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變法02:形勢逆轉!魏惠王上位,吳起被迫出逃楚國

歷經艱辛的跋涉,吳起終於來到了魏國都城安邑。

看著安邑城門口的安邑二字,他也不會想到這將會是他豐功偉績開始的地方。

魏文侯的開放的用人制度

作為企業外聘人員,吳起拿著自己的簡歷投到了魏文侯的信箱。

楚國變法02:形勢逆轉!魏惠王上位,吳起被迫出逃楚國

魏文侯

但是光有簡歷還不夠,在選聘高級人才時,企業老總都會進行一番背景調查,魏文侯也不例外。

再收到了吳起的簡歷後,魏文侯詢問了大臣李愧的意見。

李愧如實的稟報了吳起“貪而好色”的“性格缺陷”但是也客觀的分析了他對魏國的重要作用:“然用兵司馬弗能過也”。

因為身上的兵政能力已經完全掩蓋了他在人品上的“缺陷”,雄才大略的魏文侯不計流言大膽啟用吳起。

吳起終於被賞識

千里馬終於遇伯樂!歷經千幸萬苦,吳起終於開啟了赫赫戰功的第一步——被任命為大將。

吳起入魏時,李悝變法已經進行了多時,魏國無論是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進入了蓬勃發展期。

實力驟強的魏國急需秦國的河西高原建立戰略緩衝區和形成一股對秦國的戰略優勢。

於是魏國變法後的第一戰的指揮權就這樣交給了吳起。

吳起果然不負所望,在河西平原爭奪戰中力克秦軍,拔掉了秦軍在河西的重要據點臨晉、元裡並建立起了防禦工事。

從此魏國在河西高原有了立足點,這也為日後魏國拿下整個河西高原做足了準備。

楚國變法02:形勢逆轉!魏惠王上位,吳起被迫出逃楚國

經此一役,魏文侯就確信吳起就是一個曠世奇才遂命他為西河守,為大魏鎮守西方,力拒強秦、勁韓。

西河守,雖然只是地方的軍政一把手,但是也別拿科長不當幹部。

在吳起鎮守河西的這段時間裡,萬民親附,百官洽治,府庫充實,秦兵不敢東出,龜縮於河西之外。韓趙賓從,擴地千里。

雖是治一郡之地,但是吳起也開始了的變法的初步嘗試,如申法令,改兵制,徙木立信等。

這些都不過是吳起心中韜略的一部分,但就是靠著這一部分思想和一郡之地,他硬生生的打造出了,戰國時期最強的步兵,魏武卒。

這隻部隊究竟有多強?

吳起就是靠著這支部隊與諸侯大戰七十六場,勝六十四次,平局十二次,無一敗績,為魏國擴土千里。

尤其是在陰晉一戰中,以河西一郡之力征召到大約五萬河西兵去大戰秦軍五十萬,大勝而歸。

這一場酣暢淋漓的大勝直接打的秦國被壓洛水以西八十年,直到商鞅變法四十年後才開始試探性的奪回河西高原。

那八十年簡直就是所有老秦人的噩夢,也是秦國統治者最不願回首的黑暗歲月。

魏武侯上位,吳起被領導厭惡

然而一代補丁一代神,魏文候去世後,魏武侯這個補丁迅速把魏國權力真空的bug給填上。

魏武侯雖說算有能力的君主,但是相比與魏文侯來說總是缺那麼一點味。

魏武侯即位之時,吳起已擔任西河守多年,一日他們同乘大船從河西高原的大河順流而下,到中流之時。

魏武侯大發感慨“ 美哉三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

吳起從這位新君主的話語中聽到了一些不祥的預兆,他想要糾正這種思想於是勸誡到:“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敵國也”。

頂頭上司懷著大好心情來巡查河西之地,作為臣屬的吳起反而把領導批評了一番,這簡直就是犯了官場上的大忌。

果然被吳起批評了一頓之後,魏武侯立刻沉下了臉,但還是笑著對吳起說:“你說的對”,這時的魏武侯已經從心裡開始抗拒吳起。

被領導所厭惡,這也可能是吳起久久不得上位的原因之一。

魏文候把國家政權的穩固歸因於人才,而魏武候卻把國家的穩固歸因於山河的險固。

於是歷史上這一段關於魏武候與吳起的著名對話,最後也演變為“固國不以山河之險”的至理名言。

在魏武侯的當政時期,吳起仍然立下赫赫戰功通過幾場大戰,吳起確立了自己在軍政界的崇高地位。

然而他仍然是西河守,所治不過一郡之地,與他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相差太遠太遠。

對於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吳起,魏國始終沒有重用。

沒有被提拔上位,吳起異常失落

在丞相之位空缺之時,實際上已經是帝國柱石的吳起既沒有被提拔為丞相,也沒有當上上將軍。

他還是一個地方的軍政首腦,所治不過一郡之地,他想要的是治國!治國!

唯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才能實現人生理想、人生抱負!

在得知田文當上丞相之後,他無比的落寞、惆悵。

楚國變法02:形勢逆轉!魏惠王上位,吳起被迫出逃楚國

他找到田文當面質問:“統帥三軍,擴土去千里你不如我,統領百官,撫卹萬民你不如我,治一郡之地,而使秦國不敢東鄉,韓趙賓從你不如我,可是為什麼偏偏你就當了丞相?”

田文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了出一套很玄乎的話:“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

這種話,在歷史上每當幼主即位時,都會有人或多或少的說出。

但是這句話放在當時的魏國簡直就是脫褲子放屁。

魏文侯做了魏國一把手五十年,這也說明魏武侯做了太子至少幾十年,到他即位之時,妥妥的一個標準的中年男人。

再加上自己是太子的特殊政治身份,身邊怎麼著也有著自己一套班底。

所以魏武侯的即位之時,根本不會出現“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信不信”的險惡環境。

吳起總歸是天才,聽到田文這種話也知道了他想表達的意思,自己不過是一個鄉野之人,還揹負著“不仁不孝”的罵名,與這些貴族出身的人是比不了的。

於是吳起默然良久後嘆氣到:“屬子之矣”,吳起的沉默、吳起的嘆氣無一不是對魏國的惋惜。

他明白如果自己非要與田文去爭奪相位,勢必會造成政局不穩。

而作為老牌政治家,他不能為了一己私利而破壞魏國蒸蒸日上的大局,他無可奈何的搖了搖頭,回到了自己的河西之地。

沒過幾年,田文去世。

公叔痤的陽謀,吳起出逃楚國

同樣,丞相之位還是沒有輪到吳起,而是一個叫公叔痤的領了相印,公叔痤本事不大,但是嫉妒心強。

外戚出身的他深得魏武侯信任,於是在田文之後被提拔為了丞相。

公叔痤得上位,在某種程度上也標誌了魏國用人風氣的轉變,從任人為賢到任人為親。

領了相印他還是不滿足,害怕聲望巨大的吳起搶他的位置,於是他針對吳起的性格弱點,設了一個毫無破綻的局,於是這樣把軍神吳起給排擠走。

現在讓我們以上帝視角來複盤和解析這個著名的陽謀。

據《資治通鑑》上的記載,吳起在魏國變法久了,搞出不少政績,但是他並沒有被授予丞相印,而是公叔痤領了相印。

得到了丞相位的公叔痤,整日惶惶不可終日,害怕吳起終有一天奪走他的相位。

有個幕僚看出了公叔痤的心事,於是對他說:“搞吳起很容易,他能力強不假,但是這個人剛而易折,受不了委屈。

你可以和魏武侯說:“吳起是個人才,但是咱們魏國廟小,可能裝不了這尊大神,你為什麼不用公主去試探一下他?要是他想留下來那麼就一定會同意這門婚事,要是不想留,那麼一定會拒絕這門婚事,那麼您就要早作打算了””。

同時這個幕僚專而又說:“在給魏王獻計之前,咱們先請吳起在咱們府上吃頓飯,屆時交代公主夫人盡情的羞辱你,吳起見到了公主如此的刁橫、野蠻,必不會同意皇婚,然後咱們就等著吳起滾蛋吧。”

公叔痤聽從了幕僚的建議,吳起果然中計,然後拒絕了皇婚,魏武侯最開始還不相信,但是仍然願意在給他一個機會。

但是回過神來的吳起,背後驚起一身冷汗。

於是連夜跑到了楚國。

而魏武侯也坐實了吳起無留意的判斷。

這個計謀可以說是陽謀的典範。

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來分析一下幕僚的高明之處。

第一、 整個計謀運行得行雲流水,毫無破綻,被設局的人毫無破局的可能。

你想想看,一國丞相向國君提出聯姻另一個大臣的建議明顯是為了國家著想,分內之事。

而丞相邀請下屬官吏一起吃個飯也是正常的事。

但是這兩件在正常不過的事,裹挾在一起向吳起發作,那麼就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陰謀。

第二、 如果吳起並沒有上鉤而是真的娶了公主,那麼如果吳起有天當上了丞相。

那麼請吳起吃飯是公叔痤對吳起的欣賞和示好。

而對於魏君來說,也用聯婚測試了吳起的忠誠程度,而把他綁到魏國的戰車上。

第三、 整個計謀完全沒有副作用,計謀失敗也不會讓人察覺出任何異常。

因為遭受同僚的排擠,最終所以吳起還是離開了魏國,魏國錯失了這個曠世奇才,也就註定了衰敗的命運。

接下來吳起將前往他生命中的終點:楚國。

並最終在哪​裡以身殉法。

您的點贊關注評論收藏是我寫下去的最大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