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導語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是在運動愛好者中常見的問題,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過度使用,如錯誤的體育訓練及過度運動,引起膝關節外側疼痛或不適,多見於中長跑、自行車及其他膝關節屈伸動作較多的運動者。​

髂脛束結構

髂脛束位於闊筋膜的外側部,是大腿的深筋膜結構,外形呈扁帶狀,起自髂嵴前份的外側,其上部為兩層,包裹闊筋膜張肌,下部為上述兩層癒合而成,形成上寬下窄的腱性結構,向下延續,走行於大腿外側,其遠段跨過股骨外側髁,末端止於脛骨前方外側面。髂脛束可分為淺層、深層和被膜骨性層。分離淺層後可見深層纖維緊密粘附於股骨外側髁並續於骨外側肌間隔。其被膜骨性層起於外側肌間隔和腓腸肌、蹠肌後外側筋膜,與股二頭肌短頭腱膜相延續,在膝關節前外側形成吊帶樣結構。髂脛束止於脛骨前,部分前方纖維加入髕骨外側支持帶,即為髂髕束,部分後方纖維止於股骨外側髁。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髂脛束的功能

髂脛束是膝後外側複合結構淺層的一部分,膝關節後外側結構分為靜力裝置和動力裝置。動力裝置包括股二頭肌腱、髂脛束、腓腸肌外側頭,其功能在膝關節運動時除了屈膝以外還協同靜力裝置限制脛骨外旋及膝內翻,大大加強了膝關節後外側的穩定性。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是一種常見的膝關節側方損傷,大多數患者的致傷誘因是跑步。髂脛束摩擦綜合徵典型臨床表現為膝關節外側股骨外側髁部疼痛,壓迫股骨外側髁時通過反覆屈伸膝關節引起疼痛,在膝關節屈曲30°時疼痛最劇烈。但由於部分病例疼痛部位不確定,而與鄰近的其他結構如外側副韌帶、半月板、股二頭肌腱、膕繩肌肌腱等的損傷臨床表現相似,診斷常易混淆而影響治療的針對性。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損傷原因

髂脛束在接近完全伸膝時有微弱的伸膝功能,而在屈膝30°後有很強的屈膝功能,此時髂脛束被繃緊於股骨外側髁上。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發病機制,包括外力因素及內因。對於外因最初的解釋是由於股骨外側髁比較隆突的解剖特點,當膝關節反覆高強度作伸、屈運動時使位於股骨外側髁表面的髂脛束反覆前後運動、摩擦造成無菌性炎症。目前對這一觀點有爭論。​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還有一種觀點是,在膝關節伸直時,髂脛束位於膕繩肌肌腱股骨附著端及外側副韌帶前方,部分髂脛束後部纖維與股骨外側髁相連。當膝關節開始屈曲時,髂脛束向後移動,與股骨外側髁及其下方的外側副韌帶接觸,隨著膝關節繼續由30°向60°屈曲,髂脛束、外側副韌帶及膕繩肌肌腱在一點相接觸,導致髂脛束在關節的活動中受到更大摩擦。

也有研究認為也許存在兩種不同髂脛束摩擦綜合徵類型,一種是由於炎性滑囊引起,另一種是由於反覆壓迫髂脛束與股骨外髁之間的連接組織引起的。

導致髂脛束損傷的內在因素是指各種導致膝關節力學結構改變的因素,如解剖學異常,包括弓形腿、長短腿和足內翻等臀部外展肌群力量薄弱在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發病中也有一定作用。此外報道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炎患者常合併髂脛束摩擦綜合徵,認為關節間隙狹窄及骨刺形成在髂脛束摩擦綜合徵中也有一定作用。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診斷

MRI檢查有助於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診斷。患者採取仰臥位、膝關節取伸直位,可看到髂脛束韌帶部分有增厚,高信號,表明有炎症。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Obers實驗陽性說明髂脛束攣縮

讓患者側臥在床上,健肢在下並屈髖屈膝。檢查者站在患者背後,一手固定住骨盆,另一手握住患肢踝部。先屈膝90度,然後髖關節外展後伸,再放鬆握踝的手,讓患肢自然下落。若患肢維持在外展位不下落,則為陽性實驗結果,提示髂脛束攣縮。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症狀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 股骨外上髁或其周圍疼痛,以刺痛為主;
  • 跑步時疼痛加重,尤其是在下坡的過程中;
  • 膝關節屈曲20-30度時或伸直時疼痛最明顯,膝關節有腫脹;
  • 髖關節外展肌力不足,表現為臀中肌步態即鴨式步態。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康復訓練:

拉伸肌肉

拉伸梨狀肌

如圖所示,將一條腿放在另一條腿上,將彎曲的腿靠近胸部,直至臀部有拉伸感。一側:30秒/組/3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拉伸髂腰肌

在前方的腿,膝關節屈曲90度,後腿伸直在後。身體儘可能的向前,直到臀部伸展,後方腿骨盆前側有拉伸感。注意不要扭曲身體。一側:30秒/組/3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拉伸內收肌群

把腳踝放在桌子上,身體向腳踝側靠近,直到感受到大腿內側的拉伸感。一側:30秒/組/3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拉伸膕繩肌

如圖所示,面向桌子,腳踝放到桌子上,身體前傾,直到感受到大腿後側有拉伸感。一側:30秒/組/3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鬆解髂脛束

泡沫軸鬆解髂脛束

把患側放在泡沫軸上。慢慢在大腿側面髂脛束方向上來回移動。注意不要滾壓臀部的大轉子。在疼痛處多花點時間滾壓,1-2分鐘,2-3次/天。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滾筒按摩器滾壓髂脛束

坐在椅子上,用滾筒滾壓髂脛束,在患處可以多滾壓一段時間,1-2分鐘,2-3次/天。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按摩球鬆解闊筋膜張肌

把按摩球放在臀部大轉子的上方,但低於髂棘,慢慢地向這個區域施加有力的壓力,1-2分鐘,2-3次/天。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肌力訓練:

主動腿部運動:一個方向10-15次,一天3組。

髖關節屈曲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髖關節伸展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髖關節內收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髖關節外展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迷你帶髖關節蚌式運動

患側在上,側臥在瑜伽墊上,雙腳併攏如圖所示。將迷你帶放置在膝關節髕上處,患側蚌式向上打開,注意上身保持直立,不要旋轉。保持15-20秒,每天三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迷你帶髖關節內旋運動

側臥在墊子上,患側在上,雙膝併攏,雙腳分開,迷你帶放置在腳踝處,患側向上抬起如圖所示。保持15-20秒,每天三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迷你帶側向行走

將迷你帶置於髕上2釐米處,開始馬步側向行走,在行走過程中腳尖始終朝向前方,頭部保持在一條水平線上,緩慢步行。一側20-30步,不要轉身,原方向返回。一個來回為一組,一天2-3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神經肌肉控制

單腿站立控制運動

屈曲:單腿站立,患側腿髖關節開始屈曲運動。一側一組10-15次,一天兩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進階抗阻:在後方放置彈力帶,進行彈力帶抗阻髖關節屈曲運動。一側一組10-15次,一天兩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外展:單腿站立,患側腿髖關節開始外展運動。一側一組10-15次,一天兩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進階抗阻:在內側放置彈力帶,抗組進行髖關節外展運動。一側一組10-15次,一天兩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伸展:單腿站立,患側腿髖關節開始伸展運動。一側一組10-15次,一天兩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進階抗阻:在前側放置彈力帶,抗組進行髖關節伸展運動。一側 一組10-15次,一天兩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單腿平衡:單腿支撐,如圖所示手向前觸碰,儘量保持身體的平衡。一側一組10次,重複兩組。


「運動康復科普」髂脛束摩擦綜合徵的病理機制與康復訓練方法


小結: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是最常見的關於髂脛束的運動損傷,損傷一旦發生,會嚴重影響運動甚至正常生活。所以在損傷發生以後,一定要第一時間進行康復訓練,避免損傷的再次擴大。

參考文獻:

1. 閆燃, 張雪哲. 髂脛束摩擦綜合徵及其MRI表現[J]. 醫學影像學雜誌, 2012, 22(7):1213-1215.

2. 蘇祁, 張堃, 朱璐,等. MRI對髂脛束綜合徵的診斷價值[J]. 中國中西醫結合影像學雜誌, 2016, 14(1):65-67.

3. Lininger, Monica R, Miller, et al. Iliotibial Band Syndrome in the Athletic Population: Strengthening and Rehabilitation Exercises[J]. Strength & Conditioning Journal, 2009, 31(3):43-46.

4. Bales A. Tag Archives: Illiotibial band syndrome[J]. Runstrongereveryday 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