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德國北部距漢堡幾十公里的福廬(Friedrichsruh)小鎮,是"鐵血宰相""俾斯麥晚年生活的地方,他73歲告別首相生涯回到這裡,84歲落下人生大幕安葬於此,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詮釋了73和84這兩個在中國頗有說道的數字。那麼,俾斯麥真的與遙遠東方的中國有什麼聯繫嗎?答案是:有!

串起這種聯繫的便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大臣,人稱"東方俾斯麥"的李鴻章。

"東方俾斯麥"來到了福廬見到了"鐵血宰相"

1896年,73歲(真巧是73)的李鴻章赴歐考察,專程到德國福廬小鎮,拜訪了大他8歲的俾斯麥。那場會面的情景,如今都保存在福廬小鎮的俾斯麥博物館裡。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這個博物館珍藏著俾斯麥與李鴻章福廬會面的歷史資料

博物館裡的三張著名照片生動記錄了他的福廬之行。一張是"東、西方俾斯麥"一同進門的照片,一張是兩人在二樓陽臺上站著聊天的照片,還有一張是二人離別時的照片。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俾斯麥輕輕拽著李鴻章的衣袖,做攙扶狀,其實他比李鴻章要年長一些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兩人在陽臺上交談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火車開動了,車下與車上依依惜別,兩人心中無疑都充滿了感動

"東、西方俾斯麥"告別時,兩人互相凝視,靜默無語。火車徐徐開動,俾斯麥昂首挺胸,右手舉在帽沿,送上莊重的軍禮:李鴻章站在火車上,雙手抱拳胸前,頻頻晃動,兩眼注視著窗外。火車漸漸遠去,兩人心中無疑都充滿了感動。

照片上的李鴻章老邁清瘦,與體格壯碩的俾斯麥形成鮮明對比。看著100多年前的照片,耳畔彷彿響起甲午海戰的炮聲,眼前好像飄過普法戰爭的硝煙。

他給俾斯麥帶來了一件稀世珍寶

我們在博物館見到了一件曠世珍品,這是李鴻章拜見俾斯麥時,代表慈禧贈送的象牙雕刻。雕刻技藝堪稱精美絕倫,無數形態逼真的人物和場景,反映了遙遠東方人們的生活和習俗。駐足仔細觀看和品味,你會感嘆:這件實物遠比聲像資料更具內涵和更能令人產生無盡的想象。為了完成這件作品,那個或那些不為人知的中國雕刻家不知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李鴻章代表慈禧贈送的象牙雕刻就放在這裡

告別俾斯麥時,李鴻章留下了這樣的留言:"仰慕俾王聲名三十餘年,今遊歐洲,謁晤於非得里路府第,慰幸莫名。"(注:“非得里路”是福廬的另譯)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李鴻章留言:"仰慕俾王聲名三十餘年......”

兩個大人物為何在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李鴻章曾為滿清帝國的北洋大臣,創辦了北洋水師。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國內群情激憤,殺李以謝天下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偏偏他深得大清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的青睞,為了躲避國內的非議,慈禧特派他赴西洋考察,於是來到了德國。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赴西洋考察期間在德國船廠參觀

而此時,俾斯麥追隨多年的老皇帝死後,新皇帝無論如何也看不上他,不願與這樣一個功高震主的老傢伙共事,於是千方百計地排擠他。無奈之際,俾斯麥提出告老還鄉,回到了這個北部小鎮。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俾斯麥辭官返鄉,回到北部小鎮福廬莊園故居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東西方的兩個能臣干將有了這段歷史性的會晤,兩人的見面不免帶有一點惺惺相惜的味道。

李鴻章對德意志帝國富國強兵的壯舉早有耳聞,對建立了統一功業的俾斯麥更是心儀已久,因而見面時表現出了特有的謙恭,誠心誠意向俾斯麥討教富國強兵的經驗。

俾斯麥同樣身處逆境,但有人如此看重他的輝煌歷史,自然也是感慨萬千,因而格外用心地接待了這位"東方俾斯麥"。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福廬火車站隆重的迎送場景

兩人會面的歷史傳說故事

博物館訪客不多,工作人員得知我們來自中國,非常高興,給我們講述了一段兩人之間的故事。他風趣地說:"是秘聞哦,館裡看不到!"

兩人這次福廬見面,談話涉及到很多問題,越談越投機,發現連"福大命大"和化險為夷都有相似經歷。俾斯麥曾在超市遭遇暗殺,警衛不幸犧牲,身高1.9米的他則勇敢地踢飛了殺手的手槍,後邊的人衝上來制服了殺手。李鴻章在日本談判時,遭到歹徒槍擊,負傷的他很快忍著疼痛,說出了"此血可報國"的豪言。

俾斯麥聽說子彈還留在李鴻章的左顴骨內,便介紹說:"去年 ,我國科學家倫琴教授發明了“照骨術”(注: 即X射線 ),可以清楚地看到人的骨骼和五臟六腑,您不妨去看一下,也許可以取出您面部的子彈呢。"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筆者留學的德國吉森市,有一處倫琴射線雕塑,倫琴教授在吉森大學任教多年並在去世後葬于吉森

告別俾斯麥後,李鴻章在德國官員的陪同下,真的到柏林的醫院接受了檢查。照過X射線後,院長告訴他:"左眼下確有一顆子彈,形狀非常清晰。" 李鴻章問:“可不可以取出來?” 院長答:”此類手術的技術非常成熟,但考慮到閣下的年齡,還是不做手術為好。” 李鴻章聽後,覺得言之有理,便打消了手術的念頭。

不過,他對照骨儀( X射線儀 )產生了興趣,問德方:“可否賣給中國一臺?” 德官員當即表示:“願意無償贈送一臺。”

贈送是否兌現了?中國第一臺 X射線儀是否就是來自德國的這一臺?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時間的流水沖淡記憶卻不能淹沒思考

李鴻章在中國的地位遠不能與俾斯麥在德國的地位相比,他所處的時代,大清帝國江河日下,而德意志帝國卻蒸蒸日上。國運決定了個人的興衰際遇,李鴻章縱有蓋世才學也不能挽救大清搖搖欲墜的命運,於是他成了歷史的悲劇人物。整個中國,除了合肥的故居以外,不知道哪裡還會找到更多的關於他的紀念地。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安徽合肥的李鴻章故居

不過,歷史無情亦有情。還在兩人健在之時,人們就已功過分明,毫不避諱地指責批評他們的錯誤,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過失而忍受清冷的折磨。兩人去世百年後,人們不但沒有忘記他們,反而越來越多地追問他們的生平作為。他們留給後人的思考似乎比他們健在時還多。

福廬參謁歸來,思索沒有停止

1978年,中國走上改革開放之路。時至今日,幾十年的發展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如果沒有對外開放,如果中國還是關起門來搞建設,那麼可以肯定,今天的中國仍然會貧弱不堪。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中國幾十年的發展成就令世界刮目相看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越來越客觀,越來越離不開歷史與現實的綜合觀照。

當年的洋務運動,是不是中國引進外國技術的嘗試?

可以找出一千條中國閉關鎖國的理由,更可以找出一萬條中國需要改革開放的道理。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任何時候,一個國家保持開放進取的姿態,民族就會進步,社會就會發展,生活就會精彩!

俾斯麥和李鴻章,為何在德國福廬這個小地方相見?

走向復興中,任何時候都應保持一種開放進取的姿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