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是否應該撤點並校?

鹿邑鄉村教師


農村學校 撤點並校,初衷是好的,但是,推行的結果是:農村學生失學率增高,增加了農村家長的經濟負擔,增加了學生的安全隱患,也給集中後的學校增加了很多負擔,農村文化事業一落千丈。從結果上看,農村學校撤點並校,是一種教育的倒退。

1.農村學校撤點並校的政策是一部“好經”,但是,讓地方政府“念歪了”

中央制定政策的初衷是撤銷、合併分散辦學條件下小、弱、貧的學校,就近合併到規模、質量都很高的學校,預防農村學校因資源差距較大而導致的教育質量落後。集中物力、財力,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但是,地方政府在操作時,合併面積過大,速度過快,並以學校數量少為由,減少了教育資金的財政分配,並校成了地方政府裁減教育資金的藉口,已經完全違背了初衷。

2.由於撤點並校的佈局不合理,造成了很多安全隱患

眾所周知,裁撤掉的基本上都是農村小學,農村原本落後,最初極少有小學配備校車(現在情況相對好些),尤其是山村小學,情況更糟糕,一群農村孩子,一群小學生要在山路中步行上學,早出晚歸,安全隱患多多。也有一些孩子選擇住宿,低年級的孩子哪裡有生活自理能力?飲食安全,出行安全等等,是不可迴避的問題。

3.優化教育資源並沒有達到預想的程度

撤點並校後,農村教師也都集中到了新的學校,也只是一次任課教師的再分配,教這些孩子的,大部分依然是那些農村教師,優化教育資源的效果應該是大了“折扣”。

4.增加了家長、學校的負擔

孩子寄宿,家長的經濟負擔加重,同樣,學校的負擔也加重了,都知道,集中辦學後的小學老師,既是老師也是“保姆”,因為那些小學生肯本就沒有生活自理能力。由於集中辦學面積過大,學生住宿人數超出了學校的承受能力,宿舍的容積不夠,住宿擁擠,衛生條件不達標,容易爆發傳染病疫情。

5.對於落後山村來講,裁撤學校,就等於砍掉了文化建設的“頂樑柱”

偏遠落後山村,學校是唯一的文化機構,老師是唯一的文化群體,學校沒了,老師走了,農村文化建設也一落千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上世紀39年代就主張到農村辦學,改變國民素質從農村最基層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急功近利的撤點並校就是一種文明的倒退。


王老師教育新視界


關於“撤點並校”,十幾年前曾有一場轟轟烈烈的工程,許多鄉完小和教學點被併入鄰近的鎮小。這項政策在後來被叫停。如今,十年以前熱議的“撤點並校”問題再一次被引向輿論的焦點,只不過上一次的制定者是教育行政部門,這一次的倡導者換成了企業家。對於這一倡導,首先我們應該為這些企業家點贊,因為至少他們在關注農村兒童的成長,並願意為此做出自己的貢獻。其次,通過撤點並校,讓農村孩子能夠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這看起來似乎非常美好。我曾經研究過西部地區的一個現象,即很多家長寧願舉債租房,也要送自己的孩子去縣城的學校上學。這反映出來的現象很令人深思。基礎教育的差距已經到了一個足以影響到孩子成長的境遇。因而,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些企業家會提出撤點並校的主張。從社會政策的視角來看,這裡面有著很強的普惠主義的精神和意識,值得讚賞。

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這一議題背後是複雜的鄉城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效率與公平的問題。沒有點閱歷、沒有點對鄉村生活的浸泡式感悟、沒有點系統論的思維,而單憑一腔父愛主義或者是慈善主義的熱情是做不好這件事情的。這也是為什麼政策制定者會在這一議題上反覆推敲的原因所在。作為90年代初的一代,我在鎮小上學那會恰逢第一波“撤點並校”的熱潮,周邊鄉村的完小、村小大規模撤併,鎮小的規模迅速擴張。我所在的鎮小是可以寄宿的,但即便如此,這一進程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許多一年級的小孩連基本的生活起居都還難以自理,飯菜餿掉,甚至尿床的現象都不在少數。高年級的學生則有著很濃的地域意識,拉幫結派,鬧出了不少故事。以此窺見,馬雲的倡導固然反映出其慈善主義的一面,但這一工程的前景如何還需更多的討論和論證。也就是說,撤點並校要在哪些地區實行,要在哪個年齡段開始實行,有些小孩子還太小,過早地離開家庭所在的村莊不光生活自理能力還沒有完全養成,也有可能會對其成長帶來不利的影響。從而,如果沒有關注到並很好地權衡了其中的各種關係,單憑一己的慈善,很可能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frankzju


農村學校是否應該撤點並校?我認為:不應該!


撤點並校弊大於利!撤點並校可以說是農村基礎教育變差的源頭之一。


我們地區從1999年開始執行撤點並校制。先是把村校六年級的學生併到中心校,然後逐步並五年級、四年級。


到2005年,所有村校的四五六年級都併到了中心校,只剩一二三年級。這樣,原來最少也有一百多學生的村完小這個稱呼成為歷史,只能稱教學點了。


這時候,家長們突然發現中心校的師資水平要更好一些,開始幹方百計找各種關係把一二三年級的孩子也轉到中心校寄讀,或者是帶到打工的城裡寄讀。

這樣各個教學點的學生數越來越少,06年有一個村學生數少於20人,教學點就第一個被撤了。

被撤以後鄉政府和教育局收到很多告狀信:大概是說他們的老師不會教書,問為什麼他們村不能撤?


其實各個村校經過督導檢查,雙高普九檢查等,硬件設施設備都上去了。新蓋的寬敞明亮的大教室,配備齊全。只是教師大多是本村民師轉正而來,年齡會大一些,教學視野窄一些。但是都非常的敬業認真。


第二年,反過來了,開學初,被撤的學校家長天天到中心校和鄉政府要求:恢復教學點。因為低年級不寄宿,家長要自己租房陪讀,或者每天接送。家長時間精力經濟都吃不消了。但是,原來老師卻不願意回去教了,教學點再也沒有恢復。


後來陸陸續續又撤了幾個教學點,前幾年把三年級的學生也併到了中心校。剩下的教學點學生數也非常少,只有20人左右。


這些村校學生到了中心校當寄宿生,學習習慣和成績都非常差。


第一、年紀這麼小寄宿,心理上就不適應。


有的孩子天天哭鬧著要回家,各種肚子痛,頭痛,回家後哪都不痛,慢慢產生了厭學心理。

第二、生活上不適應。


在家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突然什麼都要自己做了。時間精力不能合理安排,每天忙著應付各種瑣事。


第三、小學階段父母還是應該抽出時間,配合老師做相應的輔導。但是這些孩子學習沒有人輔導,晚自習做作業,碰到不會的也不問老師,旁邊同學那裡一抄了事。


抄成習慣後自己再也不動腦,上課也不注意聽,一抄了事。有的學生甚至連抄都懶得抄。


即使是陪讀的家長,接送孩子後剩下的時間很多,找不到事情做的她們找到了個好去處——麻將館。進了麻將館就往往忘記了時間,孩子剛吃完飯,不管作業做了沒有,就又去麻將館趕下午場去了。甚至有些家長晚上還去,帶著孩子一起去。


一二年級孩子正是需要家長輔導,正是學習習慣養成的時候,就這樣被毀了。到了三年級住學校寄宿,學習習慣改不過來了,繼續當差生。


如果沒有撤點,在學校是十幾個學生的小班化教學,老師能照顧到全班學生,不會的可以一個個教,學習基礎牢靠,哪怕家長沒有輔導,老師也能教到位。

同時家長在家裡過正常的家庭生活,需要去做各種農活,孩子看到的是父母親在幹活忙碌,他也會知道自己該寫作業,有責任感一些。


近20年的實踐證明,撤點並校後,村校學生學習成績大幅度下滑,寄宿生學習習慣和風氣都極差,差生一大堆,優生只有一兩個。


撤點並校只有一個好處:節約了教師資源。師資缺少,五六年級的並校即可,撤點真的不應該。如果為了這個好處而毀了孩子的前途,太得不償失了!


文 / 肖瀟傻灑


對此問題你還有什麼見解?歡迎留言、點贊、轉發,更多教育問題,請關注有書教育!


有書教育


首先表明我的觀點,農村學校不應該進行撤點並校,“撤點並校”是一項非常荒唐的教育改革,它既不符合公平原則,也沒有實現其效率目標。


一、“撤點並校”概況

“撤點並校”是始於上世紀90年代末、2001年正式開始的一場針對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配置的改革,這項改革的具體做法是,大規模地撤銷農村原有的中小學,將學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鎮學校。據統計,從1997年到2010年14年間,全國總共減少了371470所小學,其中農村小學減少了302099所,後者佔前者的比例高達81.33%。因此可以說,所謂的“撤點並校”,主要指的就是撤銷農村的小學。


二、“撤點並校”的動機

根據中央在全國範圍內的主流宣傳,撤點並校的意圖是撤銷、合併分散辦學條件下小、弱、貧的學校,開辦大規模、高質量的學校,改善基層中小學生學習環境,防止不同學校間因資源差距較大而導致的教育質量差異。然而,這一政策宣傳是有爭議的。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的兩位學者丁冬和鄭風田於2015年1月發表在《經濟學》(季刊)的一篇論文(“撤點並校:整合教育資源還是減少教育投稿?)對國家撤點並校的行為動機進行了研究。作者從政府財政支出中地方普通小學教育經費所佔比重的角度,利用1996-2009年的省級面板數據對此進行了一系列實證分析,研究發現撤點並校在實施過程中受地方政府自利性影響,小學撤併伴隨地方普通小學教育經費所佔財政比重的顯著下降,地方政府借撤點並校之機擠佔並壓縮了教育財政所佔比例。

在文章最後,作者總結道,撤點並校本意應當是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逐漸地背離了它的初衷,地方政府大幅度地撤點並校使得教育資金被其他部門擠佔,降低了教育財政支出的比例,政府不僅具有公益性,還具有自利性,利用撤點並校的機會,地方官員在重新分配財政資源時產生效率動機,導致小學經費財政支出佔比下降。


三、“撤點並校”的影響

撤點並校傷害了農村孩子的人力資本建設。來自山東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梁超於2017年3月發表於《財經問題研究》的一篇論文(“撤點並校、基礎教育供給和農村人力資本”),專門研究了撤點並校政策對農村小孩人力資本投資的影響。

作者基於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於2012年3-6月在新疆、內蒙古、寧夏、青海、廣西、貴州和湖南等七個省區開展的“中國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狀況家庭調查”數據,使用廣義雙重差分的方法,對上述問題進行了探討。研究發現,撤點並校使得個體受教育時間平均下降了0.74年,但是它並未顯著影響到義務教育階段,而個體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概率下降了18%;進一步的研究發現,撤點並校增加了個體的通勤距離,提高了附近建立寄宿制小學的概率;而在未建立寄宿制小學的地區,個體學習時間因通勤距離增加而顯著減少,個體的教育水平受該政策的影響下降了1.19年。

作者通過對撤點並校改革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後認為,撤點並交帶來的損失遠遠超過可能節省的教育經費開支,意味著這項政策的實施既不符合公平原則,也沒有實現效率改進。


四、一點感想

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教育作為一項人力資本投資行為,是必不可少的,即使是那些最貧窮、最沒有文化的家庭,也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多接受教育,因為教育可以開啟智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尤其是對於貧困階層的人們,教育是他們擺脫貧窮、提高自己的社會經濟地位的通道,甚至是唯一的通道。

撤點並校政策直接將農村的小學大規模關停,讓農村的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中斷,而農村孩子恰恰是最需要接受教育的群體。為了讓孩子接受教育,許多父母不得不在孩子還非常小的時候把他們送到城市的學校,這些孩子在缺乏獨立生活能力、最需要父母關愛的年紀離開父母,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不但會面臨巨大的生活上的困擾、感情上的缺失,而且缺少了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這是非常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的。也有許多父母,為了照顧在外地上學的孩子,離開自己的家,專門去孩子所在的城市陪伴孩子,而這些父母本來可以在農村老家作為正常的勞動力賺取養家餬口的收入。

撤點並校政策的出發也許是好的,然而有一點我想相關的政策制定者一定忽略了,教育並不需要“高、大、上”,尤其是小學時期的教育,更多的是啟蒙式的,教育的過程本身(而不是考試成績)就非常重要,對於農村的小孩來說,他們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種方便地接受教育的權利,其次才是更好的學習成績。農村的整體教育水平比較落後,這是一個不容置否的客觀事實,然而就是這些落後的、小規模的、低質量的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如今在大學裡上學的來自農村家庭的孩子(包括筆者自己),許多人在中小學時期,都是在農村落後的小學接受他們的初級教育的。再看看許多默默為國家做貢獻的高層次人才,看看他們小時候的受教育情況,你會為這年來國家撤點並校的做法感到不寒而慄的。

最後再說一句,我們所處的這個社會,有時候在一個錯誤的道路上行走而渾然不知,我們往往習慣於把手段當作目的,而把目的當作手段。就好比說,經濟增長只是手段,我們的目的應該是更好的物質生活、更多的自由和尊嚴、更高的文明水平,而現在經濟增長成了最終目的,這使得我們在其他方面付出了嚴重代價,比如環境汙染、有毒食品、劣質商品。

教育也是一樣,我們更需要的是接受教育的權利,而不是更高的考試分數。


常四荒學經濟


撤點並校這一行動是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當時的政策目的在於通過減少農村地區小學數量,集中教育資金和優質教師資源,追求農村小學的教育質量,以此來縮減城鄉之間教育的差距。基於當時我國農村由於計劃生育等原因造成的學齡小孩數量減少,還有政府的財政壓力以及農村師資隊伍的短缺,撤點並校這一行為是有它的道理所在。但是問題在於,撤點並校中的規劃佈局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改善了農村地區的教育問題?從現在的結果來看,並不盡如人意,甚至於可以說撤點並校這一行為還引發了後續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我們不否認撤點並校確實有著推行的必然性,但是具體的推行措施卻是與政策初衷相互違背。

首先是中央與地方的所求不一,中央推出政策時,目的是為了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育質量,但是政策傳遞到地方時,地方政府所思考的並一定與中央保持一致,在原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之下,地方政府會更加傾向於通過裁撤學校來減少教育資金投入,用於其他產業發展,導致撤點並校的速度要大於農村小孩數量減少的速度,從這一角度來講,撤點並校已經違背了其本意。

第二,在城鄉二元結構下,城鄉教育不公是一個很明顯的現實,從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角度出發,需要加強農村地區教育設施建設,更需要做的是給農村教師更多補貼以此來吸引更多教師,教師隊伍的強大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但是撤點並校之後,只是將農村地區原有的教師重新劃分,換句話說,農村地區撤點並校之後教師隊伍的擴大,是在犧牲了其餘幾個村莊的學校後才實現的,但是說到底,這也只是農村內部原有資源的一種重新劃分,並不能達到縮小城鄉教育差距的目的。

第三,撤點並校其餘配套政策的缺失。撤點並校之後,兒童的上學地點從原先自家的村子變為外村,除了增加了安全隱患之外,勢必也會增加上學費用,在有些地區,由於撤點並校比例過高,有些孩子上學離家太遠,不得已只能選擇寄宿制,這樣又會引起上學費用的增加。另外,有些農村小孩在寄宿時,並不具備自理能力,再加上缺少家庭的關愛,很難說這樣的教育環境就比原先在本村內更好。因此撤點並校的同時,也應該要思考到校車等配套設施的配給還有小孩心理方面的教育,但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配套措施往往都是缺失的。

因此,我的觀點就是撤點並校是有其積極的一面,但是在規劃上還是要更加謹慎全面,要均衡各個方面利益,真正做到改善農村教育環境。


韓一軍


農村學校是否應該撤點並校。我認為不能盲目撤點並校!

為什麼就要撤點並校呢?撤點並校的都是那些農村小學,因為農村小學布點分散,班額小,教育資源浪費嚴重。政府投入大量經費,增加學校儀器等配套設施。學校都得到一樣的量。但是農村小學的生源急劇減少。有的地方一個班級就三四個人你需要好幾個老師去教學。造成大量的資源的浪費!有的地方相反一個教師教學三四個班級。教師連自己的教學任務都完成不了。更沒法發展素質教育!


都對生源少,規模小的學校進行撤點並校實施農村的規模辦學!但是這樣做弊端多多!

首先,適齡兒童入學就要去很遠的地方去上學,孩子背井離鄉,生活極為不方便。尤其是一年級的孩子剛剛七八歲自己根本就無法解決交通問題。必須有家長來接送,開著農用車摩托車去接送孩子交通非常不安全,帶來交通上的安全隱患。

第二,撤點並校後,併入的學校生源人滿為患。尤其是好多縣城教室裡學生甚至五六十人。學校很難容納不下這些生源。巨大的生源壓力給教學質量、素質教育帶來很大的影響。形成了巨大的班級,巨大的學校。有的中小學的規模甚至達到四五千人。這給教學管理,校風建設還有資源分配帶來很大的不便!



第三,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由於學校過於集中,也給居住分散的農村學生上學帶來不便,不但有安全問題,而且只說上學到了遙遠家長需要給孩子去租用車輛。接孩子上下學,另外有接孩子的時間延長可,所以一個家庭要騰出一個長人來去接送孩子。家庭的收入就明顯減少。明顯給農民增加了經濟負擔。經濟負擔加重讓一些家庭就放棄了孩子上學。這是於我國義務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


第四,對於撤點並校,有人說應該發展寄宿制學校。但是發展寄宿制學校又給我們帶來新的問題。學生的安全問題衛生問題生活問題這些都是令人撓頭的問題。孩子年齡小管理起來非常的困難!因為寄宿制是不是又給農民增加了高額的負擔!再有六七歲的孩子就要遠離父母,在學校裡獨立生活。即使學校的物質條件、管理水平很好,也不能替代孩子與父母的親子關係。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度過12年的寄宿生活。這對於孩子成長是怎樣的影響?

撤點並校不是我們我國所獨有的。美國也曾經進行過撤點並校。但是執行起來也問題多多,現在美國也在慎重地實行這一政策。對於我們來說撤點並校也應該需要慎之又慎!


松高尋鶴


特意搜這個問題,我是名農村學教師,家在農村,昨天碰上個例子,一農戶家旁邊以前有完全小學,後來學校合併,六歲孩子被迫到車程半小時的小學寄宿上學,今年七歲,昨天老師打電話說孩子沒上課,叫家長去找……如此,已經重複幾次了,後來孩子找到了,是扁桃體發炎躲起來了……其實也就厭學了,這家家長,不但要為了生存而做農活,還要不時被請到學校去找孩子……我有時候會跟他談話,他最大的心酸就是不能陪孩子,讓孩子離家太早……而這個學校還是市郊。那所謂的鄉郊村郊呢?!

筆者的父母家剛好是村村小學合併後的縮影,原來的村完小沒了,到了學齡兒童,到十幾公里外的幼兒園開始寄宿讀書,而那公路是下雨時路面能淹過客車輪子的泥濘路面,家長週末接送都聚不堪言,沒家長接送的做客車,有時會在路上碰到沒遇上客車點上的孩子揹著沉重的書包還有自己不會洗的衣服走路回家,即使有客車做了,有一年剛好碰上他們放假,我剛好在客車,比孩子還高的行李,人,塞滿客車,但還是有人回不了家,這,只是我看到回家的路況,那麼,他們在學校裡的生活呢,不,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來說,是生存,有床睡?!有飯吃就得了。

據我所瞭解,以上的農村家庭家裡在國家經濟政策下是脫離貧困了,在越來越注重家庭教育的今天,這種孩子心裡比留守兒童還要有更多的問題。

目前,就我觀察到的相關產品說描述,首先,中學早戀,甚至過早性性行為;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中學男生宿舍一格的宿舍的抽菸是常態,有些老煙槍可以追溯到小學二年級……但這些初中學業完成也不錯,所謂的造成義務教育了。但

就前一例的家庭是一個公司的咖啡種植基地,當然也有原生地農民,但筆者觀察(此地為筆者老公家),這三年沒完成初中學習輟學的就有兩家……而這些家庭並不貧困……

後一例是筆者的父母家,也就是我長大的地方,在學校沒合併前,村裡孩子在初中還能找出幾個學習成績好的,現在呢,只能呵呵了。而這一類的孩子,回家,農村生活他不願或者也過不了……

希望媒體大眾關注這一現象,個人認為這才是精準扶貧的根……


彩雲之南173390594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認為撤點並校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而定,不能搞一刀切。

第一、什麼是撤點並校

2001年,為了優化中國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全面提高中小學教育、投資效益和教育質量,國務院出臺一份名為《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文件,該文件第十三條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調整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表示要“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原則,合理規劃和調整學校佈局。” 這一決定,在教育界被簡稱為“佈局調整”,在民間,則被簡稱為“撤點並校”。




第二、為什麼要撤點並校

一方面,部分農村學校的學生非常少,另一方面,相對貧乏的農村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這兩方面的原因導致農村的很多小孩無法接受基本正常的教育。政策實施後,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集中起來,對於提高農村整體教育水平有顯著作用。

第三、撤點並校為何被叫停

當年的撤點並校可以用轟轟烈烈來形容,但是最終被叫停。盲目的推進撤點並校,導致孩子們的上學距離增加。尤其是山區的孩子,天不亮就要起床往學校趕,走幾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山路,加大了孩子們的就學難度。其次,對於住宿學生來說,一個是在學校沒有宿舍的情況下盲目撤點並校,不得已,許多學生睡地鋪,睡課桌,同時寄宿學校,加大了學生家庭的經濟壓力。所有這些最終導致的結果是輟學率攀升,所以,最終撤點並校被緊急叫停。



第四、為何又提撤點並校

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推進,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有了很大的提升,硬件設施上基本可以滿足寄宿需求,另外,營養午餐工程的實施,也為寄宿提供了條件,再次,近幾年的特崗計劃,給農村學校補充了大量的年輕師資,為撤點並校提供了師資保障。



第五、哪些地區哪些學校可以進行撤點並校

以筆者所處的地區為例,平原地區,交通基礎設施良好的情況下,可以對低於100人的學校實施撤點並校,同時,最好配備校車。按照學生分佈情況,設計合理路線定點定時接送學生上下學,中午在學校就餐,校車運營費用由教育經費支出,不得轉嫁給學生,午餐按營養餐標準執行,做到安全,衛生,健康。

山區學校因交通不便,不適合推行撤點並校。

【以上為一凡愚見,不當之處歡迎留言交流、批評指正】


潁淮一凡


打開手機,鋪天蓋地地討論農村教師學校的言論,特別是農村小學的關注度更甚。撤點並校是大勢所趨。相信,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速度得加快,農村小學現狀會有大的轉變。


首先:合理規劃,整合校舍資源。農村城鎮化後,一個或幾個村莊整合成一個大的社區,生源充足,可以建立一個完全小學。社區小些,可以聯合辦學。幾分鐘車程,專車接送,省去家長勞頓。山區農民隨著精準扶貧政策,及整體搬遷策略實施,也將和平原地區沒有太大差別。這樣農村小學數量將減少到原來的一半甚至更少,既節約資源,又有利於管理。這樣,可以撤掉鎮中心校,村級聯合小學都是中心校。同一級別,同一層次,相互競爭,共謀發展。村小校長可以大展鴻圖,省去做事畏手畏腳,看中心校領導的臉色,受中心校領導的制約。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教師資源整合。現在小的教學點,大點的學區,人數參差不齊。人少,班級數在那裡,老師少了還不行。同一鄉鎮教師,有的帶八九十個學生,有的帶十幾個,造成老師的心理不平衡。隨著大批民辦教師退休,年輕教師補入,整合後,學校質量提升,學生流失減少,師資力量加強。開足開齊課程不再是一紙空文。

整合以後,學校建在環境優美的鄉村,設施齊全:

標準的運動場、標準的籃球館、標準的足球場、標準的游泳館、標準的圖書館……教師也可以在這裡安家,學校提供家庭宿舍,解決教師的後顧之憂。教師工資待遇提升,地位提升,人人尊師重教。年輕人爭相加入,良性循環交流。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這樣的鄉村小學你不願意來任教嗎?

撤點並校,鄉村小學教育的必然之路,你說是嗎?


坐擁雲起125


作為農村的一所小學, 我們正處於討論“撤點並校”時的一個尷尬地環境,想尋求多方力量來改變現有的狀況,2014年完成村小標準的合格小學建設,2016年建立一間電子白板的多媒體教室,與縣城一所知名小學成為網絡聯校,共享資源,市縣多所學校來校指導送教並開展德育活動。面對學校這樣的變化卻也免不了會被撤的現實。學校地處山區,隔縣城較遠,老師不願來,缺老師。想找人,一看學校的規模處於會被撤的樣子,到這裡來工作,對於一個年輕的教師有前途嗎?家長的心也是雪亮的,隨著城鎮化的進程,到城裡讀書的機會越來越多,在撤點並校的浪潮中,我們被狠狠地拍下,隨著父母外出讀書使得學校裡的學生逐年減少,更加加劇了學校有可能到“撤”的一天。遲早會撤到,使得我們現在的狀況很無奈。想把學校建好,反正要撤,還建什麼,浪費資源。現在就放棄嘛,問題卻一時半會不能解決,撤不了。糾結的老師望著那一群無憂無慮的孩子,不知路在何方,怎樣走?

不知多少年後,農村沒有讀書的孩子們 穿行,還是最美農村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