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1 罗贯中以假乱真


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流传了数百年。但其中一些事实被罗贯中加以改编,甚至张冠李戴了。


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罗贯中

只因刘备是汉朝后裔,被奉为“正统”和正义一方,罗贯中于是“扬刘抑曹”——曹操在他书中是永远的“黑脸”,一直被他当做挟天子令诸侯,无恶不作的“乱臣贼子”,所以书中的他完全是反派坏蛋,必然做尽坏事,好事没他的份儿。

其实,曹操此人并非一黑到底,也不是个头脑简单的鲁莽之人。他既有杀伐果断心狠手辣的一面,也有聪慧过人机敏灵性的时候。

诸葛亮作为蜀国军师,则被罗贯中描绘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把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一些事也放到诸葛亮身上——比如说人们最为熟悉的“空城计”:


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

诸葛亮当时屯兵于阳平,他把部队都派出去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这时忽听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虚怀若谷临危不惧,他一方面传令大开城门,还派人去城门口洒扫;另一方面他自己则登上城楼,面容平和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率军来到城楼下,见此情形心中顿生疑窦。他判断城中必有伏兵,因此再不敢贸进,坚决下令退兵。

实际上呢,诸葛亮并没有做这件事。三国时代“空城计”的主角却是曹操,时间也要向前倒退39年。

有人追溯历史,说空城计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用过。但我觉得相距甚远的历史,罗贯中未必查找那么仔细,他更应该从同时代就近找案例吧?

2 史书记载的背景

根据《三国志.魏书》和《资治通鉴》记述,当年曹操与陶谦决战夺取徐州的时候,后方出了大乱子——好哥们儿陈宫和张邈背叛了他。

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陈宫

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张邈

据说,陈宫是因为看到曹操杀了张让一家颇感气不过,觉得这厮不值得再追随下去。张邈呢,则是因为袁绍屡次让曹操杀了他。虽然曹操一直不允,但张邈心里天天担惊受怕呀。毕竟袁绍那会儿还跟曹操好着呢,官渡之战还是没影子的事儿。张邈想,这两个大佬曾经是好得几乎穿一条裤子的发小,说不定酒酣之际一句话就要了自己的小命…….

这两人自知没本事与曹操作对,于是就想借助吕布的力量。吕布这人谁都知道有勇无谋,是个有奶便是娘的“三姓家奴”,很容易受人指使,三句好话就把他说晕了。

恰好这时吕布才从袁绍那边过来,因恃功倨傲被袁绍赶走。二人急忙对他好一顿恭维奉承。吕布这个愣小子顿时被二人吹捧得飘飘然,感觉自己拿下曹操轻而易举,于是欣然答应。

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荀彧

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程昱

于是,陈宫和张邈公开反叛曹操,迎接吕布担任兖州牧,且唆使兖州大部分郡县倒戈。幸好有荀彧和程昱在后方积极为曹操运作,才使得鄄城、范县、东阿这三个县仍在曹操手中。曹操回来后激动地说,谢谢你们,我差点就无家可归了。

曹操与吕布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斗。有一回曹操差点被吕布手下的士兵活捉。

3 真材实料的“空城计”

古代战争,军中粮草是大事。某一天曹操把部队派去收割麦子。此时,吕布却来攻城了。曹操一看心中不免大吃一惊。但他很快就稳住情绪计上心来(也许他此时想到了春秋战国时的空城计)。

吕布率军来到城下。他看到城门大开,里面的军士们严阵以待。城楼上曹操安详稳坐,身旁竟是一群花枝招展的女眷。他一边狐疑着,一边又向城外望去。只见西边有一条大堤,南边有一片茂密的树林。他怀疑曹操一定在这里有埋伏。于是对部下说:曹操多诡诈,我们不要进入伏击圈。然后下令退兵十余里。

这才是三国年代里货真价实的“空城计”。

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曹操

张冠李戴的“空城计”,该还历史真面目了

吕布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曹操并非鲁莽冲动之人。关键时候,他还是很会动脑子的。

话说吕布回去之后,第二天再次前来挑战。这时的曹操才布兵排阵,把自己的一半士兵埋伏在堤后,另一半的士兵暴露在堤外。当吕布军队逼近时,曹操先命堤外部队挑战。两军厮杀一阵后,堤后伏兵登上大堤杀出,步兵与骑兵一齐冲锋,大破吕布的军队。

之后,吕布不得不向东到徐州投奔刘备。他和陈宫以及张邈最后都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一千多年过去。因为《三国演义》的流行,我们不知有曹操大战吕布的真“空城计”,却只知诸葛亮大战司马懿的假“空城计”……

现在终于真相大白。

若你喜欢我的文章,请点击右上方关注我——虞思桐

******

如果你想知道有关三国和曹操的真实故事,不妨看看下面这套书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