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祿山起兵造反前有什麼準備嗎?為什麼唐玄宗沒有意識到?

月光侃歷史


安祿山一邊準備造反,一邊“搞定”唐玄宗的神奇經歷,足以警醒後人!

社交達人,搞出好“口碑”

安祿山既通“六種番語“,自然是交際達人。遇到天寶年間政事漸腐的局面,自然如魚得水,和各級領導、使者關係都打點得很好。


許多官員都和唐玄宗說安祿山的好話,使唐玄宗對這個“可愛的胖子”頗有好感。

這個好“口碑”,一直伴隨著安祿山,直到圖窮匕見的一刻!

人人都說好的人,未必一定是好人。

用利益同盟搞定“關鍵人”——李林甫

可是,大唐畢竟有的是人才。很早的時候,就有人指出安祿山必反。

首先是張九齡,他很早就看出安祿山“有反骨”,也曾經借安祿山打敗仗的時機,要斬殺安祿山。可是,安祿山卻平安地挺了過來。

這是因為,安祿山此時“搞定”了關鍵人物李林甫,更因為他摸頭了領導的心思。

此時,李林甫正得寵。李林甫得寵,很大原因在於他摸頭了唐玄宗的心思:開疆拓土。張九齡指出反骨,卻無實質證據,在當時環境下並無作用。

此時,大唐的府兵制已經逐漸沒落,國防形勢卻很嚴峻(到處開打,需要大量兵員、物資)。玄宗要想繼續維持擴張政策,就要大量藉助胡人募兵。

同時,李林甫為了防止節度使建功後“出將入相”,威脅自己,也極力想要用胡人將領。

在這種情況下,安祿山與李林甫一拍即合。

安祿山一方面多立戰功,同時,故意攻擊已降服地區,已做軍功。(750年,安祿山一次就獻俘八千,迎合唐玄宗求邊功的心情!)


李林甫正需要這樣的“邊功”來證明自己用胡人政策的正確,自然與安祿山“暗相結交”了。

在這種大環境下,任憑別人如何苦口婆心地提出“反骨論”,也是徒勞了。

築雄武城,一舉兩得

在李林甫時期,安祿山還是比較老實的。


李林甫為人口蜜腹劍,說明這位爺確實極通人心。因此,每次見安祿山,安祿山還沒說話,李林甫就把安祿山的心思點了出來。安祿山十分懼怕,以為李林甫是神人。

但是,這並不代表安祿山沒有舉動。

他派心腹劉駱谷常駐京城,打聽消息,並不失時機地採取動作!


747年,身兼四鎮節度使的王忠嗣名望日盛,威脅到了李林甫。

李林甫處心積慮要除掉王忠嗣。此時,安祿山是李林甫制衡老王的棋子!

機不可失!

這年,安祿山在范陽北,修築了雄武城。名義上是加強北部邊防,實際上,私自多藏兵器。

不知道這些小動作李林甫知道不知道,但很顯然,此時正集中精力鬥老王的李林甫是不會在意那些“小事”的。

朝廷人事變更,安祿山似有危機

可是,到了楊國忠上位以後,情況就很微妙了。雖然楊國忠早起與安祿山在權力鬥爭中短暫地做過盟友(安祿山甚至曾經助楊國忠一起誣陷李林甫),但是,畢竟此時安祿山地位已經很高,對楊國忠有一定威脅。因此,楊國忠也是“火眼睛睛”地指出安祿山必反!

除了楊國忠,太子李亨也是一位“火眼睛睛”者,他也認為“安祿山必反”。

第一重臣和太子都搞不定了,安祿山看起來危險了吧!

用娛樂精神搞定“關鍵人”——唐玄宗、楊玉環

沒關係,楊國忠搞不定,就搞定楊玉環。李亨搞不定,就先搞定你爸。


安祿山對唐玄宗與太子的微妙關係洞若觀火。

史載,安祿山多有貢品。可是,李隆基什麼寶貝沒見過?光靠貢品肯定搞不定!

靠阿諛奉承可以嗎?

李隆基當了幾十年一把手,早就對一本正經的阿諛奉承膩歪了。

要想“搞定”他(她),沒一點娛樂精神不行!

同樣是表忠心,別人會說:“臣忠心耿耿,可昭日月”。這種話當了幾十年天子的李隆基早就聽得想吐了。

安祿山會說:“去年咱們那裡鬧蟲災。臣焚香,如果臣不忠,請讓蟲子吃了我的心,如果臣忠,請蟲子們散去,後來,蟲子們都散去了”。

同樣是獻貢品,別人會說:“臣得了這些貢品,以獻陛下”。

安祿山會說:“臣去年在北平郡,李靖、李茂公託夢給我,讓我給他們立廟。臣立廟後,這隻鸚鵡在廟上盤旋不去,臣以為這是名將保佑我大唐,因此獻給陛下!”


在這種極富故事性的忽悠中,安祿山搞定了李隆基,也搞定了楊玉環。(安祿山和楊玉環的故事,雖見於正史,但尺度太大,小編不敢引)。

抓準時機,加快腳步,步步為營

與被安祿山視為神人的李林甫不同,楊國忠怎麼上位的大家都清楚,因此,楊國忠時期,安祿山的動作可就大多了。

安祿山在與大唐朝廷打交道的過程中,意識到了唐朝的腐敗。同時,他意識到,玄宗年事已高,太子與自己關係不好,太子即位後,他的形勢很危險,因此,加緊了造反準備。

751年,楊國忠和李林甫爭權進入高潮,都想拉攏安祿山;同時,這一年大唐第一次徵南詔失利,朝廷國防壓力增大。


安祿山開始了第一個大動作——招募私兵。

他招撫契丹等族降兵八千,收為壯士,又選拔其中驍勇者百餘人為家僮,蓄戰馬數萬。

754年,趁大唐攻南詔失利,朝廷對漢將失望之時,安祿山又趁機上表,提拔胡人(將軍500多,中郎將1000多人)。藉此,他個人威信大增,收買了部下人心。

安祿山的大動作,時機都選得極好。

智鬥楊國忠,借力打力

時機選得好,但朝廷對安祿山的舉動顯然不可能一點懷疑沒有。

在安祿山提拔胡人將領後,楊國忠和太子極力痛陳:說安祿山反跡已露,如果現在召安祿山入朝,安祿山“必不來”。

玄宗試了試。


755年正月,早已看穿的安祿山應召入京。

這次,安祿山進來後,又表忠心,並表示,楊國忠一定要害死他,他很難受。

趁著唐玄宗安慰之機,安祿山又請了個馬牧之職,唐玄宗居然答應了!

安祿山悄悄盡調良馬給了自己部隊。


平叛初期及中期,大唐政府軍缺乏戰馬,與這次調動關係機大!

圖窮匕見

儘管安祿山戲演得好,但唐玄宗也還是稍有懷疑的。

755年春,唐玄宗又以宦官以送珍果為名,去范陽暗訪。安祿山再次發揮了自己“社交達人”的本色,搞定了宦官。宦官回去後,大力讚揚安祿山“竭忠奉國,無有二心”。

可是,這次,還是露出了馬腳。這位宦官受賄的事情敗露了!

唐玄宗為了不驚動安祿山,以其他罪名處決了這位宦官。

此後,楊國忠又在安祿山的長安府邸查到了安祿山策劃謀反的來往信件!


終於反應過來的唐玄宗繼續著娛樂精神。他寫信給安祿山, 說他在華清池給安祿山做了一個浴池,請安祿山來洗澡!

洗什麼澡呀!

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起了叛亂。一場終結大唐盛世的叛亂!

安祿山謀反,準備了十年!

他對權力格局、天子心事動若觀火,使其能將奸行披上合理的外衣。

但他絕非密不透風!這十年,大唐並非沒有人察覺安祿山的問題。可是,為什麼直到最後,才拿出實質性的證據呢?

無非是天寶怠政,官吏多以賄賂私交,醉心權力鬥爭,正常的監察、預防都難以進行了!


而始作俑者,正是唐玄宗!他要開邊功,委外將大權。既如此,卻又以楊國忠這種關係戶在內主政!外有強藩,內無能輔,即或安祿山不反,大唐也免不了一場大亂!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安祿山在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起兵造反前,自然是經過了精心準備。唐玄宗本人對安祿山造反的風聲當然是知情的,但是,由於安祿山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都是打著抵禦北方少數民族奚和契丹的旗號,再加上安祿山千方百計討好唐玄宗,因此,儘管早在開元二十一年名相張九齡就指出安祿山圖謀不軌,奸相楊國忠也曾出於自身考慮多次勸說唐玄宗削弱安祿山的勢力,但是,唐玄宗對這些情報和勸諫都視若罔聞,反而一再同意加強安祿山手中的實力,最終之資敵坐大,釀成安史之亂。

安祿山在起兵造反之前,在政治、軍事和輿論宣傳方面都做好了充分準備

安祿山意圖起兵造反不是心血來潮,乃是蓄謀已久,甚至是半公開的事情。其在起兵之前,就已經在政治、軍事和輿論宣傳等方面做好了充分準備。


在政治方面,早在開元年間,安祿山就已經有造反的跡象,開元二十一年,名相張九齡趁安祿山戰事不利,建議誅殺之,但被唐玄宗以驍勇善戰為由寬容之。進入天寶年間,安祿山一路官運亨通,天寶元年任平盧節度使,三年任范陽節度使,十年任河東節度使,再加上安祿山善於交際,與當時任右相的李林甫關係密切,李林甫為安祿山說好話,唐玄宗對安祿山更加寵遇。安祿山又走了楊貴妃的門路,被楊貴妃認為乾兒子,先後晉封柳郡開國公,東平郡王。並在自己的幕府中,供養大批謀士,如高尚掌奏記,嚴莊主薄書,還有張通儒、李廷望、平冽、獨孤問俗等人輔佐。還派胡人造緋紫袍、金銀魚袋、腰帶等百萬計,將為叛逆之資。

在軍事方面,在天寶十年時,考慮到唐玄宗年事已高,安祿山加快集聚軍事力量的步伐。安祿山在范陽築雄武城,外示禦寇,內貯兵器,養同羅及降奚、契丹曳落蕃人健兒為曳落河,八千餘人為假子,以推恩信,厚其所給,皆感恩竭誠。在天寶十三年,安祿山在覲見皇帝的時候,提出對自己軍中的部將們表功,得以超授將軍五百餘人,中郎將者二千餘人。在起兵的那一年五月,安祿山派遣副將何千年奏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以代漢將。在起兵前,安祿山手裡手握河東、范陽和平盧三鎮超過十萬軍隊。而唐朝此時的軍力大都集中在邊疆地區,中原腹地沒有強兵鎮守,軍力外重內輕的態勢最終為安祿山大軍叛亂之初勢如破竹奠定了基礎。

在輿論宣傳方面,安祿山聽從身邊漢人謀士的建議,借用五德終始學說,為自己起兵尋求天命的支持。在天寶九年九月,出現了“四星聚尾”的天文異象,即四星聚於尾宿,而安祿山所在的燕地正是尾宿的分野之地,按照以往對天文異象的解讀,這就意味著天下將大亂,德運興於燕地的意思。這就給了安祿山方面起兵的好預兆。

唐玄宗選擇性失明失聰,一再錯過提前剷除安祿山的機會

天寶末年,在朝廷掌握朝政的楊國忠性格急躁,無法像李林甫那樣陰狹多智,足以壓制安祿山,安祿山因此畏服不敢輕易妄動,安祿山對楊國忠十分蔑視,天寶十三年,楊國忠奏請唐玄宗除掉安祿山以絕後患,並認為安祿山心虛一定不敢入朝覲見。沒想到,安祿山認定唐玄宗信任自己,到長安朝見皇帝。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唐玄宗從此對安祿山更加信任,認為他很是忠誠,不再相信楊國忠的話。安祿山在回去時,擔心被留下來,“恐復留之,遂疾駛出關”,唐玄宗得以縱虎歸山。


滄海拾遺錄


當然有準備,而且長達10年。最明顯的是大肆籠絡提拔心腹,在安祿山軍中擔任將軍和中郎將的胡人有上千人,逐步取代排擠了朝廷任命的大部分將領軍官,把唐朝的邊兵變成了“安家軍”。還有就是大量囤積各種物資,超過了“安家軍”守邊職責的需要。朝廷大臣和地方官員多有覺察,向唐玄宗報告,唐玄宗不但不聽還經常把彈劾安祿山的大臣官員押送到安祿山那裡,被任意殘殺。唐玄宗在位的後20年裡,沉溺於“開元盛世”的輝煌,驕傲自負,貪圖各種享受,喜歡聽溜鬚拍馬的讚美歌頌,完全喪失了自唐太宗以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危機意識,“君王從此不早朝”,忙著當藝術家去了,還被後世奉為“梨園祖師”。唐玄宗帶兵搞事兒都是在搞為奪權的宮廷政變,對邊將邊兵的危害缺乏足夠的認識,總認為自己還能和年輕力壯的時候對軍隊有絕對的掌控權,況且他對安祿山又厚待的很。包括大奸臣楊國忠在內的不少人說安祿山會造反也符合唐玄宗的心意,文武大臣們互相掐,政治權力有了相互制衡,不會有誰一家獨大。權力實力平衡了,皇位才穩當這是千古不變的套路。於是,在唐玄宗缺乏防範心理的情況下安祿山造反了,盛唐時代就此葬送


立志成蟲


這裡是歷史有點酷,以下是個人觀點,還請各位看官多多支持。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由盛轉衰。

安史之亂的根源在於唐玄宗李隆基過於信任安祿山。唐玄宗為什麼就這麼信任安祿山?難道連一點都沒意識到安祿山的狼子野心?

我覺得這就要歸咎於唐玄宗的自負。
(唐玄宗李隆基)


開元盛世後自負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登上皇位後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使得唐朝再度中興。

看到國家日益繁榮昌盛,隨後李隆基就滿足於現狀,開始品嚐他開創盛世後的果實。寵信楊貴妃日夜笙歌,生活極度奢靡,國家事物基本不管,專心享樂。

上嘗謂高力士曰:“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何憂!”——《資治通鑑·唐紀》

享受久了奢靡生活,就覺得忠言逆耳了,那些拍馬屁的人有了可乘之機。而安祿山就善於拍馬屁,從而贏取唐玄宗的信任。再加上安祿山滿朝文武都賄賂了個遍,盡是為安祿山說好話的主。還有楊貴妃為其在唐玄宗吹枕邊風,安祿山可以說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很快就掌管了朝廷邊防重任,從而暗中招兵買馬,積蓄力量。

一開始一兩個人說安祿山要反了,李隆基也沒在意。直到他信任的寵臣楊國忠也說安祿山要反時李隆基也還是不敢相信,於是想了個計策看安祿山敢不敢回京述職,在大家都認為安祿山肯定不會回京時,安祿山出乎大家意料的回來了。這讓唐玄宗李隆基對其更加的信任。

以後再有類似說安祿山反叛的就給安祿山處置。可見其對安祿山信任之至。

(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開元盛世之後肯定是自信心爆棚,極度自負。不然連怎麼連安祿山請求把自己軍中的漢將換成胡人這種明顯增強其權力的要求都能夠答應。

安祿山本來就是胡人,再加上把手下全部換成胡人做將軍,這明擺著就是鞏固自己對軍隊的絕對控制力。因為漢將最明顯的制約他對軍隊的控制力。

唐玄宗可能是想自己都能夠開創盛世,還能控制不了一個小小的邊將。自古帝王心術的核心就是恩威並施。但明顯李隆基給予安祿山更多的是信任。而這信任的結果最終是慘痛的。

安祿山反叛的準備是什麼?

安祿山反叛所做的準備



準備一:迷惑唐玄宗

安祿山善於交際,並不斷賄賂當朝官員,讓他們為其在唐玄宗面前說自己的好話,並送些奇珍異寶給楊貴妃討其歡喜,而自己時不時在唐玄宗面前露個臉,拍幾下馬屁,以樹立鞏固自己在唐玄宗心裡憨厚老實的印象。以此來迷惑唐玄宗。

準備二:打著守衛邊關的旗幟暗地招兵買馬

從天寶元年開始安祿山就開始暗中積蓄力量。自從當了范陽、河東、平盧三個地方的節度使後安祿山掌握的權力大到無邊,成為絕對的實力派權臣。安祿山是個十足的野心家,當前的權力已經滿足不了他了。

準備三:把手下的漢將換了個遍

二月,辛亥,安祿山使副將何千年入奏,請以蕃將三十二人代漢將,上命立進畫,給告身。——《資治通鑑·唐紀》

明眼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這是要反的節奏。可是唐玄宗還是義無反顧信任安祿山,可見安祿山給唐玄宗喝的迷魂湯有多濃。

上謂國忠等曰:“祿山,朕推心待之,必無異志。東北二虜,藉其鎮遏。朕自保之,卿等勿憂也!”事遂寢。——《資治通鑑·唐紀》

結束語

對安祿山的絕對信任換來的確實背叛,這不得不說是對唐玄宗李隆基的一個天大的諷刺。安史之亂使得大唐快速衰落,開元盛世也有始無終。
(安祿山劇照)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參考文獻《資治通鑑》


歷史有點酷


安祿山造反之前,李隆基早就知道了,只是沒辦法解決而已。安胖造反分三步走。

第一步,獲得范陽盧龍安西節度使,獲得李隆基的新任和支持。事實上包括高力士和楊國忠張九齡等人在內的好多有識之士都向李隆基說過,安祿山不可信任,需要儘早除掉。李隆基也對安祿山進行過考察,奈何安祿山全部通過了,完全是個一心為國的忠臣,相當於明朝的袁崇煥。總不能有點懷疑就把國之長城殺了吧。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不到最後一刻,誰是忠臣誰是奸臣,還真不好搞清楚。袁崇煥在當時是賣國賊,被誅殺九族,凌遲處死,但是後來證明是個冤案。所以李隆基在安胖的問題上很謹慎,沒有動殺機。



第二步,秘密積蓄造反力量。安祿山以加強邊防為由,認了五百個乾兒子,這五百個乾兒子就是他起家的資本,名叫曳落河。曳落河不是一條河,而是奚族語,意為勇武者。安祿山是奚族人,五百個曳落河帶領了八萬奚族軍隊,這是安祿山的基本盤。安祿山還把養馬之地佔領了,在安祿山的地盤,他的造反成了公開的秘密,但是沒人敢把這些事告訴李隆基。李白曾經到安祿山的軍營化裝偵查過,並且彙報了李隆基,奈何李隆基不信。



第三步,李隆基的失算。安祿山開始被李隆基弄到長安當御史大夫,好多人都說,這傢伙不能放回去,放虎歸山必有後患,奈何李隆基不聽,安祿山又走了乾孃楊貴妃的路線,於是回到大本營。安祿山回去後,李隆基意識到自己走了一步臭棋,於是給安祿山下了好幾道命令,讓他回長安述職,但是安祿山以身體有病為由推辭了。李隆基決定放大招,跟安祿山說,只要你來,讓你當宰相,安胖信了,正要來,楊貴妃派明駝給安胖報信,說李隆基要對你下手,來就回不去了。安胖於是起兵造反。



安胖造反之後,本來還是進不了潼關的,奈何李隆基又瞎指揮,大唐王朝從此中衰。所以楊貴妃死的不冤。


唐風宋月


安祿山備受唐玄宗寵任,身兼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手握雄兵近二十萬,掌控大唐東北部邊地,總責三鎮軍政財民大權,被唐玄宗“養”成了地方強勢軍閥。唐玄宗養虎反噬,最終釀成禍亂盛唐的“安史之亂”。

安祿山萌生反唐之心,大約始於天寶六載(747),時任平盧、范陽二鎮節度使。安祿山反心既萌,便開始緊鑼密鼓地暗中籌備起叛反的準備工作。

首先,安祿山在京師長安城安插眼線搞情報。他的大兒子安慶宗在朝廷任太僕卿,可以充當耳目,及時向老爹回報朝廷動向。另外安祿山又令親信劉駱谷長駐帝京自己的私邸,組建了類似今天的地方“駐京辦”,伺察朝廷動靜與裂隙,及時稟報。安祿山未雨綢繆,派出偵察、參謀人員,將未來戰場的地形地貌及進軍路線摸了個一清二楚,並繪製出作戰地圖備用。

其次,私築堅城,積草屯糧,蓄養馬匹牛羊,積蓄戰備物資。安祿山藉口防禦外患,在范陽(今北京市西南隅)城北修築起雄武城,城內貯存兵器、積聚糧草,蓄養良馬三萬匹,牛羊五萬餘隻,全力蓄積叛反必備軍需物資。

再次,培養親信,提拔蕃將,招募胡人壯士,打造嫡系部隊。安祿山精心培養簡選提拔重用文武親信,組建核心班底,高尚、嚴莊、孫孝哲、史思明、蔡希德等高參、大將皆成了他的左膀右臂。為了排除異己純潔隊伍,安祿山極力排斥漢人將領,重用蕃將;起事的前一年(754),他一下子就提拔了五百胡人為將領,二千人為中郎將;叛反當年春,他又奏請朝廷,以三十二個胡人取代漢將為將領。安祿山還私募陰養胡人健兒“曳落河”八千人為義子,招收數百擅長騎射的家丁,進行強化訓練,打造嫡系精銳之師。

再有,千方百計廣開財源,積蓄軍費及軍需。為了充實軍資,安祿山徵得朝廷允許,在上谷郡(今河北易縣)設冶爐自鑄錢幣;同時又暗中派遣胡商到各地經商,每年給自己提供軍餉數百萬,並讓胡商購置錦綵朱紫服裝數萬件,備作叛亂物資。

老謀深算的安祿山修兵聚財、招納才俊,備戰蓄勢。他既從人力、財力、物力等方面進行了豐厚的積累,同時又加強了軍隊和組織建設,叛反的準備工作做得真是太從容充分了。

東北方的安祿山磨刀霍霍蓄勢反唐,那麼,醉心於在華清池和愛妃楊玉環泡溫泉的唐玄宗意識到了嗎?日漸老邁昏聵的唐玄宗還真沒有意識察覺到“祿兒”的反心。唐玄宗對安祿山已經寵信到無以復加的程度,加其三鎮節度使,封東平郡王(開將帥封王之先河),賜鐵券,蓋豪宅,封妻廕子,甚至還將身上的御衣脫下來披在安祿山的肩上。可見唐玄宗對安祿山恩寵到何等的痴狂地步。

太子李亨和宰相楊國忠倒是看出安祿山居心叵測,也數次向唐玄宗進言,提醒聖上早日除掉這個禍患,唐玄宗沒有理睬。有人向唐玄宗舉報安祿山意欲謀反,玄宗竟然反將告發者捆綁起來交給安祿山,任憑這個被舉發者處置,真是荒唐。直到安祿山發動叛亂的那一年(755)春,唐玄宗才有些察覺。二月,唐玄宗採納楊國忠“釜底抽薪”的建議,打算召安祿山入朝拜相,免去其三鎮節度使的職務,奪其兵權。唐玄宗在正式簽發聖旨之前,派遣宦官輔璆琳奉大柑等珍果前往范陽賞賜安祿山,實則令其窺察安祿山有無叛反跡象。外憨內精的安祿山看出皇帝的用意,便厚賂這位特使,私囊滿滿的輔璆琳返朝彙報,自然是替安祿山美言。唐玄宗遂釋疑,便不再召他入朝拜相了。不久,輔璆琳范陽受賄事發,玄宗找個別的罪名將其處死,自此才開始懷疑安祿山,並謀劃圖之。唐玄宗以讓安祿山赴京參加婚禮的名義召其入京;安祿山託病婉辭,復以“進貢”為名向朝廷進獻良馬三千匹、車三百乘為賀禮,實則暗以這支力量偷襲京師。已有戒心的唐玄宗接受大臣的建議,下詔阻止了安祿山的“貢獻”之舉。唐玄宗進一步看出安祿山包藏禍心,遂賜書安祿山:“為卿另建湯池一所,可在十月相會,朕在華清宮等候愛卿。”打算將安祿山誘召至帝京以除掉這個禍害。

然而,醒悟太遲的唐玄宗一切補救措施皆已晚了,羽翼已豐的安祿山於當年十一月發動叛亂,拉開了禍亂大唐的“安史之亂”的大幕。

安祿山萌生反心、磨刀霍霍,長達近十年的時間,備戰工作十分充分。唐玄宗對比竟渾然不覺,直到叛亂前半年方才意識察覺到,真是昏聵愚鈍麻木不仁到了極點。唐玄宗崇任安祿山,恩寵日隆,養虎遺患,可謂是咎由自取。


風光藝境


安祿山本是胡人,按理來說是不可能成為一方節度使的,卻因為朝中政爭為其打開了上升通道。而之後,他更是極盡裝傻充愣、邀功獻媚之事,並重金收買朝廷官員,最終成功矇蔽了朝廷的耳目,取得了唐玄宗的信任,甚至更加重用。這種情況下,唐玄宗自然不會對他再有所懷疑。

本為胡將,卻因朝中政爭獲取上升通道

安祿山本姓康,名軋犖山,其父為康姓胡人,母親阿史德氏則是突厥族,由於父親去世的早,因此從小隨母親在突厥部族生活,後來逃離突厥,這才改姓安。

安祿山由於從小精通多種少數民族語言,因此最初在幽州做通譯,後因偷盜事發差點被殺,卻陰差陽錯的投到了范陽節度使張守珪手下,並因功升任張守珪的副手。

(張守珪)

俗話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所以唐朝最初在軍事領域的政策是,“其四夷之將,雖才略如阿史那杜爾、契苾何力,猶不專大將之任,皆以大臣為使以制之”,也就是說胡人將領即使再有能力,也不可令其獨自掌兵,而必須以漢人為主進行牽制。然而,事情到了安祿山這裡卻發生了變故。

當時,李林甫雖然已經大權在握,但由於唐玄宗志在削平四夷,邊鎮將領權力日益膨脹,甚至已經威脅到了丞相的程度,而且邊境將領“功名著者往往入為宰相”,郭元振、張嘉貞、張說、蕭嵩、李適之等人都是以邊將身份直接躋身宰相之列,而李林浦又甘岡與李適之結束了一場血腥的權力鬥爭。

於是乎,李林甫上書唐玄宗,認為如果要削平四夷,就應該使邊將不受文官約束,原因是“文吏為將而怯懦不勝武也”。明面上是在為唐玄宗的大業著想,實際上卻是在暗中廢黜漢族將領的軍權,使得邊將入相不再成為他的勁敵,從而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

正因為朝中這種政策的轉變,使得安祿山的壯大成為了可能。

裝傻充楞,以野蠻人形象迷惑皇帝

為了迷惑唐玄宗,安祿山對朝廷經常展現出一個未經開化的野蠻人形象,使得唐玄宗對其的印象總停留在淳樸、憨厚、簡單上。

在上書朝廷訴說自己忠誠時,並沒有士大夫的華麗辭藻與磅礴氣勢,而通常以可笑、直白的方式進行,例如去年院子裡面有蟲子吃禾苗,臣焚香禱告,要是臣事主不忠,就讓蟲子吃臣的心;要是臣事主竭誠,那就讓蟲子去死吧。後來果然有神鳥來叼蟲。

安祿山作為一個“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一度達到330斤重的大胖子,在行動都不便的情況下,卻經常在皇帝面前來一個“作胡旋舞,疾如風焉”,討皇帝的歡心。

在皇帝帶其參拜太子時,他又裝作故意不知道“太子”是什麼,於是站著不動,滿腹疑惑的說道“臣蕃人,不識朝儀,不知太子是何官?”唐玄宗解釋說:“是儲君。朕百歲之後,傳位於太子。”安祿山才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樣子,“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當萬死”。

安祿山就這樣,在面對朝廷時,將自己“野蠻人”的淳樸、愚昧、憨厚表演得淋漓盡致,這些方式在我們看來似乎有些過於直白,甚至有些可笑,但在中原人對蠻夷的固有印象下,反而讓皇帝感覺到安祿山這個人尚未開化、心思簡單,不像受過文明薰陶的漢人士大夫已學會了偽裝和說謊,他這種做法反而取得了“玄宗尤嘉其純誠”的效果。

邀功獻媚,無所不用其極

俗話說“大丈夫能屈能伸”,安祿山是真把這句話展現的淋漓盡致,甚至已經到了“不要臉”的地步。

當時,楊貴妃獨寵後宮,安祿山知道枕頭風的威力,於是請求皇帝允許自己當楊貴妃的養兒,李隆基欣然同意。此後,安祿山但凡入朝覲見必然先妃后帝,李隆基感到很奇怪,安祿山的解釋再次以淳樸打動帝心,“蕃人先母后父”,李隆基聽後龍顏大悅。

楊貴妃在一次過生日時,用繡繃子綁住安祿山,歡呼動地。唐玄宗派人詢問,報雲“貴妃與祿山作三曰洗兒,洗了又繃祿山,是以歡笑。”這也勾起了唐玄宗的童心,於是欣然前往,極樂而罷。從此宮中都稱呼安祿山為“祿兒”,出入來去儘自由。一個300斤的大胖子,被人稱作“祿兒”,想想都讓人打寒顫。

而在戰功方面,安祿山更是深得報喜不報憂的真傳,從而給朝廷留下了一個能征善戰的影響。為了戰功,他甚至利用熟人關係,對契丹酋長大擺鴻門宴,“大置酒,毒焉,既酣,悉斬其首,先後殺數千人”,然後用向朝廷謊報戰績。

收買官員,獲取朝廷好感,打消朝廷朝廷疑慮

安祿山非常懂得利用朝廷與地方訊息不通的優勢,在朝廷派遣官員到地方瞭解情形時,安祿山不惜重金予以收買,使其回朝之後說自己好話,從而使得朝廷獲取的信息失真,獲取朝廷好感。

早年間,在御史中丞張利貞作為河北採訪史來到平盧,安祿山就極盡諂媚,“多出金諧結左右為私恩”,使得張利貞回朝之後“盛稱祿山之美”,朝廷在收到錯誤的回覆之後,於是也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安祿山因此被提拔為代理御史中丞、平盧節度使。

後來,在安祿山實力已經壯大之後,傳言四起之際,時任宰相的楊國忠說安祿山將反,並上書認為應該任命安祿山為宰相,明升暗降,削去其兵權。唐玄宗決定還是先派使者前去觀察,於是“使中官輔璆琳賜大柑,因察非常”,名為頒發賞賜,實為刺探實情。然而安祿山又故技重施,重金賄賂之,結果使者回朝,就對皇帝盛言邊境無恙。

在安祿山的重金賄賂下,使得朝廷獲取的信息嚴重失真,自然對安祿山的所作所為無法做出正確判斷。


不得不說,安祿山的確非常聰明,他太過善於揣摩人心,又太過能屈能伸。就在安祿山謀反的前夜,在漫天飛舞的傳言之下,唐玄宗仍然不相信安祿山會反,於是再度試探安祿山,令人召其入朝,如果他來則是忠心耿耿,弱勢推諉則必然是心懷二志。然而,安祿山幾乎毫不猶豫的就入朝來了,結果“帝意遂安”。

這種情況下,不論朝中大臣甚至太子如何進諫,唐玄宗都不會相信安祿山會反。


香茗史館


浩瀚的宇宙一望無邊,地球的人類浮想聯翩。日月星辰宇宙的掌控,相互制衡制約依附排斥,從而達到宇宙的平衡與穩定,陰陽的失調,日月的跳動,使浩瀚的宇宙,尋找平衡穩定的同時無限擴張永無止境。

月亮的消失,可能引起地球的暴動,對人類可能是一場災難,不是地球與人類的原因,歸罪於月亮的消失。每一個星球的穩定,才帶來了宇宙的和平和諧與共生。只不過直接與間接的問題罷了。

宇宙掌控著日月,自然掌控著萬物與人類,大自然的奇妙,偏向於人類,唯獨給予人類思維與超然的智慧。人類將怎樣生存與運作呢。實際森林王國,獅子老虎已經告訴了我們,順應自然才是正道。

第二個題外話,動物王國的奇妙戰法與運作程序,大自然沒有賦予它們思維與意識,這是我們人類的福音,它們的運作只能侷限在本能的範圍,應該是沒有超越,純天然,與自然同步,只是一個弱肉強食,生態平衡的一個運作。大自然賦予老虎至高無上的掌控權力,集權,家族式的,傳承內控,這是定數。老虎也長臉,不辜負自然的期望,享受著美味的同時,打造著王國的生態平衡和諧穩定,那種氣吞山河的氣勢,兇猛霸氣,唯我獨尊的氣度,震懾著百獸。美不勝收,在老虎的世界裡,壟斷獨大,奇妙的大自然就是這麼的神奇,為防止老虎的獨大,狂妄,膽略,私慾,僥倖的無限擴張,超越極限,為制衡打壓,制約。達到一種平衡,又整出來一位森林之王,一代雄獅,這兩位大王碰到一塊,一場大戰不可避免。兩個回合下來,均力相當,打了個平手,老虎獨大的思維,派生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這就叫做,《虎威凌霸百獸,雄獅打壓虎威》相互制衡,協助帝王共同打造,動物王國之平衡生態,則國泰民安。

第三題外話,隨著社會的發展朝代的更新洗理,更仁道更健康更文明的同時,大自然就是這麼的奇妙,冷不丁又整出來個齊天大聖,孫悟空,地球人類的品牌,神通廣大牛人也《武聖》

讓我們用自然的這把手術刀打開孫大聖的心扉,領略它經典的人生運作,與超然的心理戰法。孫大聖的出生,是帶著任務而來,為唐僧的西天取經保駕護航,既然保駕護航,本領就應該足夠強大,大自然賦予孫大聖《金箍棒》打遍天下無敵手,《七十二變》上天入地牛氣沖天《筋斗雲》騰雲駕霧,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與光速同步《火眼金睛》辨別妖魔鬼怪無路可逃。太棒了,孫猴子生性好鬥,隨著時間的推移,得意忘形,精神欲不斷攀升,思維意識狂妄膽大野心,目中無人佔有慾好戰的理念不斷擴張,才有了大鬧天宮,挑戰玉皇大帝的狂妄極限是自然天庭所不容,如來佛的問世,徹底打垮了孫大聖的超越,迴歸自然,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也沒有逃脫如來佛的掌心,一切都在如來佛的掌控之中,實際孫大聖是兩性人,如來佛掌控之前,沒有制約它是一個壞人惡人。掌控打壓壓制之後就變成好人善人了。一旦逃離如來佛的掌心,無惡不作,後果不堪設想,為清洗孫大聖超強的狂妄思維慾望,為西天取經的順利完成,磨鍊它的狂妄人品的修行,壓在了五指山下五百年,嚐盡了酸甜苦辣。這個《悟》百年,意義重大,應該是五百年前沒用,五百年後有用《取經》與其在外興風作浪,不如壓制磨鍊修行。打造正仁品,《文武雙聖》完成,取經大業,普惠眾生。經過五百年的風雨洗理,如來佛還不放心,恐猴性不改,賜金箍帽一頂,這頂帽金光閃閃,價值連城,寶帽一頂,孫大聖是幸福滿滿,愛不釋手,有時候太美太好的事物一旦加個太字就是一種超越,意思就變了,不是帶刺就是劇毒。要人命的,師徒四人踏上了,九九八十一難的取經之路,忠誠正果。

我們步入正題,需要六個人物。先排排佔位。《孫大聖,安祿山》《如來佛,李林浦》《玉皇大帝,李隆基》按順序而論。

安祿山叛亂,人品有問題,一路燒光殺光搶光,性質惡略,人品敗壞,孫大聖沒有造反是因為有如來佛的掌控,如來佛活著沒有熄火,安祿山造反是因為,李林浦因病去世熄火了,沒有了制約失控造成的,如果李林浦活著,安祿山也沒這個膽,安祿山的目的很明確,幹掉大唐,在大唐的地盤興風作浪,可能嗎,答案是不可能,權勢再大也白搭,畢竟這不是胡人的地盤,火星撞地球幾率是《零》造反是不可能成功,必以失敗告終,這一點安祿山是相當清楚,李隆基政變起家更清楚,不殺的原因就在這裡,為什麼還要造反,實際人都有一個自私,慾望,僥倖心理,如果這種心理很重的話,人一般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就想挑戰極限,而挑戰極限的結果就是滅亡,後果很慘的。那句話說的好,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不作不死。從安祿山的這個佔位出發,實際李隆基讓他做邊鎮節度使,一個是制衡大唐的多股權勢臣子,鞏固自己的政權,第二個維護邊境的治安,以胡制胡,好管理,這個是很正確的。他應該堅守崗位盡到自己的職責,維護大唐,維護邊境,維護胡人的利益,這職位多幸福,蹦個花生米,喝二兩小酒,老婆孩子平平安安的,可是人有點成功就燦爛,犯賤,一燥熱,不知自己姓安,就想挑戰挑戰極限,完了。

我看頭條的親們,有一些為交朋友而苦惱嘛,交安祿山這樣的朋友怎樣,提個副將,呼風喚雨,吃香喝辣,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一杯啤酒下肚幸福爽啊,交朋友應該以人品為標準,交個這樣的朋友,好是好,一旦侵害他的利益,就會被幹掉的危險,還不如沒有。實際交朋友,應該順其自然,不能刻意,刻意是很痛苦的 累腦,朋友多了有多的好處,但是有風險的,有時會要命的,朋友少了有少的好處,沒有朋友也不一定是壞事。有利必有弊,坦然面對,只要自己快樂就可以了感覺。

如來佛,佛家,以善仁為基,大自然才賦予了,超強的法術,掌控著天庭萬物的法度,實際是善仁法度的釋放,以手掌為界,限控打壓洗理著孫大聖狂妄的思維不得超越。達到其穩定性。如來佛掌控著孫大聖,李林浦掌控著安祿山。捍衛著權丞佔位掌控的穩固。李林浦沒有文化,大老粗,對於心術心理學戰法政治運作相當的精通,安祿山對於大唐的權臣將子,四大名相以及帝王李隆基都不放在眼裡,哈他就害怕沒有文化的李林浦,起初安祿山對李林浦是很狂傲的也沒把他放在眼裡,有事不予他打報告,李林浦很不開心,想敲打敲打他,一天因國事拜見,還沒等安祿山張口,曰你想幹嘛,有什麼事,目的,都給他鬥羅出來了,這可把安祿山嚇壞了,大汗如雨冷冰冰,不用怕只要乖乖聽話就可以了,自此安祿山老實了,乖如小兔,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得與李林浦打報告,他的信使面見李隆基也得給李林浦打個招呼,說好,安祿山害怕,吃不下飯。說哪個地方不足就很開心,請指教。李林浦執政權相十九年之多而不倒,這是個本事。一物降一物。現實就是隻要李林浦活著,安祿山就不會造反,達到了牽制與平衡,大唐的江山就會穩固,可惜李林浦先逝,才有了安祿山的叛亂悲哀。

我們再看看經典的《李隆基》玉皇大帝掌控著天庭,李隆基掌控著大唐帝國。我們從帝王的佔位出發,這樣更清晰,李隆基政變起家,對執政帝國的掌控制衡,運作程序相當精通,每一位帝王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立穩江山,發展經濟,為民服務,打造成國泰民安的這種局面,這也是一種榮耀能力精神欲的釋放,每一位帝王的特點,站有站位,做有坐像,威嚴,壓倒一切的氣度,釋放出一種震懾力,掌控力,讓你毛骨悚然,語言方面,一般是做,不到萬不得已而不說,因為你一開口,將帥臣子就知道你的目的意圖,就會左右帝王,擾亂朝綱,李隆基表現的淋漓盡致。在帝制的時代,每一位帝王,前期,治國理政,大展宏圖,精神十足。後期治國理政奮鬥精神一般都會減弱,這是很危險的,嚴重了對國家人民是一場災難。海瑞抬棺罵嘉靖就是例證。

李隆基政治手腕很厲害,很果斷的一個人物,殺上官婉兒很果斷,殺安祿山為什麼優柔寡斷呢,究竟該殺不該殺呢,我們先確立李隆基這一朝,時代發展的時間佔位。安祿山叛亂的這個時段正好是由昌盛至衰退的一個分界線,地方割據,獨霸一方,尾大不掉,但是一切都在李隆基的掌控之中。安祿山雖然掌控三鎮節度使還有六鎮節度使,制衡安祿山,你就是不聽中央調遣,也不會聽你安祿山的調遣畢竟你是胡人在大唐的地盤興風作浪結果就是找死,這一點李隆基很清楚,大唐的權貴,權丞權將還需要安祿山的制衡,這是不殺安祿山的第一個原因。第二個原因,大唐的臣子權將都說安祿山造反,這就有兩個說頭,一個安祿山造反,一個為達其目的殺掉安祿山大唐的權將造反,再者社會發展的時間段也不允許殺掉安祿山,這是第二個原因,李隆基很清楚。

我們先確立一個概念《有利必有弊》利弊共存,安祿山的造反導致了楊國忠集團的滅亡,也就是說,安祿山的造反對大唐多股權勢的打壓清洗大有好處,制衡,達到一種平衡,防止功高蓋主對帝王權政的威脅,從而穩固了江山,當然對大唐帝國的國力也是一種毀滅性的打擊,李隆基也吃了不少苦頭,這也是好事,有時吃點苦頭不一定是壞事,縱觀《安史之亂》的整個運作過程,第一大唐帝國在李隆基這一朝沒有亡國,沒有逃脫李隆基的掌控,第二安祿山的腦袋落地,李隆基的腦袋紋絲不動,安祿山自始至終的結局,一切都在李隆基的預料掌控之內,如果崇禎是李隆基的話,魏忠賢不會被殺,實際安祿山始終沒有逃脫李隆基的掌控,必將成為大唐帝國的敗將,《不作不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