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肖申克的救贖》是美國作家斯蒂芬·金小說改編的經典影片,它在1994年奧斯卡評選中鎩羽而歸,卻被時間驗證了不朽。

作為豆瓣9.7高分的影片,它所蘊含的希望主題,置於任何一個年代,都是人類精神的內核,這是它經久不衰的關鍵。

影片敘事不復雜,上世紀40年代末,銀行家安迪(蒂姆·羅賓斯飾)慘遭誣陷,被判終身監禁並關入肖申克監獄。

獄中所有犯人都在自生自滅,唯獨安迪不甘心,他用智慧和勇氣,周旋於犯人和監獄管理者之間,最後成功越獄。同時,他也喚醒了獄中摯友瑞德(摩根·弗里曼飾)的希望,故事主要圍繞他倆展開。

監獄題材的影片,向來以壓抑、殘酷為主基調,《肖申克的救贖》另闢蹊徑,以貫穿始終的人性溫度和積極態度表達救贖主題,讓緩慢的敘事節奏在不經意間直抵人心,達到水滴石穿的效果。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如何看待自由,中國和西方有著不同的文化視角,但感受是相通的,所以,《肖申克的救贖》同樣能讓中國影迷產生共鳴,比如影片中人物的外在衝突和內心抉擇,讓我想起王國維先生提過的人生三境界。

  • 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 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 第三境: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何嘗不是一種自我救贖?這種救贖某種意義上和影片內容相契合。肖申克寓意一堵牆,可以有形也可以無形,牆裡未必是囚禁,牆外未必有自由,如何越過這堵牆,找尋自己,就是每個角色的救贖使命。

我將從影片中幾位人物的外在衝突和內心抉擇,來解讀這三個逐次遞進的人生抉擇。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1、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①身陷囹圄,讓多數囚犯失去了救贖本能

肖申克監獄的囚犯,一開始為了出獄而活著,時間一久只剩活著,高牆會消磨掉他們所有的希望。

安迪剛到監獄時,曾問瑞德:“這裡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嗎?”

瑞德回答:肖申克監獄裡每個人都是無罪的。

瑞德的想法也代表著其他囚犯的想法,他們已經習慣了肖申克的這道高牆,把這裡當家,顯然不想面對過去,久而久之,也就不再需要救贖,當然認為自己無罪。

而安迪不一樣,他是真的無罪,卻被誣陷槍殺妻子和她的情人,這個老天開的玩笑,讓安迪瞬間失去家庭、前程、自由。如果他因別人犯的罪惡去懲罰自己,才真的有罪。

對罪惡的不同理解,直接體現在救贖自己的態度上。瑞德在新犯人中第一眼看到文弱的安迪,就和人打賭,他認為安迪是第一個崩潰並被獄警棍棒伺候的人,這種判斷基於他在肖申克閱人無數的經驗,為此瑞德與人賭上幾支煙,然而賭輸了。

因為安迪走進肖申克大門那一刻,就決定自救,他知道哭鬧無用,只想觀察環境審時度勢;反觀瑞德救贖自己的方式,只剩與人賭煙這樣的無聊趣味。

瑞德此時還察覺不到安迪會給肖申克帶來改變,哪怕自己對逃避有著清醒的認識:“起初你討厭它(肖申克監獄),然後你逐漸習慣它,足夠的時間後你開始依賴它,這就是體制化。”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②斯德哥爾摩效應,本身就是一堵牆

體制化是救贖的反面,影片代表人物布魯克斯(外號老布)是肖申克監獄中最老的囚犯,負責看管監獄圖書館,不做體力活,服刑相對安逸。

老布是典型體制化的人,或者說是一個標準的囚徒,他安於這個身份,把肖申克當養老院;他對自由唯一的殘念是偷養的那隻小鳥,這隻鳥在他的餵養下活一天算一天,不會飛翔。

影片中最戲劇化的一幕,是老布服刑50年滿被釋放,他居然想通過傷害囚犯海伍德的方式再獲刑罰,以期留在肖申克。這一情節對悲劇的處理很藝術,讓我想到斯德哥爾摩效應

所謂斯德哥爾摩效應,指受害者對於犯罪者產生情感,甚至反過來幫助犯罪者的一種情結,這個情感造成被害人對加害者產生好感、依賴心、甚至協助加害者。

老布還是被釋放了,他就是斯德哥爾摩效應的受害者,體制化則是罪惡,直到老布在罪惡的驅使下上吊自殺,也沒擺脫受害者身份。臨死前他用小刀在房樑上刻下一行字:老布到此一遊——這是他對自由的理解,孱弱無力。

另一主人公瑞德何嘗不是受害者呢?當他也獲得真正自由後,發現上廁所時尿不出來,因為他習慣了聽命令上廁所,聽不到反而無所適從。

瑞德和老布,都是體制化的受害者,當人的靈魂被囚禁,監獄將無處不在。


肖申克監獄裡的犯人,多數都是老布,他們看穿自己孤老終死的樣子,所以安於麻木,不做任何抗爭,很像王國維提到的第一境人生: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一眼看盡遠方蒼茫,滿心都是空虛惆悵,我們多數人,經歷諸多坎坷後,會在內心壘砌一道無形高牆遮風擋雨,同時也遮擋住了真正的遠方,任憑如何眺望,都會感到力所不及,人生高度,也就止步於此。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2、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①目標明確,活出價值,自由才有意義

對自由的追求,安迪從未放棄,他的邏輯是:讓自己變得有用,就能爭取自由。

安迪不放過任何交換價值的機會,他和獄友戶外修葺房屋時,偶爾聽到了兇惡的獄警海利抱怨上稅的煩惱。安迪冒著捱打風險,主動提出替海利避稅,而交易籌碼,是給每個修葺房屋的獄友3瓶Tiger啤酒。

他出乎意料的成功了,當獄友喝著啤酒望著夕陽時,安迪沒有喝,只是享受片刻自由的感覺。這件事可以理解為安迪實施計劃前的試探,從另一個角度解讀,他當初因為喝酒誤事,慘遭誣陷入獄,現在拒絕喝酒,說明自律已經覺醒,何嘗不是救贖自己呢?

後來,為了達成越獄目標,安迪利用豐富的金融知識幫監獄管理人員合法避稅,不惜充當典獄長

諾頓的洗錢工具,讓自己有了更大的被利用的價值,從而為逃脫創造機會。

故事僅僅止步於此,影片深度也就打了折扣,但安迪還要用實際行動向獄友傳達自由的信念。

他不厭其煩寫信給州議會,爭取到圖書館的擴建經費,還用同樣方式搞來免費書籍,從而讓犯人學會很多生存技能,這件事強化了影片傳遞的價值;後來安迪違紀佔用監獄廣播室,用大喇叭播放意大利歌曲給獄友聽時,長鏡頭給出了上帝視角,影片主旨得以昇華。

樹立明確目標,在價值交換過程中認識到價值分享,這是安迪對自由的獨特理解。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②執著隱忍,是實現自由的前提

沒人深究安迪背後的動機,事實上他一直在抗爭,通過反抗獄霸就能看出端倪。以包格斯為首的三個獄霸,一直想性侵安迪,安迪沒讓他們得逞一次,每次都與他們殊死肉搏,一直肉搏到獄警海利為了利用安迪肯於制止包格斯,才解除危機。

除了明處反抗,還有暗中反抗。監獄組織犯人觀看電影《蕩婦吉爾達》,安迪毫無興致,事後卻讓瑞德弄到主演麗塔·海華絲的海報,大家還以為他想女人,沒人知道海報掩蓋的牆體被他每晚偷偷挖掘。

這期間安迪一邊趁放風扔掉挖出的土,另一邊暗中領走諾頓黑錢,給出獄後留下本金,整個過程做的天衣無縫。

當安迪在一個電閃雷鳴的夜晚,順著下水道一邊嘔吐一邊爬出肖申克時,鏡頭用骯髒和壓迫感來呈現最後這段路。這段路總結了安迪20年的堅韌執著,也告誡世人,自由的代價有多重。


安迪主角光環太亮,被賦予了神性,幾乎成了智慧、勇敢、執著的化身,然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很難存在。但安迪的執著,卻能給普通人帶來啟示,比如王國維提及的第二層人生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安迪的故事,旨在告訴世人,做有意義的事,並且堅持做下去,不一定成功,卻能留住希望,並活出價值。如果安迪不堅持自由的執念,也就沒有肖申克的救贖。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3、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珊闌處。

①被救贖者的靈魂復甦,來自外部推力

在我看來,瑞德這個角色在《肖申克的救贖》中,和安迪同樣重要。

瑞德對安迪的瞭解來自打賭輸煙,他原以為安迪會像別的犯人那樣,不得不接受獄中餘生。令瑞德沒想到的是,自己妥協的餘生卻被改變了,安迪就是改變他的外部力量。

瑞德是肖申克的地下商販,也是整個故事的講述者,正因為他具備搞到各類小商品的能力,才能串聯起完整劇情,但瑞德從沒有想過利用這項能力改變自身處境。

比如,安迪以打磨石頭工藝品為由,讓瑞德弄鶴嘴鋤,瑞德很輕鬆幫安迪弄到,自己卻沒想過利用鋤頭挖牆;安迪聽說瑞德喜歡口琴,買了一把送他,諷刺的是,口琴也是瑞德幫搞到的,瑞德居然從沒想過為自己買一把。

瑞德的能力,和內心麻木形成鮮明對比,就是為了凸顯個體被體制改造的戲劇性。

安迪並不需要救贖,他一登場靈魂就是自由奔放的,瑞德才是肖申克真正需要救贖的人。他早獲得了保釋資格,卻一次次打退堂鼓;他已經習慣了在監獄中的特殊地位,和老布一樣,認為只有肖申克監獄才能給自己尊嚴,這很悲劇。

但瑞德也不同於別的囚犯,他仍保留著記憶的溫度,所以才能成為肖申克的鏡子,晶瑩剔透的反襯出各類人性,這給安迪救贖他埋下伏筆。即便他已經接近體制化,仍然能夠給予安迪同情、理解、欣賞、再到由衷欽佩,在靈魂回暖的過程中,自己的希望也一點點甦醒。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②真正的自由,需要釋放出靈魂

瑞德服刑20年時獲得假釋機會,面對假釋官,直言已經洗心革面,請求出獄,然後被拒絕。

他服刑30年時,面對假釋官,說了同樣的話,得到同樣的拒絕。

我可以推測瑞德被拒絕的原因,他和肖申克大多數囚犯一樣,企圖裝可憐矇混過關,沒有認識到被囚禁的真相;而假釋官代表著枷鎖,他們見過太多瑞德這類人,想通過說謊換取開鎖的機會,顯然他們的火候還不夠,因為懲罰源於自身,鎖也要由自己開。

瑞德服刑40年時,已經心灰意冷,抱著愛誰誰的態度,對假釋官的提問一通嗆。

他對假釋不報希望,也就無求於假釋官,無求才說出了真心話,說話時瑞德內心的鎖已經打開了,反而獲得了真正的救贖。

假釋官因為聽到真話而釋放一個人,點睛的情節。

瑞德出獄後,和老布一樣難以適應社會,一度也想上吊,但他想起與安迪的約定,在橡樹下找到安迪寫給他的信,恍然大悟。看完信後,我想,瑞德已經成了和安迪一樣的人。


安迪越獄後,在諾頓的保險櫃裡留下一本聖經,聖經第一頁寫著“得救之道,就在其中”。諾頓最後開槍自殺,用血來洗刷罪惡,而同時瑞德獲得了新生。我不由想起王國維提到的第三層人生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珊闌處。

安迪是希望的化身,瑞德始終陪伴著安迪,寓意沒有放棄希望,希望多了才帶來涅槃重生。仔細看,燈火闌珊處的身影,正是自己。

《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不同抉擇,很好的解讀了王國維的人生三境界

寫在最後:

原作者斯蒂芬·金旨在通過《肖申克的救贖》告訴世人,追逐自己的人生,活的才有意義。

而王國維則用三句宋詞告誡世人,成就自我,是痛苦、執著、頓悟的破繭歷程。

第一層人生,是肖申克監獄裡的人生,可以是囚犯也可以是獄警,大家都在高牆內掙扎;這種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生,被囚禁在自我設限的慾望區間,遠方雖可眺望,雙腳早已陷於方寸之間。

第二層人生,是反抗者的人生,安迪用行動詮釋著何為希望,何為自由;這種人生也是少數永葆初心者的人生,他們目標明確,才活的心無旁騖,即便失敗,反抗也會讓他們的人生更飽滿。

第三層人生,是救贖者的人生,瑞德藉助反抗的力量找到自我;這種人生也是智者的人生,智者不能生來洞悉一切,必然通過諸多坎坷,才能看到一馬平川,而他們的智慧積澱,離不開希望二字。

影片結尾,瑞德在墨西哥海濱找到安迪時,出現了全片最明快的色調,一掃之前的陰霾,觀影者也獲得瞭解脫感這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