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井水源


刘邦这个人,很多人都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担任过亭长,可是具体是什么亭长,这个亭长又是什么,很多人就一问三不知了,这里面我们就要从司马迁写的史记当中找到蛛丝马迹——高祖本纪中有明确记载: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

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廷中吏无所不狎侮。

所以我们也很清楚了,刘邦小时候就非常的大度,不喜欢进行农业生产,等他长大之后,被任用作吏员,之后被委任为泗水亭亭长,整个县里面其他的吏员就没有不被他欺负和侮辱的。

那么,刘邦为什么可以肆无忌惮的欺负和侮辱县里面其他的吏员呢?他这一个区区的亭长,在当时权力到底有多大?如果放到今天,究竟放是多大的官职呢?下面我们一起来详细的看一看。

因为战国时期战争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所以在战国时,各国都纷纷开始加强防御措施,在与其他国交界处,可以说是严防死守——创造性的在交界处设亭这种军事单位,放置这个军事单位的长官就是亭长,亭长作为这么一个基层军事组织的最高长官,自然而然就起到防御示警之责。

按照有关资料,战国的时候,在邻国交接处外边的广阔土地上每十里设一亭,这些亭依旧负责军事防御,就算天下太平,他们也还要承担相应的抓捕盗贼等军事义务。

战国时期的军事传统,我们有理由相信,延续到了秦朝,因为在秦朝的官职上,刘邦这种亭长,下面还有两个佐吏——求盗和亭父。顾名思义,就可以猜到,秦朝的亭长需要干些什么了,巡捕盗贼是他的基本职能,毕竟它本质上就是一种军事单位,并且这种军事单位的确很有效果,此后一直被沿用到了汉朝。

事实上,后来的汉朝继承的都是秦朝的制度,在汉代《续汉书·百官志》说:“亭有亭长,以禁盗贼”,这就很明确了,刘邦担任的这种官职职能范围就是负责军事防御以及巡捕盗贼,这很类似于今天的派出所。

因为今天在派出所,我们可以发现,派出所也有巡捕盗贼的职能,同时,派出所所长民警的人数与亭长手下的人数大致相同,刘邦这个亭长手下,大约拥有十几人,而今天的一个普通的派出所差不多也是这个人数。

但是我们又要意识到,这个官职还有其他的职能,众所周知,后来刘邦造反的时候,轻而易举的便拉起了上千人的队伍,这明显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巡捕盗贼职能就能做到的事,我们通过查阅司马迁写的史记当中的高祖本纪,可以轻易的看到这么俩个事情,那就是刘邦喝完酒之后不付钱和刘邦后来的部下,大多是沛县的商人(贩夫屠狗)。

这俩件事情,很多人认为是刘邦耍无赖和出身微寒的证据,但背后其实反映了他这个亭长,完全可以控制当地或者某一处的市场,能够起到一地的监督管理作用,也就是说,当时的刘邦的职能范围还相当于今天的城管,换句话说,当时刘邦不但像一个派出所的所长还像一个城管局的局长。

所以说,有关刘邦这个泗水亭亭长,他的官职放到今天,至少也是一个派出所所长,又因为还有监管市场的职能,以及可以招揽大量市场上的人,我们猜测他这个泗水亭亭长很显然跟城管也能扯上关系,总结来看,刘邦的泗水亭长放到今天至少就是一个派出所所长,最多就是今天的城管局局长。

所以也不要笑人家是一个无赖了,毕竟人家也是秦朝正经的公务员。


无笔


刘邦同志在起家闹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个白丁,基本可以算个基层编外公务员。而要弄明白什么是亭长,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个距离单位,也就是方圆五公里就设一个亭,亭长负责治安工作,也管点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来干这个活,有点军转干部的意思。


这个地理大小,大致也就类似于如今一个行政村或者居委会。也就是说刘邦的位置,大概就是个村长或者居委会主任的水平。由于他是编外干部,所以居委会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长啦。


青言论史


大家都知道刘邦早年也是个公务员出身,曾经做过泗水亭的亭长,那么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呢?




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既有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这样的世家大族出身,也有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这样的寒门出身。不过刘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刘邦在逐鹿中原,统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讨过饭当过和尚,论出身,朱元璋和刘邦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不过刘邦虽然是古代公务员出身,但他所当的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衙小吏。他的同乡好友萧何(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好歹在沛县衙门里当了个功曹,品阶还要高于刘邦。



亭长,原来是战国时期一些国家在邻接他国处设置的岗亭,以做监视防御之用,每亭设一亭长。秦朝时期,亭制遍布乡村、城镇,每十里设一亭,亭有亭长,《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有如下解释:十里一亭,亭有亭长,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满期之人充任。另外亭长没有乡下城里之分,设于城内、城门的亭长职责、品阶都与乡间亭长相同,在秦汉官制里面,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吏。



亭长是个苦力活,刘邦在举义之前,押着一班泗水郡的徒役去骊山,还没走到半路,押送的徒役已经逃了一大半,刘邦估摸着走到骊山这些徒役也逃的差不多了。走到芒砀山时,刘邦停下来喝酒解闷,并顺便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叫他们有多远跑多远,他自己也要跑路了。有十几个壮士感激他的重情重义,留下来与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刘邦乘着醉酒拔出佩剑把白蛇斩成两半,后面的人闻有老妇哭啼,言孩儿为赤帝之子(指刘邦)所杀,妇人言闭化为轻烟而去,刘邦酒醒,大惊,始有争夺天下之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故事。

由于亭长工作近乎于今天我们的派出所所长,基本上民生的事儿都要管,不过秦、汉时期的亭长负责的事确实有点多,像刘邦这样当个小亭长还要一路千里跋涉看押徒役到骊山当苦力,这真是干着最苦的活,赚着最少的工资,当着最小的官,受着最大的气啊。



亭长在秦、汉是属于最低层的官吏,诸葛亮就曾说过:汉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大概意思就是:汉高祖刘邦 ,起身亭长 而终得天下。主公(指刘备)织席贩屦 ,又有何 屈辱。可见,亭长这样的小吏,在秦朝完全是不入流的,亭长制度在汉武帝之后逐渐废除。


大国布衣


要知道亭长是个什么官,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亭。亭是秦汉时期的基层行政单位,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亭长负责所在亭的全面工作,当然主要负责治安工作,另外也兼有处理民事。亭长多半由复员转业军人充任。

由此可见,刘邦这个泗水亭长,很可能连基层公务员都不是,大致相当于今天乡(镇)的某个行政村的村主任兼村支书。

至于有人说亭长相当于派出所长,这显然是对史籍的理解不同。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不是特别认同,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亭长相当于村主任兼村支书。

因为古代没有乡(镇)这一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就是村。古代的村,是相当于今天的乡(镇)、行政村,还是自然村,都没有定论。

所以,亭长这个职务究竟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职务,并没有确切的答案,只能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亭长这个职务不是“官”,而是“吏”。


袁卫宇


刘邦做过沛县泗水亭长,按照现在的编制来说,这个职务相当于乡公所所长,但这个“所长”权力却极大。


根据秦朝的郡县制,郡下面是县,县下面是乡,乡下面是亭,亭下面就是村了。

从地理来规划,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十乡为一县。作为亭长的刘邦就是这方圆十里地的管理者。

秦朝的管理制度带着浓厚的商鞅变法的影子,直白点就是连坐制度一直延续着,把地方区域划分这么细有原因——便于管理,防止流民。

刘邦的泗水亭长的官职很低,几乎处于最底层,但是他的权力却在这十里范围内很大,既然要便于管理,防止流民,那么亭长的主要工作就是保证自己的辖区内不能有人跑,不能有盗贼,不能发生重大的违法事件,处理百姓的基本纠纷等等。

亭长还有一个重大的工作,那就是收税,不要以为收税是县衙的事情,一个县那么多百姓,秦朝时期的公务员数量并不多,收税的工作完全交给县衙来干,那不现实,一般都是把收税的任务落到各个亭长身上去,由亭长去收。

从以上来看,刘邦的工作既要保境安民,又要收税纳粮,那是妥妥的实权派,几乎辖内所有的人都要巴结、讨好他,工作虽然有实权,但是没有能力却也不行,毕竟抓贼、收税需要人手,总不能让刘邦一个人去干。

一个好汉还有三个帮,刘邦在泗水亭任上要完成亭长工作,没有几个过硬的帮手,他一天都干不下去,好在刘邦情商高,这也是他能够最后当皇帝的最重要的因素。

刘邦结识了很多朋友,这些人都是后来一起打天下的核心团队,有杀猪屠狗的樊哙,有吹箫说唱的周勃,有撒尿和泥玩的发小卢绾,甚至连沛县县衙的萧何、夏侯婴都是刘邦过硬的朋友,刘邦在泗水亭长任上结交了很多有能力的人物,这对他后来打江山有极大的帮助。

虽然刘邦算是一个小小的地方官,但从本质上来说,他与朱元璋都是从社会最底层一直干到了皇帝位置上,他们都是赤贫的无产阶级,都能够开朝建国,那不是一般的能力强。所以,你处在什么地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理想,万一实现了呢?


沉墨I方之城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曾是国家公务员,做过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但他所当的亭长,属于微末官衙小吏。他的同乡好友,后来成为他属下的萧何当时在沛县衙门里当功曹,依官阶要高于刘邦。


亭长:战国时,两国之间为防御敌人侵犯,在边境上设亭,每亭都置有亭长。到秦朝,每十里设亭,"亭制‘’也遍布乡村、城镇,每亭都有亭长。

《汉书·百官公卿表》十里一亭,亭有亭长。

亭长到刘邦来当时,功能有所增加!要负责地方治安,兼管入驻、停留旅客,这个职务多以复员军人来担任。另外亭长在级别上不分地域,乡下、城里职级是一样的,依秦汉官吏制度,亭长属于最下级的政府官员。

亭长在特殊时期,还被政府分派特殊任务!

刘邦在闹革命之前,押着一帮泗水郡的劳役去骊山,走到路上,押送的徒役已经逃了大半;刘季担心到骊山之前,这些徒役都会逃之夭夭!所以,走到芒砀山时,刘邦因心事重重喝酒解闷,并显示了敢做敢为的英雄气,毅然决然地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这个时候刘邦对大邦已不抱希望,他并不珍惜自己的亭长职务。

在他释放的人里面有十几个壮士,他们感觉刘亭长是重情重义的男子汉,就留下来在深山野岭中陪他前行。一行人路途中遇到一条白蛇拦路,刘邦乘酒劲挥剑把白蛇斩成两截;后面的人忽闻一老妇哭诉声传来,她说她的孩儿被赤帝之子(暗指刘邦)所杀,这老媪说完化作轻烟不见了。刘亭长酒醒后大惊,思前虑后,开始萌发争夺天下的愿景。

说穿了,亭长工作类似于今天我们的派出所所长,自己辖区范围内的民生的事宜都要管!在秦末,亭长的工作内容有点多,像刘邦这样当个小亭长还要长途押徒役到骊山去劳动,显然是苦差事,相信油水并不多。你知道,这有多大的责任啊!

所以,刘邦也不喜欢这份工作,整天与三朋四友东游西逛、撩鸡逗狗,还夜敲寡妇门、喝酒赊账、不事稼穑、空手吃白食!可见,秦末,对亭长这一职务的政治觉悟与个人修养的要求并不高!

三国时的诸葛亮在舌长群儒时说:

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

这是用汉高祖刘邦出身寒微 来反衬刘备,大意是:你看刘邦起身于亭长 而终得天下,而我的主公刘备以前织席贩屦的 ,这又有什么可以让他受屈辱的地方。

诸葛亮直接用织席贩屦之徒把亭长比了下去!可见,亭长这样的小吏,在秦朝是微不足道的。


希望星晨58298869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自以为要江山永固,千秋万代,却没曾想只传到二世就剧终了,铁桶一样的江山差点被一个小小的陈胜屯长掀翻在地,这个屯长振臂一呼,发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


屯长倒下了,亭长接过革命重担继续前进,终于在被打倒的秦帝国身上踩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

看来陈胜说的不错,皇帝并没有被谁承包,人人得而坐之。正像俗话说得:皇帝轮流做,明年到俺家。也应了王熙凤那句话,只要"舍得一身剐,能把皇帝拉下马。"

刘邦真的也是一个小人物,一名亭长,司马迁说他的出身的时候是这样描述的:"及壮,试为吏,为泗水亭长"。


因此,说刘邦生活在社会底层是不容置疑的,所以他的反抗才有标志性的意义,打破了周朝开始的世袭格局,为后人树立起了一个成功的榜样,让后来的每一个皇帝不再那么肆无忌惮,让每一个草民在忍无可忍的时候多了几分自信,壮了一个贼胆。

大家想知道的是,刘邦担任的亭长在秦朝的时候,到底是什么职务?

一般都认为他是一个街道办主任,或者是个村民委员会主任之类的行政角色。总之,算不上官,只是一个小吏,不是正规行政在编人员。

可是这种说法跟司马迁大人的记载有些矛盾。


司马迁的《史记》是在西汉诞生的,司马迁所说的刘邦出生地是"沛丰邑中阳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沛县归泗水郡管辖,刘邦当皇帝以后,才将故乡沛县升格为沛郡丰县。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到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才将沛县改设为沛郡。

泗水亭长属于吏,不属于官,官和吏的根本区别在于,官是朝廷直接委任的,吏则是地方长官自己雇佣的。

刘邦出生在丰,祖籍在这里,这是史学界公认的,泗水亭的位置沛县东一百步,这里还建有高祖庙。既然是泗水亭,那就是紧邻着泗水。


翻看地图我们知道,泗水亭和丰邑相隔有几十里远,刘邦之所以到几十里外的泗水亭当亭长,因为刘邦是生在丰而长在沛县。

亭这个机构设立于战国,位置都是在各国边疆,担任防御职责,由此看来刘邦只是泗水的第N任亭长。

而从司马迁说刘邦"及壮,试为吏"担任泗水亭长来看,古时三十为壮年,等于说刘邦任亭长时已经过而立之年。

楚国被秦灭时刘邦是三十三岁,如果三十岁就任了泗水亭长,应该这时候沛县还属楚国管辖。


汉代关于亭这个机构的记载是这样的:"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职责是什么呢?——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贼盗。

那么秦朝的时候,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如何呢?——"凡县、道、国、邑千五百八十七,乡六千六百二十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五"。

如果是秦汉时地方机构是县统乡,乡统亭,亭统里,而依据几乎全来自于汉书的这段话。如果按照汉书的说法十亭一乡,那么乡是六千六百二十二而亭应该是六万多才对,而不是二万多。

如果按照秦代是长度单位,一里相当于现在415米多,按上面县级行政区域"方百里"来说,县大概一百里左右,乡大概十里左右,是正好和"亭""二万九千六百三十 "五吻合的。

按照秦制来看,一个县有一万左右,一里差不多一百户左右,依据是《续汉书·百官志》。


亭最初设立初衷就是防御盗贼,仔细分析我们就会知道亭不属于地方行政机构,而应该是军事机构。

依据如下,《续 汉书·百官志》说:"亭有亭长,以禁盗贼","亭长主求捕盗贼,承望都尉"

请看重点。一说明亭长和都尉有工作上的联系,可以理解为亭长对都尉负责,亭长是军事机构可能性最大。其二,从亭长本身的工作来看,主要工作负责管辖地区的治安。

而亭长手下仅有的两个下属一个亭父一个求盗,亭父的职责是保管兵器和户籍档案及文书, 求盗配合抓捕。

结论出来了,亭这个机构不是行政机构,而是跟派出所类似,而刘邦的泗水亭长就相当于泗水派出所所长了。


亭的管辖范围也许和一乡之地大体相当。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沛县的大佬吕公设宴的时候,"沛中豪桀吏"云集,刘邦不仅到了,而且"素易诸吏"。

素易诸吏,就是一向瞧不起这些人,刘邦如果是县官雇佣的跑腿的,不在编人员,或者是个村长、组长,能出现在县里大佬们出席的盛宴,而且不拿一分钱?


历来现实


可谓出身卑微,当时作为亭长,连“制服"都没有。《汉书.高帝纪》载:“泗上亭”,亭名,故地在今天门江苏省沛县以东。秦汉时期,十里地设一亭。有点类似今天的治安亭,小楼屋内配备基本的兵器用于缉捕乡间的盗贼。


平时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亭内的治安管理,调解民众小纠纷或者接待来往上传下达公务而问路的官吏和具有合法身份的路人。





基于史料上提供的信息,刘邦的出身有点类似于今天的辅警队或治安联防队长之类的政府编外公务人员。


海马论史析理


亭是战国末期出现的基层行政机构,相当于今天的派出所。所以,刘邦就是个派出所长,而且这个亭长并不能算官,顶多就是个吏。

一、什么是亭及其作用

亭,古义同“停”。最早的时候是设置在交通要道上,供来往行人、官员等休息所用。到了秦汉时期,亭已经在基层普遍设置。值得注意的是,亭不是一种基层政权组织形式,也就是说和乡、里有着本质区别。

秦汉时期,亭是直接受县领导的警察机构。亭主要有三项作用,第一是缉捕盗贼,维护辖区内的治安。第二是调解处理民间纠纷。第三,承担着后世邮驿的相关职能,接待官方的一些人员。

秦汉时期,亭主要分为都亭和乡亭,分别对应着城市和农村。每个亭都至少有三个主要的人物,亭长、亭父和求盗。因亭是受县直接领导,所以亭长也是县直接任命,他的职责就是主持亭的全面工作。

亭父和求盗就相当于亭长的副手,其中亭父分管后勤保障等杂七杂八的事,而求盗就相当今天负责刑侦、治安的派出所副所长,主要负责辖区治安。而且,所有亭部的工作人员都有专门制服,亭长是黑衣,亭卒是红衣。

二、亭长权力大吗?

亭既然是派出所,当然还配备必要的刀枪剑戟、弓弩等武器。由此看来,亭虽然微小,但是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还可以盘问、抓人,实际权力着实不小。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比如飞将军李广有一段时间曾赋闲在家。有一次,李广外出喝酒,回城晚了,在灞陵亭被拦下。那天,亭长喝了酒,把李广一通臭骂。那时,李广根本就不敢声张。

但是,也是活该这个亭长倒霉。后来,李广重新被启用。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时骂他的灞陵亭长抓来,然后将其斩首。

在王莽主政时期,更是发生了一件亭长杀高官的事。当时,大司空士夜间经过奉常亭。因为,古时都实行宵禁。于是,亭长就问大司空士有没有通行证。没料到,这个大司空士脾气大得很,根本不把亭长放在眼里,还举起马鞭打亭长。

说来也巧,这个亭长那天晚上也喝了酒。亭长虽然官小,但平日里也威风惯了。既然你不拿豆包当干粮,那也别怪我不客气了。一股热血涌上胸口,手起刀落,竟然把大司马空士给杀了。

杀了人之后,亭长酒也醒了,知道闯了大祸,连夜就跑了。后来,这事被王莽知道。王莽说,这个亭长忠于职守,不要抓他了。

这二件事充分说明,不怕县官,就怕现管。亭长虽然官小,但是现场处置的权力还是有的。

三、刘邦的亭长生涯

至于刘邦,在亭长生涯中也曾干过一件大事,就是放跑了一帮原本要去服徭役的人。当时,刘邦作为亭长押送一批人去骊山服徭役。还没走多少路,骊山的影子还没看见,结果人倒逃掉不少。

走到丰西大泽中这个地方时,刘邦发现人也逃得差不多了,这样到骊山,估计自己也小命不保。刘邦是个放得开的主,看到这情形,索性就停下,请剩下的人喝了一顿大酒。

喝完酒,刘邦嘴一抹,说大家散了吧,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大部分人都跑走了,剩下有10多个人,估计也没地方去,就留下来跟着刘邦。

于是,刘邦就带着这批留下来的人醉醺醺地上路了。没走多久,前面有人来报告,说有条大蛇挡住路了。刘邦一听,什么蛇不蛇的,上去,盘它。提着剑走上前,一剑就把蛇给咔嚓了。

咔嚓完之后,刘邦又走了一段路,结果酒劲上来,就躺在路边睡起觉来。后面的人经过刘邦的杀蛇的地方时,看到一个老太婆抱着蛇的尸体放声大哭。众人问原因。老太婆说这条是蛇是她儿子,叫白帝子,没想到刚才被赤帝子给杀了。说完,老太婆突然消失不见了。

大家一看,原来刘亭长不是普通人啊,便对刘邦开始敬畏起来。

至于刘邦,因为放跑役囚,亭长也当不成了,开始走上了造反之路。


鄣南煮史


刘邦如果在现代就是个:涉黑、涉恶的街道或村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