀》有一條記載如下:

荊將項燕立昌平君為荊王,反秦於淮南。

這條材料中的“荊”,就是楚,因為嬴政的父親字為子楚,秦國史官避諱,稱楚為荊。項燕,是項羽的祖父,楚軍的大將。也就是說,剛才提到被貶斥到郢的熊啟突然發兵反叛了秦國,而且還被楚國名將項燕擁立為末代楚王。

雖然郢曾經是出國的舊都,但這個時候屬於秦國的後方,在這個地方突然起兵叛亂,造成的直接後果就是李信軍大敗,身在咸陽的秦王嬴政得到秦軍慘敗的報告,大為震怒,他親自前往頻陽,登門造訪被貶斥出京、還鄉養老的王翦。對於這件事情,《史記·白起王翦列傳》有詳細的記載。

這個李信也算是個名將,只可惜年輕氣盛,當年御前會議上老將王翦主張滅楚需要四十萬大軍,李信一拍胸脯說二十萬就夠了,加上當時秦軍所向披靡,年輕的秦始皇也認為王翦是老了,沒勇氣了,所以任命了李信作為大將滅楚。

當然王翦肯定不會預料到在秦國做了十一年丞相的昌平君會突然發動叛亂,但王翦憑藉多年的經驗,知道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楚國這個當年唯一可以和秦國爭奪天下統一指標的國家,絕對不能小覷,滅楚有很多變數,所以四十萬軍隊才是穩妥的數量。

這次失敗也是秦國最嚴重的一次失敗,秦國重新啟用老將王翦,動員組織軍隊,至少把統一全國的進度推遲了好幾年,在全國的其他戰場上,秦軍可真的是秋風掃落葉一般輕鬆滅了其他國家。

秦國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最後的戰國時代到底有多野


(4)尾聲

秦王政二十四年,《史記·秦始皇本紀》有紀事如下:

王翦、蒙武攻荊,破荊軍,昌平君死,項燕遂自殺

哪怕是秦國的丞相,離開了平臺依然是無能為力,終究還是被秦國統一的滾滾車輪輾軋的粉碎,只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朵小小的浪花。

但這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項燕兵敗自殺,是在淮北的蘄縣(今安徽蘄縣),也就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地方。

項燕兵敗自殺,是在淮北的蘄縣(今安徽蘄縣),也就是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的地方。

楚王熊啟(昌平君)與項燕退守淮北,在蘄縣與王翦軍決戰。決戰的結果,楚軍戰敗,楚王熊啟戰死,大將項燕自殺,楚國滅亡。戰國時代的歷史,即將結束,新的後戰國時代的歷史,又由此埋下了伏線。

短短十四年後,當年勢不可擋的秦國軍隊,居然被撕開了一道口子,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秦二世元年七月,楚國戍卒陳勝吳廣在蘄縣大澤鄉起兵反秦,楚國復國。其後不久,戰國六國紛紛復活,後戰國時代到來。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時,假稱楚國大將項燕和秦國公子扶蘇還在人世,起義是在他們的領導下發動的。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人用自己的倔強實現了當初的語言,楚國人項羽最終用實力徹底終結了秦王朝,同時也終結了立國563年的秦國,歷史從後人的眼光看總會唏噓不已,不知道秦始皇和他的丞相也就是末代楚王看到這樣的結局,會有怎樣一種感想。

秦國丞相也是末代楚王,最後的戰國時代到底有多野


總結,歷史充滿了細節,有些不忍細讀,但更多時候,細讀歷史才會發現有趣的事情,比起冷冰冰的簡短敘述,富有細節的歷史才更值得我們去細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