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夏田村位於陂頭鎮西部,東接陂頭,南鄰金中,西、北與韶關翁源縣只有20公里,歷史上曾歸韶關翁源縣轄地。這裡三面石山環抱,青山綠水,屬喀斯特地貌;這裡雨水均勻,氣候溫和,素有“小桂林”之稱。夏田河在村中自西向東流過,匯入陂頭河最終流入北江。官汕線在村南通過,交通極為便利。全村佔地面積約12平方公里,呈條狀分佈。人口3290人,居民多為謝姓,約2600多人,其餘為餘、陳、沈、楊、範、鄧等姓。

最早入夏田村的為謝姓人,是東晉名將謝安、謝石後裔謝枋得五世孫謝復澈,於明初從江西錫州遷居陂頭夏田村落居,為陂頭謝氏開基祖,至今約640年,繁衍後代27世。如今,夏田謝氏族人還在謝氏祖祠堂上掛網護燕,就是希望在夏田留住“烏衣巷燕”,保持昔日之榮耀與輝煌。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該地有19個自然村,古建築甚多,幾乎每個自然村都有,主要有寨圍、祠堂、樓角、民居,現保存最完好的有13棟,如復澈公祠、全公祠、經公祠、麒公祠、水樓、三角樓、德興圍、松秀圍、世德圍、蘆村圍、謙吉樓、楓樹屋等,構成了客家圍屋群,其建築形狀、風格各異,集中體現了客家古建築的特色。位於該村的“燕巖古寺”歷史悠久,相傳與六祖惠能有關。夏田村保存古建之多為連平縣之最,其中的謙吉樓、松秀圍、德馨圍、燕巖古寺於2010年連平縣人民政府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是“廣東省古村落”。

復澈公祠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建,1994年重修,是陂頭謝氏族人為紀念開基祖復澈公和二世祖麗寶公所建。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囗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劉禹錫這首流傳千古的詩句,對謝氏族人而言,讀之,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因此夏田謝氏族人在重修復澈公祠時,在中廳天井處特意修有蓋網的設施,堂中牆上也修有讓燕子築巢的設施。我們前去參觀時,已經掛上大網,並有小燕子繞堂飛。據其族人說,掛這些網是為了保護燕子。大有“舊時王謝堂前燕,如今夏田堂上飛” 之意。

該祠坐東朝西,三進兩橫。總面闊11.4米,總進深23.8米,建築佔地面積約271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構,正面一排三門。

大門新刻有楹聯“烏衣望族,鳳羽名流”。大門直通廳堂,兩側門通橫屋。中間祠門凹肚式,木門框。兩側置放石門墩,墩面雕有倒置石鼓,甚為少見。

麒公祠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始建於清代,2008年重修。坐北朝南。屋頂懸山式。磚木結構。三進總面闊14.7米,總進深31.5米,建築佔地面積463平方米。

祠門凹肚式,木門框。門額掛書文“麒公祠”木匾,門側掛書文“孟晉麗志創業維新芳千古;麒祥厚德崇文尚武展鴻圖”木楹聯。門前豎兩根圓形石礎木簷柱支承前廊樑架。

門廳有屏門。磚牆承檁,共17檁。棟樑浮雕“奕成榮昌”四字及八卦圖。門廳與中廳之間有一天井,兩側有廊,廊架為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構架,共9架。中廳樑架改為鋼筋混凝土構架,擱19檁。棟樑浮雕雙龍吐珠圖。有屏門,屏額掛書文“寶樹堂”木匾,兩側掛書文“祖堂燃燭寶燭銀光亮祖座;尊前酌酒樹逢甘露旺孫枝”楹聯。中廳與上廳之間有天井,兩側有廊。

上廳磚牆承檁,共21檁。棟樑浮雕“萬代興隆”四字及彩蝶圖案。設神龕,龕額雕飾龍鳳圖案及“寶樹堂”、“葉茂樹深”等刻文。供奉五至十七世祖牌位。祠前有地坪。

謙吉樓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始建於清末,由謝炳楷興建。坐北朝南。為二進一圍九樓角方形圍屋,這在客家古樓裡最具代表性,是一座“準軍事建築”,其防禦功能非常完備。該樓總面闊44米,總進深36米,建築佔地面積1584平方米。平面呈近方形。正面設有三門四樓角,中門直通廳堂,側門通往圍屋。外圍樓房二層,設五個樓角,高三層,瓦頂硬山式。內圍設四個樓角,亦為三層,屋頂歇山式。全屋共有九個樓角,外圍樓房2層,設5個角,高3層;內圍設4個角,高亦3層。而該屋的角樓卻與眾不同,一是角樓上設有迷你型的角樓,也叫燕子塢,它可以讓守望者更全面地監視全屋的情況;二是屋牆上的鐵刺也是他處所沒有的,尖尖的鐵釘在牆頭森然林立,讓攀牆者望而卻步。外牆沙、石、石灰夯築,設瞭望孔及射擊孔。外圍中大門凹肚式,外拱內方形,石門框。門額嵌有陰刻行書“謙吉樓”三字。中路二進為廳堂。前廳木屏門額上有陰刻行書“愛吾廬”三字,上廳屏門額上有陰刻行書“衍慶堂”三字。門前有寬闊的地坪及半月形池塘,屋後有半月形的高高的圍牆。如果將前後兩個半月形與主體合併起來看,就是一個特別寬暢的足球場。

此樓打破了中國古建築的二角、四角、六角、八角等偶數對稱的佈局,是連平縣現存唯一且較為完整的九樓角民居。

松秀圍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又稱華瓊樓,始建於清代,是落居陂頭謝氏十七世祖華瓊公所建,為三進一圍四樓角方形圍屋。坐東北朝西南。總面闊57米,總進深55米,建築佔地面積約3135平方米。平面呈方形。整座樓為通廊式。大門為外拱內方形,木門框。內圍為祠堂,三進。中廳樑架為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木構架。有屏門。前簷豎圓形石礎木柱支承前簷樑架,有花草雀替及雕飾。外圍牆體用沙、石、石灰等夯築,厚0.8米,設瞭望孔及射擊孔。內牆泥磚砌築。有一口水井。屋內天井底用河卵石鋪砌,拼成金錢圖案。外圍樓房兩層,樓角高三層,屋頂硬山式。全圍只開一個西門為大門,圍屋前有地坪及半月形池塘。

德馨圍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始建於清代,是落居陂頭鎮謝氏十三世祖育賢公長子衍泰(1776——1860年)從金中瀲塘遷居夏田創建。2008年重修。坐東朝西。屬四樓角式方形圍屋。總面闊54米,總進深52米,建築佔地面積2808平方米。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磚木結構。外圍屋頂硬山式,內圍屋頂懸山式。外圍樓房二層,樓角三層。全圍只開一個西門,外拱內方形,木門框,門額嵌刻文“德馨圍” 石匾。內圍有三進,中路為廳堂。中廳舉架為抬梁與穿鬥混合式架,共十三架。前簷豎兩根圓形石礎木簷柱支承前簷樑架,有雕飾。有屏門。上廳設神龕及祖宗牌位。天井用河卵石鋪砌,拼砌花葉圖案。外圍四周有女兒牆。整座樓為通廊式單間組合。門前有地坪和池塘。美中不足的是,正面左角樓的瓦面已塌潰,重修時未將其復原,這是一大憾事。

世德圍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亦稱四角樓。建於清代,是落居陂頭鎮謝氏十八世祖謝錫智所建。為三進一圍四樓角建築。坐東北朝西南。總面闊51米,總進深62米,建築佔地面積3224平方米。斗門朝北,凹肚式,外拱內方形,石門框。正門外拱內方形,石門框,門額嵌“世德圍”三字石刻匾。圍屋中路為廳堂,三進。上廳掛十八世祖公、祖婆身著清朝官服畫像。外圍樓房兩層,樓角三層。屋頂硬山式。磚石砌築。外牆設置瞭望孔及射擊孔。外圍四周有女兒牆。外圍牆厚約0.8米,用沙、灰和河石砌築。屋前有地坪和池塘。

松秀圍與德馨圍、世德圍呈“品”字形分佈,可見設計者的良苦用心——三足鼎立,看誰最強。

毓秀圍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又稱三角樓。建於清代。坐東朝西。為三進一圍四樓角式方形圍屋。外圍屋頂硬山式,內屋屋頂懸山式。磚木結構。總面闊35.5平方米,總進深三進39米,建築佔地面積1384.5平方米。內屋正面設三門,中大門直通廳堂,大門凹肚式,木門框。門前豎兩根圓形石礎木簷柱支承前廊樑架,有雕花駝墩及花草雀替。簷梁有蝙蝠雕飾。門廳有屏門,磚牆承檁,共17檁。

門廳與中廳之間有一天井,天井兩側有廊。天井邊及底部均用青磚砌築。上廳磚牆承檁,共17檁。兩側門凹肚式,木門框,有門廊。簷街均用河石鋪砌。內外房屋均高二層。外圍四角築高三層樓角,約11米。灰、石結構(圍屋外牆亦磚石砌築),四面設方形、葫蘆形、條形瞭望孔及射擊孔。外圍南側設一斗門。坐西北朝東南,凹肚式,石砌拱形,木門框。該屋外圍西面原有一磚砌拱形大門,後因人丁不旺而堵塞,改從斗門出入。斗門外有一地坪。

水樓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位於陂頭鎮夏田村。因圍屋四周有池塘包圍,故稱“水樓”。建於清代。坐西北朝東南。為一進一圍四樓角方形圍屋。總面闊36米,總進深32米,建築佔地面積1152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木結構。

內外房屋均高二層。毛石基礎,泥磚牆。外圍屋四角建四個樓角,高三層,約11米,其餘高二層,毛石基礎,沙、石灰、石夯牆,外牆有圓形、長條形瞭望孔及射擊孔。

圍屋正面設一門。磚砌拱形,木門框。大門對入為石階,兩邊為住房,無廳堂。簷街均河石鋪砌。

屋前有地坪、圍牆。圍牆、屋外四周均為池塘。僅有一3米寬土路出入。據介紹,該屋四周原均為荷塘,僅在現土路處架一小木橋出入,必要時可撤掉木橋,與外界隔絕,起到防護功能。

蘆村圍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建於明末清初,2010年重修。屬五進四縱二圍四樓角式圍屋,其中外二圍為後期擴建。坐東朝西。五進總面闊81米,總進深55米,建築佔地面積4455平方米。外圍屋頂硬山式,內圍屋頂懸山式。磚、石、木結構。

圍屋正面設三門,均為外拱內方形,青磚砌拱,方木門框。中大門直入廳堂,側門通縱屋。

中大門為雙層門,第一層為厚木板雙推門,門頂設置有可供防衛人員從上而下射擊、淋水用的石條防護縫,以確保大門不被火燒及破壞;第二層為柵欄門,如第一道門被打開,仍有第二道柵欄門。門廳有屏門。

外屋門廳與內屋廳堂之間有石街。石街兩側磚砌間牆,有拱門、花窗。

廳堂大門凹肚式,木門框,圓形雕花戶對。門前豎兩根圓形石礎木簷柱支承前廊樑架,有花形駝墩及卷草雀替。簷梁有卷草雕飾。捲棚頂。門廳磚牆承檁,共13檁。有屏門。前廳與中廳之間有天井,兩側有廂房。

中廳磚牆承檁,共21檁。前簷豎兩根圓形石礎木簷柱支承前簷樑架。有屏門。屏額掛刻文“連陽鳳毛”木匾,左上題款“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加二級張仲德為”;右下落款“康熙戊午科恩授國子監大學生謝煥立”。該匾是為謝煥在康熙戊午科考時,被授予國子監大學生後所掛。

中廳與上廳之間有天井,兩側有廊。上廳磚牆承檁,共21檁。

外圍屋高二層半,其中上面半層為連通式騎樓。四樓角高三層,約12米,正面外牆築飾鍋耳形。全圍四周外牆石、石灰、砌築,厚1.45米。設置條形瞭望孔及射擊孔。

屋前有地坪、月塘。地坪存有一塊旗杆石殘件,石側刻文“庚申歲季冬月吉旦”,餘字已缺失。

楓樹圍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亦稱鑊耳屋。建於清代。為二進一圍方形圍屋。坐西向東。總面闊34米,總進深35.7米,建築佔地面積1214平方米。屋頂懸山式。磚、石、木結構。外圍石砌牆基,石灰、沙、石夯牆。內屋夯築牆基,泥磚牆。正面設三門,中大門直通廳堂,兩側門通外圍屋。中大門凹肚式,木門框。方形戶對,浮雕八卦“乾”、“坤”爻畫。門前豎兩根圓形石礎木簷柱支承前廊樑架,有卷草、動物雀替。簷梁有雕飾。門廳磚牆承檁,共15檁。有屏門。門廳與中廳之間有天井,卵石鋪底,拼砌金錢圖案。兩側有廊。

中廳磚牆承檁,共17檁。前簷豎兩根圓形石礎木簷柱支承前簷。有屏門,屏額原掛“進士”木匾,已失。中廳與上廳之間有一小天井。兩側有廊,有磚砌拱門通圍屋。上廳磚牆承檁,共17檁。全屋簷街均河石鋪砌。屋前有石鋪地坪。地坪原豎有一對旗杆石,已失。

燕巖六祖古寺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位於夏田村鹿子坑,始建於公元300多年的南北朝時期,距今有1700多年曆史。相傳,燕巖寺這塊地方屬“鹿仔坑”本是“六祖坑”諧音,因為當年六祖惠能在逃難途中曾在燕巖寺避難修行兩年,為當地百姓傳經講法,開悟明示,化解矛盾,消災解難,百姓感念六祖惠能的功德,就把燕巖寺所在地叫作六祖坑。後來因歷史原因寫作“鹿子坑”。

據古寺內珍藏的《重修禪堂碑記》:“嘗聞澄天竺以至蘭臺石室佛法為盛唐漢以迨武帝尤彰明較著茲因燕巖古剎培天竺之真根衍曹溪之法派闢幾許之福基蓋亦有年矣遐溯其始昔者之才鼎立乃妙峰之善果捐阡陌以肇基真良師祖盛德以闢址奈有諸僧歸涅者雲遊立靜者各棄祖山以致禪堂刈毀香火僅存風幡無託噫嘻不有廢也囗今參師徒募化山主諸壇金鋼血盆經懺之資重建禪堂置立田地永贍期場善人協規孰記記哉用是琢碑傳之不朽”可知,燕巖古寺起初是以巖洞中為寺,到明妙峰高僧在此主事,他賣掉家裡的田地,開始興建燕巖寺禪堂,為燕巖寺的發展奠定基礎。真良師祖盛德繼續闢址擴建,無奈禪堂毀於香火,僅存風幡,僧人棄寺而去。後真良祖師師徒用募化之資又重建禪堂。燕巖寺後面的天然溶洞,稱燕巖,傳為歷代寺內高僧閉關靜修之所,六祖惠能高僧路過時,就住在這裡。

謙吉樓的防禦體系,體現出客家人主動防衛、群體防禦的合族思想,也是客家人“聚族而居” 的思想源流。這種思想培養了客家人群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的思想價值觀,這也是客家人挑戰自我,追求安居的直觀反映。

在復澈公祠和蘆村圍裡以及在連平興建“文節書院”一事中,可以看出夏田謝氏族人“敬奉先祖,崇文重教” 的人文觀念。謝氏族人自明中葉落基夏田村至今約有640年,人口不足三千,可他們修的四座公祠至今還保存完好,且進行過多次修繕。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在復澈公祠的大門側就新刻有楹聯“烏衣望族,風羽名流”。這是謝氏祠堂中最為常見的楹聯。聯中的“烏衣”,即為東晉時期王、謝等名門望族的居住地,“鳳羽”以及蘆村圍牌匾所書“連陽鳳毛” 中的“鳳毛”,說的是南宋大詩人謝靈運之孫謝超宗,他好文學有文辭,宋帝嗟賞曰:“超宗有鳳毛,靈運復出矣。” 祖孫倆在中國文學史上被稱之為“大小謝”。而蘆村圍的“連陽鳳毛”,自然就是借宋帝賞超宗之語,放到同樣愛好文學的於康熙戊午科恩授國子監大學生的謝煥身上,意思是說,在連平夏田謝氏族人也有一個像超宗那樣得到皇帝讚許的文人。 還有屏柱上的刻聯“春祀秋嘗送萬古聖賢禮樂,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每年的清明中秋,他們都會扶老攜幼祭祀祖先。

這一切足以說明夏田謝氏族人,“敬奉先祖,崇文重教” 的人文思想。清道光年間,在連平縣城興建“文節書院”一事,更能證明這一思想觀念。“文節”說的是謝氏先祖謝枋得的事。

古村落——連平縣夏田村

謝枋得,1226年生,南宋文學家。其父謝徽明是抗元戰爭中英勇獻身,由母親桂氏教養。他自幼穎悟,“每觀書,五行俱下,一覽終身不忘”。寶佑四年(1256年)與文天祥同科進士。次年複試教官,中兼經科。又應吳潛徵辟,組織民兵抗元。同年任考官,性好直言,得罪國舅賈似道而遭黜斥,鹹淳三年(1267年)赦還。德佑元年(1275年)以江東提刑、江西詔諭使知信。元兵犯境,戰敗城陷,隱遁於建寧唐石山中,後流寓建陽,以賣卜教書度日。宋亡,寓居閩中。元朝屢召出仕,其堅辭不應,福建參政魏天佑強之北行至大都(今北京),在大都憫中忠寺,堅貞不屈,絕食而死。門人私諡“文節”。連平縣陂頭鎮枋得後裔,感其恩節,於清道光二十九年開始為謝氏後學赴城攻讀提供食宿生活之便,而集資在連平縣城興建“文節書院”,為赴考弟子服務。

從這可知,客家人以興學為樂,以耕讀傳家,以文章為貴,以知識為榮。故客家人一直崇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讀”是農民走“科舉”之路,是攀登上層社會的獨木橋。“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客家子弟生活的真實寫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