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為何贊項羽,而不讚劉邦?

菩提非樹LW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項羽、劉邦兩人之間上演了數次你追我躲的好戲,後來劉邦兵分兩路,一邊牽制項羽,一邊派韓信攻打項羽老家彭城,在權衡利弊後,項羽、劉邦再一次和解,並用鴻溝為楚漢兩國的分界線。讓項羽沒有想到的是,劉邦在議和之後,並沒有就此打算與他和平相處,而是與自己的部下商量如何把項羽消滅,在漢軍的一系列計謀與打擊下,項羽節節敗退,於烏江自刎,一代英雄就此隕落。

項羽能征善戰,在戰場上叱吒風雲,面對戰爭,他勇敢,他無畏;面對親人、愛人,他重情重義,最後為他的江東父老慷慨赴死。他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不得不說他是一位值得讓人欽佩的英雄。

除了小編對項羽由衷的敬佩,在歷史上,南宋的女詞人李清照也為項羽寫下來讚美的詩句,李清照的《夏日絕句》中就寫到“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在李清照的眼中項羽是傑出的,生是“人傑”,死為“鬼雄”,言語之間對項羽充滿了讚賞之情。除了李清照,著名詩人杜牧的《題烏江亭》中寫道“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也體現了他對項羽之死的悲痛與惋惜。

從古至今,人們對項羽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稱讚,有人批判,有人喝彩,有人嘲諷。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討論。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追夢小卒


千古才女的心中所向——李清照為何讚美項羽是英雄?

泱泱華夏,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裡。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無數英雄人物燦若星辰。項羽,一代西楚霸王,李清照,千古第一女詞人,誰能想到,兩人在秦末千年之後又會產生交際。李清照,這個婉約派的女詞人,又為何會以豪放之風,寫出讚美西楚霸王的絕世佳作《夏日絕句》?

理想化的悲劇英雄,滿足人們的設想!

項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生於亂世,成長於一個沒落的貴族世家,項羽少年勇武輕狂,心存大志,一生金戈鐵馬罕遇敵手,最終卻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下場。但儘管如此,項羽卻在後世人心中更像一個英雄形象,這又是什麼緣故呢?

《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顯而易見,小時候的項羽,從來不是一個好學的孩子,無論是他的學習讀書識字,還是練習劍術還是學習兵法,都是半途而廢。儘管項羽涉獵的專業門類不少,但大多數都是一直半解,或許這種不專注的人生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項羽的人生髮展,締造了項羽的悲劇人生。

項羽無疑是一個志存高遠的少年英雄。秦始皇御駕南巡,圍觀的老百姓們只感覺其威嚴

項羽卻道:“彼可取而代之。”

小小年紀,就有鴻鵠之志。少年當立志,立大志向,才會有機會成就大事業。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後,項羽和叔父項梁積極響應,此後,一代西楚霸王,縱橫馳騁,摧城拔寨,成為推翻秦朝統治的中堅力量。其短暫的一生創造了諸多驚天動地的非凡業績,成為很多人眼裡的蓋世英雄。

為什麼從古至今,有諸多俊才讚美項羽?或許是因為,項羽這個流傳下來的悲劇人物,符合了中國人對英雄的所有設想。

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一個理想化的英雄應該是什麼形象呢?勇敢,強大,善良,重情重義,無過於此!那麼,項羽滿足這些因素嗎?至少從流傳下來的這些瑰麗故事中,西楚霸王無非是十分滿足這一形象的。

首先,西楚霸王項羽從小習武,武藝高強,作戰勇敢。

《項羽本紀》中說他:“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項羽身高八尺,按照現在來說,大致就是一個接近一米八多的大帥哥,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這些無不說明項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勇士,並且是一個文武雙全的統帥,因此項羽成為當時起義軍領袖也是實至名歸。

其次,能征善戰,叱吒風雲,無不顯示出項羽的強大。作為一名傑出的軍事統帥,項羽在整個秦末由弱變強,彰顯著他的強大。鉅鹿之戰,以破釜沉舟之計,以寡擊眾,一舉全殲秦軍主力,客觀上成為秦朝滅亡,劉邦進入咸陽的先決條件。至於楚漢戰爭中,項羽也是多以勝仗為主,破田榮、救彭城、救滎陽、奪成皋。生大戰七十次,無不彰顯著作為名將的項羽的強大實力。

除此之外,項羽也有寬厚仁義,心地善良的一面。

我們在今天依舊可以瞭解的“鴻門宴”,或許有人認為項羽婦人之仁,但這也顯示出了項羽的柔情與善良一面。“鴻門宴”本來是項羽消滅劉邦的最好機會,但是項羽“為人不忍”,結果放劉邦一馬。

項羽與劉邦兩軍對峙,項羽以劉邦父親做人質,威脅劉邦投降,劉邦則哈哈一笑,聲稱自己曾經和項羽結拜兄弟,因此“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

最後,項羽浪漫的愛情故事,也滿足了諸多後世之人對於英雄的設想。

提起項羽的愛情故事,我們可以想到的無非就是虞姬,霸王別姬,兩人愛情的專一與忠貞。說起劉邦,則有呂雉,薄姬,趙姬戚夫人……雖說古代男人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事,但劉邦從來都是一個好色之徒。

在《史記·高祖本紀》中,太史公於開篇未久就點明高祖「好酒及色」;再在《項羽本紀》中,范增也曾說「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由此可見,好色已經成為劉邦的主要特點之一。但貫穿《史記》全本以及史料記載,卻幾乎無一處有涉及到有關項羽好色的描述。因此才留下了項羽與虞姬的浪漫愛情故事和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對於女性來說,忠貞的愛情是她們極其嚮往的。即使是作為千古才女的李情照,也是一生坎坷,未遇良人,因此,可以說正是項羽的忠貞、浪漫以及勇敢等,滿足了李清照對於英雄的設想,也讓後世之人得以看到“死亦為鬼雄”的佳作!

歷史的正確選擇,失敗的項羽!

楚漢相爭,歷史的天平最終選擇了劉邦!平心而論,歷史選擇劉邦而不是項羽,或許這對於項羽而言是個悲劇,但對於整個天下蒼生,或許這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項羽或許是個真性情的英雄,但真性情卻也包含著殘酷的一面。殺人成性草菅人命,如果項羽取得天下,按照這種性格,和前世的商紂王又有何區別,只是一個喜怒無常之君。

相反,儘管劉邦的行為常常被人認為就是個市井流氓,但卻是個識大體、顧大局、知人善任、愛護百姓的仁厚智者。劉邦和項羽兩人性格各異,對待事情的各種態度也不盡相同。看看他們兩個進入咸陽後的不同舉動,就可以一目瞭然。

劉邦先入咸陽,馬上就“與父老約,法三章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而受到咸陽百姓的擁戴。項羽“居數日,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

可以說,烏江自刎的結局成就了項羽,讓項羽只是以悲劇英雄的光輝形象名垂千古,並且成為人民緬懷失敗者的代表。數十年後,大漢朝的史學家司馬遷不惜得罪當朝皇帝,為他著書立說,對他不吝讚美之詞。

他說:“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他認為項羽很有可能是上古聖君舜的後代。他感慨“然羽非有尺寸,乘勢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短短三年時間,創立不朽之功業,甚至滅亡強秦,堪稱前無古人。

項羽的鐵桿女粉絲,千古才女李清照!

作為古代為數不多的幾位女詞人,李清照留下了非常多的作品,甚至與稍後的辛棄疾在當時的詞壇並稱。儘管李清照的作品大多屬於婉約派,只有極個別的是豪放派的作品。但作為項羽的鐵桿女粉絲,李清照還是而且在路過古烏江的時候寫出詞風迥異的《夏日絕句》,全詩充滿蒼涼之感!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通篇讀來,令人蕩氣迴腸,甚至一代英雄的光輝形象栩栩如生。“羽之神勇,千古無二”!項羽如果泉下有知,也應該感到欣慰。《夏日絕句》這首絕句,短短20個字,便將項羽的英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同時,這首詩也是李清照前後詞風變化的分界線。

為什麼李清照讚美項羽,而不是讚美劉邦?或許,這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

李清照所處的那個年代,正是是北宋到南宋的轉折期。在此之前,來自北方的女真人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隨後迅速強大,在金國剿滅遼國之後,南下摧毀宋王朝。中國歷史上最令人痛心的一幕出現了,金國俘虜徽欽二帝,大宋朝黃河以北的土地全部丟失,大批的宮廷女眷被金人俘獲成為奴隸,遭受任意欺凌!面對強敵,大宋朝毫無作為,這便是欽宗靖康年間的靖康之恥。

因為受到戰亂的影響,為了避免遭受到金人的毒手,於是,中國歷史上的在東晉之後第二次衣冠南渡發生了。康王趙構在即帝位以後,一路南奔,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在軟弱的趙構的影響之下,來自中原的一大批士大夫、官僚以及普通百姓都成群結隊的南渡,

而李清照和他的丈夫趙明誠也是這次南渡的人中的一員。

南渡以後,出身官宦世家的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出任江寧知府。但在繼任之後,面對江寧城發生的兵變,身為父母官的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棄城逃走。在李清照跟隨趙明誠奔逃的途中,恰好路過古烏江地段,於是便有感而發寫下這個千古絕句!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也就是說,項羽身為一代英雄,為何可以被李清照認為生為人傑,死為鬼雄?

只因其“不肯過江東!不肯過江東,這是一個人的氣節!比照大宋朝的現實,實在是令人可嘆可悲!看看古人的英雄壯舉,再看到眼前的現實,真是形成巨大的反差!自己的丈夫趙明誠,身為父母官卻棄城逃命,自己所在的朝廷大宋朝一路南奔,軟弱無能的君臣們不管老百姓死活,也不管國破家亡的慘象。面對山河破碎,百姓的流離失所,大宋的君臣們卻只顧一味逃命,絲毫不思扭轉戰局。

而西楚霸王項羽,在帶領八千江東子弟破秦之後。面對最後的失敗,身邊現在只有十幾個人在身邊,自己幾乎成了孤家寡人,儘管一江之隔的故土江東或許可以東山再起,但項羽心存羞愧與內疚,最後自刎。或許面對項羽的自刎,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但至少說明項羽有羞恥之心。而此時的南宋諸君,簡直與項羽形成鮮明的對比!守土有責的父母官們,一旦發生危險不是棄城就是投降,要麼就是早已提前席捲細軟一路南奔,身為儒家弟子,卻絲毫不知道禮義廉恥!

知恥近乎勇,正是因為還有羞恥之心,項羽會不肯過江東。但是南宋的大多數君臣,卻根本不知羞恥為何物,除了逃命就是逃命。而李清照為何讚揚項羽,讚揚的便是這裡讚揚便是項羽的知恥心。有知恥之心,所以不失項羽不愧為人傑鬼雄。

綜上所述,為什麼李清照會讚美項羽,只是因為項羽是個值得讚美的悲劇英雄!面對強敵,面對失敗,西楚霸王項羽可以烏江自刎;而李清照所在的大宋時期的朝廷,無論君臣,毫無知恥之心,都是軟弱無能之徒。正是由此,李清照才會用“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來讚美項羽,力圖讓當權者能夠覺醒知恥之心,從而奮發圖強!


龍羽評青史


秦朝末年的楚漢爭霸,是一個有歷史轉折意義的時期,這個時候,劉邦和項羽脫穎而出,憑藉自身的優勢和臣子的智謀,爭奪天下。最終使得善於用人的劉邦發財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但為什麼,後人往往懷念項羽而不是劉邦呢。

1.劉邦為人輕浮,年輕時可以說是無所事事,秦朝末年,他四十七歲了,才只是當了個小小的亭長。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對他的記載還是比較詳細的。

2.劉邦自身,文武不全。韓信曾說他只不過能帶領十萬人而已,可見他的才能是多磨的低。他之所以能夠統一天下,是因為他手下聚集了很多的能人。像張良,韓信等。

外因一就是項羽不願意再回到江東而選擇了自殺。這讓人不得不對項羽感到憐惜。

外因二是項羽本人很有魅力,很多人也很喜愛他。雖然他也有缺點,但是和劉邦比起來,就好多了。他有家世背景,祖父曾是楚國大將項燕。從小習武,就氣質和能力突出。而且力能扛鼎,是個不可多得的猛士。

他們兩個相比較一下,就連劉邦的大臣都評價他是慢而侮人,項羽是仁而愛人。可見,兩者的評價截然相反。

3.人們普遍都有同情失敗者和弱者的心理,況且項羽失敗的冤啊,在很多人心裡,項羽比劉邦出眾的更多,也更加配得上最後的勝利。可是,上天卻選擇了劉邦。

李清照,曾經寫過,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影視俠客手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詩人寫詩都是有感而發,否則就是無病呻吟。又俗話說憤怒出詩人!沒有云兒沛的思想感情也難以寫出詩句。

李清照讚頌項羽,是因項羽不屈不撓、悲壯豪邁的氣節令人欽佩。項羽失敗後不肯苟且偷生、烏江自刎的情節和南宋小朝廷的投降逃跑主義對比鮮明。

更主要的是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沒有血性,趙明誠被任命首都知府,一天深夜,城裡發生叛亂,趙明誠沒有履職而是悄悄的縋城逃跑了。叛亂平定後,趙明誠被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而羞愧,雖並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深情已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戰亂中,他們向江西方向逃亡,一路上兩個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至烏江,面對項羽兵敗自刎之地,李清照不禁浮想聯翩,心潮澎湃,隨口吟出了“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趙明誠聞聽愧悔難當,深深自責,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不久急病發作而亡。

劉邦雖然打了勝仗做了皇帝,但劉邦起身於社會底層,懂得忍辱負重,能屈能伸,善用權謀,狡猾奸詐,有時讓人覺得他勝之不武,他精神裡缺少高貴的靈魂,比趙明誠強,但人格上遜於項羽。李清照是巾幗大丈夫,她若上戰場肯定會做女版項羽而不是劉邦,這也許就是惺惺相惜吧!





馬火蟻


這要從北宋末年的歷史背景說起。

還要說到李清照《夏日絕句》這首詩。

《夏日絕句》是李清照南渡杭州的路上寫的一首抒發悲憤的懷古諷今詩,“生當做任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北宋末年,金兵大舉入侵中原,京都汴梁失陷,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虜,帝宮后妃宮女數千人被虜入金,被金兵凌辱,平民百姓被殺無數,血流成河,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

而此時的宋高宗趙構,正帶著朝廷一班人馬倉皇逃跑江南,在杭州(臨安)建立南宋,苟且偷安。當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隨朝廷先行南渡,李清照則隨著難民潮流一起向南逃難。李清照和趙明誠是著名的金石學家,家裡收藏大量的金石文物,李清照捨不得丟棄文物,於是她率領家人押著十五車的文物一路艱難行進,歷盡艱辛,由於戰火,許多文物丟失,到杭州時已所剩無幾。在逃難路上,李清照目睹難民慘狀,悲憤萬分,心中一股正義之氣油然而生,於是這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夏日絕句》詩。

這首詩前兩句,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立功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湧而出,震撼人心;後兩句詩人通過項羽寧死不肯過江東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逃跑苟安於江南的無恥行徑。

這首《夏日絕句》詩運用了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烏江自刎這一典故,歌頌了項羽的壯烈之舉,在詩人李清照看來這種失敗中表現出來的異乎尋常的英雄氣概在宋朝廷南渡時尤為可貴。詩人盛讚“不肯過江東”的精神,實是借史實來諷刺當朝臨危逃跑,苟且偷安的無恥行徑,抒寫滿腔悲憤之情。



清潔的紅醋栗


要想知道李清照為何只贊項羽,我們先得了解李清照那個跌沛流離的時代是什麼樣的。

李清照家世不凡

公元1084年,李清照出生於北宋齊州章丘明火鎮,父親是官至禮部侍郎,學識淵博;母親也是名門之後,所以李清照算是出生於書香門第的官二代。


李清照年幼時就以能文、精通韻律而出名,十八歲時於史部侍郎的兒子結婚,當時算是郎才女貌、門當戶對。

顛沛流離

奸黨蔡京把持朝政,李清照父親因政治原因被革職,丈夫的父親也因惹怒蔡黨而被殺害;便和丈夫歸隱田園,研究學術。


靖康元年,金人攻宋,皇帝南逃,李清照和丈夫也只能難逃避難;他們渡長江、跨山海,再這途中丈夫因病離世。


金人大舉南侵,李清照又隨著皇帝高宗四處流竄,居無定所;國破家亡以及晚期的悽慘遭遇,使李清照早已精神痛苦和悲困。


以上就是李清照一生大致寫照,唯一沒有強調是在他們顛沛流離的時間裡,李清照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她曾寫很多詩詞鼓勵宋王朝應該鼓起勇氣對抗金人的入侵;所以她前期的詩詞都是豪放大氣,巾幗不讓鬚眉;


誰知宋王朝一次次的讓她失望,最終讓她國破家亡,悲壯之下寫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以此來諷刺宋王朝的懦弱以及敬仰項羽誓死不過江東的英雄情懷。


君憶


李清照是一個女詞人,“詩”是為自己心目中的情人而寫的,抒發的是自己的情感。

女人、特別是女才人最是崇拜英雄的。出身貴族、氣宇軒昂、蓋世英雄項羽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特別是才女們的喜愛是非常正常的。

高祖劉季,雖少有志向,慕信陵君大義、俠風,但出身貧賤,混跡江湖;雖成就大業、位至高皇,但可共患難、不可共享富貴,誅殺功臣、兄弟寒心,且輸文采,很難受到知識分子,特別是自持清高的女才子們的喜愛。

李清照對於同是貴族背景的悲劇式英雄人物項羽誇讚幾句更符合她的情懷。而實際上也就是對南宋無法恢復北方疆土發發牢騷,寫了一句“至今思項羽,不可過江東”而已。而對於血灑疆場的岳家軍不也是視若無睹嗎?女詞人終究沒有像梁紅玉一樣參加北伐,哪怕做一個隨軍記者、寫幾段快板書鼓舞鼓舞士氣亦好?終究也沒有留住“淪陷區”參加敵後抗戰,而是跟著皇帝逃到江南偏安一隅、賦詩作詞

去了!


錫姆科釣翁


出自宋代詩人李清照寫的巜夏日絕句》中“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這首詩,可以看岀詩人李清照的觀點直接讚揚項羽,為何不讚劉邦呢?連巜史記》司馬遷劉邦項羽的評價都重次之分。劉邦從布衣到皇帝的傳奇一生,歷史上肯定了劉邦對民族的統一強大,對漢文化的保護髮作岀了決定性的貢獻。但劉邦的人格品質,卻不被人待見看好的不多,既使在劉邦事功得到極高推崇時,也只是說他拯民於水火,而不對其整個人品加以推崇。充分突出描寫了劉邦的人品不看好。

而項羽是一位民族英雄。在他27歲時就是一個銳不可擋的霸主。在消滅秦國的戰爭中,項羽叱咜風雲、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陽”,“斬李田”,“殺宋義”所表現出來的軍事才幹、英雄氣概,雄偉英武,不愧為一代霸主的風範。








天馬行空128039981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是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她為什麼贊項羽,而不讚劉邦呢?

李清照寫這首詩主要從氣節上盛讚項羽。

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爭,最後以劉邦得勝,建立漢朝,而項羽卻烏江自刎而終。

項羽,雖然戰敗,但他卻贏得了氣節和尊嚴。劉邦的武力比不上項羽,他取得的勝利,用了很多計謀,有些玩陰的感覺,而項羽,更像是士可殺不可辱的勇士,是鐵骨錚錚的漢子,是虞姬迷戀的大丈夫。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這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

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她又是一個有著愛國思想的詞人。

她和丈夫趙明誠有過一段美好的婚姻生活,他們兩個可謂志同道合的佳偶。

可是她喜歡的丈夫卻在關鍵時刻做了逃兵,這讓有著家國情懷的李清照無法接受,她寫這首詞,也就在丈夫做了逃兵之後不久,她對他有些諷刺了。

她所生活的年代是南宋時期,統治者是偏安半壁江山,不思進取,只貪圖眼前的享受,這首詩也諷刺了當時的朝廷。


sddz以書潤心


這個問題好。

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可見一斑。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

李清照盛讚項羽的是一首五言詩《夏日絕句》

關於這首詩的理解還是非常大氣的,以女子之身能寫出如此豪邁的千古名詩確實不負“第一才女”的名號。

關於這首名詩的解讀就不用贅述過多了,主要說說為什麼李清照盛讚項羽而不是劉邦,這與詩人當時所處的歷史環境息息相關,也就是文人常說的有感而發,觸景生情。

重點說說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 ,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統帥。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可謂是中華文明數千年曆史長河中獨一無二的英雄人物,自從項羽名列《史記》十二本紀以來,其勇武第一的地位便從來沒有動搖過。

“西楚霸王”的稱號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烙印深深的銘刻在歷史中,甚至“霸王”的稱號唯項羽一人所獨有,這即便是歷朝歷代無數帝王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也就是說項羽雖非帝王但其歷史地位並不遜之,甚至霸王專屬稱號的高度比一般意義的普通帝王都要高出不少。

項羽的人格魅力在於其是有記載以來中國歷史中最勇武的統帥,沒有之一,歷朝歷代對項羽的客觀評價最高的就是霸王的神勇冠絕天下,這種貫穿歷史歲月的武力值高度是其他武將難以匹敵的。“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就是對項羽神勇的最佳詮釋。

另一方面項羽又是一個極具傳奇色彩和悲劇意義的英雄人物,其在秦末強勢崛起以無敵之勇橫掃天下,既有“破釜沉舟“的智慧又有“四面楚歌““烏江自刎“的悲情,始皇之後天下第一個稱王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其冊封的“漢王“劉邦成為後來大漢王朝的高祖,而漢朝的來歷與劉邦的“漢王“又息息相關。

如果說秦末漢初的歷史時代是中國歷史上帝王將相成色最燦爛的歲月,那麼霸王項羽同樣是秦末漢初歷史星空中極為耀眼的那一顆大星,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地位不僅僅要看他的功績和成就,還要看他所處的時代和對手的高低。

秦末漢初可以說在中國歷史上是最群星閃耀的時代,客觀的說,秦始皇,漢高祖,西楚霸王,漢初三傑,這些響噹噹的歷史人物基本上曾經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每一個在中國的歷史中都是份量極其沉重的。

這從另一個角度顯示了時勢造英雄,始皇西去之後的楚漢相爭成為歷史上最波瀾壯闊的篇章之一

中國的歷史文化對英雄人物的銘記是非常苛刻的,要想在中國的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記難度之大可比“蜀道難“,而中國文化的主流思潮往往是“成王敗寇“但又充斥著“英雄不論成敗“的辯證,這也就是為什麼司馬遷在《史記》中把項羽列在本紀之中的主觀因素。

看看項羽的對手就知道霸王的名號可謂是實至名歸的,而歷史上項羽的傳奇和悲劇性就在於其敗的悲壯和無顏去見江東父老的寧折不彎。

就像問題所問的,李清照為什麼贊項羽不讚劉邦。

對後世來說,項羽的一生是傳奇豪邁下的悲劇結尾,而劉邦卻成為大漢王朝的開創者。

人們對悲情的英雄往往會傾注更多的情緒表達,劉邦怎麼贊?其在中國歷史的地位無比尊崇和顯耀,中華歷史上的諸多帝王在地位高度上能夠超過漢高祖劉邦的寥寥無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