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期士兵月薪仅够吃饭,却宁愿自掏腰包,也要获得"兵籍"

清朝后期,各地义军四起,百姓民不聊生。中央政府早已入不敷出,国库空虚。满清末年,不少骑兵以及普通步战士兵,需要自己准备物资以训练和上战场。且清朝后期,普通士兵的粮饷,仅够个人吃饭。为何这些士兵,宁愿自掏腰包也要继续当兵?是他们忠于清朝政府,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清朝后期士兵月薪仅够吃饭,却宁愿自掏腰包,也要获得

清朝源自关外的后金部族,从顺治皇帝入关以来,有两支正统军队,分别是八旗军和绿营军。到了康熙时期征讨吴三桂,准噶尔,八旗军和绿营军功不可没。乾隆时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虽说康乾盛世经济和民生,得到空前绝后的发展。但是其军队实力有明显下滑,到了清朝末期,大约是道光、同治之后,不管是八旗军还是绿营军,都需要士兵个人花钱,购买训练使用的子弹器械,骑兵还需要准备其他相应物资。

清朝后期士兵月薪仅够吃饭,却宁愿自掏腰包,也要获得

某些正统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绿旗营兵演放鸟枪,需要火药,铅子,向例兵丁自备"。这句话意思就是,普通士兵训练开枪时使用的火药子弹,需要个人自己准备。诸如骑兵等其他兵种,也需要自各自准备物资。然而通过《清史稿》,我们能清楚的知道,清朝后期,普通士兵每月薪水仅有三斗米,支银一两五钱。骑兵每月米三斗,支银二两。也就是说,清朝普通士兵的粮饷,仅够自己吃穿,几乎没有任何剩余。可是,翻看历史上的多篇文献资料,却没有清朝士兵大规模,临阵脱逃或者是选择自动退役,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清朝后期士兵月薪仅够吃饭,却宁愿自掏腰包,也要获得

不少朋友觉得:这是清朝所使用的兵役制度,导致普通士兵不敢随意退出"兵籍",这样会遭到中央政府的通缉,甚至小命不保。确实笔者考虑过这种情况,但是到了同治之后,大清朝早已是危如累卵。且都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去管一两个小兵的事情?而之所以清朝官兵不愿主动,放弃"兵籍",他们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通过复旦大学,历史研究小组进行的仔细研究,得出意外结论,清朝官兵并不仅仅只有当兵时的俸禄才能养家糊口。闲暇时间,这些官兵可以去军营外做点小生意。

清朝后期士兵月薪仅够吃饭,却宁愿自掏腰包,也要获得

比如那些没有门道的,凭借一把子力气种田。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步兵可以去帮地主老财看家护院,或者是训练府中家丁。骑兵则是帮人训练骑马,而有关系的可以出海经商,做点小生意。到了光绪时期,清朝官兵,有不少直接参与劫掠平民百姓的财物。然而,这些人始终是大清朝正规兵丁,即使为非作歹,大可以通过身上这身兵服,免除或者减少刑罚。反正在战乱时节,各方面的法规,也没有太平盛世时期那么严苛。所以,这些清朝兵丁,可能自掏腰包需要购买所相应物资。

清朝后期士兵月薪仅够吃饭,却宁愿自掏腰包,也要获得

但是他们也可以通过身上这身兵服,以谋求其他看不见"隐形福利"。这些隐形福利是需要自己争取,这就好比如今当兵退役的朋友。如果去应聘类似内保、驾驶员,或者等等相关行业,用人部门会看重他是退役士兵的身份,给予择先录取。清朝也是这样,那些正规士兵凭着特殊身份,去帮人看家护院或者训练新人,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其收入并不会太少。有门道的人通过这身兵服为掩护,去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清朝后期士兵月薪仅够吃饭,却宁愿自掏腰包,也要获得

这就好比在唐宋时期,化外之人受到多种优待。一些罪犯为了保全自身,甚至找关系去寺院当起了和尚。只要有了正式的度牒,那么官府,会对这些罪犯既往不咎。到了清朝时期,这些官兵也可以利用身份,去干很多普通百姓,不能从事的事情。算来算去,就好比如今那些做点小生意的人,再怎么不济,也会比上班的朋友要更加自由吧?

参考文献: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