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由于日本海自的直升机航母计划一直受到zz、经济等因素的限制而难以进入实施阶段,因此在规划“第三次防卫力整备计划”时(1967年到1971年度),日本人就确定将目标重点转向风险更小的直升机驱逐舰的研制上。更重要的是,根据未来海上作战的特点和要求,日本海自当时已经开始谋划组建全新的“八八舰队”(日本帝国海军时期就提出过组建八八舰队的计划,只是由于财力限制而被迫取消)。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日本海自提出了“保护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的构想,“八八舰队”就是为了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组建的。根据美国有关方面的测算,要实现1000海里通商航路的护航,所需的兵力是非常庞大的,日本海自的规模至少要再增加2-3倍才能基本满足要求。这不仅远远超过了日本防卫大纲的标准,也是当时日本财政无法承受的,同时在国际上也必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对声音。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几经权衡后,日本人找到了一个折衷的方法,即由8艘驱逐舰和8架反潜直升机组成一个护航编队,为什么是8艘(8架)而不是9艘(9架)或7艘(7架)呢?日本人根据运筹学分析后认为,在发现敌方潜艇目标后,若只派1-2艘驱逐舰出击,那么击沉潜艇的概率只有1%-2%;如果出动3艘以上驱逐舰去进行联合反潜,击沉潜艇的概率会提高到20%;但如果继续增加舰艇数量,反潜效能却不会有明显提升,反而会极大地增加组织、协同的复杂性和困难。反潜直升机的情况也基本如此。所以,日本海自最后认为,由8艘驱逐舰和8架直升机组成的海上作战编队将是作战效率最高的组合。而这种“8舰8机”的海上编队,也就被形象地称为“八八舰队”。


在海自编制的“八八舰队”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8架反潜直升机的问题。由于当时日本正在研制的“初雪”级驱逐舰只配备一架反潜直升机,而“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由于平台、武器、电子设备等方面的限制无法配置直升机平台和机库,因而反潜直升机的配置缺口就需要由剩下的1艘驱逐舰来弥补。于是,在直升机航母发展计划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日本海自最终决定建造直升机驱逐舰来满足这个作战需求,并且将这种直升机驱逐舰作为整个“八八舰队”的核心。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1966年,日本海自第一代直升机驱逐舰的设计工作正式开始,首舰的预算编列年度为昭和43年(1968年),因此也被称为43DDH;二号舰预算编列年度为昭和45年(1970年),因此也被称作45DDH。第一代直升机驱逐舰的首舰“榛名”号(舷号141)于1970年3月19日在日本三菱重工开工建造,2号舰“比睿”号(舷号142)于1972年3月8日在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开工建造,两舰分别于1973年2月22日和1974年11月27日服役。由于首舰被命名为“榛名”号,因此这级直升机驱逐舰也被称为“榛名”级。从设计特点上看,“榛名”级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意大利海军的“安德里亚·多利亚”级直升机巡洋舰,而且吨位也与其基本相当。该级舰在设计上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平台上实现多架直升机的搭载问题。

在“八八舰队”中,1艘直升机驱逐舰要保证具备搭载3架直升机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反潜、防空及反舰能力,所以要布置3架直升机的机库并同时满足2架直升机同时起降的要求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榛名”级的整体设计颇具特色,整个平台分为三个部分,舰体前部为武器区,中部为设计紧凑的上层建筑和机库,后部则是宽大的直升机甲板。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在舰体平台的结构和设计上,“榛名”级与“太刀风”级基本相同,但舰体两侧增加了一对全新的减摇鳍,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平台的稳定性,为舰载直升机的使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舰上的机库长约30米,宽12米,采用了L型设计,左侧前后可以各停放1架尾翼折叠的HSS-2A反潜直升机,右侧则只能停放1架,而后期改装的体积更紧凑的SH-60J反潜直升机尾翼无需折叠即可满足停放条件。为了保证舰载直升机在恶劣海况时具备正常作战能力,艉部宽大的直升机平台安装了1套从加拿大引进的“捕熊井”直升机助降系统和2套牵引装置,“捕熊井”在当时是一种十分先进的直升机助降系统,可以使直升机在4-5级高海况下实现正常起降,而且可以实现快速进出库作业。如果没有这套系统,水面舰艇在这种高海况下根本不具备使用直升机的能力,这也使日本成为当时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装备这种先进助降系统的国家之一,可见“榛名”级对直升机运作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过,作为第一代直升机驱逐舰,“榛名”级在直升机运作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所携载的3架反潜直升机中只有2架随时具备作战能力,另1架则只能在机库处于维护状态,任务转换时间不低于15分钟;其次,飞行甲板虽然较大,但只设有一个起降点,2架直升机只能依次起降,间隔时间约10分钟,理论上2架同时起降是无法实现的;再者,由于机库宽度不足,直升机需拉到飞行甲板上才能进行主旋翼维护,实际上这个问题在所有搭载直升机的驱、护舰上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直升机数量更多的“榛名”级上表现得更为严重一些。“榛名”级的动力系统采用2台蒸汽轮机,最大输出功率70000马力,可以保证最高航速超过30节,15节时续航力为4500海里。实际上,日本海自在规划新一代驱逐舰时已经确定将动力装置换为技术更先进的英国罗·罗公司的奥林普斯TM3B燃气轮机,但由于“榛名”级的研制时间更早,加上第一代奥林普斯TM3B燃气轮机的功率较小,不足以满足近7000吨级“榛名”级的航速要求,因此技术成熟、功率又大的蒸汽轮机才成为“榛名”级的最终选择。作为一型直升机驱逐舰,“榛名”级在舰载武器的配置上与当时的反潜驱逐舰并无二致。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舰桥前布置了一具八联装“阿斯洛克”反潜导弹发射装置,这种射程超过10千米的反潜导弹与普通反潜鱼雷最大的区别就是攻击的快速性,高亚音速的飞行速度使其只需1分多钟即可完成一次攻击,敌方潜艇的可规避范围被极大压缩,攻潜的成功率大为增加。此外,舰上还备有一套再装填装置和一个16枚备弹的弹库,从而使“榛名”级具备了很强的持续打击能力,这对于十分重视反潜作战的日本海自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阿斯洛克”反潜导弹至今仍是日本海自各型驱逐舰的标准反潜武器。除了反潜导弹外,舰上还装备了2座三联装68式反潜鱼雷发射装置,使用MK46 Mod5型反潜鱼雷,射程11千米,最高航速40节,是近距离反潜的主在防空武器方面,“榛名”级在机库上方布置了一座八联装MK-25“海麻雀”近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射程14千米。由于日本海自的“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上已经装备了射程46千米的“标准”SM-1MR中程舰空导弹,因此其他反潜型驱逐舰上基本上都装备了这种“海麻雀”舰空导弹,满足了自身基本的对空防御要求。舰体中部烟囱两侧各装备了一座MK-15“密集阵”近防系统,主要用于拦截逼近的反舰导弹。不过这都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进行现代化改装时加装的,在此之前,“榛名”级的防空能力是非常薄弱的,主要依靠护航舰艇的保护。“榛名”级研制期间日本海自还没有引入反舰导弹,因此舰上的反舰武器主要是舰首布置的2座MK42型127毫米舰炮,虽然与反舰导弹相比,舰炮在射程和打击能力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但考虑到“榛名”级的空间限制及主要用途,反舰火力弱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榛名”级的交付为新“八八舰队”的组建打下了基础。由于此时新一代“初雪”级驱逐舰的研制还没有完成,日本海自只得先利用已有装备组建了一支“八六舰队”,作战时以4架反潜直升机作为一个战术反潜单位,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持续的机动反潜力量。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日本海自针对未来作战需求将“保护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作为既定目标,为此至少要拥有4支“八八舰队”才能基本保证作战需要。在役的2艘“榛名”级显然无法满足需要,因此在“榛名”级服役3年后,日本海自又在其基础上建造了一级改进的“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首舰于1977年2月25日在石川岛播磨公司开工建造,1980年3月17日服役,舰名为“白根”号,舷号113;二号舰也在石川岛播磨公司建造,1979年9月20日开工,1981年3月27日服役,舰名为“鞍马”号,舷号144。至此,日本海自已拥有4艘直升机驱逐舰,为最终建立4支“八八舰队”打下了基础。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白根”级在设计上与第一代“榛名”级差别不大,动力装置、反潜、防空武器的配置也基本相同(个别武器有型号上的改变,像近防系统、MK-25舰空导弹以及部分雷达、电子设备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现代化改装中加装的),只是舰长增加了6米,满载排水量增加到7200吨,平台内部空间更大,舰桥及上层建筑进行了重新设计,外观上最主要的特征是增加一个后桅,烟囱也由1个变成2个,舰面各种武器、设备的布置和结构设计也更为合理。“白根”级与“榛名”级的最大区别在于舰上的雷达和电子设备。由于技术发展,“白根”级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舰上的作战指挥系统具备了更强的信息处理和作战指挥能力,特别增加了专用反潜指挥功能,既可指挥本舰反潜武器的作战,也可指挥其他舰艇和直升机进行联合反潜作战,这在“榛名”级上是不具备的。同时,这套全新的作战指挥系统还融入了美国海军11号、14号数据链和直升机数据链系统,极大地增强了多机(舰)联合反潜以及与美国海军联合作战的能力。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此外,舰上的雷达也得到了全面更新,包括三坐标的OPS-12雷达、NOPN-11导航雷达、OLR-9B电子压制设备、NOLQ-1侦察设备;火控雷达方面则增加了一部WM-25综合火控雷达用于支持升级后的“海麻雀”舰空导弹作战,另有2部72-1A火控雷达用于舰炮的控制。由于雷达、电子设备的更新,“白根”级对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和信息探测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增强。由于技术条件和经费的限制,“榛名”级声呐设备的配置并不理想,“白根”级在这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进,包括舰首加装了全新的0QS-3主/被动低频声呐,这种声呐具有更大的发射功率和探测距离,具备多向探测、跟踪及多目标能力;为了弥补中、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欠缺,舰尾增加了一部SQS-35 (J)变深度主/被动中频声呐,具备了对中、远距离不同深度潜艇的探测能力,比“榛名”级只能依靠舰首声呐及编队中其他舰艇提供远距离目标信息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此外,舰上的反潜直升机也由“榛名”级携带的HSS-2A改为HSS-2B(技术性能相当于美国海军使用的SH-3H),机上增加了战术数据链系统,进行反潜作战时可将声呐浮标的数据传回母舰处理,避开了直升机上处理能力薄弱、反应速度慢的问题,多机协同作战的对潜探测效率有很大提高。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随着“榛名”“白根”4艘直升机驱逐舰的服役,日本海自开始加速“八八舰队”的组建工作,而外界真正认识“八八舰队”还是在1986年。当时,日本海自出动了由1艘“白根”级直升机驱逐舰“鞍马”号、2艘“太刀风”级防空驱逐舰“太刀风”号和“泽风”号以及5艘“初雪”级反潜驱逐舰组成的完整状态的一支“八八舰队”,参加了美国主办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在这次演习中,无论是面对常规潜艇还是核潜艇,“八八舰队”都表现出了比其他非航母编队更为强大的搜潜、攻潜能力。

直升机驱逐舰与“八八舰队”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支“八八舰队”创立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日本海自利用1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4支“八八舰队”的组建,其间,编队中的防空驱逐舰和反潜驱逐舰也进行了全面更新,“金刚”级、“朝雾”级、“村雨”级等新型驱逐舰逐步取代了老式驱逐舰,“八八舰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又有了很大提升。实际上,直升机驱逐舰虽然给日本海自带来了极大的作战优势,但与日本海自希望获得航母类大型载机平台的初衷是完全不同的。虽然日本海自的航母计划一直未能实现,但也反映出日本并没有真正吸取二战战败的教训。一直以来,在美国的庇护下发展自己强大的海上作战力量始终是日本谋求的最终目标,而航母自然是这个最终目标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