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舉行計算機所更名儀式,讓“王選精神”代代相傳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

“研究所成立已經有36年,如果從1977年成立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研究室算起,有42年了。”22日,在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命名儀式上,頭髮花白的王選所教授、王選夫人陳堃銶回憶起當年和丈夫並肩奮鬥的日子,感慨頗多,“大家不為眼前名利所誘惑,艱苦奮鬥、持續創新。”

北大举行计算机所更名仪式,让“王选精神”代代相传

銘記榮光,承志前行。當年,王選院士帶領北大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攻堅克難、開拓創新,研製成功新中國第一個中文信息處理系統——漢字信息處理與激光照排系統,掀起了我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的印刷技術革命。如今,研究所更名為王選計算機研究所,這是為紀念王選院士,更是為傳承和發揚王選精神。

有人說,只要你讀過書、看過報,都要感謝王選。王選獲得過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授予了“改革先鋒”“最美奮鬥者”等多項榮譽稱號。

關於王選精神,可以有很多不同角度的解讀。在北京大學校長郝平看來,王選團隊引領時代變革的光輝歷程,彰顯了百折不撓的奉獻精神、永不止步的創新精神、細緻踏實的工匠精神、決戰市場的開拓精神、協作攻關的團隊精神、甘為人梯的大師精神、淡泊名利的大家精神、挑戰生命的超凡精神等。“這些精神在新時代歷史背景下,更顯得彌足珍貴。”

北大举行计算机所更名仪式,让“王选精神”代代相传

中國印刷技術協會理事長王巖鑌記得,2002年12月,王選抱病出席了中國印協組織的“回顧我國印刷技術第二次革命歷程”座談會,並作了發言。在發言中,他總結當年漢字信息處理工程成功的三條經驗,談了領導大力支持,用戶緊密配合,談了協作單位的共同努力,卻不談自己的貢獻。“如此謙虛,讓人真正看到了他的淡泊名利,看到了最美奮鬥者的精神世界和情懷。” 王巖鑌慨嘆。陳堃銶也說,丈夫並不同意外界給他的“當代畢昇”的稱號。王選生前一直強調,印刷革命是跨部門合作的結果,是一個集體成果。

“王選院士是一名偉大的科學家。”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主席、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韓啟德說,弘揚王選精神非常必要。他希望王選所和北大師生一道,摒棄浮躁,拒絕平庸,腳踏實地,追求卓越,做出更多根本性、原創性的成果。“我們的時代是一個需要英雄的時代,是一個需要王選精神的時代。要在全社會弘揚科學精神,創造更好的科學文化和科技成長的土壤。”

其實,已經離世十餘年的王選,也在以各種方式,感召著更年輕的計算機人。

北京市第八十中學“王選創新實驗班”的學生李俊豪,去過王選的故鄉,參觀過王選事蹟陳列館,還自編自演過情景劇,再現王選院士研發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的艱辛過程。“我們更好地理解了王選院士愛國奉獻、不斷創新的可貴精神。”

“你覺得王選精神是什麼?”面對科技日報記者的問題,實驗班兩位初二學生劉沛霖和陳沐昕脫口而出:“努力,堅定,在困難的情況下能保持初心。” 科學家精神離這些學生並不遠。他們都學信息參加奧賽培訓,這需要大量的時間投入,需要放棄節假日練習。在“累得想停一停”的時候,王選院士的故事,就成為一種鞭策。

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由北京大學王選計算機研究所提供

審核:管晶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