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生存方式的“雲化”,你準備好了嗎?

光明時評:生存方式的“雲化”,你準備好了嗎?

​近期的《新聞聯播》,曾在一條專題報道中快速閃過一個年輕的面孔:浙江省科技創業者方毅。報道的主題是,大數據助力精準防疫、有序復工。

估計注意的人沒有那麼多,因為大數據防疫幾個字實在抽象。舉一個例子可能更會讓人們明白他在做什麼:1月20日之後,他的技術團隊和李蘭娟院士的專家組緊密配合,提出了“無意識的密集接觸者”概念,通過幾步進行數據追蹤——

第一步是按照確診案例的活動軌跡,尋找過去14天中與其在同一個局域網(可以理解為同用一個WiFi)中超過三個小時的人;第二步擴大範圍,篩選過去14天內與確診案例有3天曾進入過同一個WIFI信號覆蓋範圍的人,以此類推。後續驗證可見,這個方法精準度能夠達到2%,即,每篩選出的100人中,最後有兩位確診。

光明時評:生存方式的“雲化”,你準備好了嗎?

想一想,傳統手段要達到這種排查精度,需要多麼龐大的經濟和行政成本。換個問法,要達到每找到2個確診者只需圈定100人的精度,傳統手段是否可能?即使不惜代價達到,又能否從找到的人身上繼續推測疫情傳播的方向?考慮一下這些問題,就會明白為什麼這裡要不厭其煩地詳述這個例子。

光明日報曾在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之時,提出了“新動力人群”概念。指那些與新業態、新技術共生的人群,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為改革賦能的創造者,使用技術槓桿撬動改革難點、重塑社會治理的新型勞動者。當時,人們還只是感受到了大數據的勁風迎面吹來,而現在,疫情已不由分說地把中國人的生活壓入一種數據狀態。這個群體的關鍵性,被當前一些明顯的趨勢進一步凸顯出來。

光明時評:生存方式的“雲化”,你準備好了嗎?

首先,是社會治理的高度數據化

大數據手段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重要性已無需贅言。此次防控稍高一籌的地方,無一例外都是有數據治理工具箱的地方。上海對街道社區的防疫工作實現了“一網統管”,浙江一月末就上線了“疫情信息採集系統”、二月又推出了“復工寶”,在新聞中剝繭抽絲可知,這些公共決策背後,都有“新動力人群”的影子。

再有,是經濟的整體線上化

疫情發生一個多月,其對經濟社會的深度調整可能已經超過數年有目的的調控。幾乎就是轉眼之間,金融業推出“零接觸貸款”,餐飲業推出“無接觸配送”,文旅業出現“雲旅遊”,高考擬推“雲測試”。數年後再回顧此時,很可能會有研究者將其看做某些線上經濟新模式的元年。而龐大卻又無聲的“新動力人群”,既在為線上經濟搭建技術地基,其實也在塑造新的商業規則。

光明時評:生存方式的“雲化”,你準備好了嗎?

再往深一點說,是生存方式的“雲化”

世界將怎麼運行,世界將怎麼呈現?這些科幻文學裡的問題,因為這場疫情而直逼眼前。如果說此前,我們過的是選擇技術的生活——若能忍受不方便,也可以不選擇在線;現在,卻不得不面對一種技術強制,不得不學會面對一個必須以二維碼做表徵的世界。甚至,疫情所帶來的極致線上化狀態也讓人聯想,

未來,霍金式的生存也是可能的。即,哪怕不說話、哪怕不能動,但在另外一個空間裡也是完整的個體、英雄的角色。

光明時評:生存方式的“雲化”,你準備好了嗎?

所以,關注和挖掘“新動力人群”,喚醒群體自覺,眼前看是為了精準防控疫情;中期看是為了賦能改革、提升治理效能;長期看,則關乎未來每個人技術化生存的狀態,關乎技術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調適。這些話以前看起來很遠,現在,不遠了。

(作者:劉文嘉,原題為《光明時評:關注疫情防控中的“新動力人群”》)


文字:劉文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