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期士兵月薪僅夠吃飯,卻寧願自掏腰包,也要獲得"兵籍"

清朝後期,各地義軍四起,百姓民不聊生。中央政府早已入不敷出,國庫空虛。滿清末年,不少騎兵以及普通步戰士兵,需要自己準備物資以訓練和上戰場。且清朝後期,普通士兵的糧餉,僅夠個人吃飯。為何這些士兵,寧願自掏腰包也要繼續當兵?是他們忠於清朝政府,還是有其他不為人知的原因?

清朝後期士兵月薪僅夠吃飯,卻寧願自掏腰包,也要獲得

清朝源自關外的後金部族,從順治皇帝入關以來,有兩支正統軍隊,分別是八旗軍和綠營軍。到了康熙時期征討吳三桂,準噶爾,八旗軍和綠營軍功不可沒。乾隆時期"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雖說康乾盛世經濟和民生,得到空前絕後的發展。但是其軍隊實力有明顯下滑,到了清朝末期,大約是道光、同治之後,不管是八旗軍還是綠營軍,都需要士兵個人花錢,購買訓練使用的子彈器械,騎兵還需要準備其他相應物資。

清朝後期士兵月薪僅夠吃飯,卻寧願自掏腰包,也要獲得

某些正統史料中,有明確記載"綠旗營兵演放鳥槍,需要火藥,鉛子,向例兵丁自備"。這句話意思就是,普通士兵訓練開槍時使用的火藥子彈,需要個人自己準備。諸如騎兵等其他兵種,也需要自各自準備物資。然而通過《清史稿》,我們能清楚的知道,清朝後期,普通士兵每月薪水僅有三鬥米,支銀一兩五錢。騎兵每月米三鬥,支銀二兩。也就是說,清朝普通士兵的糧餉,僅夠自己吃穿,幾乎沒有任何剩餘。可是,翻看歷史上的多篇文獻資料,卻沒有清朝士兵大規模,臨陣脫逃或者是選擇自動退役,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清朝後期士兵月薪僅夠吃飯,卻寧願自掏腰包,也要獲得

不少朋友覺得:這是清朝所使用的兵役制度,導致普通士兵不敢隨意退出"兵籍",這樣會遭到中央政府的通緝,甚至小命不保。確實筆者考慮過這種情況,但是到了同治之後,大清朝早已是危如累卵。且都自顧不暇,哪還有精力去管一兩個小兵的事情?而之所以清朝官兵不願主動,放棄"兵籍",他們也有自己的小九九。通過復旦大學,歷史研究小組進行的仔細研究,得出意外結論,清朝官兵並不僅僅只有當兵時的俸祿才能養家餬口。閒暇時間,這些官兵可以去軍營外做點小生意。

清朝後期士兵月薪僅夠吃飯,卻寧願自掏腰包,也要獲得

比如那些沒有門道的,憑藉一把子力氣種田。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步兵可以去幫地主老財看家護院,或者是訓練府中家丁。騎兵則是幫人訓練騎馬,而有關係的可以出海經商,做點小生意。到了光緒時期,清朝官兵,有不少直接參與劫掠平民百姓的財物。然而,這些人始終是大清朝正規兵丁,即使為非作歹,大可以通過身上這身兵服,免除或者減少刑罰。反正在戰亂時節,各方面的法規,也沒有太平盛世時期那麼嚴苛。所以,這些清朝兵丁,可能自掏腰包需要購買所相應物資。

清朝後期士兵月薪僅夠吃飯,卻寧願自掏腰包,也要獲得

但是他們也可以通過身上這身兵服,以謀求其他看不見"隱形福利"。這些隱形福利是需要自己爭取,這就好比如今當兵退役的朋友。如果去應聘類似內保、駕駛員,或者等等相關行業,用人部門會看重他是退役士兵的身份,給予擇先錄取。清朝也是這樣,那些正規士兵憑著特殊身份,去幫人看家護院或者訓練新人,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其收入並不會太少。有門道的人通過這身兵服為掩護,去幹些見不得人的勾當。

清朝後期士兵月薪僅夠吃飯,卻寧願自掏腰包,也要獲得

這就好比在唐宋時期,化外之人受到多種優待。一些罪犯為了保全自身,甚至找關係去寺院當起了和尚。只要有了正式的度牒,那麼官府,會對這些罪犯既往不咎。到了清朝時期,這些官兵也可以利用身份,去幹很多普通百姓,不能從事的事情。算來算去,就好比如今那些做點小生意的人,再怎麼不濟,也會比上班的朋友要更加自由吧?

參考文獻:清史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