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幽靈公主》為例,分析宮崎駿導演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

《幽靈公主》於1997年在日本上映,講述了少年阿席達卡為了解除自身的詛咒踏上流浪之旅,旅途中遇到以黑帽大人為首的鐵鎮村民和住在森林裡的幽靈公主小桑,阿席達卡捲入到兩者的對立矛盾中,他的立場搖擺不定,以此為背景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宮崎駿導演的這部影片總票房達193億日元,成為當時日本史上票房最高的電影。曾獲得第21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影片、提名第28屆動畫安妮獎,豆瓣上超過60萬人看過這部電影並打出了8.9的高分,評價好於95%的動畫片。

少年阿席達卡為了拯救村民,意外殺死一隻野豬神,因此受到了邪魔的詛咒。為了破解詛咒,他踏上了去往西方的旅途。之後,他來到一個以打造鋼鐵為生的鎮子,遇到了善良的村民和美麗幹練的領袖黑帽大人(幻姬),村民們在麒麟獸的森林裡開採鐵礦、提煉礦石,以此換取微薄的收入,生存繁衍。

森林裡住著由白狼神撫養長大的女孩小桑,人們叫她幽靈公主。因為過度的砍伐造成森林面積減少,小桑對破壞森林的鐵鎮村民恨之入骨,兩方人經常打鬥,水火不容。阿席達卡一面保護村民,一面又想幫助幽靈公主保護森林,他的立場搖擺不定。直到人類用火槍取走麒麟獸的頭,森林開始報復人類,阿席達卡與小桑聯手拯救了森林和村民。

以《幽靈公主》為例,分析宮崎駿導演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

這部影片屬於宮崎駿導演的早期作品,作為宮崎駿導演的“環保三部曲”和代表作之一,影片上映後獲得觀眾的一致好評,也因此收穫了大批的影迷粉絲。影片製作精良,內涵深刻,導演將高超的藝術手法和商業手法融合,票房大賣的同時也為觀眾呈現了優秀的電影作品。

宮崎駿導演在《幽靈公主》這部影片中以神話故事為載體,通過豐富的鏡頭語言和色彩美學為觀眾提供了視覺上的絕佳體驗,同時也展現了大自然的美和人性的善惡,傳達了人與自然應該和諧共存的人文主題。敘事淺顯,內容深刻,便於觀眾理解故事情節的同時,也引發了觀眾的思考和感悟。

今天,我將從“敘事特點、鏡頭語言和宮崎駿導演早期作品風格特點”三個方面,進一步解讀這部電影的價值與魅力。在文章的每個部分,通過對影片的敘述和分析,我會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

以《幽靈公主》為例,分析宮崎駿導演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

01、敘事特點:採用戲劇式結構,利用衝突推動故事發展,便於觀眾理解劇情引發哲思

《幽靈公主》的敘事結構類型為戲劇式結構,按照故事發展的順序展開敘述,利用人物對立衝突推動故事發展。這種線性結構方便觀眾理解人物、情節,通過轉折、衝突吸引觀眾注意力。

第一,按照故事發展的時間順序為主導,圍繞阿席達卡的經歷展開敘述,主線統一連貫。

開端:阿席達卡所在的村子被一隻失控的野豬神入侵,為了保護村民,阿席達卡無奈下殺死了野豬神,因此被邪魔詛咒。村子裡的長輩說野豬神來自西邊的國度,想要解除詛咒,需要去那裡尋找方法,於是阿席達卡獨自踏上旅途。

發展:旅途中,阿席達卡救了一位鐵鎮的村民,因此認識了鐵鎮的領袖黑帽大人,阿席達卡在這個鎮上住了下來,這裡的村民熱情善良,民風淳樸,但是他們在森林裡開採鐵礦,提煉礦石,因此跟森林結下了不解之仇。森林裡的幽靈公主小桑經常與村民展開搏鬥,水火不容。

故事開端交代了人物身處室町時代,這個時代的農業和工業技術都有所提高,影片中的鐵鎮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大肆的發展冶煉、砍伐樹木,人類與自然的矛盾開始激化。按照時間線索敘述情節,為觀影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高潮:官兵要求黑帽大人殺死麒麟獸,於是村民們和森林裡的各路神靈展開了戰鬥,阿席達卡為了保護村民和森林捲入這場紛爭,他兩邊遊走,極力勸阻悲劇的發生。但是麒麟獸被殺,森林狂怒,大地失去了生機,人們面臨生命的威脅。

結局:阿席達卡和小桑攜手找回了麒麟獸的頭,平息了森林的憤怒。人類也開始敬畏自然,小桑和阿席達卡兩個人約定各自好好生活,開放式結局引人深思。

這種戲劇式結構的敘事特點,注重因果關係,便於觀眾們沒有壓力的理解劇情。從開端到結局,情節環環相扣,將觀眾深深吸引到劇情當中。圍繞阿席達卡的經歷,展示了人類與自然的對立、最終又達到和諧的精彩故事。

以《幽靈公主》為例,分析宮崎駿導演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

第二,利用人物對立衝突推動故事發展,將影片推向一個敘事高潮。

一部影片如果整體平淡、沒有波瀾,會讓觀眾覺得枯燥,而宮崎駿導演的作品,利用高超的技巧,通過影片中的矛盾和衝突推動情節的發展,讓觀眾被一個又一個的轉折所吸引,為人物的命運所擔憂,讓故事最終達到一個高潮,昇華人物情感。

人類和自然的矛盾。人類為了生存下去,大肆砍伐森林,開採礦石破壞環境,而動物神為了保護森林跟人類展開鬥爭,戰爭中不可避免的就是流血,而且有贏家。

幽靈公主小桑和黑帽大人幻姬的衝突。小桑本身就是人類,為什麼如此痛恨人類呢?其實觀看影片可以發現,小桑是被父母拋棄,然後由白狼撫養長大的,森林就是她的家。年復一年,她看著人類破壞森林,殺死她的同伴,仇恨油然而生。幻姬為了讓村民生存下來,活得好一些,也不惜與森林對立。

阿席達卡和小桑、幻姬的情感矛盾。作為第三方,阿席達卡站在一個客觀的角度,他覺得大家不該互相殘殺,他眼看幻姬的付出和村民的善良,不忍心傷害他們。同樣,阿席達卡喜歡小桑,也不忍心她和森林受傷,在他的眼裡,幻姬和小桑都不是壞人,只是立場不同,無法做到和諧共處。

通過一個又一個矛盾的衝突,故事隨之繼續發展,直到故事的高潮,森林被人類破壞,人類受到了森林的報復,最後阿席達卡和小桑聯手扭轉了局勢,暗示觀眾人與自然只有和諧共生才能各自生存。影片敘事淺顯,便於觀眾理解劇情,但是內容深刻,傳達了導演的環保意識和人文精神。

以《幽靈公主》為例,分析宮崎駿導演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

02、鏡頭語言:大量空鏡頭、全景式構圖和特寫鏡頭的運用,營造出淡雅別緻的意境

鏡頭語言是一部電影重要的元素之一,它可以清晰地表達出導演想要傳遞的思想和鏡頭的創作手法。宮崎駿導演的動畫多利用空鏡頭、景深鏡頭來展示大自然的秀美,通過全景式構圖將人與自然放在一個鏡頭畫面之中,隱喻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第一,景別的運用嫻熟自然,營造出淡雅別緻的意境,烘托人物的心理變化。

空鏡頭也叫“景物鏡頭”,主要以自然景物為主。影片中大量使用了這種鏡頭來描寫大自然的絕美景色,使畫面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影片開頭使用了空鏡頭展示森林的面貌和人類砍伐樹木後的場景,通過森林的幽冷、靜謐,奠定了電影的基調。麒麟神夜晚變成熒光巨人在森林裡走動,這裡運用了空鏡頭以及全景和景深鏡頭,一連串的鏡頭銜接自然,描繪了夜晚森林的靜謐和月色的皎潔,精靈們閃閃發光,營造了靜謐的意境。

幽靈公主小桑拖著受傷的阿席達卡進入森林的湖水中,兩個身影在水中若隱若現,一頭鹿跟隨其後,描繪這一場景時運用了遠景鏡頭,顯示了森林的廣闊和人的渺小。人與自然融為一體,也暗示了和諧共生。

影片利用特寫鏡頭刻畫人物性格的地方也很多,比如描繪黑帽大人時,一個面部特寫鏡頭呈現給觀眾的是美豔動人、幹練的形象,描繪幽靈公主小桑時,少女堅韌凌厲的形象躍然於銀幕之上。還有大量近景鏡頭將人物的神態刻畫的極其細緻,從此也看得出宮崎駿導演非常注重細節。

以《幽靈公主》為例,分析宮崎駿導演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

第二,利用色彩美學進行了視覺呈現,並且利用色彩基調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

色彩藝術在動畫電影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對色彩的運用,可以帶給觀眾強烈的視覺衝擊,可以從心理層面引導觀眾的情感走向,同時色彩畫面還蘊含著導演強烈的主觀情感。

比如整個影片的畫面基調,都是以森林的深綠色為主,流動的湖水在森林的包裹中靜靜流淌,透明的小精靈們調皮的站在鬱鬱蔥蔥的樹枝上。

慢慢鏡頭切換到人類居住的小鎮,這裡有灰濛濛的天空,濃煙滾滾,滿眼都是鐵礦石的顏色,與森林的生命力恰好相反。這種色彩的對比表達出人類過度砍伐對環境造成的破壞是不可取的。

人物造型方面,色彩的運用也很細緻。比如阿席達卡身穿藍色服飾,代表著勇敢、理智,紅色的帽子也代表著熱情,這些正好反映了他的性格特徵。幽靈公主小桑則是以白色為主,代表著她純潔的心靈。

色彩不僅可以表現影片的主題思想,同時也通過人物造型來刻畫人物形象,深綠色代表森林的廣闊和秀麗與灰黑、土黃色籠罩下的村莊形成強烈的對比,引導觀眾反思和感悟,帶給觀眾強烈的情緒體驗。

第三,大量絃樂的使用和日本傳統樂器的加入,使影片呈現恢宏磅礴的氣勢和民族特色。

《幽靈公主》的配樂和主題曲由日本著名鋼琴家久石讓先生親自操刀製作,原聲音樂CD在日本賣出110萬張,曾獲得第39屆日本唱片作曲獎和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配樂獎。

影片中以交響樂為主,使用了大量的絃樂來表達森林的磅礴氣勢和戰爭的恢宏,人類向森林進攻時,背景音樂中可以聽到鼓的聲音,強烈的節奏感給人以緊張的情緒,同時也增加了神秘感。主題曲《幽靈公主》曲調悠揚,帶有悲傷的氣息,加入日本獨特的“島式唱腔”,空靈悠遠,回味深長。

製作精良的配樂深化了環保的主題,抒發了情緒情感,渲染了環境氣氛。這種原創性音樂有著獨特的審美風格,給影片增添了更多的好評。《幽靈公主》原聲大碟是久石讓在交響樂上創作最為成功的一部,這也是他走向世界級電影配樂大師最為關鍵的一步。

以《幽靈公主》為例,分析宮崎駿導演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

03、風格特點:以成長、自然為主題,利用開放式結局留給觀眾思考和想象空間

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他的代表作不僅票房大賣,也有著深刻的內涵,他將商業和藝術融合,不僅成功還獲得很多獎項。

一個好的導演會在創作過程中形成自己的風格,看完宮崎駿導演早期的幾部電影后,我從中發現了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和魅力。

第一,以成長、自然為主題,表達環保意識的重要性和自我成長的價值感。

1984年上映的《風之谷》講述了人類文明被蟲族戰爭所摧毀,嚴重汙染的環境形成了腐海森林。生活在風之谷的善良人類依靠海風的力量抵禦著腐海的侵蝕,但是其他國家軍隊佔領了風之谷,為了保護家園和蟲族,善良的娜烏西卡犧牲自我維護和平。

1986年上映的《天空之城》講述了少女希達和少年巴魯無意中捲入尋找天空之城的紛爭,兩人一起踏上冒險之旅的故事。影片中,想要佔領天空之城的軍隊和主人公希達和巴魯成為對立關係,為了和平,兩人付出了諸多的努力。最後故事告訴我們,一切文明都要建立在大自然的基礎上,離開大自然人類文明無法生存。

包括《幽靈公主》也在講人與自然的故事,通過人物的命運走向和故事發展順序,引發觀眾的反思,人類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是破壞還是共生。很顯然,宮崎駿導演想表達的是“共生”概念。除此之外,影片中的人物都從一開始的單純善良,經歷過種種事件後更加勇敢堅韌,從中體現了自我成長的重要性和價值感。

第二,開放式結局引發聯想,留給觀眾更多想象空間。

《幽靈公主》的結局是麒麟神復活,大地恢復生機,阿席達卡和小桑約定各自好好生活,但是之後的事就不得而知了。人類是否還會繼續破壞森林?人物接下來的命運如何?導演沒有在影片中說明,而是留給觀眾去想象。

宮崎駿導演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很多是開放式結局,比如《風之谷》中娜烏西卡復活了,但是人類以後的命運該如何呢?腐海森林還會不會擴張,人類的命運會受到威脅嗎?這些問題也是留給觀眾去思考。

開放式結局的好處就是讓觀眾有更多的想象空間,世間萬事不是非黑即白,圓滿結局雖然滿足大眾的心理,但是缺乏一些深度內涵,仔細思考就會發現,誰也說不準未來會如何發展,不如做好當下,從保護環境開始。

以《幽靈公主》為例,分析宮崎駿導演早期動畫電影的魅力所在

寫在最後:

《幽靈公主》是一部評價極高的動畫電影,觀眾從中不僅可以擁有豐富的視聽體驗,同時也能從中感受到導演想要傳達的環保意識和人物主題。影片內容涵蓋生態意識、成長意識等,影片的故事內容、背景音樂和精緻畫面為其他動漫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範本。

宮崎駿導演這部動畫電影魅力所在不僅是故事內容和視聽語言,深刻的內涵也是亮點之一。聚焦人與自然的主題,通過敘事策略引導觀眾走入影片,深層次的探討現實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