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所有家長敬畏

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育兒方面說過這樣的一句話:

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真的讓他不敢了才是保護他。

孩子

孩子該不該打變成了現在家庭的一個普遍面臨的問題,之前小編看過一個新聞,有個孩子直接把家裡的啤酒瓶的啤酒往樓下倒。結果路過的行人直接被淋溼了,上來對著孩子就興師問罪。家長二話沒說就暴打孩子一頓,而且還給人家登門道歉。這種孩子的行為不知道看文章的家長們有什麼感受,小編認為孩子該打。因為這不僅僅是孩子自己造成的傷害了,已經造成對他人的傷害了。


孩子

自古以來,中國就奉行"不打不成人,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類似的當然還有"棍棒底下出孝子"這樣的理論。現代父母也吸收了國際化的教育模式,對孩子打罵也大大減少了,除了孩子可能犯一些嚴重的錯誤。

孩子


現在的孩子,只要打一下立馬就受不了了,開始哭。抗壓能力也大不如從前,因此家長就很疑惑,自己從小打到大都沒有現在孩子這樣的狀態,怎麼現在的孩子如此脆弱呢?問題就出在以下幾個方面了。

孩子

孩子"該打就要打"!李玫瑾關於懲罰的解釋,值得所有家長敬畏

1、 目前孩子的抗壓能力太弱

家長以前童年的時候都早早出來上班打工了,但是現在的孩子生活水平已經上升了,所以一般不會受到打工上班的苦。而且家長也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樣,沒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於是什麼要求都在儘量滿足孩子,結果孩子的童年被打造的很快樂了。

真正到學習的時候又接不上軌道了,面對即將到來的學習壓力也只能自我承受,承受不了就容易產生心理疾病


孩子

2、 不經常捱打的孩子,受不了偶爾的捱打

家長現在一直在普及素質教育,所以對孩子能做到不打就不打。但是不打的結果就是孩子覺得自己並不需要承擔怎樣的後果,做什麼事情都為所欲為。結果等到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之後,家長開始意識到要打孩子了。

孩子

但是初次打孩子沒有個輕重,很容易把孩子打疼。然後孩子就開始害怕了,不敢再和家長有正面對抗了。這樣的孩子容易變得懦弱,我們正確的對待孩子錯誤的行為,一定要做的就是提前立下規矩。提前給孩子說好犯錯誤會受到的懲罰,先給孩子心裡有一計強心劑。孩子就會做什麼事情都有分寸,等真正犯了錯誤也能夠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接受錯誤。

孩子

3、 打孩子不是目的,而是讓孩子懂得有所敬畏

我們家長打孩子肯定不是為了發洩情緒去打,而是為了讓孩子的錯誤不再出現才打。人到了社會上是有很多界限的,如果等孩子到了社會上吃虧被欺負,還不如在年輕階段就把他打醒。


孩子

家長現在打孩子也不要用極端的方式,先打再講道理,讓孩子懂得道理不再犯才是最終的好結果。所以說打罵其實也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這一點希望所有的家長要明白。打可以打,但也要注意分寸哦~

壞習慣會成為孩子成功道路上的絆腳石,好習慣則會為孩子指明成功之路。

每個孩子出生都是一張白紙,會長成什麼模樣,取決於家長如何教導!在3-6歲其實就是給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最重要的時期,可能有很多家長平時比較忙,忽視了這一點,家長要

抓住3-6歲這個性格關鍵期,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性格品質,未來的路才會更好走。

這裡為大家推薦一套有關好性格品格培養的繪本《幼兒情商培養圖畫書》父母可以給孩子當睡前故事讀,而且還能讓孩子學會自己的情緒管理。

孩子

這套繪本一共10冊,分別是《媽媽我愛你》《我一定行》《創造奇蹟》《善良的朋友》《我有擔當》《寬容的力量》《我很善良》《媽媽我能行》《大家一起來分享》《從小有愛心》,專門為2-8歲孩子打造的好習慣繪本,其中包括孩子情商啟蒙,邏輯思維鍛鍊,以及語言表達的鍛鍊都非常的有好處!

孩子

繪本中的圖畫也是非常適合孩子看的,

因為孩子對圖畫還是非常敏感的好的習慣決定好的未來,這套行為習慣培養繪本應該可以幫到忙。

孩子

3-6歲是孩子形成習慣的關鍵期,若不注意引導,壞習慣極易養成,壞習慣一但定型可就很難再改了。所以,如果孩子有這些壞習慣,父母一定要幫助孩子“溫和而堅持”的改正過來!

所以做家長的點擊下方圖片,從現在開始改變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