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淮阴”地名的重现和错位,淮阴淮安政治角色的互换

民国“淮阴”地名的重现和错位,淮阴淮安政治角色的互换

淮阴县作为显性地名,自秦设置以来到元初基本上都是存在的,西汉从县境东南分出射阳县,再发展为后来的山阳县。在唐宋时期,淮阴山阳同处淮水之南,两县县境大约以古运河为界,运东为山阳,运西为淮阴。南宋末,淮阴县治迁八里庄,复还迁码头。宋末元初,又在八里庄附近置新城县,并于淮河北岸设立清河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淮阴县被撤废,并其地连同淮安、新城二县入山阳县。至此,古淮阴县之地就全在山阳县境内,作为显性地名的淮阴在元初消失。

然作为隐性地名的淮阴在明清一直存在和使用,虽然位于淮北的清河县向南扩张先后占有了古淮阴县的老子山、码头、清江浦等地,但无法改变清河县十之九境在淮北的事实。且明清时的“淮阴”也并不指“清江浦”(清江浦本为山阳县地,后作为清河县城),而是指山阳县西乡,大约包含今洪泽县主体,清浦区大部,淮安区运河以西的地方。故明清时期,淮阴作为隐性地名是以山阳别称的形式存在和使用。明清时淮安府城的驿站叫淮阴驿,淮安城内有淮阴书院(至今淮城府市口仍有淮阴市碑),很多山阳籍名人因慕古风也喜用旧称“淮阴”来指代自己的故里,如吴承恩、吴鞠通、周恩来等,这一习惯性的别称直到民国才发生变化。

1911年,驻清江浦新军十三协兵变,淮安府光复,成立江北军政府。1912年,民国政府废府设道,驻淮城的淮安府被裁撤,设淮扬道驻清江,清江城遂正式取代淮安城成为淮安地区的政治中心。1914年1月,民国政府内务部改订各重名县。因和陕西山阳县重名,山阳县改名淮安县;因和河北清河县重名,清河县改名淮阴县(当时淮安辖县中同时被改名的还有涟水[安东]、泗阳[桃源])。就这样,淮安由府名变为县名,而淮阴则由山阳县的别称变成地区(府)名,淮阴淮安的政治角色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换。

清河县更名淮阴县后,淮阴县城在清江,故清江城现代以后又被人称做淮阴城。民国的大部分时期里,淮阴和淮安两县大致以清江浦和码头西南的洪泽湖大堤为界。此时的淮阴县,除西南境老子山和县城清江完全为古淮阴县地外,余均为唐宋淮北清河县之地,“淮阴县”之名并不副实。

民国初的淮扬道辖有今宿迁沭阳灌南一线以南、如皋泰兴一线以北的广大苏北地域。到1927年撤道,清江又是国民党江苏省第七区行政督署专员公署所在,第七区辖有宿迁、泗阳、涟水、淮阴、淮安和宝应六县。此时,中国共产党淮盐特委机关亦设在清江。1937年底,日军攻陷沪、宁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曾迁移至此。1939年沦陷。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9月,新四军第一次解放淮阴城,成立清江市,为苏皖边区政府驻地,其时的苏皖边区辖辖有苏皖豫三省解放区的73个县市,范围颇大,而清江市则为苏皖边区政府直辖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