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選:不要迷信院士

王選(1937年2月5日-2006年2月13日),計算機專家。江蘇無錫人。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得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1975年開始主持華光和方正型計算機激光漢字編排系統的研製,領導研製的華光和方正系統在中國報社和出版社、印刷廠逐漸普及,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

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王選:不要迷信院士

本文《不要迷信院士》系王選院士於2002年2月下旬在《光明日報》院士論壇專欄所發表文章,對於當下的社會仍有啟迪意義。


在電腦這個行業以及其他新興技術領域,年輕人有很大的優勢。我在年輕的時候有兩次創造高峰,一次是26歲時,當我懂得了軟件和硬件,展開在這兩個領域的研究後,產生了一種創造的慾望;還有一次創造高峰是在我38歲從事激光照排這個項目的時候。

當時我是一個無名小人物,所以就有人說我是玩弄騙人的數學遊戲。年輕的時候我在第一線,看外國文獻看得很多,幹活乾得很多。當時比我更“權威”的一些人,有時就來指揮我,說你這該怎麼做,那該怎麼做,其實他確實不太懂,文獻看得也不如我多,在第一線幹活更不如我多。好在我往往能說服別人,按照正確的方向做。有時碰到對方對我不太瞭解,我不便去說服,我就採取“陽奉陰違”的態度,一到具體的技術問題,他也不太懂,我還是按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做。

現在我過了60歲。從55歲開始,一年戴一個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三院院士,這樣一想,還真是一個權威了。其實人們不知道,在計算機技術領域裡頭是沒有60歲的權威的。所有的創業者都是年輕人。在計算機技術領域裡面很難找到45歲以上的創業者,55歲以上不再可能達到創造高峰了。

當然也能找到60歲左右犯錯誤的,可以找出一批來。其中有赫赫有名的偉大的發明家王安。他31歲創建王安實驗室,到40歲出頭的時候,做了一個重要的決策,放棄當時計算器的研究轉到文字處理系統的研究,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風靡全世界。王安到60歲左右,開始犯錯誤,如堅持跟IBM對著幹,堅持不生產和IBM兼容的計算機,搞自己的自成體系的硬件、自成體系的操作系統,連網絡都是wang.net,不能跟人家兼容。這麼一個決策上的錯誤,再加上封建意識,相信虎父焉有犬子,不顧董事會的強烈反對,把自己不成器的兒子提拔到總裁的位置上,結果股民聯名告狀,說王安把中國的裙帶關係搞到美國上市的公眾公司裡去了。他不得不把兒子弄下來,結果元氣大傷。王安去世前公司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滑坡趨勢,最終破產了。

很有趣的一點是,在我年輕的時候,沒有得到承認,是小人物。一到60歲,忽然成了權威了。

我發現人們把時態搞錯了,明明是過去時,搞成了現在時,甚至以為是能主導將來方向的將來時。這是很大的誤會。

所以我說,在高新技術領域千萬不能迷信院士。一般來說,院士者,是他一生做了重要貢獻,給他一種安慰、一種肯定而已。多數院士創造高峰已過。當然在醫學、農業、考古、植物分類等知識更新不太快,又需要長期積累的領域裡,年紀大的還是很有作用的。此外,少數年輕院士還在創造高峰期,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但在計算機等新興領域,很難有60歲的權威。

有人見到我說,前兩天又在電視臺上看到你了,我就說一個真正有才能、正在創造高峰的科學家,哪有時間去頻頻上電視。上電視說明我的科學生涯快結束了,只能在電視臺上露露面了。

可惜的是,中國有些人過分崇尚名人。

名人用過的東西叫文物,凡人用過的東西就叫廢物;名人喜歡喝酒,是豪飲,凡人就是貪杯;名人表示親切,就是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結人;名人強詞奪理,沒有道理也能說出道理來,就是雄辯,凡人就是狡辯;名人做些蠢事、很荒唐的事,就是名人逸事,凡人就是犯傻;名人發脾氣是有個性,凡人就是劣根性;像我這樣的名人年紀大了,就叫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名人和名人之間互不服氣,凡人和凡人之間倒是和和氣氣的。

這些比喻來自一篇報道,我把它做了一些發揮而已。徐悲鴻大師和劉海粟大師都是傑出的大師,這兩個人就經常互不服氣,經常貶低對方。今天我覺得我們在某些領域裡崇尚名人還是可以的,但是新興領域我們絕對不能崇尚名人,而要更多地關注小人物。名人也必須保持一種凡人的心態,知道自己是一個過時的人。別人尊重你,無非是你過去有點貢獻,僅此而已,自己心裡要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