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豐順鄒家圍:康熙皇帝欽點的“將軍第”

鄒家圍,位於豐順縣豐良鎮以南8公里處,206國道旁璜溪村,是

鄒氏梅州豐順開基祖鄒肇松11世孫誥封驍騎將軍鄒瑞(字輯侯)於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創建,佔地面積3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3800平方米。山水環繞,環境優美,建築為“三進二橫三圍龍”的圍龍佈局,以子午線為中軸對稱營造,規模龐大,均為懸山頂結構,呈“元寶形”輪廓,從高處俯瞰猶如一個巨大的“蜂巢”,蔚為可觀。2012年3月,被廣東省文聯、廣東省民協認定為第三批“廣東省古村落”。


梅州豐順鄒家圍:康熙皇帝欽點的“將軍第”

豐順鄒家圍航拍圖

鄒瑞(1619——1689),字養浩,號輯侯,清初平定粵東功臣,鄒家圍創建人。他天資聰穎,膽大心細,自幼尚武,勤習騎射,勇武善謀。清初從軍後,輔佐吳六奇平定粵東,累建軍功。順治十二年(1655),朝廷授為中軍遊擊鎮守饒平。隨後,因忠於職守,軍功卓著,獲順治皇帝嘉許,賜彤弓盧矢。康熙二年加銜副將從一品職。康熙六年(1667),獲朝廷特授驍騎將軍並“誥封三代”殊榮,同年在璜坑社創建鄒家圍並立輯侯公宗祠。隨後,奉命到湖廣平亂。康熙九年(1670),任湖廣德安府副總兵。康熙十一年(1672)辭官,朝廷“恩賜原品”,奉旨還鄉,頤養天年。


梅州豐順鄒家圍:康熙皇帝欽點的“將軍第”

鄒家圍在豐順古村落中顯得十分特別。它是在清初誥封驍騎將軍、湖廣德安府總兵官鄒瑞將軍府邸的基礎上發展而來,整個村落都是鄒氏同宗,久而久之,人們習慣稱之為“鄒家圍”,原名“上興圍”已差不多被遺忘了。

據傳當年從選址、佈局到結構,都是平南王尚可喜上奏順治皇帝后,特派國師曾白明親臨實地勘察定局的。通過與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和諧統一,整個村莊整體上打上了中國文化 “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烙印。


梅州豐順鄒家圍:康熙皇帝欽點的“將軍第”

鄒家圍東依尖髻山,西傍璜溪水,南、西、北三面都是自然石砌成的5至7米高的石坎,在西北、東北、東南、西南方位建了四個大門,整體是由堂屋、橫屋、圍龍屋、化胎、池塘五部分科學地組合而成的圍龍屋典型佈局,其中主祠堂輯侯公宗祠是十井十廳佈局、外層圍龍則由一個個似四合院的建築單元連綴而成的結構,在粵東客家圍龍屋建築中均是獨樹一幟,為客家建築藝術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種建築與自然環境完美協調所顯現的古村之美,被眾多專家讚譽為“既是民居的典範,也是科學的標本”。


梅州豐順鄒家圍:康熙皇帝欽點的“將軍第”

鄒家圍整體造型是一個大圓形,象一個太極圖。其建築中所承載的風水文化備受矚目,使之成為粵東名村之一。其風水文化中所蘊涵的人文地理學、風景美學、生態建築學、環境心理學等科學成分更是人居環境選擇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個案。

建築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對稱營造,東西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佈局規整。

鄒家圍前半部為面積13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池塘,後半部為半月形的房舍建築。前後兩個半部的接合部位是長方形門坪。


梅州豐順鄒家圍:康熙皇帝欽點的“將軍第”

前半部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來放養魚蝦、澆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既是天然的肥料倉庫,也是汙水自然淨化池,還有調節小氣候的作用。

後半部的房舍建築,正中的“三棟二橫”方形主體建築“輯侯公宗祠”,佔地6300平方米,“輯侯公宗祠”的橫屋外層便是三層半月形的圍龍屋,第一圍龍與主體建築後牆之間是1300多平方米麵積的半圓形龜背狀、用大小均勻的卵石鋪成的化胎。其整體佈局特色是:


梅州豐順鄒家圍:康熙皇帝欽點的“將軍第”

01 講究風水

鄒家圍建造方位為午山子向,枕山環水,東面尖髻山山脈來勢雄壯,林木蔥蘢,山麓結基平坦、寬敞,西面璜溪河綠水迴環,左有獅山,右有象山,山巒如案,遠處山峰成筆尖狀,人們普遍認為這是財丁興旺、人才輩出的理想屋場。整個建築物體與天然地形的協調統一,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學道理,如遇上不盡人意的地形則通過增加半月形花臺或池塘或建築半門調整座向,以達到陰陽平衡和適應環境。這種建築特色也是古代陰陽思想的投射。

02 講究對稱

建築以南北子午線為中軸,東西兩邊對稱,前低後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以正堂縱軸線為基點,圍龍高於上堂、上堂高於中堂、中堂高於下堂,兩邊橫屋與正堂的平面看齊垂直,採用對稱式庭院房屋結構,向前後左右重疊排列,並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後的“圍龍”組合成一個太極形整體。

03 講究配套

前面有一個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寬敞的門坪、四通八達的巷道滿足了人們戶外各項活動的需求;正中大屋上、中、下三堂和南、北廳,花廳等,則為合族議事、宴會、婚喪喜慶等活動的需要;各建築單元臥室、廚房、天井等生活空間完美配套,通風、採光、排水等生存設施完善。圍屋每個建築單元都是類似四合院的結構,各有一個小門樓,院門一關,就是獨立的家居;每一個房間,廳堂,天井,都與走廊、巷道相通,住戶生活方便實用。鄒家圍有近千房間,規模龐大。如此龐大的民居,正是為了適應聚族而居的特點。最多時曾住300多戶,1500多人。住戶雖多,但由於圍屋採用四合院結構,若干房間、天井和小門樓組成一個個生活小單元,又令住戶各得其所,顯得幽雅,舒適。而祠堂又將全族融洽地凝聚在一起,共享天倫之樂,反映了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


梅州豐順鄒家圍:康熙皇帝欽點的“將軍第”

鄒家圍的創建者,雖以戎馬生涯贏取功名,卻非常重視教育,村中最多時有5間私塾(現仍有保存完好的“活來軒”、“明照”兩個私塾),並設有武館,因此鄒家歷來有濃厚的崇文尚武風氣。從清初開始就不斷有考取文武舉人、進士,人才輩出的景象。現存的1塊誥封神道碑、2塊敇封神道碑、3座功名楣桿夾以及完整銘文等,充分說明鄒家圍歷史的輝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