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百年老港秦皇岛港开埠地,曾经是秦皇岛港最繁忙的生产作业区域,各类大宗货物在这里集散,货物吞吐量长期保持高位,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成为秦皇岛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如今港口开埠地正式向公众开放,供游人参观游览。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秦皇岛是“以港兴市”的范本之一。与其他受清末民初的“自开商埠”影响的港口城市类似,开埠之前,秦皇岛只是一个普通的自然港湾。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强行打开中国市场之后,被迫转变思想的清朝政府出于自保和自强的目的,决定“自开商埠”。临海条件优越的秦皇岛就属于第一批自开商埠的城市,这为秦皇岛的城市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推动;而京奉铁路改线秦皇岛以方便进出口的决定,更是在秦皇岛城市格局的形成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铁路主导下的城市交通

京奉铁路,即是后来的北宁铁路、京沈铁路。京奉铁路连接北京与沈阳,中段穿过秦皇岛港口区,是秦皇岛联系内陆的主要铁路,附近的煤炭大多通过京奉线运往内陆及其他港口,同时也是秦皇岛港煤炭出口的重要运输线路。而连接铁路主线与港口的纽带便是众多港口铁路和支线轻便铁路等,大多南北延伸连接东西延伸的京奉线和港口。秦 皇岛支干铁路与海运相连的交通运输格局初步形成。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在港口与铁路的影响下,城市道路的发展趋势也很明晰。商埠区最早的道路建设开始于开滦路的修建,开滦路原名开平昌道,是港区的第一条水泥马路,起初是方便进港的外国船员上岸出行与工作, 1912 年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联合后,成立开滦矿物总局,将其改名为开滦路。开滦路分为南、北、中三段,贯穿港口区,与同期建成的开平昌道支路与第二年建成的缸砖路成为道南最早的三条马路。开滦路作为主干道,开辟了许多东西横向延伸的各铺路,如接近港口贯通东西的海滨路等。无论是道南还是道北,城市道路的主要结构仍顺应京奉铁路与海岸线的方向,接近正交体系,而如今有一条主路海阳路却是西北、东南的倾斜走向,与其他路网形成明显的角度,它是由一条由于改线而废弃的专用线发展而来,这条大路多次改建,一直沿用至今;而实际上,许多城市道路都是由原有的废止专线发展而来,只是海阳路是保留下来的一条较为特殊的线罢了。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如今的秦皇岛市区

如今的秦皇岛仍然是重要的港口城市。秦皇岛从天津港的冬季辅助港发展到如今的独立港口,而近代开埠以来的初期城市化所形成的城市格局,仍稳定地延续下来,城市规模也并没有向腹地拓展,仍然沿着铁路线方向延伸。

“一条铁路分南北”的格局仍然明显:西南通向北京,东北连接辽宁,这条连接京津塘与东北各省的铁路线的延续,实际上也将秦皇岛的城市格局保留下来。道南是主要市区海港区,商埠区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经济与政治中心所在地,而随着海岸线的旅游业的发展,从原先的“铁路 —— 港口”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铁路 —— 海岸旅游”的区间;越过铁路到道北建筑密度则骤然下降,若干个居民小区望着市区附近的几个村镇,几条出行公路同时也连接着许多未铺建的土路。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铁路对秦皇岛的影响得到了强化:秦皇岛火车站在东西向的铁路线以南连接北环线,围绕着整个道南市区;一条迎宾路从火车站南下直通人民公园,以此为主要轴线向两侧展开城市道路网;现有的港口铁路在市区东侧向南通往沿海港口区。京奉铁路对秦皇岛城市格局的形成影响深远,可以说,秦皇岛“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作为规模不大的港口城市,秦皇岛快速的城市更替使得近代的历史遗留已不多见,开埠后建成的三条主路,如今只剩下开滦路的中段,仍留有西式风格的老建筑。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总结

秦皇岛是近代港口城市“以港兴市”的一个缩影。无论是近代的自开商埠,还是改革开放的对外开放城市,这座城市始终是凭借着交通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而铁路影响城市格局的历史则再一次向我们证明了交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但不同于其他大型港口城市,开埠以来,街市区始终在规模和结构上次于商埠区,以港兴城的结局仍然是港大于城,再结合煤炭进出口的单一功能,可以对秦皇岛的城市发展受限做出一定的解释。在港口城市的基础上,丰富城市内涵,实现港城互动,可能是秦皇岛今后所需要时刻铭记的。

“因本路而开辟”,“其受赐于铁路更不待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