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益人》的二三思考

《受益人》作為青年導演的處女作,是很值得鼓舞和讚許的,很高興看到對類型電影的更多開拓性嘗試。作為行業從業者,套話不多說,只想聊一聊自己對該影片的分析和學習。

基於影片的題材,該片的主題天然的就具有道德屬性,主角一開始就是個有道德缺陷的人,而影片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主角的不道德行為不能讓人理解和共情。

1、人物動機不可理解:主角是個底層小人物,生活貧窮而窘迫,那是什麼造成了他的貧窮和窘迫呢?電影並沒有給出交代。主角出場就是在配合鍾會計行騙,那麼他是個不誠實而一貫行騙的老手嗎?也不是,片中通過兒子和其他一些細節不斷告知觀眾,主角內心是善良而誠實的,那麼問題來了,主角的行為準則到底是什麼?是什麼樣的心理動機和需求促使他可以罔顧他人的生命去行騙?片中用兒子的哮喘病作為這個動機和需求,可是哮喘並不是一個有時間限制的急性病,後面兒子的活蹦亂跳更不能支持主角繼續他殺人騙保的行為;

2、人物性格塑造彆扭:主角的形象是憨厚而唯諾的,這樣的人是怎麼做到談殺人而不色變的?除了讓觀眾感到殘忍和虛偽外,沒有更多的感受了。如果要將主角塑造成一個為兒子可以不顧一切的人,那麼就應該著墨在父子關係上,但影片在展現父子親情方面只是草草帶過,無法讓觀眾共情;

3、影片的主線是愛情,壓的是男女主之間的關係,但故事從始至終就沒有在男女主之間的博弈上做文章,導致他們的愛情並不動人,所以最後主角的轉變也顯得幼稚尷尬;

4、其他人物臉譜化:鍾會計作為反派人物姑且不談,但女主的行為和反應絲毫沒有個性化的地方(如果反人類也可以稱為個性的話,那她有)。很多人都對女主卸妝隱退的一段戲大加讚賞,誠然,柳巖的演技是加分的,但在劇作層面上來說,這段戲無益於是隔靴搔癢、強行煽情。女主將卸妝視為摘掉面具,那麼在此之前女主的面具是什麼?是虛偽嗎?是拜金嗎?還是從不懂得信任別人?都不是,在此之前展現的女主形象除了有些傻乎乎的天真外,似乎沒有缺點,那她摘的什麼面具?

5、最後著重說一下主角轉變這件事:主角是個有道德缺陷的人,到最後因為愛情而改變,這是故事本來想延續的人物成長路徑,但是直到故事的最後,觀眾看到的只有主角行為上的改變(去救女主),卻沒有看到主角在認知或者說內心層面的改變。我們不知道主角最後到底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人,他之後又會選擇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影片只是告訴我們主角受到了法律懲罰,但故事永遠不是法律的宣傳片,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好故事都要展現人物的轉變,有很多故事因為本身的反諷意味,即便人物不發生改變,觀眾也已經從中得到了經驗和體味,很顯然,《受益人》不具備這種反諷結構。

順著這個思維往前推,這種缺失其實是來源於人物最開始的建置問題,編劇沒有找到一個可以合理支撐主角做不道德行為的內心弱點,反而為了讓角色討喜而不斷展現他好的一面,殊不知這兩方面是沒辦法有效勾連在一起的,導致故事發展到最後,在人物的成長上似乎就無話可講了。

《受益人》的二三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