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由於日本海自的直升機航母計劃一直受到zz、經濟等因素的限制而難以進入實施階段,因此在規劃“第三次防衛力整備計劃”時(1967年到1971年度),日本人就確定將目標重點轉向風險更小的直升機驅逐艦的研製上。更重要的是,根據未來海上作戰的特點和要求,日本海自當時已經開始謀劃組建全新的“八八艦隊”(日本帝國海軍時期就提出過組建八八艦隊的計劃,只是由於財力限制而被迫取消)。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日本海自提出了“保護1000海里海上交通線”的構想,“八八艦隊”就是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構想而組建的。根據美國有關方面的測算,要實現1000海里通商航路的護航,所需的兵力是非常龐大的,日本海自的規模至少要再增加2-3倍才能基本滿足要求。這不僅遠遠超過了日本防衛大綱的標準,也是當時日本財政無法承受的,同時在國際上也必然會出現強烈的反對聲音。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幾經權衡後,日本人找到了一個折衷的方法,即由8艘驅逐艦和8架反潛直升機組成一個護航編隊,為什麼是8艘(8架)而不是9艘(9架)或7艘(7架)呢?日本人根據運籌學分析後認為,在發現敵方潛艇目標後,若只派1-2艘驅逐艦出擊,那麼擊沉潛艇的概率只有1%-2%;如果出動3艘以上驅逐艦去進行聯合反潛,擊沉潛艇的概率會提高到20%;但如果繼續增加艦艇數量,反潛效能卻不會有明顯提升,反而會極大地增加組織、協同的複雜性和困難。反潛直升機的情況也基本如此。所以,日本海自最後認為,由8艘驅逐艦和8架直升機組成的海上作戰編隊將是作戰效率最高的組合。而這種“8艦8機”的海上編隊,也就被形象地稱為“八八艦隊”。


在海自編制的“八八艦隊”中,最核心的問題就是如何實現8架反潛直升機的問題。由於當時日本正在研製的“初雪”級驅逐艦隻配備一架反潛直升機,而“太刀風”級防空驅逐艦由於平臺、武器、電子設備等方面的限制無法配置直升機平臺和機庫,因而反潛直升機的配置缺口就需要由剩下的1艘驅逐艦來彌補。於是,在直升機航母發展計劃無法實現的情況下,日本海自最終決定建造直升機驅逐艦來滿足這個作戰需求,並且將這種直升機驅逐艦作為整個“八八艦隊”的核心。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1966年,日本海自第一代直升機驅逐艦的設計工作正式開始,首艦的預算編列年度為昭和43年(1968年),因此也被稱為43DDH;二號艦預算編列年度為昭和45年(1970年),因此也被稱作45DDH。第一代直升機驅逐艦的首艦“榛名”號(舷號141)於1970年3月19日在日本三菱重工開工建造,2號艦“比睿”號(舷號142)於1972年3月8日在日本石川島播磨公司開工建造,兩艦分別於1973年2月22日和1974年11月27日服役。由於首艦被命名為“榛名”號,因此這級直升機驅逐艦也被稱為“榛名”級。從設計特點上看,“榛名”級在很大程度上借鑑了意大利海軍的“安德里亞·多利亞”級直升機巡洋艦,而且噸位也與其基本相當。該級艦在設計上最大的難點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平臺上實現多架直升機的搭載問題。

在“八八艦隊”中,1艘直升機驅逐艦要保證具備搭載3架直升機的能力,同時還需要具備一定的反潛、防空及反艦能力,所以要佈置3架直升機的機庫並同時滿足2架直升機同時起降的要求存在很大困難。因此,“榛名”級的整體設計頗具特色,整個平臺分為三個部分,艦體前部為武器區,中部為設計緊湊的上層建築和機庫,後部則是寬大的直升機甲板。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在艦體平臺的結構和設計上,“榛名”級與“太刀風”級基本相同,但艦體兩側增加了一對全新的減搖鰭,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平臺的穩定性,為艦載直升機的使用提供了更好的條件。艦上的機庫長約30米,寬12米,採用了L型設計,左側前後可以各停放1架尾翼摺疊的HSS-2A反潛直升機,右側則只能停放1架,而後期改裝的體積更緊湊的SH-60J反潛直升機尾翼無需摺疊即可滿足停放條件。為了保證艦載直升機在惡劣海況時具備正常作戰能力,艉部寬大的直升機平臺安裝了1套從加拿大引進的“捕熊井”直升機助降系統和2套牽引裝置,“捕熊井”在當時是一種十分先進的直升機助降系統,可以使直升機在4-5級高海況下實現正常起降,而且可以實現快速進出庫作業。如果沒有這套系統,水面艦艇在這種高海況下根本不具備使用直升機的能力,這也使日本成為當時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裝備這種先進助降系統的國家之一,可見“榛名”級對直升機運作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過,作為第一代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在直升機運作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首先,所攜載的3架反潛直升機中只有2架隨時具備作戰能力,另1架則只能在機庫處於維護狀態,任務轉換時間不低於15分鐘;其次,飛行甲板雖然較大,但只設有一個起降點,2架直升機只能依次起降,間隔時間約10分鐘,理論上2架同時起降是無法實現的;再者,由於機庫寬度不足,直升機需拉到飛行甲板上才能進行主旋翼維護,實際上這個問題在所有搭載直升機的驅、護艦上都是存在的,只不過在直升機數量更多的“榛名”級上表現得更為嚴重一些。“榛名”級的動力系統採用2臺蒸汽輪機,最大輸出功率70000馬力,可以保證最高航速超過30節,15節時續航力為4500海里。實際上,日本海自在規劃新一代驅逐艦時已經確定將動力裝置換為技術更先進的英國羅·羅公司的奧林普斯TM3B燃氣輪機,但由於“榛名”級的研製時間更早,加上第一代奧林普斯TM3B燃氣輪機的功率較小,不足以滿足近7000噸級“榛名”級的航速要求,因此技術成熟、功率又大的蒸汽輪機才成為“榛名”級的最終選擇。作為一型直升機驅逐艦,“榛名”級在艦載武器的配置上與當時的反潛驅逐艦並無二致。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艦橋前佈置了一具八聯裝“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裝置,這種射程超過10千米的反潛導彈與普通反潛魚雷最大的區別就是攻擊的快速性,高亞音速的飛行速度使其只需1分多鐘即可完成一次攻擊,敵方潛艇的可規避範圍被極大壓縮,攻潛的成功率大為增加。此外,艦上還備有一套再裝填裝置和一個16枚備彈的彈庫,從而使“榛名”級具備了很強的持續打擊能力,這對於十分重視反潛作戰的日本海自是非常重要的。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阿斯洛克”反潛導彈至今仍是日本海自各型驅逐艦的標準反潛武器。除了反潛導彈外,艦上還裝備了2座三聯裝68式反潛魚雷發射裝置,使用MK46 Mod5型反潛魚雷,射程11千米,最高航速40節,是近距離反潛的主在防空武器方面,“榛名”級在機庫上方佈置了一座八聯裝MK-25“海麻雀”近程艦空導彈發射裝置,射程14千米。由於日本海自的“太刀風”級防空驅逐艦上已經裝備了射程46千米的“標準”SM-1MR中程艦空導彈,因此其他反潛型驅逐艦上基本上都裝備了這種“海麻雀”艦空導彈,滿足了自身基本的對空防禦要求。艦體中部煙囪兩側各裝備了一座MK-15“密集陣”近防系統,主要用於攔截逼近的反艦導彈。不過這都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行現代化改裝時加裝的,在此之前,“榛名”級的防空能力是非常薄弱的,主要依靠護航艦艇的保護。“榛名”級研製期間日本海自還沒有引入反艦導彈,因此艦上的反艦武器主要是艦首佈置的2座MK42型127毫米艦炮,雖然與反艦導彈相比,艦炮在射程和打擊能力方面存在很大不足,但考慮到“榛名”級的空間限制及主要用途,反艦火力弱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榛名”級的交付為新“八八艦隊”的組建打下了基礎。由於此時新一代“初雪”級驅逐艦的研製還沒有完成,日本海自只得先利用已有裝備組建了一支“八六艦隊”,作戰時以4架反潛直升機作為一個戰術反潛單位,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持續的機動反潛力量。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日本海自針對未來作戰需求將“保護1000海里海上交通線”作為既定目標,為此至少要擁有4支“八八艦隊”才能基本保證作戰需要。在役的2艘“榛名”級顯然無法滿足需要,因此在“榛名”級服役3年後,日本海自又在其基礎上建造了一級改進的“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首艦於1977年2月25日在石川島播磨公司開工建造,1980年3月17日服役,艦名為“白根”號,舷號113;二號艦也在石川島播磨公司建造,1979年9月20日開工,1981年3月27日服役,艦名為“鞍馬”號,舷號144。至此,日本海自已擁有4艘直升機驅逐艦,為最終建立4支“八八艦隊”打下了基礎。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白根”級在設計上與第一代“榛名”級差別不大,動力裝置、反潛、防空武器的配置也基本相同(個別武器有型號上的改變,像近防系統、MK-25艦空導彈以及部分雷達、電子設備是在20世紀90年代初現代化改裝中加裝的),只是艦長增加了6米,滿載排水量增加到7200噸,平臺內部空間更大,艦橋及上層建築進行了重新設計,外觀上最主要的特徵是增加一個後桅,煙囪也由1個變成2個,艦面各種武器、設備的佈置和結構設計也更為合理。“白根”級與“榛名”級的最大區別在於艦上的雷達和電子設備。由於技術發展,“白根”級在這方面有了很大的進步,艦上的作戰指揮系統具備了更強的信息處理和作戰指揮能力,特別增加了專用反潛指揮功能,既可指揮本艦反潛武器的作戰,也可指揮其他艦艇和直升機進行聯合反潛作戰,這在“榛名”級上是不具備的。同時,這套全新的作戰指揮系統還融入了美國海軍11號、14號數據鏈和直升機數據鏈系統,極大地增強了多機(艦)聯合反潛以及與美國海軍聯合作戰的能力。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此外,艦上的雷達也得到了全面更新,包括三座標的OPS-12雷達、NOPN-11導航雷達、OLR-9B電子壓制設備、NOLQ-1偵察設備;火控雷達方面則增加了一部WM-25綜合火控雷達用於支持升級後的“海麻雀”艦空導彈作戰,另有2部72-1A火控雷達用於艦炮的控制。由於雷達、電子設備的更新,“白根”級對戰場態勢的感知能力和信息探測能力都有了明顯的增強。由於技術條件和經費的限制,“榛名”級聲吶設備的配置並不理想,“白根”級在這方面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改進,包括艦首加裝了全新的0QS-3主/被動低頻聲吶,這種聲吶具有更大的發射功率和探測距離,具備多向探測、跟蹤及多目標能力;為了彌補中、遠距離探測能力的欠缺,艦尾增加了一部SQS-35 (J)變深度主/被動中頻聲吶,具備了對中、遠距離不同深度潛艇的探測能力,比“榛名”級只能依靠艦首聲吶及編隊中其他艦艇提供遠距離目標信息具有更強的靈活性。此外,艦上的反潛直升機也由“榛名”級攜帶的HSS-2A改為HSS-2B(技術性能相當於美國海軍使用的SH-3H),機上增加了戰術數據鏈系統,進行反潛作戰時可將聲吶浮標的數據傳回母艦處理,避開了直升機上處理能力薄弱、反應速度慢的問題,多機協同作戰的對潛探測效率有很大提高。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隨著“榛名”“白根”4艘直升機驅逐艦的服役,日本海自開始加速“八八艦隊”的組建工作,而外界真正認識“八八艦隊”還是在1986年。當時,日本海自出動了由1艘“白根”級直升機驅逐艦“鞍馬”號、2艘“太刀風”級防空驅逐艦“太刀風”號和“澤風”號以及5艘“初雪”級反潛驅逐艦組成的完整狀態的一支“八八艦隊”,參加了美國主辦的環太平洋軍事演習。在這次演習中,無論是面對常規潛艇還是核潛艇,“八八艦隊”都表現出了比其他非航母編隊更為強大的搜潛、攻潛能力。

直升機驅逐艦與“八八艦隊”


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第一支“八八艦隊”創立到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日本海自利用10多年的時間完成了4支“八八艦隊”的組建,其間,編隊中的防空驅逐艦和反潛驅逐艦也進行了全面更新,“金剛”級、“朝霧”級、“村雨”級等新型驅逐艦逐步取代了老式驅逐艦,“八八艦隊”的整體作戰能力又有了很大提升。實際上,直升機驅逐艦雖然給日本海自帶來了極大的作戰優勢,但與日本海自希望獲得航母類大型載機平臺的初衷是完全不同的。雖然日本海自的航母計劃一直未能實現,但也反映出日本並沒有真正吸取二戰戰敗的教訓。一直以來,在美國的庇護下發展自己強大的海上作戰力量始終是日本謀求的最終目標,而航母自然是這個最終目標的核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