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教企業管理——第二章:符言(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

上一篇文章,我們闡述了“順應自然環境和趨勢,預測事物發展規律,而後,借其力,驅其勢”,那麼如何判定、預測這一規律?本文主要通過學習鬼谷子的第十二篇—《符言》,從而歸納、梳理一些方式與方法。(注:因符言還有一些君主的德行方面的教誨,與本文銷售關聯不大,筆者就不闡述,如有興趣瞭解此部分內容可與筆者進行交流)

《符言》曰:“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思慮者,則無不知;輻湊並進,則明不可塞。”用天下人的目、耳、心去看,去聽,去思考,才能明察一切,不被矇蔽。

符言在其他釋義中更多的是指古代帝王自己的修行,但是筆者認為,我們銷售、主管、經理、公司負責人等等任何一個個體都是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都可以依據符言所闡述的方式方法來進行學習、工作。

多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

在唐代,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徵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麼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說:“多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採納下面的意見,那麼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矇蔽也矇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麼幹出事來這麼荒唐? 魏徵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乾的是桀紂的事,到後來糊里糊塗,就自取滅亡了。

現在疫情(新冠肺炎)期間,我們大多數人都在家遠程辦公,大家都在想等疫情穩定,我們再去找客戶,就是現在去找,估計客戶也不願接見我們;也許有的朋友在家也著急,但是苦於沒有辦法。

每個行業不一樣,所用的方法也不太一樣,比如現在教育機構轉戰線上,筆者做教育的朋友從大年初三到今天,每天工作超過16小時;而筆者所處的領域因保密規定,網上討論成為了奢侈的工具。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GE倡導“群策群力”的工作方式。

顧名思義,“群策群力”就是自系統中去除不必要的工作。為達到這個目的,GE每個分公司能夠進行數百次的“群策群力”,這是項工作量巨大的計劃。

GE一個典型的“群策群力”會議持續兩到三天。會議開始時經理要到場講話,他可能提出一個重要議題或安排一下總的會議日程,然後他就離開了。在老闆不在場的情況下,外部專業人員啟發和引導著員工進行討論。員工們需要把自己的問題列成清單,認真地對這些問題進行爭論,然後準備好在經理回來的時候向他反映。外部專業人員都是GE的總經理親自確定的,共有24人。在他們的幫助下,員工和經理之間的這種交流變得容易多了。

“群策群力”會議真正的不同尋常之處在於GE堅持要求經理們對每一項意見都要當場做出決定。他們必須對至少75%的問題給予是或不是的明確回答。如果有的問題不能當場回答,那麼對該問題的處理也要在約定好的時限內完成。任何人都不能對這些意見或者建議置之不理。由於員工們能夠看到自己的想法迅速地得以實施,這對消除官僚主義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節選自《傑克韋爾奇自傳》有修改。

那我們也可以採用這種方式,聽、問、歸納、總結後梳理成對自己有用的方案,這也是鬼谷子《符言》所闡述的道理。

那麼如何做到呢?筆者認為分為以下幾步

第一:安徐正靜:安詳從容,思慮精誠,心氣沉靜。

有個故事說的是:父親丟了一塊表,抱怨著四處尋找,可怎麼也找不到;等他出去後,兒子悄悄進屋,不一會兒就找到了。父親很好奇,兒子則回答:我就安靜地坐著,聽到秒針發出的聲音,順著那個方向一看,表就找到了。這就是“心靜”的力量。人一靜謐,能靜思反省,開悟生慧。當然,靜心並不是說了無牽掛,無所事事,觀望等待,而是指由襟懷坦然所得到的心理寧靜,從而達到不追逐名利、不惑於浮華、遇事能夠保持清醒、冷靜思考、沉著應對的精神境界。在當今人心浮躁的時代,擁有一種大智若愚的靜氣十分重要。

這也是《菜根譚》裡的一句話:“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古人認為,靜氣是一種修養、一種氣質、一種境界、一種智慧。一個人只有內心安靜,才能冷靜思考,正確判斷,平和處事,坦然地面對人生的各種挑戰。

第二: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

解釋為:人主要把握天、地、人三才之道,以及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的情況,要向聖賢之人多加詢問,就會沒有迷惑不解的地方。以上所講指人要善於發問。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第三: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暗變更。

解釋:人不僅要有千里眼,還要有順風耳,並要具備洞察一切的能力。弄清千里之外的事物,在隱微中看出事情的端倪,辨明天下奸邪,使其不得不暗自改變。意思是說,多聽多看之後要具備歸納總結的能力,才能找出事情的端倪,才能考慮下一步將如何去做。

毛澤東就是一位擅長總結的高手和專家,堪稱總結神人。青年毛澤東,從一個平凡人,通過閱讀、思考、實踐、總結中,成長起來,成就其思想。1965年7月26日,毛澤東接見李宗仁夫婦時,曾問過李宗仁的機要秘書程思遠,“你知道我靠什麼吃飯嗎?”程一時茫然,“靠手?” 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毛澤東酷愛讀書,尤其史書。晚年他曾對別人講,他將《資治通鑑》這部300多萬字的史書讀了17遍,從中不知道總結出多少經驗教訓。讀書、調查、實踐、思考、總結,就是毛澤東思想的源頭活水。

善於總結的人,更擅長工作。善於總結的人,更容易成為專家。

知識改變命運、知識改造世界,關鍵看你是否能夠多聽,多問,是否善於思考、運用到實踐中,用思想和實踐,總結出自己的模式和套路。

凡事皆有規律,凡事皆有突破口。

人生不長,普通如你我,值得盤點的無形資產不多。唯有勉勵自己勤學善思敏行,知行合一,在擅長的領域,多聽、多問、學會總結、善於總結,努力讓自己在這一特殊時期找到自己的方法,成為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