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華八千年玉文化來看,博物館裡收藏的古玉僅僅是九牛一毛,高手在民間,您贊同嗎?

玩古賞今


古玉水很深,價格天地

玩古玉還是要多瞭解,慎入手。

古玉大多以古董形式,讓接手者有天價增值空間的想家。

往往是高價入手了一些仿製品,甚至有的壓根就不是玉,跟玉沒半毛關係卻稱為古玉。

大多數古玩城地灘上遍古仿品

有多少人奔著古玉入手的翻了跟頭?

玩玉還是玩玩現代品吧。

最其碼從玉的品質上有區別。

古玉的價值是年代,這點需要考古專業知識。

新玉價值是玉質和雕工,這點是人人可學的。

下圖欣賞一下東北籽玉河磨玉吧。

河磨玉您聽說過嗎?











中玉世紀商貿


有一些老的,畫家,雕刻師,好的手藝人,景泰藍廠的老藝術家,在七,八十年代,如果家裡事情多,就不上班了,把單位的活拿回家裡,嫌時,或晚上,加班幹完活,在拿回單位,領導就算這位師傅上班了,我家長就是象牙雕刻廠的,母親就是把雕刻件拿家裡晚上幹完活,在拿回單位,我們院住的八戶人家,有兩三家都這樣,您想想如果我有幾價好的雕刻件,不費勁吧。


琴濺


十分贊同作者的觀點,高古玉,古玉,徹底貫穿了中華民族的文化文明的全程!收藏古玉,傳承古代文化藝術,宏揚民族偉大不朽的精神,將成為這一代盛世收藏的重戲。



老知青183633304


博物館的古玉器來源不外這幾方面:古墓古蹟發掘出土、民間徵集、接受捐贈…其中出土玉器佔最多,但與歷史上的玉器量比也是相當少的一部分…就漢朝,僅漢朝,算24帝,一帝500件玉器是平均估計,有384諸侯王,每王均100件玉器,金縷玉衣至少也應有九副(不計當中小件2290件左右)…計,僅漢朝5萬件皇家玉器是最少估計…而館藏漢朝玉器不過數千,數萬之數不在地下就在民間…

這些年,海外拍賣行不斷擺拍大量高古玉,不少是精美到代之器,說明民間藏有大量的高古玉,這是可以肯定的…

安徽兩名文物研究員研究遠古玉時說及其數量,認為新石器時代玉器應不少於20萬件…

高古玉流落民間可能自周朝就發生了,主要原因是地質災害,西周時中原有過八級以上地震,是可以想象的…漢朝前是一定有大量玉器被民間私藏的,否則,春秋孔子一介草民、漢朝許慎一介書生,若不曾見玉是說不上什麼玉德的,可以說他們也一定玩藏了玉器…

明朝嘉靖年間,中原大部再度發生八級地震,地下玉器要麼被自然力深深埋入,要麼被自然力翻出地面,漢朝“皇后之璽”就是一個小孩在地面撿到的…

民間高古玉、遠古玉真品比館藏多是肯定的,民玉期的古玉比館藏多很多很多也是可肯定的,進入唐朝民玉的合法性更使民藏玉增多了很多…

①自唐進入民玉時代,玉器陪葬入土較少,故唐後歷代的玉器出土很少,大多玉器就是在民間藏傳著…

②自唐後歷代民間玉器數量不會比漢代前玉器少,在唐詩唐朝人著述中談及玉器的文字比以往朝代都多,只是唐宋宮廷玉器或會比漢代以前的宮廷玉器少…

③唐代後治玉工具的進步,加上對外貿易的擴大,玉器可能在貿易上也普遍作流通使用,使大量玉器流佈民間…就唐代論,人口算平均5千萬人,至少有百萬人或多或少擁有玉器,所以一個唐代民間玉器數量超過百萬是低估計…

④宋代後至明清時期,民玉都是繁盛期,民眾進入了可謂無玉不歡的世道,文人雅士著述中大多論及玉器,宋至清這期間存世流轉400萬器是一定有的,甚而明清兩季時勢有五百多年的穩定,玉器民俗化程度極高,玉器大量為民所喜用,兩朝代可能不下300萬之數…

粗略算計,唐代後至清朝民間存傳玉器數量500萬器是低估的數字…館藏數或僅得其千一萬一…

再從側面推算一下…僅新疆和田玉,其開採史算3千年,平均一年開採3萬噸(新中國高峰開採一年過百萬噸),如此計之,歷史開採有近億噸的玉石…今14億人每人應有多少斤玉石?每人均佔有玉石過百斤吧,還不算藍田河磨玉、岫玉、獨山玉…(齊家文化夏商周時很多玉石來源應是在甘肅,近年考古發現有多處類和田玉的透閃石玉礦源併為古人開採的證據),這是個很驚人的數字…民間玉器數量之大沒法可測度…

古玉、高古玉、遠古玉其真品可以肯定在民間私秘藏是大量的,具體數量無法估計…但經歷數千年的風風雨雨,如人世間的戰亂災害遷徙…加之朝政權貴幹與打壓侵佔諸因素或致大量玉器傳家中斷甚而被湮沒,又或秘不視人…今天人們所見古玉還是稀罕的、珍貴的,但其潛力仍然是不可估量的…

民藏被冷落的原因很複雜,大概是①仿品贗品氾濫②鑑定認證上難度大③國家管理上缺乏正確的戰略定位④大眾認知普遍缺乏鑑賞能力⑤鑑定上專家維度不足卻有話語權的現象大量存在⑥投入風險過大而少人問津…











謝亞鐵


現在各博物館收藏的高古玉從品類到藝術性遠遠落後於民間!

專家們還以館藏品的標準來搞鑑定,所以謬論百出!



1637458735194


抗疫禁足,正好有閒暇時間時光在網上瀏覽雲上博物館,單從玉器收藏看,博物館收藏的高古玉,我感覺,確實沒有我所見的民藏高古玉來得精緻和等級高,舉個例子,商朝風字型玉鉞,從型制和紋飾內涵看,應是商王朝最高皇權和軍權的信物和禮儀用器了,各位藏友看看,博物館收藏中有類似的嗎?











行者瑞鋒


從中華八千年玉文化來看,博物館裡收藏的古玉僅僅是九牛一毛,高手在民間,您贊同嗎?


我是“以瓷惠(會、慧、匯)友”,對中國古瓷器的鑑藏有近三十年的實戰經歷和豐富經驗,早在十幾年前就發表過《古玩鑑定的誤區》、《淺談瓷器的手感》、《瓷器鑑定中的“望、聞、問、切”》、《氣泡在瓷器鑑定與鑑賞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批有一定影響力的論文和作品,現在就古董鑑定問題已經申請了國家發明專利。現在入駐自媒體平臺,期待與所有真愛古瓷的朋友坦誠溝通交流,大家各抒己見、相互切磋、共同進步!感謝各位朋友的捧場關注與點贊!謝謝!

而且聲明一下,我所有文章中才的藏品都是我個人的收藏,萬不得已用別人的圖片,我會特別註明。照片是自己拍的,圖片遠不如實物精美漂亮,沒辦法,個人技術不行,光線、角度、距離都把握不好,大家湊合著看吧,能說明問題就行。

為了更好、更直接地與各位瓷友溝通和交流,“以瓷惠友”已經開通了“西瓜視頻”,已發“蚯蚓走泥紋的前世今生(一)、(二)、(三)”、“定窯何以成為五大名窯之一,應該如何鑑定”等視頻,歡迎喜歡探討瓷器鑑定真諦的朋友觀看、評論,後續我會開通“西瓜視頻直播節目”,方便與有瓷器鑑定鑑賞需求的同道溝通,敬請期待!回到話題上來。


從中華八千年玉文化來看,博物館裡收藏的古玉僅僅是九牛一毛,高手在民間,您贊同嗎?


非常贊同提問者的觀點,民藏是海,而館藏不過是海里的點滴之水而已,這是不爭的歷史事實,這是不爭的客觀真實!但總有人罔顧歷史事實,無視客觀真實,而顛倒黑白、倒行逆施、信口雌黃,坐井觀天、夜郎自大、大放厥詞地胡說八道,數典忘祖、離經叛道、欺師滅祖,罪在不赦!


公道自在人心!裝腔作勢、欺世盜名、招搖撞騙之徒雖可得逞於一時,卻終究難以得逞於一世!“無知”本無過,本無罪,但若加上“無恥、無能、無道、無德”則罪大惡極,罪該萬死!俗話說得好,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上兩件古玉器圖片,以證上言,以餉同道。

史前文明神級臻品高古白玉棗紅沁羊首人面人身像。

古玉小佛像。


以瓷惠友


館藏古玉沒話說,精品真品一般不用質疑,民藏真古玉一般集中在眼力好的極少數藏家手中,大部分玩家手裡的東西都是地攤垃圾假貨而已!見過所謂好多古玉玩家的收藏,理論一套一套的,拿出來的東西卻不堪入目,你還不能說不對,否則跟你急,這就是現實!











Lost-良月


中國有八千年的玉文化傳承,作品大量被倍葬於墓葬之中。自古就在不斷被髮掘出土。就以良諸葬玉而言,一座大墓可出土各類玉器少則幾十,多則上百。如此規模的古代玉器,五千年前的良諸尚且如此,更何況於後代。自古,古人既喜玉、好玉、愛玉,這一傳統一直延革於史,綿綿不絕。研究者、探討者自然也不會少。經驗、體會代代相承,秘訣、竅門暗中傳習,這巳為古代玉器的收藏、把玩不爭的事實。自古玩玉製玉皆有高人,直至今日也是如此。要說民間收藏不乏玩玉、藏玉的高人,這也是事實。尤其是現在,仿品漫天,真偽莫辨,如不身懷絕技,又怎能藏得精品美玉,豈不是白耗精力錢材?

所以問博物館外,民間高人,那是自然。圖為宋代白玉籽料隨形所作羅漢象,頗具石窟之意,當為高手所作。今為我所藏,把玩之佘亦是珍嘗珍藏,自以為貴。


乾得堂


另一方面。不要說有8000年的玉文化文明史,僅從中華文明的5000年曆史遺存角度上來講,大量的文物遺存在民間的也是數不勝數,但是由於國家考古隊的系統挖掘以及在出土遺址工地的考古數據上彙總,所以對遺物的出土年限,特點以及彙集的數量上。很多是存在於學術探討,並沒有進入到商品社會的市場價格階段,這方面就造成了很大的誤區,總認為民間的藏品會高於博物館的館藏。同時也認為民間的收藏人數和水平會高於博物館的館藏專家,我們不排除館藏的工作人員來源渠道相對單一,對真假的探討方面,不如民間收藏人士是從市場歷練中起來的觀點,但是從另外一方面博物館的專家從痕跡紋飾,歷史年代,時代背景以及相關的材質運用上,都有著系統而完善的考古報告和說明,這一點是民間的收藏家很難與之比擬的。

我認為民間收藏有民間收藏的優點,也的確有很多高人有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和觀點,但是跟博物館的專家相比。我們缺少參與系統挖掘以及對原始礦物文物出土時相關證據鏈的論證和考研。

雙方各有優勢,不要去貶損一方。因為你沒有在這個區域裡,或者是你沒有真正的接觸到這些考古人員的經歷,所以很多人都喜歡站在市場的角度,用價格的高低來衡量,來評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水平高低,我認為所謂的高人不僅僅是能發現真正的寶物,更多的是將寶物的歷史價值,時代背景,包括它存在的意義和說明能詳細的進行論證和推驗。這是我們民間收藏人士無法達到也無法企及的。在古玩收藏圈,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知道敬畏方能不斷進步,這兩者本身就不是可以對比,也不可以拿來做比較的,我們尊敬每一個收藏愛好者,取得的不易和成就,但同時也要認可考古工作人員辛勤的付出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