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美联储的发展史


《美联储》:美联储的发展史

这本书的英文原版写于1987年,以沃尔克时代的货币政策为线索,穿插讲述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近百年的历史。

一、美国为什么要在1914年建立美联储?

1776年7月4日,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正式从英国独立。独立后的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有限,没有中央银行,那时的货币主要是由各商业银行自己发行。

为了建立中央银行,美国银行业曾经做过很多努力。1791年和1829年,一些银行家先后成立了美国第一银行和美国第二银行。但两家银行都在成立短短几年后被迫解散了,原因是它们发行的纸币遭到地方政府的强烈抵制。

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缺乏金银货币,建国之后,美国政府默许商业银行在金银储备非常少的情况下大量发行纸币。这时如果建立中央银行,并实行贵金属本位。就意味着要把金银储备量和纸币发行数量按照一定比例严格对应起来,那样很多银行就会面临破产。

时间来到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政府废除战争中发行的“绿背美元”,造成了严重的通货紧缩。19世纪60年代末~90年代,美国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例如,小麦价格从1866年到1876年跌了一半。这导致中西部农民的财务状况急剧恶化。

农民们感到很不公平,于是开始了一场政治运动。1877年得克萨斯州建立了“农民联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货币发行方案:主张由联邦政府基于每年的实际经济状况来发行货币,而不是大银行基于黄金储备来决定贷款力度。

不过,“农民联盟”的呼声在20世纪初偃旗息鼓了。这并非是美国货币政策进行了什么改革,而是源于两个变化:一是非洲和美国西部陆续发现了金矿,全球黄金产量大幅上升,这缓解了金本位造成的通缩压力;二是东部银行对西部的支持力度提高了,金融中心纽约出现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银行家,有能力为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紧急救助。

然而1907年金融危机是一个转折点,人们意识到,随着美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金融需求的急剧扩大,纽约这一座城市的银行无法控制一场全国性危机。当年西部“农民联盟”关于货币政策的主张再次卷土重来。

1913年,美国出台《联邦储备法》,按照该法案,美国设立了12家地区储备银行,成立了联邦储备委员会,负责全国性的货币发行;该法案还规定,联储委员会总部要设在华盛顿,7名联储委员会成员由总统任命,他们跟12家地区联储负责人一起投票决定货币政策。该法案是政治博弈的结果:选民要求总统从纽约银行家手中夺取货币政策的制定权,但几乎所有经济学家、政治顾问和商界领袖都反对他这么做。

1914年,美联储正式成立。虽然美国总统和国会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美联储,但是,这时候的美联储,还没有真正意义的纸币发行权。最核心的原因是金本位:设在华盛顿的联邦储备委员会虽然可以发行纸币,但无法掌控纸币发行数量,因为它并不掌握黄金。而美国主要黄金储备依然存放在纽约各大银行的地下金库里。因此,从1914年美联储成立到1935年银行法改革这21年中,美国真正的中央银行并不是位于华盛顿的美联储总部,而是一家地区联储银行——也就是纽约联储。那时在人们心目中,美国银行体系坐头一把交椅的是纽约联储主席本杰明·斯特朗,而不是美联储首任主席查尔斯·哈姆林。

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怎样改变了美联储?

从1914年美联储成立到1928年斯特朗去世,美国并没有出现很大的金融动荡,实体经济和银行业都实现了快速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从欧洲传到了美国,带动美国东部和西部共同实现经济增长。在这个过程中,斯特朗是有功绩的。他通过放宽信贷政策,给美国经济加上了很大的杠杆。当然这也会带来金融风险。

1927年,美国经济过热,到了需要主动去杠杆的时候。但美联储仍然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结果形成巨大股市泡沫。不巧的是,1928年10月,56岁的斯特朗突发急病去世。美联储陷入群龙无首的慌乱中,放任美国股市不断飞涨,终于在1929年秋天轰然倒塌。

1929年股市崩盘后,美联储又做出了一系列错误决策,诱发了旷日持久的大萧条。就在美联储束手无策时,出现了两位“救世主”,那就是新总统罗斯福和他任命的美联储主席马里纳·埃克尔斯。

埃克尔斯原本是个金融“门外汉”。他是自学成才,还在西部开办了一家银行。通过开银行,埃克尔斯在实践中意识到,美国的真正问题不是货币供应不足,而是供应不均衡。实体经济之所以总是缺少货币,是因为大部分货币被银行业和富人阶层储存起来了。

埃克尔斯认为,要实现货币的积极流动,政府可以从少数人手上借钱,再交到多数人手上,具体的方式可以是修建公路等基础设施。他的理念其实就是后来的积极财政政策。

1935年,在罗斯福的支持下,埃克尔斯草拟的美联储改革法案获得通过,与此同时国会还通过了一系列银行业法案,废除金本位,剥夺地方联储银行家的自治权和投票权,进一步加强总统任命的7位联储委员的货币政策控制权,成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很多历史学家认为,1935年才是现代美联储真正建立的日子。

埃克尔斯给美联储定下的职责是:“确保充足的货币供给,满足与经济相关的金融需要。”意思就是说,美联储要与商业银行反向而行,当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速度过快的时候,美联储要适当收紧货币政策;当商业银行不敢发放贷款的时候,美联储要放松货币政策。只有通过这样的逆周期调节,才能保证货币供应量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埃克尔斯的改革也带来一个问题:货币政策过于依赖民选政府。他甚至认为:央行在经济政策中应该扮演次要地位,只能作为财政政策的补充,被动为政府提供贷款。埃克尔斯的这种理念给美联储的未来埋下了隐患。

三、二战后,美联储为何放任美元超量发行?

首先,在1935年改革之后,埃克尔斯承认财政部在经济政策中的主导地位。这种理念放任政府大肆举债,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政府支出大部分靠借债,而不是税收。1933年,罗斯福刚入主白宫时,美国国债只有220亿美元;1941年珍珠港被袭击后是480亿;1945年二战结束时,这个数字高达2800亿。通货膨胀如期而至,1946年达到8.5%,1947年上升到14.4%。美联储缺乏独立性的弊端凸显出来。

1948年,总统杜鲁门拒绝再次任命埃克尔斯为美联储主席,但埃克尔斯还保留了联储委员的职务。他和其他委员一起跟财政部谈判,而美国政府也终于意识到通胀水平过高的危险性。1951年,财政部和美联储达成协议,规定美联储可以独立决定利率水平,财政部今后无权像二战期间那样,要求美联储以低于市场利率的价格买入国债。一部分历史学家认为,1951年协议代表美联储彻底获得了独立地位。

1950年到1960年,美国短期国债利率从2.3%上升到4%,通胀率却始终徘徊在1%左右。通胀水平过低意味着消费类企业的利润增长很慢。选民对这种局面很不满意,1960年,他们将锐意改革的年轻政治家肯尼迪选为总统。肯尼迪上台后,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财政刺激政策,大力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开办公立学校和医院,并提高福利待遇。1963年肯尼迪遇刺身亡后,继任者约翰逊延续了他的政策。从1961年2月到1969年12月,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了106个月,这是史无前例的成就。

这一时期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是威廉·马丁。他出身于银行世家,父亲老威廉·马丁是美联储的缔造者之一。马丁比较了解西部银行业从前的困境,也支持前辈埃克尔斯的金融理念,即货币政策应该符合实体经济增长的需求。他有一句名言:“美联储应该在宴会开始之前撤掉大酒杯。”然而,尽管他拥有这种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了强大的政治阻碍。

1965年,多数美联储委员认为应该开始加息控制通胀了。但刚把利率稍微上调了一次,马丁就被总统约翰逊“传唤”到度假别墅,遭到当面批评。最终,在政府的威胁和干预下,威廉·马丁还是决定保持温和货币政策。1970年尼克松当上总统,立刻把美联储主席换成他自己的经济顾问伯恩斯。伯恩斯对尼克松放松货币政策的要求基本上百依百顺,美联储就这样失去了赶在通胀失控前采取行动的机会。

当时局面发展下去只有一种可能结局,那就是美国的国家信用垮掉。幸好美国又出现了一位“救世主”,那就是保罗·沃尔克。

四、保罗·沃尔克如何拯救了美国经济和美元信用?

沃尔克在哈佛大学拿到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顺理成章地进入纽约联储任职。1962年,他又进入美国财政部工作。

沃尔克在纽约联储工作的时候,美国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新思潮,人们称之为“货币主义”。后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米尔顿·弗里德曼是这个理论的领军人物,他认为不应该把焦点放在控制利率上,而是应该像二战前那样,以调节货币供应量为主要目标。

尽管货币主义理论在诞生之初并没有成为主流思想,但客观上,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确实必须抛弃对外国金融市场的责任。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宣布停止美元和黄金的兑换。当时担任财政部副部长的保罗·沃尔克用高超的谈判手段,劝说各国政府接受美元可控大幅贬值。

摆脱了国际责任之后,按照货币主义理论,美联储应该专注于国内货币供应量。但尼克松任命的美联储主席伯恩斯并没有这样做。1972年,美国银行家们普遍认为通胀即将抬升,12家地方联储银行主动建议采取紧缩政策,以防范恶性通胀,但都被美联储拒绝了。最终,尼克松成功连任,但美国的通胀率也一发不可收拾。

1977年,民主党人卡特当上了美国总统。卡特让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希望能控制通货膨胀,但一点用都没有。到1979年6月,通胀率依然是两位数,而且还不断恶化。但美联储已经把基准利率提到了10%,这已经是极限,再高的话会重演大萧条时的经济崩溃。卡特找不到一个愿意继续提高利率的美联储官员,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顾问们向他推荐了一个人,那就是保罗·沃尔克。

沃尔克上任后,果然义无反顾地继续加息。但只加了半年,卡特就受不了了,派人传话给沃尔克,希望他暂缓加息。没想到沃尔克完全不为所动,在1980年进行了更大力度的货币紧缩。到年底总统大选投票时,美国基准利率已经上升到接近20%的历史高位。

沃尔克的加息是缺乏理论支持的,于是沃尔克不得不寻找新的经济学理论来支持他的政策,他想到了货币主义。1979年他上任后,宣布美联储以后将根据货币供应量来制定政策。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就是,只要货币供应量达到标准,利率飙升到再高的水平,美联储也不会干预。他这种坚定的态度让资本市场为之一振。这一次,美国人明白了这位美联储主席跟他的前任们截然不同,他有能力对抗政治压力。美国的通胀预期终于开始下降。

1982年7月,美联储开始降低利率,美国经济强劲复苏,拉开了二十年稳健增长的序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则开始兴起,而这些产业正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称霸全球的基础。

另外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里根和沃尔克,谁才是美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功臣?里根虽然表面上非常乐观坚定,但里根集团内部的摇摆不定非常明显,经济顾问们经常发表自相矛盾的言论,只有沃尔克始终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政治往往会听从那些意志坚定的领导者。所以,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这轮美国经济增长更多要归功于沃尔克。

然而,沃尔克给美国带来的经济转型也留下了很多隐患。其中之一就是金融业的过度繁荣,以至于出现了“大到不能倒”的现象。这次经济转型的另一个重大缺陷是彻底抛弃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美元的强势,这些产业大部分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虽然这给美国消费者带来了好处,他们可以买到便宜的“外国制造”,但严重影响了美国传统制造业地区的就业,造成了产业空心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