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導語: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並非完全歸因於趙括紙上談兵

在整個戰國初期的時候,中原地區的各大諸侯國當中唯一的超級大國是魏國,這個國家也是整個中原地區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可以說佔據的是軍事強國的地位,因為有吳起在魏國的軍事變法,讓魏國的軍隊基本上是所向披靡,而吳起本身也是沙場名將,帶領軍隊作戰是沒有一場敗績的,可以真正意義上稱之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到了戰國中後期的時候,中原地區有兩大崛起的軍事強國,一個是西方經過了商鞅變法的秦,一個是進行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法的趙國。秦國進行了商鞅變法之後,因為它是用軍功來決定爵位高低的,而且士兵們所承襲的爵位是可以由自己的子孫後代們傳承下去的。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因此,秦國國內對於戰爭還是十分渴望的,畢竟在那個時候加入國家的軍隊是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們的畏戰心裡,給國家的軍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這是秦國的軍事實力迅速崛起的一個重要原因,又因為秦國本身就是西部半農半牧的部族,這個民族本身也是崇尚武力的民族,因此那個時候的秦國可以說是稱霸中原的一個國家之一。

而趙國也是一個民風比較彪悍的國家,它與北方的匈奴有著相連的地方,與匈奴的常年作戰讓這個國家學習了匈奴人遊牧民族戰爭的一些特點,並且融入到了自己的軍隊作戰形式當中,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也是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了戰國中後期的時候對抗秦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利器。

尤其是到了戰國後期,秦國的一家獨大,其他的國家基本上不願意再與秦國發生戰爭,而這個時候只有趙國一個國家還一直都行走在抗秦的前線上。

到了戰國末期,整個中原地區軍事實力最為強大的就只剩下秦國了,而這一歷史時期與我們上述所說的分界線就是長平之戰,長平之戰發生在秦昭襄王統治秦國的歷史時間段,在那個時候,秦國與趙國的軍事實力基本上是旗鼓相當的。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可是,那場戰爭的結果卻讓人們始料未及:兩個國家經歷了長達三年的對抗,最終以秦國將領白起坑殺趙國降卒四十萬作為終結。趙國也因為那一場戰爭失去了幾乎全部的軍事力量,整個國家也迅速跌入了低谷,直到最終的滅亡也沒有再蕩起什麼漣漪。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趙國這個一直以來的軍事強國在戰場上蒙受瞭如此巨大的失敗呢?我們今天就來重點分析一下這個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

趙國長平之戰失利的原因是趙括紙上談兵嗎

很多人都把長平之戰的失敗歸結在了趙括一個人身上,紙上談兵的趙括也因為這場戰爭的失敗可以說是遺臭萬年,但是這場戰爭的失敗真的只是趙括一個人的問題嗎?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兩個國家之間的對抗,牽扯到的是兩個國家國內錯綜複雜的政治關係,以及無數大臣貴族之間的利益紛爭,甚至牽扯到王權之間的問題。這麼許多的問題,絕對不可能只發生在一個人身上,或者僅僅由一個人來揹負著所有的責任。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不過,一場戰爭的失敗與它的降臨也是不無關係的,所以長平之戰的失敗趙括必然要承擔一部分責任,但是這部分責任,卻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

我們都知道,原本帶領趙國軍隊對抗秦軍的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廉頗,廉頗在反覆研究了趙國與秦國之間的作戰形式以及面臨的局面,採取的是以防為攻的方式對抗秦國的軍隊。因為當時的秦國是長途奔襲的,他們並不在自己的國家領土範圍之內作戰,因此,這就需要有大量的糧草支援。趙國則是在自己的家門口設置了一道防禦的壁壘,可謂是進可攻退可守,背後就是趙國為其打造的大後方,因此,在長期的對峙局面之下,優勢的一面會漸漸地傾向於趙國。

趙括替換廉頗將趙國軍事優勢局面逆轉

廉頗的預料並沒有錯,在經過了三年的對抗之後,秦國國內的綜合國力發展十分緩慢,甚至前幾代君主變法努力所遺留下來的財富也基本上被消耗殆盡,這個時候的秦昭襄王也是心急火燎,秦國的朝野上下為了能夠給予他們軍隊足夠的糧草支援,不得不從巴蜀地區運糧。但是,巴蜀地區與秦國之間交通閉塞,無奈只能派遣大量的人力去修建棧道,這才有了李白在《蜀道難》中所說的: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本來如果真的這樣對峙下去,最先垮掉的很可能是秦國,但是秦國一方面在蜀地和情敵之間修建棧道做糧食的運行通道,一方面又在趙國國內散佈流言,當時,趙國的國君在聽到這些留言之後對廉頗產生了懷疑,並且萌生了要把廉頗更換為趙括的念頭。

而趙括是一個不能夠準確分析自己實力的人,在國君找到他的時候,他對趙國的國君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他說只要他的對手不是武安君白起,那麼它一定能如秋風掃落葉一般打敗秦國軍隊,可是在趙括作為軍中將領之後卻只會按照書本上所說的內容進行排兵佈陣,忽略了戰場上所有能夠出現的突發狀況,最終讓廉頗建立起來的優勢局面土崩瓦解。

因此,在這場戰爭的失敗當中,趙括要承擔一定的責任。但是,就如同筆者上述所說的那樣,這一部分責任並不是全部的責任。那麼,導致長平之戰失敗的最主要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燕國奉行王道,齊國進行吏治,韓國講究術治,楚國分治,秦國法治

其實,趙國之所以會在這樣的對抗當中失敗,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於趙括的紙上談兵而在於趙國國內混亂的政治局面。

我們縱觀整個戰國時代的歷史,將戰國七雄的國家歷程都做一個仔細的對比的話,就會發現在戰國時代的七大諸侯國當中,國家政治歷史最為混亂的就是趙國,雖然說其他的國家在政治方面也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是他們卻又一直奉行並且當作信仰的國家政策。

比如說燕國,燕國的國家統治雖然十分的迂腐,但是它卻一直信奉著王道,通過王道來治理整個國家,國家的君主和臣子也沒有脫離這個範圍。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齊國一直奉行的就是吏治,講究國富民強國泰民安,韓國在申不害變法之後講究的是術治,術治雖然也是一個並不正規的政治形式,但是卻是與法治掛鉤的一種政策,魏國在李悝變法之後也一直沒有改變當初的行政政策,楚國一直採取的是分治制度,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一直信奉的就是法治。

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國內局面混亂

可是趙國卻沒有一個固定的政策來治理整個國家,因此,在孫皓暉先生所寫的《大秦帝國》當終將趙國的政治形勢用一個字進行了概括,這個字就是“亂”。為什麼說趙國的國家政策比較亂呢?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趙武靈王為了胡服騎射,不顧危險深入匈奴內部打探

首先第一點,這個國家是一個非常崇尚武力的國家,它在軍事實力的發展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趙武靈王在進行胡服騎射變法之前曾經喬裝胡人深入到匈奴內部去打探他們的作戰方式,這其實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當然,我們不能夠否定這種行為本身所帶出來的精神或者是體現出來的君王特質。

但是如果一個國君將這樣的事情當作了自己的正事,那麼一定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在當時那個時代,一個國家的統治與國君是有分不開的關係的,國不可一日無君,如果國君出現什麼突發的危險,很容易導致整個國內的混亂。

可是趙武靈王卻完全沒有考慮到這一點,他是一個非常特立獨行的君主,經常不顧臣子的勸諫孤注一擲,不僅僅是曾經去匈奴會看過胡人的作戰方式,還曾經喬裝成平民進入到秦國,甚至還面見了秦王……凡此種種都能夠說明這個人對於政治的不重視。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趙國在平原君時期是一個崇尚爭辯的國家,為秦國散佈流言提供機會

再者,在趙國後期平原君在世時期,趙國又成為了一個非常崇尚爭辯的國家,這個國家經常舉行一些毫無意義的辯論,平原君座下的門客便以此為樂。大家耳熟能詳的白馬非馬的故事就出自平原君的門客。

甚至它們還就人到底有兩隻耳朵還是三隻耳朵走了辯論,明明前者是正確的,可是前者卻無論如何都爭辯不過後者……一個以此為主事的國家,並且這樣的事情還得到了國內著名的貴族平原君以及國君的支持和吹捧,可見,這個國家的朝堂有多麼混亂。

而我們從藺相如事件也可以看出趙國的這個特點,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當中真的立下了汗馬功勞嗎?其實,我們縱觀整個故事就可以發現藺相如從頭至尾都在呈口舌之辯,如果不是秦昭襄王大度可能藺相如已經真的身首異處了,而如若廉頗當時沒有盛設兵於秦,如果趙國只是一個像宋國那樣的小國,藺相如也很難回國。

其實這樣的問題導致趙國這個國家在行政上的發展是非常緩慢的,其沒有一套確定的政治政策,沒有辦法對臣子和臣民們做出規劃,也不能引導國內的人民走上一條正確的道路。而到了後期,這個國家又十分崇尚辯論,這就給秦國的流言在趙國國內的散佈提供了機會,也是為什麼趙國國君在聽到這樣的流言的時候迅速就產生了懷疑的原因。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長平之戰不是秦國本意,趙國頭重腳輕,目光短淺

最後,這樣的政治問題讓趙國對其接下來的發展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劃,它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能夠考慮到長遠的發展。實際上,長平之戰的發生並不是秦國的本意,當時的時候是韓國想要獻給秦國十七座城池作為秦國退兵的條件。

可是趙國卻私自接受了這十七座城池,這已經是侵犯了秦國的根本利益,由此兩個國家才發生了震驚天下的長平之戰。可是話說回來,這十七座城市本來就是秦國的戰利品,趙國的如此作為已經是觸犯了秦國的根本利益,等同於侵佔了它國土,那麼這兩個國家之間就一定會爆發戰爭。

趙國上下卻並沒有考慮到這一點,其只是看到,如果接受了這些城池,那麼趙國的土地面積就會進一步擴大,卻沒有想到這樣的利益背後又會付出什麼樣的代價,這其實也是長期不穩定的政治狀態所帶來的一個弊端:沒有明確的目標規劃,沒有真正能夠服務於國家的人才,只是對於軍事實力十分看重將其作為整個國家全部的倚仗。

這就會讓這個國家成為一個頭重腳輕的國家,在行政方面和國家發展方面就會力不從心,進而導致整個國家的失敗。

戰國時代,趙國一直是軍事強國,長平之戰為何慘敗?真因趙括嗎?

綜述,筆者認為,實際上就算是沒有趙括,趙國與秦國已經經歷了長達三年的對峙,按照趙國國內的政治狀況,趙王也一定會更換別的將領。試問一個流言就能夠攻破的國家,它的國運又會多麼長遠呢?

所以趙國一直以來混亂的政治狀態才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這也讓這個國家成為了最可惜的一個國家,甚至比楚國還要值得人們惋惜。楚國是因為它立國時間過早,整個國家所奉行的政治制度已經是深入骨髓,不容人們改變的,所以楚國一直以來才沒有做出變化,雖然楚國是一個土地面積廣大,軍事實力強大的國家。

但是趙國卻不一樣,它的立國時間比較短,完全有機會也有能力尋找一個適合自己國家發展的道路,可是這個國家卻選擇了長期混亂下去,如此導致了一個偌大​的國家卻沒有一個獨立奉行的制度,讓本來服務於國家發展的軍事實力成為了整個國家最重要的發展倚仗,最終拖垮了整個國家。如果趙國能夠從一開始就像魏國那樣通過變法創新來整治整個國家,或者如果能夠像秦國一樣在各個方面都均衡發展,或許這個國家就能夠成為戰勝秦國的強大存在。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左傳》,《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