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品读-第10篇-缇萦救父的蝴蝶效应

汉纪七-八(公元前169-前141年)

这两卷的主旋律是文景之治,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治之世。

在经历了战国、秦末大乱、汉初各类叛乱之后,中原地区终于迎来了几百年以来相对和平稳定的一段时期,前后大约四十年光景。


主要事件与典故

  1. 贾谊死,临死前最后一策是提醒汉文帝防范诸侯王,并提出了扩大梁国与淮阳国防范吴、楚、齐、赵的建议,文帝采纳了。景帝时期七国之乱,贾谊的策略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大智之人可以预测未来,佩服。
  2. 晁错的商农论
  3. 缇萦救父,导致汉朝废除肉刑
  4. 匈奴骚扰汉朝频次增加
  5. 周亚夫的细柳营
  6. 七国之乱
  7. 飞将军李广出场

领衔主演:汉文帝、晁错(被诛)、袁盎(被刺杀)、周亚夫(被诬陷造反后绝食饿死)、申屠嘉(权力斗争气死)、吴王刘濞(兵败被杀)、郅都(被太后诬陷杀死)、汉景帝、梁王刘武

上面的主演们,除了两位皇帝和一位亲王,全部都没有善终。这些曾经位于权力顶端的人们,在权力漩涡的裹挟中,身不由己。好几位,仅仅是由于没有迎合皇帝心意而被猜忌诬陷,最终愤恨而死。认清自己的能力边界是需要智慧的,而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则需要更大的智慧。


晁错的商农论

晁错给汉文帝的上书中,有一段商农论,个人觉得堪称经典。所以,对不起,下面有大段的引用,先来看一看他都说了些什么。

其一

“英明的君主在位,百姓不受饥寒的折磨,这并不是君主能亲自耕作供给百姓食物,亲自织布为百姓做衣服,而是君主为百姓开辟了生财之路。……严寒之时人们急需衣服,不求轻暖,能御寒就穿;饥饿时急需食品,不求香甜可口,能充饥就吃。……如果腹中饥饿却得不到食物,肌肤寒冷却得不到衣服,即便是慈父也不能保有他的儿子,君主怎么能够控制住他的百姓呢!英明的君主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引导百姓从事农桑耕织,少收赋税,多搞蓄积,用来充实府库,防备旱涝灾害,所以才能稳定对百姓的统治。百姓的善恶,就看君主如何去诱导、统治他们;

百姓追求财利,就如同水只会向下流而不选择方向一样。

改革开放的伟大,和以上晁错所述的道理一样,顺人性则天下顺;并且改革开放更进一步,我不告诉你可以做什么,我只告诉你不能做什么,而后民力与民智被充分激发。

中大型公司高层级的对内管理也是一样:选择战略方向,制定规则,引导公司向同一个战略方向努力,选择合适的人淘汰不合适的。如果一个高层不专注于这些内容,而去操作具体的业务,就会本末倒置。

其二

“而那些行商坐贾,实力大的积贮钱财发放双倍利息的高利贷,实力小的坐在市肆中作买卖……商人不受农民那样的辛苦,却可以得到很多钱财。商人依仗手中大量的钱财,与王侯显贵结交,势力超过了一般官员,于是以财利进行倾轧;……这就是商人兼并农民、农民破产流亡的原因。……现在的当务之急,没有比使百姓从事农耕更重要的了。要想使百姓务农,关键在于使全社会把粮食看成为珍宝……”

首先,声明一下,完全没有贬低商人的意思。看这句话,要放在汉朝那个大时代底下看。那时农耕系统还不发达,粮食仅能维持正常的供需,一旦遇到天灾饥荒,就饿殍遍地,因此农耕是重中之重。但即使这样,因为人性逐利,大家还是愿意经商不愿耕地。晁错是在建议皇帝要从国家层面重农轻商,打从那以后,一直到清朝,皇帝多有在开春时象征性的春耕。即使是如今,每年国务院一号文,也必然是有关农业的。

现代化社会,大多数国家里粮食已不是问题,商业活动可以带来额外机会与增值财富,也就不存在重农轻商一说。但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其影响也是巨大的。例如,争论较大的:明星高收入,演一部戏上千万;而国家级科学奖只有500万奖金。虽然说市场决定价格,但国家层面的导向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个走向。小崔的一封举报信,就促使国家改变了这个走向,典型的蝴蝶效应。下面,再来看一个蝴蝶效应。


缇萦救父的蝴蝶效应

缇萦救父这个故事,不复述了,没听过的请自行度娘。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缇萦的父亲最终获救,而汉朝也掀起了一场大的反思,直接导致战国延续下来的肉刑(砍手砍脚之类伤害肉体的刑罚)被废除,以笞刑(新加坡还在用的那种)取代肉刑。一个小的事件,却促成了社会的重大变革,历史不只是巧合。

这个变革的初衷是好的,但却带来一些外人看来搞笑滑稽,而身处于局中之人却痛不欲生的结果。

比如,原来肉刑里有两种,一类犯罪砍左脚,另一类稍微严重点的犯罪砍右脚(汉朝以右为贵)。没有变革之前,这两类罪犯都失去一只脚,差别其实并不大。变革之后,砍左脚的笞五百下,砍右脚的呢?斩首-_-! 你看,砍右脚的冤不冤,本来可以不用死的,这下身首异处了。

再比如,变革后,原来削鼻子的笞三百下。鞭打三百下,什么感觉?新加坡那边一次最多打24下,而且打之前要做体检。所以改成笞三百下的,很多没打完就死了。原来削鼻子的刑罚,等于改成死刑了,那个砍左脚的也是一样道理。景帝时期,意识到这个错误,减少了鞭打次数,但还是有很多熬刑不过被打死的。

第一遍读到这里,感觉那些丞相、皇帝、大夫太不靠谱了,制定法则的时候,就没想到过后果吗?等到自己有机会参与一个公司的法则制定时,才亲身体会到,制定一个合理的法则是很难的。而国家的法令,则更加重要。法,国之重器,不可轻言更替。


人无完人

文景之治,与成康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仁宣之治、康乾盛世等这些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治世一样被称道。我们如今的时代也必将被历史铭记,也必将是是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当你了解过乱世是怎样的之后,身处治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庆幸。

治世的君主,一般都被称为明君,汉文帝、汉景帝也不例外。但,人无完人,这里就来说说这两位不完美之处。

汉文帝

周勃是当初拥立汉文帝的功臣,因为担心周勃尾大不掉,汉文帝最终罢免了他的丞相位置,而且差点因为别人的诬告砍了周勃(见上一篇的“安知狱吏之贵”)。

文帝有位宠臣叫邓通,因为算命的说邓通最终会饿死,就赐给邓通铜山以及铸钱的权利,要让他永世富贵。因为个人的喜好,把国家经济大权交给一个弄臣,怎么说也是一个不完美之处吧

汉景帝

汉文帝其实还好,他儿子景帝就过分了。

吴王刘濞的太子有一次到京城和当时还是太子的汉景帝下棋,结果因为争执(类似你悔棋,无赖,可耻之类的),用棋盘把吴太子直接打死了,这也导致后来吴王刘濞领衔七国之乱。

晁错是汉景帝做太子时的智囊,算是旧人了,当皇帝后也一直倚重。因为晁错建议削藩,导致吴国等七个诸侯国叛乱,打的旗号是“杀晁错,清君侧”。汉景帝很慌,在袁盎的建议下,杀了晁错希望可以换回七国罢兵。且不说削藩是为皇权稳固考虑,也是景帝批准才能实施的;汉景帝不但杀了晁错,连晁错父母妻儿兄弟三族都灭了,而且是把晁错骗到刑场上连个告别说句对不起都没有(也许是无颜面对),这真的有点不地道了。

周亚夫在景帝最无助的时候,横空出世,平定七国之乱。但最后,因为给自己买了500件铠甲盾牌殉葬,被景帝怀疑造反给逼死了(更多的不是怀疑造反,而是不满周亚夫对自己有脾气)。

人无完人,说了这么多缺点,这两位皇帝总体上还算是英明的,不但节俭,还能听得进谏言,所以才有了文景之治。关于纳谏,请看下文。


冯唐说文帝

先抄一下这个故事:

文帝拍着大腿说:“唉!我偏偏得不到谦颇、李牧那样的人做将军!有了这样的将军,我难道还担忧匈奴的入侵吗!”冯唐说:“陛下即使得到了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他们。”文帝大怒,起身返回宫中,过了许久,召见冯唐,责备说:“您为什么要当众侮辱我,难道没有适当的机会吗!”冯唐谢罪说:“我是个乡鄙之人,不懂得忌讳。”文帝正在担忧匈奴的入侵问题,于是问冯唐说:“您怎么知道我不能任用廉颇和李牧呢?”冯唐回答说:“我听说上古明君派遣将军出征时,跪着推将军的车辆前行,而且说:‘国门之内的事,由我来决定;国门以外的事情,请将军裁决。’一切军功、封爵、奖赏的事都由将军在外面决定,回国后再奏报君主。……现在我私下听说魏尚担任云中郡郡守时,把军中交易市场所得的税收全都用来犒劳士卒,还用自已的官俸钱,每五天宰杀一头牛,自已宴请宾客、军吏和幕僚属官,因此,匈奴远避,不敢接近云中边塞。匈奴曾经入侵云中郡一次,魏尚率领车骑部队出击,杀了很多匈奴人。……我认为陛下的赏赐太轻,而惩罚却太重。云中郡守魏尚因为上报斩杀敌军首级的数量差了六个,陛下就把他交给官吏治罪,削去他的爵位,判罚他做一年的刑徒。由此说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不能任用啊!”文帝高兴地接受了冯唐的批评。当天,就令冯唐持皇帝信节去赦免魏尚,重新任命魏尚做云中郡守。

看到这里,不禁想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并不会缺乏人才。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一个集体。关键在于怎样发现、怎样使用人才。没有合适的方法,发现不了;有了方法发现,使用的不对,也发挥不出效果。一个伟大的国家,一家伟大的公司,必然善于发掘人才并给予重用。而不那么成功的公司,总是在找寻人才,却忽略了身边。却不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外部引进当然也重要,但不能忽视内部培养与发掘)


写完这一篇,中华书局文白对照版《资治通鉴》十八本书,便也写完了第一本。回想第一次读时的艰难晦涩,第二次读时的步履蹒跚,这一次已经是第三遍了,四个字“驾轻就熟”。勤能补拙,这个道理亘古不变,与诸位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