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20年後,讓你感到失望的不會是你做過的事,而會是你沒做過的事。所以,請解開繩索,駛離安全的港灣,揚帆起航吧。去探索,去夢想,去發現!——馬克·吐溫

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無法回去的過往,難以釋懷的遺憾

有幸讀到挪威頂級心智訓練師埃裡克·貝特朗·拉森著作的《你遠比想象中強大》,這本書自始至終強調的兩個概念就是“價值觀”和“需求”。

這是我體會最深的地方,也是我收穫最多的地方。

作者循序漸進,全文貫穿結合了自己經歷的訓練營感受以及很多真實的偉大成就締造者的案例。引領我們先從強化自我認知,然後在做到清晰的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進行思維模式的改造升級。最後再輔以提升最佳表現的方法,讓自己變得強大。

這種“強大”不是我們日常所說的雞湯文中的“強大”,而是真正地從內心認知層面的升級,成為符合我們每個人的自我“價值觀”和“需求”的生活角色。

開篇第一章就讓我為之一顫,激發了我從未有過的一些思考,關於對過去的不甘和對未來的不安。

壓力,來自於對過去的不甘,和對未來的不安。

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對過去的不甘,對未來的不安,融入在城市的夜色中


01

“活在當下”是理所當然的真理

強化自我認知的階段是最開始的階段,也是最關鍵的階段。

活了這麼多年,還真的從未靜心思考和認識過自己,對自己整個的人生也沒有用“審視的角度”去回顧和展望。

“走一步,算一步,也許反而會走好每一步”的內心安慰在此刻顯得如此蒼白無力。我好像習慣了用這句話來安慰曾在某個時刻不得意的自己。

我們每天所經歷的日常生活都是由一系列的瑣碎雜事堆積起來,瑣碎到連昨天我究竟都做了什麼事情,都一時想不起來。

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忙碌卻又平淡無奇,失憶的生活

因為每天可能就是這樣,早起做早餐,吃早飯,叫孩子起床,盯著孩子吃早飯,嘮叨忙碌一早上,送孩子去學校然後去公司上班,跑業務,跟同事聊天。下午接孩子,做飯,給孩子“輔導作業”,等等一些昨天今天明天都差不多的內容。

我們的職業生涯,大多數人也是沒有什麼重大變化的內容,處理文件,寫郵件,打電話,開會。

當我們每天結束所有的事務,終於到了所剩無幾的屬於自己的時間,卻已非常疲憊。

今天如同昨天,今年如同去年,明年如同今年。1年,5年,10年,20年後的我又會是什麼樣?

我這短短几十年,到底有沒有充分享受生活?有沒有對自己人生感到驕傲?

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審視人生,遇見更好的自己


02

清晰的認知,更好的“活在當下”

①我們為什麼要認識自己?

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會停留很短暫的一段時間,然後,走向死亡。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由不同的階段組成,每一個階段的組成都是有一定的時間界限。

無知與幸福的幼兒時期,叛逆和成長的少年時期,奮進而驕傲的青年時期,惑與不惑的中年時期,孤獨與依賴的老年時期,構成了我們整個人生的軌跡。

無論你此刻處於哪一個時期,當你全面審視自己的人生時,你會有什麼樣的體會?

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我們經歷了怎樣的人生,把生活過成了什麼樣子?

這短短的幾十年,在我最後快要離開時,一切都結束了。就這樣離開?在我離開之前,我還能對自己說點什麼?我的遺憾,我的成就,我的榮譽還有什麼可以拿出來回味一下。

書中提到了一個企業家謝爾·英格·洛克的故事。他在自己電腦上裝了一個倒計時軟件,可以算出他自己的生命還有多少年、多少天、多少小時、多少分、多少秒。

《生辰》,這是一個有倒計時功能的app,我下載了下來,在這裡面看到自己已經生存了多少天,還有多少天就會離開。第一次直面這些數據時確實驚到我了。

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生之鐘”,數據虛擬非作者本人

可以嘗試下用這個app感受下生命正在進行時和死亡倒計時,會讓你產生對生命的另一種思考。


②對於有些人來說,提醒自己“生命在不斷流逝”確實能給他們動力。

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時不我待”的想法會給生活帶來一絲緊迫感。

人的一生很短暫,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應該提醒自己分秒必爭的原因。

值得肯定的是,隨著我們的年齡越大,我們人生的閱歷就會越豐富。當我們年逾八旬時,肯定會比幾十年前的自己奮鬥拼搏的時候對自己和世界的關係的看法更加清晰。

但問題在於,如果有些道理有些事實,我們只有到80歲才搞明白,那要怎麼辦?

除非改變自己的生活套路,否則未來我們真正到了中老年時期,唯一可能出現的變化只會是我們越變越老,而再沒有其他任何的變化。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全面審視自己人生的原因。

這樣一來,我們能在還算年輕的時候就努力去獲得豐富的人生閱歷。然後利用這些閱歷,改變自己行為,設定正確的目標。

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審視人生,收穫更好的當下


03

你的價值觀就是你行動的方向

“價值觀”這個詞語本來就是一個很玄乎的描述,別人冷不丁的問你一句,“你的價值觀是什麼”,你一時呆滯,不知如何回答。

這個抽象的概念好像找不到什麼具象的東西來詮釋。那我們換一個殘酷但不乏真實的角度。

那些經歷過死裡逃生,大難不死的人,在事後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哪怕只是有那麼一瞬間的驚醒,也讓接下來的人生的規劃擺上了日程。

畢竟這種事情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比較大的,會促使他們做出新的選擇,比如重新定義“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擁有一個健康安全幸福的生活”。

經歷過大的疾病手術的人,會更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對於健康的苛求和期盼,那麼後面的日子裡也許會更加的注重鍛鍊和保養。

經歷過教育缺失帶來的認知匱乏的人,就會更加重視知識帶來的財富的價值。

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山和陽光,愛與和平

而在發生這一切之前,也許我們根本不會意識到健康、安全、知識、成就感的需求存在。

作者在書中反覆提到的“價值觀”和“需求”,在這些身邊常見的事例中就能體會到它基礎性的決定作用。這也再次告訴我們全面審視人生的重要性了。

價值觀能夠決定我們的目標,很多人在設定目標的時候並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的價值觀,當目標無法實現或者目標不停地更換的情況出現時,就再也正常不過了。


【總結】

從人的本性來看,我們其實並不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都是一種過度依賴“習慣”的動物,觸碰“陌生”和“未知”會讓我們覺得不舒服。

變化必定會帶來不適感,甚至是痛苦,這也正是為什麼我們會不斷地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和藉口來逃避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全面審視人生”,把它當成是一種改變生活軌跡的一個有效的工具,認識我們自己,審視我們的人生,做出正確的決定。

第一,我們所謂的“活在當下”,是理所當然的真理,人生短暫,活在當下,把握好機遇。

第二,如果我們能夠有更加清晰的認知,明確自己的價值觀和需求,那我們可以更好的“活在當下”。

第三,做出改變和調整,我們清晰的價值觀和需求就是我們行動的方向。

此刻,你是否能夠看到10年後的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20年後的自己不會對現在一直還沒有去做的事情有所遺憾和失望!

20年後,讓你失望的,只會是你沒做過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