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轰炸机可以装10个炮塔,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战斗机?

__小易


截止今日,要想在空中击落敌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就是凸显出空军这一兵种的军事价值。

二战时期以美军为代表的盟军空军大批量装备了B-17、B-24、B-25、兰开斯特等这样的轰炸机,除了自身的大容量弹仓携带航弹对地面目标进行地毯式轰炸之外,在其机身的头部、机腹部、机背部、机身两侧、机尾等配置了自卫机炮或者大口径机枪,在执行轰炸任务的飞行过程中,进行大编队飞行,从而能够与友军轰炸机在空中形成全面的自卫防御火力。不过即使拥有这样的防御措施,轰炸机编队在进入目标区上空之后,依然会遭受地面防空火力和战斗机的空中拦截,伤亡率还是非常高的。

导致这种原因的背后,大体上有下面几种:

1、轰炸机本身的机炮或12.7/7.7mm防卫机枪,均是由人工方式进行操作,对目标的发现、瞄准到射击都是全程人工方式进行,没有计算机提供射击诸元的解算,因此这种射击方式就决定了命中率不高,而是极低的水平。轰炸机本身的机枪与其说击落敌机,倒不如说是干扰了敌机的攻击,延缓了被击中的风险,这样为机组完成轰炸任务赢得了时间,只要投弹完成,立即爬高返回,脱离战场,这才是最安全可靠的方式。

2、虽然轰炸机一般集体行动,并且通过合理的编制队形,在360度方向上可以集中编队的火力进行全面性防御,从而有效的避免单个轰炸机自卫火力的死角区域。不过相对于轰炸机而言,战斗机的机动性实在是太高了,况且轰炸机各个战位的枪手本身射击角度有限,这样一来战机稍纵即逝,可能就那么一秒钟的时间可以瞄准射击,这样的射击有时候真的需要运气。

3、火力集中度的问题。

二战时期的战斗机,普遍都是6门12.7mm机枪或者或者4门12.7mm机枪+2门20mm机炮,面对轰炸机时战斗机的火力集中度相当高。一旦被其抓住战机一顿射击,那就是相当于六门大口径机枪或者机炮对轰炸机进行近距离的射击,这就会导致轰炸机机体发生严重性损伤,一旦关键部位中弹,比如发动机或者舵面,那后果就更严重了。负伤之后还能返回基地的,都是奇迹。

所以,在没有战斗机护航或者拥有制空权的情况下,对深入战区进行轰炸的轰炸机而言,每一次轰炸飞行都是一场严酷的战斗。

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了。

对航空方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来关注老鹰航空吧。


老鹰航空


二战时期的轰炸机被战斗机吊打?开什么国际玩笑?在机炮空战时代,驾驶战斗机拦截轰炸机绝对是一个高风险的技术活儿,除了需要素质过硬、胆大心细以外,还要具备把自己的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觉悟。在二战欧洲战场上,美英两国对德国实施了长达五年之久的战略轰炸,出动轰炸机144万架次,战斗机268万架次,投弹270万吨,对德国的战争能力造成了沉重打击。美英也付出了损失4万架飞机,死亡10万人的代价。

美英在前期主要采用夜间轰炸的方式,后期战斗机护航能力增强以后扩大到昼间轰炸。从多个基地同时起飞近千架轰炸机组成大机群编队,每架轰炸机都有几个乃至十几个炮塔,自卫火力十分强悍,并且辅以干扰防空雷达、诱敌机群佯动等战术,使得德军战斗机部队疲于奔命,难以集中兵力进行协调一致的统一拦截,不得不经常依靠少量战斗机迎战来袭的庞大轰炸机机群,很多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都白白损失掉了。

这是因为当时的空战武器射程有限,战斗机只能冒着轰炸机密集的炮火抵近射击。战斗机的优势是轻巧灵活、行动敏捷,轰炸机却胜在机体坚固、火力凶猛。如果数量众多的轰炸机摆好阵型,形成互相掩护的交叉火力网,战斗机要想抢占攻击阵位再全身而退是非常困难的。从理论上来讲,战斗机从6点钟位置咬尾攻击是最有效的,这时双方的运动轨迹相对固定,更容易精确瞄准射击,但是这个位置也是轰炸机自卫火力的重点照顾方向。

你如果不想直接被轰成零件状态,最好尝试侧向切入或者迎头攻击,这就需要具备高超的空战技巧,才能把握稍纵即逝的射击窗口。为此德军战斗机还专门配备了机载对空火箭弹,虽然这种无制导武器命中概率极低,但是可以在轰炸机自卫火力射程之外发射,扰乱对方的飞行编队,己方的战斗机就有更多机会能够趁虚而入。所以每一次拦截作战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轰炸机固然损失惨重,战斗机同样也是代价不菲。

再加上后期美英大航程战斗机的出现,可以对轰炸机实施全程护航,德军战斗机性能落于下风以及优秀飞行员损失严重,彻底丧失了抵抗能力。至于美国对日本的战略轰炸那就更加轻松愉快了,B29轰炸机这种妖孽能够在万米高空精确投弹,日军不仅高射炮够不着,就连战斗机也只有望尘莫及。就算个别精锐飞行员能够勉强把战斗机拉到这个高度,也基本丧失了机动能力只能飞直线,沦为B29机群集火扫射的活靶子。美军战略轰炸机在日本本土基本上如入无人之境,干脆把机炮都拆了,以便多装一些炸弹。直到空空导弹的普及和成熟以后,战斗机才具备了对轰炸机单向打击的能力。


晨曦谈兵


很简单,天空如此之大,战斗机飞行如此之快,那么。你的炮塔,即使再灵活也打不中,在天空之中,如图脱缰的野马一般的战斗机。

其实关于轰炸机上装炮塔,这件事情,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有点不伦不类,因为现代战斗机普遍有超音速飞行这一种状态模式。而且加上现在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空对空武器,轰炸机上装炮塔这个行为,反倒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而且还有些多余,毕竟战斗机不会跟你玩脸对脸的格斗,你装一个炮塔,你还得考虑一下你的气动外形,这样的话整个飞机的设计上来讲就有点儿过于繁琐。

不过在二战初期的时候,很多飞机的性能都特别低,比如说,日军侵华战争的时候曾经使用的各种型号的飞机除了比较先进的零式战斗机以外,其他的飞机都为老旧的机型。而法国,波兰等一系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阵亡的那些国家,它的飞机技术更是只停留在一战的时候,德国人之所以闪电战能够快速地推行其原因与他们空军上的优势密不可分。能够从二战初期一直延续到二战末期的战斗机。屈指可数。

那个时候飞机的大部分性能都十分相近,因此,很多飞机改一改就可以变成其他的飞机,比如说著名的美国的雷电战斗机,俗称的奶瓶。飞机上如果挂在炸弹,它就是轰炸机,如果。去掉炸弹,然后挂上机枪,这就是战斗机。当时的飞机的话,它的区分性还并不是那么强烈。然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很多德国的斯图卡佛中轰炸机的飞行员都不是选择用炸弹把敌人的目标给炸死,而是用。斯图卡轰炸机上的几炮把敌人的坦克车辆给打爆。有的时候,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甚至能跟敌人比较旧的战斗机掰掰腕子。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大型的轰炸机,那么它的机动能力就会受阻,他没办法像战斗机一样能做出各种各样的规避动作和机动动作,这个时候针对各国的战斗机性能不高,因此有的人就提出在战斗机上组织机枪阵。通过火力上的交叉封锁来个打击来犯的那些战斗机。因此,只要条件允许,当时的重型轰炸机上是尽可能多的装炮塔。

但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行,世界航空科技迎来重大的变革和与革新,飞机的马力,飞机的布局,以及飞机的技术创新都迎来了质的飞跃和发展,飞行速度,飞行高度,飞行马赫数越来越高。同时战斗机的机动能力也开始提升轰炸机面对的并不是那些老旧的老爷机了,而是崭新的,从飞机的制造厂里面出来的那些先进战斗机,这个时候有些战斗机,甚至能跟后来低端的那些喷气机一较高下。

轰炸机为了完成他多样的轰炸任务和繁重的投弹任务选择越做越大,比如说美国人把轰炸机从空中堡垒一下子升格成为超级空中堡垒,从b25到b17,再到b29。飞机的尺寸大了一大圈儿,这样的话,整架飞机,他如果说做机动动作的话,对于整个飞行机组人员而言,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更何况机腹里面塞满的都是炸弹,而且整个轰炸机群是成群结队的行动的,如果此时此刻你的一架飞机发生变动发生激动动作的话,很有可能会撞到旁边的轰炸机。

轰炸机无法做过多的机动动作,使得整个庞大的轰炸机在空中简直就是一个活靶子。你可以通过你的炮塔相机上的战斗机设计,但是更多的时候就是敌人的战斗机,通过做一些规避动作,直接规避掉你的弹道因为子弹射击的轨迹是有迹可循的。大多数时候都是战斗机飞到高空,然后俯冲下来,打完一套之后直接拉起机头就飞走,从云层里面钻出来打你一套,然后再拉走,不会跟你发生正面的火力接触。你这样根本就没办法打到人,而且当时飞机上缺少一个现代空战所必需的一个因素,那就是雷达。作为一个空军,你只能够通你过你的眼睛看到敌人的飞机在哪里,或者是自己的友军通报敌军在哪里,等到你反应过来你人很有可能已经一套打完,已经走人了。而且你面临的敌人很有可能是训练有素的德国空军。一开始所有人都抱有幻想,说一个轰炸机群飞机,多所有的机枪组成一个子弹阵,拦住敌人,但是事实证明这一点根本就没办法做到。在云端之中,在高空之中的战斗机,就好像一个个猎人一样,看着自己所要猎杀的那些大象,究竟是如何死的。

因此,在美国人和英国人尝试,一开始的对德国的战略轰炸的时候,很多的轰炸机都不可能飞回来。因此,被逼无奈之下,美国人和英国人选择,每次轰炸机出航之前为轰炸机配合一个护航战斗机群,一开始的是雷电,后来野马挂上副油箱,之后更是伴君走天涯。

之后轰炸日本的时候,由于轰炸日本的后期日本人失去了必要的抵抗能力。当时轰炸日本东京的指挥官李梅直接命令将轰炸机上能拆的东西全部拆掉,全部改装炸弹,也许是那一次给了美国空军一个教训,弄掉那些不必要的东西吧,是轰炸机,就让他去做他该做的事情。


漩涡鸣人yy


因为它是轰炸机


海口老饕


轰炸机,在我们的影响中往往都是体型巨大看上去就很皮实的机型,而为什么从外观上来看,二战时期的轰炸机往往都可以搭载数个甚至十多个自卫炮塔,可是为什么还是打不过战斗机,经常被击落呢?

其实啊,轰炸机看上去大,可就不一定代表它很皮实,虽然机体结构强度上是比战斗机好了不少,可是轰炸机的吨位也不是随便浪费的啊,所以防护方面不一定会特别好,更何况二战时期战斗机装备20mm或者以上口径的机炮几乎已经成为常态,所以轰炸机在防护上的一点点优势完全可以忽略,而相比较战斗机而言,轰炸机的体积既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优势就是能提供那一部分微不足道的防护,而劣势就是在机动方面,轰炸机实在是太差了,往往战斗机可以绕着轰炸机打,而战斗机本身也不是你自卫炮塔内的机枪打中一两发就能击落的(二战日本的战斗机除外),所以就导致轰炸机遇上战斗机往往就是一个死字的结果

而体型较小的战斗机为什么也几乎打不过战斗机呢?还是那个原因,轰炸机本身的特性就导致其机动能力不是倾向盘旋狗斗,而是载重和航程,曾经日本就在战斗机青黄不接的年代主张过用小型轰炸机替代战斗机的想法,然后到了入侵中的时候,因为本身性能的缘故被国民政府的空军狠狠地揍了一顿

而即便轰炸机依靠组成编队,使其自卫火力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发挥,也要考虑到由于担心误伤带来的射角限制。


楠竹一


二战中,美国陆军航空队的B-17和B-24重轰依靠自身的强大防御火力组成严密的箱型编队对抗德国空军防空战斗机。虽然这两种轰炸机自卫火力空前强大(B-17G拥有13挺勃朗宁M2重机枪,B-24J拥有10挺M2重机枪),但在对德战略轰炸中仍损失惨重。在整个二战中,美国在欧洲战场损失了4891架重型轰炸机,其中被战斗机击落2452架。

重轰损失惨重有两个原因,其中之一是德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成功在作战中摸索出了攻击“刺猬”的战术。

在对德战略轰炸初期,德国战斗机使用传统尾追战术来攻击盟军重轰,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在尾追攻击中,虽然相对速度较低,战斗机飞行员有充足时间瞄准,却要面对轰炸机尾部、背部、腰部、腹部多挺机枪的集火攻击,绝对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买卖。

经过战术研究后,德国空军发展出了迎头攻击战术。这种战术面对的防御机枪数量大幅降低,虽然会因相对速度过高而使飞行员难以瞄准,导致命中率低下,但此时德国战斗机已经普遍装备大威力MG FF 20毫米机炮,平均命中5发就能击落一架轰炸机。后来又升级了射程更远的MG 151 20毫米机炮以及30毫米的MK 108机炮,进一步提高了击坠效率。

第二个原因是二战时期的重型轰炸机需要人力来操纵自卫机枪,缺乏精确射击手段,基本不可能有效击落以高速飞行和大偏差角逼近的敌方战斗机。所以重轰需要依托箱型编队组织起严密的防护火力网才能有效对抗德国战斗机,这基本上是守株待兔的射击方法。如果当时的重轰装备了战后才出现的雷达制导防御机枪或机炮,那么二战轰炸机与战斗机之间的较量将会是另一种局面。


新防务观察


遮天蔽日的轰炸机群,呼啸而落的炸弹,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常常出现的一幕,然而我们也不难发现,即便是依靠密集结阵的轰炸机,在面对敌方战斗机的切入时,也会损伤惨重,那么就要有人问了,为什么能够安装10个炮塔的轰炸机,还打不过小小的战斗机呢?

二战时轰炸机机炮必不可少

首先,从本职工作来看,轰炸机的任务是在对地攻击,而战斗机则是要抢夺制空权,在这样不同的侧重下,战斗机在空中对比轰炸机具备更多的制空优势一点都不奇怪。其实战斗机在空中不如轰炸机的言论早就存在了,过去日本就有一位叫做源田实的军官提出过所谓的“战斗机无用论”。这个观点就是认为轰炸机在升限和速度上都超过当时的战斗机,战斗机压根没法对轰炸机形成有效的拦截,而且轰炸机自身可以依靠安装机枪/机炮塔来应对战斗机的威胁。可是从二战的实战角度来看,这个言论无疑是被彻彻底底的打脸了。

图为零式战斗机

第一,二战时期战略轰炸方式是依靠水平轰炸,可是由于当时的技术,在过高的高度执行水平轰炸,就意味着轰炸精度的惨不忍睹,所以轰炸机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对于战斗机的升限优势。第二,尽管理论上轰炸机可以拥有10个甚至更多的炮塔,但是这些炮塔是遍布整个机身的,且不可能全部朝向一个目标,这就导致在某些方向上,面对拥有4台以上机枪/机炮的战斗机,轰炸机并不难发挥出理论上的自卫火力优势。而即便轰炸机依靠组成编队,使其自卫火力优势能够得到最大发挥,也要考虑到由于担心误伤带来的射角限制。

在不列颠空战中,受到me-109战斗机护航的ju-88轰炸机

所以,轰炸机群的防空,更多的是依仗护航战斗机,而不是自身的防御炮塔。


双马尾班长


二战中后期,盟军发现,通过集中大量自卫火力强大的轰炸机,组成有效的编队,以及配备护航战斗机,轰炸机完全可以战胜前来阻击的敌方战斗机。

1943年夏天,担任美国陆军航空队305大队指挥官的柯蒂斯.莱梅将军,和306大队指挥官佛兰克.阿姆斯特朗一起,研究出一种新型,能够有效充分发挥轰炸机自卫火力,彼此掩护的战斗队形,名为战斗盒子。具体组织方法为,每三个重型轰炸机大队组成一个战斗盒子,最上方的大队位于空中8600公尺左右,中间的大队8500公尺,最下方的大队8000公尺,在水平位置上,最上方大队稍微位于中间大队偏左,最下方大队位于中间大队偏右。从侧面看,每个大队各自形成一个V字型。理论上,从最高空到最低空,没有一架轰炸机位于其他飞机的正上方或者正下方,都彼此互相错开,整个“盒子”编队总长550公尺,宽1600公尺,高600到800公尺。

当轰炸机编队即将抵达目标空域时,盒子编队会暂时解散,各机靠近,平行飞行,以保证轰炸的精度和密度,轰炸完毕后,则重新集结成盒子编队:所有飞机的机枪射界都尽量不受友邻飞机干扰,不会发生激烈战斗中射击角度被阻挡的可能,也尽量减少了在对敌机开火时误伤友机的可能性。当然,整个盒子中,位于最底部,距离地面最近的位置,被称为“棺材铺”,一般会在起飞前由各大队指挥官抽签决定,那个轰炸机大队来填补这个位置,或者由最迟抵达集结空域的大队来飞“棺材铺”位置。如果整个“战斗盒子”同时开火,那么德军战斗机则会面对一个四面八方喷吐火舌的火刺猬,需要不断进行规避躲闪,很难跑到足够近,有把握的距离,瞄准目标进行设计。

那么德军采取的对策之一,就是所谓的“突击战术”,即战斗机组成密集的楔型阵,首先对美国重型轰炸机群采取迎头攻击或者“追尾攻击”,尽量避开美国重型轰炸机火力最为充沛的侧面,并力图冲散他们的“战斗盒子”。采取迎头攻击时,突击编队首先同向,超越轰炸机编队,在驶过2,3公里后集体转向,迎头突击轰炸机群,在500公尺左右集体开火,然后迅速爬升,略过轰炸机群,然后重新编队,看是否有必要以相同方式进行二次突击。由于两军迎头相向,相对速度极高,而且目标相对固定,所以命中率大大提高,但危险性也不言而喻,如果射击得手后爬升不当,德军战斗机就会和大量迎头而来的美军轰炸机发生碰撞,所以对指挥官和飞行员的飞行技巧要求很高。

为了完成任务,德军重型突击大队所使用的FW190战机也经过了特殊改装,除了在发动机引擎和驾驶舱之间加装6mm钢板之外,还加强了机载武器,除了2门MG151/20 20毫米机炮和两挺MG131 13毫米机枪之外,还加装了2门MK108 30毫米机炮,采用专门的穿甲燃烧弹。经过这种特殊改装的FW190 A8/R2型"突击"战斗机重达7吨,是普通型的1.6倍,所以每个突击大队必须配备两个大队的普通型FW190或者Bf109进行护卫,以拦截美军护航战斗机。


用户69792950182


作战用途不一样,即便是装备了10个以上的机关炮炮塔,大型轰炸机的用途还是密集的地毯式轰炸,至于空中格斗作战永远是战斗机的活。事实上,二战期间的轰炸机炮塔采用电动或者液动私服系统,在人工指令操作线对准目标开火,这样以来机关炮的射击精度受到限制,很难命中高速掠过的截击机,因为人工判定目标和炮塔转动、开火之间有一个延时效果,这就是难以克服的射击精度问题。

战斗在驾驶员的灵活操纵下可以肆意妄为,机载机枪和火炮通过飞行员的眼睛直接瞄准,射击开关随时掌握在飞行员手中,借助飞机机身的灵活性很容易瞄准打中目标,射击预判技巧只要在适当训练之后都能被飞行员掌握,相比之下掌握机关炮炮塔的操作技巧就困难多了。著名的二战王牌飞行员汉斯-马尔塞尤平均使用15发炮弹就能击落一架敌机,而在轰炸机机炮的历史中从未有过如此高的击坠战绩。

但是现代化的空战就不一样了,大型轰炸机可惜携带更大功率的火控雷达,可以在遥远的距离上发射导弹击落目标,硕大的机身还能携带远比战斗机多得多的空空导弹,可以对截击机机群事实饱和打击,只要数量不是处于太劣势的地位,满载空空导弹的轰炸机是完全不害怕战斗机的。这是因为机载导弹克服了轰炸机炮塔的精度和射程问题,让战斗机的优势瞬间丧失了。


利刃号


如果是一对一,轰炸机相当于带了20支枪的大象,在平原慢慢挪步,战斗机是带了一支枪的猴子,在树上潜行穿梭。猴子永远可以选择何时攻击和脱离,优势明显。

然而大象的目标是让猴子的树林变成平原,猴子终究要和大象硬拼的。

攻击采用集中箱型编队的轰炸机群绝对是歼击机的噩梦。

例如1942年8月17日,在美国轰炸机群袭击里昂的战斗中,德国战斗机连一架“空中堡垒”也没有击落,相反自己却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1943年2月4日德军JG 1联队和IV./NJG1联队的战斗机在哈姆上空拦截美军解放者轰炸机。总共有来自JG 1联队的7架的Fw-190和来自IV./NJG1联队的8架Bf-110投入了战斗。JG 1总计损失了5架战机,IV./NJG 1的8架Bf-110都被击伤。而他们仅只击落了一架美军轰炸机。

德国人被迫想出了在轰炸机群上方扔炸弹的奇葩想法,或者用大口径火箭弹攻击轰炸机。

把飞机类比为阵地,这个阵地的特点是不管安装多少武器,中一炮就全完蛋。因此阵地的数量比每个阵地有多少武器更重要。

除非战斗机数量大大高于轰炸机数量,例如黑色星期四的500战斗机对291无护航轰炸机,否则轰炸机编队绝不是任战斗机宰割的鱼肉。记住一点,美国人敢搞白昼轰炸,有时候还没护航。

至于轰炸机部队损失惨重,可以说,轰炸机是团体机组,跳伞困难,而且是跨海外场作战,基本没有救援可能。换成战斗机,不列颠空战的德国战斗机飞行员一样倒霉。

而战略轰炸到底炸飞多少战斗机原材料和飞行员种子,相当把多少航空团消灭在萌芽,就无法估量了。

对于航向高度固定目标大的箱型编队来说,大口径高炮也许更可怕。据德国的统计(来自网络,不确定),在二战后期,88式高炮用2880发炮弹就能打下来一架盟国轰炸机。在1944年汉堡防空塔的一次防空作战,Flak 40型128毫米重型高射炮使用400发炮弹就打掉28架美军的B-17战略轰炸机。总体上看,德国空军和地面高炮部队平分战果,各打下大约3000架重型轰炸机。

附图:打轰炸机的任务,并不适合菜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