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佛系青年增多,甚至對異性也冷淡了?

神筆李通


作為真正的佛系青年,我簡直是太有發言權了。

首先是“佛系”這個概念,在我們這個圈子,佛系的意思其實是隨緣、不強求,基於現在的社會現狀,與自己優秀的人數不勝數,但也有人看我們也是望其項背,處於社會上不上不下不優秀不出眾也不算碌碌無為的我們,不喜歡太苛求自己,也不能放任不管,所以“佛系”這詞就成了夾在這兩端間的一個很適合我們的形容詞。


其次,為什麼佛系青年會增多,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心態。不得不說,佛系的青年總能夠面對強壓,也不至於失意潦倒,這難道不是個人心態乃至社會心態的重要進步嗎,我個人覺得佛系青年的增多,從很大一方面是有利於社會和諧進步的。

心態的改變,和學校家庭甚至社會教育有關,比如說我家吧,我媽媽就很佛系,但不是說什麼都隨緣,而是自己在有一定的經濟基礎之後,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不至於說和其他人發生糾紛,沒有可吵可羨慕的地方之後,自己的人格就發生了昇華。而我十分贊同媽媽的觀點,其實這樣的心態會在很大程度上保護自己。


甚至對異性冷淡,這自然也是佛系的一個結果,但絕非唯一結果,能提出這個問題,其實是受到了傳統思想根深蒂固的影響。在原來的社會里,人的“生”、“嫁娶”、“死”屬於人生大事,在那時沒有人覺得不嫁不娶是對的,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是所有人都該做的事情,傳宗接代,也是很多老人最看重的地方,這是思想上的束縛,現在的思想觀念早已悄然發生變化,不是很注重子孫後代傳宗問題,自然也就不是很在意男女交往之事。

還有經濟問題,包括社會經濟和個人經濟情況,原來的社會男子娶妻,大多要求門當戶對,其實也是為了在官場或者其他地方能夠互幫互助,而女子出嫁大多也會選擇經濟條件較好,以後可以好好生活的人家,特例總是有的,在這裡就不贅述了,所以說到底還是經濟上的問題。現在社會尤其是女子,在通過過自己的努力之後,基本上可以達到經濟財務自由了,在生活上可以自給自足,當自己可以把自己照顧很好的時候,也就不覺得需要什麼異性了,這不是冷淡,是不再必須。


青枳子


這不是佛系,而是缺乏責任心、上進心的表現。現在的一些年輕人,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之中,成長在一帆風順的順境之中,缺少磨礪和鍛鍊,變得非常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都缺乏責任心。因為過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從來沒有為衣食住行操過心,因此,也從來沒有考慮過努力工作賺錢,創業立世,沒有了年輕人的鋒銳之氣、陽剛之氣。他們心中是隨意與拖沓。這不是佛系,是頹廢。




孤獨的紫牽牛


廣州的平均房價每平方是4.5萬,按照80平方計算就要360萬。如果只是給首付3成,餘下的跟銀行貸款,夫妻2人是打工的話按照每月能還款1萬月供,每年還款就是12萬。30年才還了360萬,還未算上銀行利息。祝福努力工作還款給銀行的年輕人[大笑][大笑][大笑]



番禺金桑子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對社會上種種人、事

瞭解了,失望了

沒有了美好的希望

沒有了活著的動力

甚至孩子都覺得壓力大

覺得自己不該出生

過早失去了童真

所有人各種天性需要自己來壓制

更受父母社會傳統思想壓制

像提線木偶

活得不夠隨心所欲

像一條條魚🐠

覺得身邊一直有很多條偽裝的鯊魚🦈電鰻

各種危機一直出現

一直拼命遊

已經顧不上悠閒自在、好好愛

都想自己不受傷害

看到一點苗頭不對

不是想傷害別人

就是想傷害自己

這二十年來

電腦手機的影響太大

負面新聞在網絡傳播上鋪天蓋地

有的人驚恐有的人狂歡有的人學起來

無論哪一種都是對世界真面目的失望

要想讓人心強大積極向上

文化、傳媒、教育機構都需要努力

還需要心理輔導師興旺

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裡全部有課堂輔導

各小區村莊也應配有人員

能隨時電話諮詢

這些心理輔導師相當於國外的牧師

很多有宗教信仰的國家自殺率不高

沒有心理疏導又對內壓抑

就像對內攻擊自己

抑鬱自殺的就高

還有就是別人的自殺

會變成自己內心勇敢的種子

國家、家庭、自己

都給心點力量和愛

才能人人活的帶勁、有希望、有目標


胡思八想


看了大家的回答,大部分原因都歸結為“佛法無邊”加“壓力山大”。這兩個答案其實都錯了。

第一:佛系跟佛法無關。之所以說佛系跟佛法無關,最重要的一點是因果關係的不同。比較佛系青年跟佛教信徒就可以看出差別,佛系青年是因為採取了淡然的態度,所以看起來像是信仰佛法;佛教信徒則是是因為信仰佛法所以處事淡然。

佛系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淡然的處事哲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佛系的主要特點。佛系青年外表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但內心裡自己的興趣愛好永遠都放在第一位,所有的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去做。

“佛系買家”不差評、不曬圖、不和賣家較勁、不和快遞較勁;“佛系司機”不超速、不鳴笛、不和紅燈較勁、不和其它司機較勁;“佛系員工”不抱怨、不邀功、不和同事較勁、不和領導較勁。

第二:佛系跟壓力無關。現代社會中,壓力其實逃無可逃,並不會因為你採取佛系的態度就有所不同。該扛的壓力還得扛,該盡的責任還得盡。每個人在每個階段都要付出更多努力,面對更多選擇,因為每個人都想在這個社會中活的更好。

以前有首歌是這樣唱的:

愛情名利那麼美/ 誰會不想追

如果從此是是非非/ 追到了也是白費

我不會等著誰來將我安慰

傷和眼淚/ 不等天亮/ 叫它撤退

佛系青年不是不爭不搶,只是不想聽你們說三道四。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佛系大抵如此。

第三:對異性的冷淡。這個更得話說兩頭,女生的價值觀也不同以往了,她們處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獨立性更強、自我價值更容易彰顯。所以冷淡的原因是因為吸引力的減少,中學都學過牛頓第三定律吧,作用力跟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呲牙]大家都有了統一的價值愛好,前幾天跨年,我看群裡女生的新年願望,排第一的居然是“發財”,排第二的是“變美”。沒有穿越山海的旅行,也沒有愛與被愛的憧憬。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即便想給你最後的溫柔,怕是也牽不住你的手。





浠達


大環境造就佛系

無慾無求其實挺好

別跟我談拼搏奮鬥

關二三代不拼都有

富二三代財富早已到手

剩下的就是為生活生存發愁

辛苦十年老婆本都沒有

更別提首付買房

儘管壯志凌雲

卻敗給現實生活

此時的你拼的遍體鱗傷

學會順從命運

看破紅塵、隨遇而安

人生不過短短几十載

雖然放下、但沒放棄

你我需要是一個從容的→心



恐龍尋食


佛系青年,網絡流行詞,含義是指芸芸眾生中崇尚一切隨緣、不苛求、崇尚得過且過、不太走心的活法和生活方式的青年人。為什麼出現佛系青年增多?因為現在的生活壓力和工作壓力的增加,許多的人由於承受不住或者逃避這個社會,才出現這樣增多的群體,他們將不作為作為一種生活態度,沒有自己的理想,一心就是吃好玩好,純粹是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如今,隨著社會步伐的加快,80後90後的社會壓力逐漸變大,關於房貸車貸,關於結婚生子,關於人際工作,每一樣都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面對家庭父母的“使命”、工作上的困難,心情總會莫名變得糟糕,脾氣也會覺得而越來越暴躁,久而久之,就容易變得抑鬱、孤僻,進而積鬱成疾。而選擇當一個佛系青年,把一切事情都看淡,關注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就可以及時避免情緒繼續惡化下去,讓自己恢復輕鬆狀態,這對身體健康來說是有好處的。凡是有利弊,不可避免地,佛系青年同樣有著它的社會弊端。80後90後作為中國的年輕主流人群,具有扛起社會責任大旗使命,如果社會上每一個年輕人都“成佛”了,那麼誰去保家衛國?而且,很多時候,那些所謂的“不卑不亢、不喜不悲”,不過是自己得過且過、逃避現實的修飾手法罷了。

而真正的佛系文化,倡導的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社會責任觀,是“大隱隱於世”的積極入世觀。因此,對於佛系青年,我們把它當做一個調侃的話題就好了。



財神是個妞


究其原因,筆者拙見:

一、家庭成長因素 現在的年輕人自幼生活在舒適的家庭環境裡,爺奶爸媽寵著,好吃好玩慣著,溫室裡成長蜜罐裡泡大,思想行為上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即使長大了骨子裡的自我慣性依然還在作祟。

二、社會壓力太大 從相對寬鬆優越的家庭學校環境中初踏社會,面臨的問題越來越多,婚姻、工作、購房、購車、人際關係等等接踵而至,美好的想象和現實的嚴峻產生了碰撞,幾乎要擊垮一些年輕人脆弱的玻璃心,當曾經理想的鋒芒被沖蝕,鬥志的稜角被磨平,也許尋找一種與世無爭修養身心的自我安慰就是最好的替代品!

三、過早透支欲求 社會生活水平提高了,曾經祖祖輩輩幾代人渴求的東西,現在都可以輕而易舉的得到,花花綠綠的世界讓年輕人過早輕易的消費和滿足,這種透支性的生活方式,就會消耗他們的慾望,產生各種冷談態度



竹幽裡


因為我一個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



Z7藥不能停


佛系青年的出現是現代社會的寫照,原因很多,個人覺得主要原因有:

一,社會壓力太大,特別是高房價壓的年輕人喘不過氣來,拼命奮鬥和不奮鬥一樣都買不起房,還不如在精神上放過自己,對自己好點。

二,教育壓力,現在養個孩子成本太高,以我所在的三線城市為例,幼兒園一個月二千,各種輔導班鋼琴,畫畫,體能,英語,思維數學收費都是一年比一年高,比如愛貝英語三年前一年一萬一,今年一萬四了。平均下來一個興趣班一個月一千吧,平均報三到四個。一個孩子一個月的教育支出就是五千。這導致很多家庭不敢生二胎,只能以佛系來安慰自己。

三,工作壓力,很多大學生剛畢業都一樣,有理想,有追求,對工作充滿激情,可是奮鬥了很多年後才慢慢發現不管怎麼努力,怎麼奮鬥都沒有用,升職加薪的永遠都是有背景有關係的人,而我們這些社畜,真的像牛馬一樣,累死累活到最後也不落好。只能把什麼都看淡些,再看淡些,我們離佛也就越來越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