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20年后,让你感到失望的不会是你做过的事,而会是你没做过的事。所以,请解开绳索,驶离安全的港湾,扬帆起航吧。去探索,去梦想,去发现!——马克·吐温

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无法回去的过往,难以释怀的遗憾

有幸读到挪威顶级心智训练师埃里克·贝特朗·拉森著作的《你远比想象中强大》,这本书自始至终强调的两个概念就是“价值观”和“需求”。

这是我体会最深的地方,也是我收获最多的地方。

作者循序渐进,全文贯穿结合了自己经历的训练营感受以及很多真实的伟大成就缔造者的案例。引领我们先从强化自我认知,然后在做到清晰的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模式的改造升级。最后再辅以提升最佳表现的方法,让自己变得强大。

这种“强大”不是我们日常所说的鸡汤文中的“强大”,而是真正地从内心认知层面的升级,成为符合我们每个人的自我“价值观”和“需求”的生活角色。

开篇第一章就让我为之一颤,激发了我从未有过的一些思考,关于对过去的不甘和对未来的不安。

压力,来自于对过去的不甘,和对未来的不安。

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对过去的不甘,对未来的不安,融入在城市的夜色中


01

“活在当下”是理所当然的真理

强化自我认知的阶段是最开始的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

活了这么多年,还真的从未静心思考和认识过自己,对自己整个的人生也没有用“审视的角度”去回顾和展望。

“走一步,算一步,也许反而会走好每一步”的内心安慰在此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好像习惯了用这句话来安慰曾在某个时刻不得意的自己。

我们每天所经历的日常生活都是由一系列的琐碎杂事堆积起来,琐碎到连昨天我究竟都做了什么事情,都一时想不起来。

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忙碌却又平淡无奇,失忆的生活

因为每天可能就是这样,早起做早餐,吃早饭,叫孩子起床,盯着孩子吃早饭,唠叨忙碌一早上,送孩子去学校然后去公司上班,跑业务,跟同事聊天。下午接孩子,做饭,给孩子“辅导作业”,等等一些昨天今天明天都差不多的内容。

我们的职业生涯,大多数人也是没有什么重大变化的内容,处理文件,写邮件,打电话,开会。

当我们每天结束所有的事务,终于到了所剩无几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却已非常疲惫。

今天如同昨天,今年如同去年,明年如同今年。1年,5年,10年,20年后的我又会是什么样?

我这短短几十年,到底有没有充分享受生活?有没有对自己人生感到骄傲?

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审视人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02

清晰的认知,更好的“活在当下”

①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自己?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会停留很短暂的一段时间,然后,走向死亡。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由不同的阶段组成,每一个阶段的组成都是有一定的时间界限。

无知与幸福的幼儿时期,叛逆和成长的少年时期,奋进而骄傲的青年时期,惑与不惑的中年时期,孤独与依赖的老年时期,构成了我们整个人生的轨迹。

无论你此刻处于哪一个时期,当你全面审视自己的人生时,你会有什么样的体会?

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我们经历了怎样的人生,把生活过成了什么样子?

这短短的几十年,在我最后快要离开时,一切都结束了。就这样离开?在我离开之前,我还能对自己说点什么?我的遗憾,我的成就,我的荣誉还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回味一下。

书中提到了一个企业家谢尔·英格·洛克的故事。他在自己电脑上装了一个倒计时软件,可以算出他自己的生命还有多少年、多少天、多少小时、多少分、多少秒。

《生辰》,这是一个有倒计时功能的app,我下载了下来,在这里面看到自己已经生存了多少天,还有多少天就会离开。第一次直面这些数据时确实惊到我了。

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生之钟”,数据虚拟非作者本人

可以尝试下用这个app感受下生命正在进行时和死亡倒计时,会让你产生对生命的另一种思考。


②对于有些人来说,提醒自己“生命在不断流逝”确实能给他们动力。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时不我待”的想法会给生活带来一丝紧迫感。

人的一生很短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提醒自己分秒必争的原因。

值得肯定的是,随着我们的年龄越大,我们人生的阅历就会越丰富。当我们年逾八旬时,肯定会比几十年前的自己奋斗拼搏的时候对自己和世界的关系的看法更加清晰。

但问题在于,如果有些道理有些事实,我们只有到80岁才搞明白,那要怎么办?

除非改变自己的生活套路,否则未来我们真正到了中老年时期,唯一可能出现的变化只会是我们越变越老,而再没有其他任何的变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全面审视自己人生的原因。

这样一来,我们能在还算年轻的时候就努力去获得丰富的人生阅历。然后利用这些阅历,改变自己行为,设定正确的目标。

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审视人生,收获更好的当下


03

你的价值观就是你行动的方向

“价值观”这个词语本来就是一个很玄乎的描述,别人冷不丁的问你一句,“你的价值观是什么”,你一时呆滞,不知如何回答。

这个抽象的概念好像找不到什么具象的东西来诠释。那我们换一个残酷但不乏真实的角度。

那些经历过死里逃生,大难不死的人,在事后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哪怕只是有那么一瞬间的惊醒,也让接下来的人生的规划摆上了日程。

毕竟这种事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比较大的,会促使他们做出新的选择,比如重新定义“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拥有一个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

经历过大的疾病手术的人,会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于健康的苛求和期盼,那么后面的日子里也许会更加的注重锻炼和保养。

经历过教育缺失带来的认知匮乏的人,就会更加重视知识带来的财富的价值。

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山和阳光,爱与和平

而在发生这一切之前,也许我们根本不会意识到健康、安全、知识、成就感的需求存在。

作者在书中反复提到的“价值观”和“需求”,在这些身边常见的事例中就能体会到它基础性的决定作用。这也再次告诉我们全面审视人生的重要性了。

价值观能够决定我们的目标,很多人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并没有认真考虑过自己的价值观,当目标无法实现或者目标不停地更换的情况出现时,就再也正常不过了。


【总结】

从人的本性来看,我们其实并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都是一种过度依赖“习惯”的动物,触碰“陌生”和“未知”会让我们觉得不舒服。

变化必定会带来不适感,甚至是痛苦,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们会不断地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和借口来逃避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全面审视人生”,把它当成是一种改变生活轨迹的一个有效的工具,认识我们自己,审视我们的人生,做出正确的决定。

第一,我们所谓的“活在当下”,是理所当然的真理,人生短暂,活在当下,把握好机遇。

第二,如果我们能够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那我们可以更好的“活在当下”。

第三,做出改变和调整,我们清晰的价值观和需求就是我们行动的方向。

此刻,你是否能够看到10年后的自己会变成什么样子?20年后的自己不会对现在一直还没有去做的事情有所遗憾和失望!

20年后,让你失望的,只会是你没做过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