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鼠之間》:一段彌足珍貴的友誼,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夢想

“人註定要流浪,在不算漫長的人生裡,人要麼在逃離,要麼在做夢。當你成為大人的一瞬間,也就讀懂了《人鼠之間》。”


《人鼠之間》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約翰•斯坦貝克的代表作之一,豆瓣評分高達9.1分。本書被譽為真正的美國國民小說,美國中學10部必讀經典之首(其它經典包括《麥田裡的守望者》等),是全美圖書館聯合會“21世紀最具挑戰之書”之一。

主人公喬治和倫尼是兩個流浪工人,他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好朋友。倫尼是個體型高大但心智卻像小孩的人,而喬治是個體型小,但聰明機警的人。倫尼總是會在不經意間闖禍,時時需要喬治的提點,他對喬治言聽計從,因此兩人相依為伴,打工存錢,以期有一天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和田地。

本書的故事並不複雜,概況起來就是兩個美國青年追求夢想,但最終夢想破碎的故事。

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卻能夠成為諾貝爾文學獎經典作品,它的魅力何在呢?

很多人僅從友誼可貴、夢想易碎來解讀這本書,但這還不足以看到本書的全部魅力。其實,《人鼠之間》是一本戲劇小說,書中包括了很多戲劇性的元素。

因此,我今天從它“戲劇性的敘事風格、獨特的人物塑造、複雜的現實意義“這三個角度來進行解讀。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會結合自己的讀書心得以及當時的美國環境,談談這兩個年輕人的夢想為何會破碎。

《人鼠之間》:一段彌足珍貴的友誼,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夢想

《人鼠之間》封面及內頁

01、戲劇性的敘事風格:動作是戲劇的中心,劇本小說的敘事風格深化了小說的戲劇性

斯坦貝克在最初構思《人鼠之間》時,是打算寫成戲劇的,後來又決定寫成小說。儘管《人鼠之間》最終以小說的形式呈現給讀者,但本書中還是帶有不少明顯的戲劇痕跡。

動作性、矛盾衝突、戲劇性的情境等戲劇要素都在本書中有所體現。今天,我就圍繞語言動作和肢體動作,以倫尼錯殺柯利太太后躲起來的片段為例,來解讀本書的戲劇性敘事風格。

①語言動作:通過豐富而細膩的對白來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人鼠之間》這本小說帶有戲劇的痕跡,與其它小說相比,本書運用了大量的對白,通過豐富而細膩的對白來呈現人物的內心世界。

倫尼錯手殺死柯利太太后,就逃到河邊的矮樹叢裡。因為他之前跟喬治約定好,如果闖了禍,就逃出來躲在這裡。在倫尼躲在矮樹叢的這段時間裡,他腦海裡浮現出已故姑媽的身影。

喬治和姑媽進行了一段很長的對話。大意是姑媽責怪倫尼非但沒有照顧好喬治,還總是給喬治惹禍。可喬治卻總是對倫尼照顧有加,每次有吃的東西都會分給倫尼。聽完姑媽的指責後,倫尼悲傷地呻吟,說自己其實很努力地想照顧好喬治,但自己做不到,還沮喪地表示自己會找個山洞躲起來,絕不再給喬治惹麻煩了。

此後,倫尼的眼前還浮現了一隻巨大的白兔,白兔指責倫尼愛闖禍、不配擁有夢想,還說喬治這次會丟下倫尼不管,一個人自由快活。聽了白兔的話,倫尼又生氣又害怕,所以他氣急敗壞地大喊大叫,說喬治不會丟下自己,然後大喊喬治的名字

不管是姑媽還是白兔,其實都是倫尼自己在跟自己對話。作者通過爭吵、辯解等大量的對白,來表現倫尼的內心世界。此時的倫尼很自責,他怪自己總給喬治惹麻煩;倫尼也很害怕,他怕喬治真的會丟下自己,不讓自己養白兔(養白兔是倫尼的夢想,他喜歡可愛而柔軟的東西)。

《人鼠之間》:一段彌足珍貴的友誼,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夢想

養白兔是倫尼的夢想之一

②肢體動作:連續而富有變化的肢體動作,彰顯了人物內心的痛苦掙扎

小說結尾,喬治找到了躲起來的倫尼。喬治深知倫尼在錯殺柯利太太后無法逃走,他也明白如果倫尼被柯利抓走,將會受到多麼殘忍的私刑。為了不讓好友經受私刑的折磨,喬治選擇親手給倫尼一個痛快的了結。

但要親手殺死自己朝夕相處的好友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經歷多少痛苦掙扎!在這裡,作者用了很多連續的動作來描寫喬治,通過這些連續而富有變化的肢體動作,喬治內心的痛苦掙扎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書中描寫到喬治摘下帽子,連聲音都是顫抖的,他的手伸進口袋、掏出手槍、扳開保險,顫抖著舉起槍,然後又把槍放下。喬治低下頭看看那把槍,又轉過頭看看有沒有人追來。隨著柯利等人的叫喊聲越來越近,喬治舉起槍,穩穩地抓住,在手不抖的那一剎,扣下扳機。隨後,喬治呆若木雞地坐在地上,愣愣地看著自己的右手……

這一段描寫在書中僅佔了4頁紙,但作者用到了這麼多連續性的動作。通過這些動作,我們可以看到喬治在開槍前經過了多少心理建設和思想鬥爭。開槍後他又是多麼悲傷和無奈。

《人鼠之間》:一段彌足珍貴的友誼,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夢想

書中插畫:喬治用手槍殺死了倫尼

02、獨特的人物塑造:倫尼又笨又愛闖禍,聰明謹慎的喬治為什麼願意一直與他為伴

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是構成小說的三大要素。一般來說,小說是通過塑造經典的人物形象來呈現主題的。

《人鼠之間》這本書中,作者塑造了倫尼和喬治這兩大主要人物,又通過這兩個人物的組合搭配,來揭示當時美國經濟蕭條的社會環境下,底層人民的生活面貌,從而呈現小說主題。

①倫尼體型高大、力氣驚人,心智卻像個孩子,對喬治言聽計從。倫尼在文中的角色就是一個腦袋不聰明、但幹活賣力的形象。從他人的評價中就可以直觀地看到倫尼的形象,農場一個工人史林姆這樣形容倫尼:

“雖然不怎麼聰明,不過我這輩子從來沒見過幹活像他那麼帶勁的人。他搬麥子快得嚇死人。”

而喬治聽了史林姆的話後得意地說:

“不需要動腦筋的事,只要吩咐倫尼一聲,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他自己不知道要做什麼。可是隻要吩咐一聲,他一定做得好好的。”

從史林姆對倫尼的評價以及喬治的回答中,倫尼的形象特徵就很明顯地展示在我們眼前:高大、力氣大、不聰明

甚至,喬治還說如果他讓倫尼從懸崖跳下去,喬治真的會跳下去。從喬治的話中我們還可以看到,倫尼對喬治的話言聽計從。如果有事,只要喬治吩咐倫尼一聲,他就會乖乖地去做。

②喬治聰明卻又謹小慎微、口是心非。

與其倫尼相反,喬治是個體格不高,卻十分聰明機警的人。喬治和倫尼之所以會去新的農場打工,是因為倫尼在之前的農場闖了禍,所以喬治帶著他逃了出來。在到達新的農場之前,喬治怕倫尼再闖禍,就早早地交代好倫尼要注意的事情。

喬治告訴倫尼新的農場主提問的時候,倫尼一句話也不要說,因為他一說就會出錯。喬治還提前給倫尼找到了藏身之處——如果倫尼闖了禍,就跑到藏身之處躲起來。

此外,從喬治細心地檢查被褥、從工友史林姆對喬治的評價等方面,都可以看出喬治是個聰明、謹慎的人。

可喬治在對待倫尼時,卻常常口是心非。

喬治心情不好時,就會對倫尼橫加指責:如果沒有你,我的日子可以過得逍遙快活,可現在卻只能跟你耗在一起,給你收拾爛攤子。

但其實這並非喬治的心裡話,他早已習慣了兩人朝夕相處的日子,東奔西跑的日子裡,有人陪著自己是件挺好的事兒。喬治和倫尼雖然性格迥異,形成鮮明對比,但他們一路結伴而行、互相照顧。

《人鼠之間》:一段彌足珍貴的友誼,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夢想

書中插畫:喬治和倫尼趕路的背影

③人物組合搭配:聰明謹慎的喬治為什麼需要一個反常規的人陪伴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知道倫尼心智像個孩子,雖然沒有壞心眼,但有時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經常闖禍。而喬治真好相反,喬治是個聰明又謹小慎微的人。如果沒有倫尼給自己添亂,喬治就不需要四處流浪。

誠然,倫尼需要有一個像喬治這樣聰明謹慎的人給他指點。但喬治為什麼會願意一直與倫尼為伴呢?乍一看,喬治的生活中並不需要一個只會給自己添亂的人。其實,這並不僅僅因為喬治善良,而是因為喬治需要倫尼。作者在這裡設置的人物組合搭配非常巧妙。從某種程度上說,喬治和倫尼是現實與夢想的隱喻。

喬治是個聰明謹慎的人,他自然知道在當時蕭條的經濟環境下要實現自己的夢想——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和田地——並非易事。但他又不甘於像其他工人一樣,拿了工資就去鎮上霍霍完。他希望自己能實現夢想,儘管希望渺茫。

而倫尼傻乎乎的,他意識不到實現夢想是件多麼艱難的事情,所以他對生活、對未來充滿希望。他的存在讓喬治更加堅定他們共同的理想。在倫尼身上,喬治能夠汲取到朝理想努力的能量,而不是像其他工人那樣沉淪與眼前的生活、向現實妥協。

在我看來,在某種程度上,人是靠理想信仰活著的。沒有理想的人容易失去努力生活的勇氣和動力,淪為生活的奴隸。倫尼是那個人喬治相信理想的人,也就是說,喬治需要藉助倫尼,短暫地逃離現實生活,讓自己沉浸在對美好未來的想象中。

《人鼠之間》:一段彌足珍貴的友誼,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夢想

喬治和倫尼夢想擁有自己的房子和農田

03、複雜的現實意義: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廣大勞動者倍感孤獨,美好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不可否認,一個人的命運是由個人的選擇和行動組成的。每個人做什麼選擇、做出怎樣的行動,決定了我們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在某些特殊的時代,當時的社會環境、社會結構、社會風氣、歷史條件都會對個體的命運產生深刻而持久的影響。

很不幸,喬治和倫尼就生活與特殊的歷史時期——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的美國經歷了經濟危機,社會蕭條。那麼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喬治和倫尼的命運走向是怎樣的呢?

①`擁有單純而美好的友誼,是每個孤獨者的幸運

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美國貧富分化,整個社會充斥了金錢至上的氛圍。工業化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讓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加強。喬治和倫尼初到農場的時候,史林姆這樣對喬治說:

“很難得看到有人會這樣在一起。真搞不懂這世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好像天底下沒人可以信任,你怕我,我怕你,你防我,我防你。”

喬治回答說:

“東奔西跑到處流浪,有個人可以陪在身邊,感覺好多了。”

可見,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對於居無定所的流浪工人而言,擁有一份單純美好的友誼難能可貴。而喬治和倫尼從小一起長大,喬治帶著倫尼到處打工。在朝夕相處的歲月裡,兩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在小說最後,喬治親手殺死了倫尼,其實也是出於他對倫尼的感情。

倫尼在殺死柯利太太后,便跑到河邊的矮樹叢裡躲了起來,等喬治來找他。喬治雖然嘴巴上說著討厭倫尼,告訴倫尼如果沒有他,自己會過得更輕鬆自在。但在長久的陪伴中,他們兩個已經習慣了互相陪伴、彼此依靠。為了不讓倫尼落入柯利的手裡被他們折磨至死。

所以,喬治掏出了偷來的槍,強忍內心的痛苦,親手朝著他親愛的朋友開了一槍。

《人鼠之間》:一段彌足珍貴的友誼,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夢想

書中插畫:喬治和倫尼在烤火

②社會大環境註定了普通工人的美夢易碎,美好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三十年代的美國作家在文學創作上更關注社會問題,同情底層的勞動人民。本書作者斯坦貝克曾經說:“三十年代的美國文學第一次表現了從‘我’到‘我們’的轉變。”

《人鼠之間》與1937年出版,本書中也體現了斯坦貝克對底層人民的同情。以小見大,喬治和倫尼其實正是當時美國底層人民艱難生活狀況的一個縮影。

其實,從本書的書名就能窺見兩個主人公的命運走向。書名《人鼠之間》來源與英國詩人羅伯特·彭斯的《致鼷鼠》,詩中有這樣一句:“人也罷,鼠也罷,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

以我們現在的視角來看,喬治和倫尼的夢想其實不難實現。他們希望等有一天存夠了錢,就買下一棟小房子,買幾畝地、一頭牛、幾隻豬,然後就可以靠農作物和牲口生活了。倫尼力大驚人,是幹活的一把好手;喬治聰明機警,善於計劃。所以,只要他們腳踏實地打工攢錢,夢想早晚都會實現。

然而生活卻跟他們開了個大玩笑。倫尼失手殺死了柯利太太,畏罪出逃;喬治為了讓倫尼免於殘酷的私刑,親手了結了倫尼。倫尼的去世打破了喬治對未來的美好想象

,喬治因而不得不面對現實,淪為跟其他工人一樣平庸的人。

不管是喬治、倫尼,或是其他工人,或許他們曾經都有過夢想。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底層的勞動人民鮮少有人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就像一隻可憐的小鼷鼠。

總結一下:

《人鼠之間》是我最愛的一本小說之一,另一本是錢鍾書先生的《圍城》。不同於其它大部頭小說,《人鼠之間》短小精悍,全書僅8萬字左右,3個小時左右就能看完。這本短小精悍的書講述了一個溫暖又殘忍的故事。

這本書我前前後後看了5遍,每次看都會被喬治和倫尼的情感打動,又為他們最終夢想破碎的結局而倍感可惜。本書歌頌友誼卻不侷限於友誼,還在探索自我與社會,斯坦貝克正是通過兩個主人公深厚的友誼來呈現這一複雜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