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違背誓言的報應

靖難之役中,李景隆就是一個戲精,手握重兵卻一敗再敗,他以前也身經百戰,在這次戰役中表現的卻判若兩人,60萬圍攻北平,就在城破之際,被朱棣的夫人徐妙雲,也就是後來的徐皇后在城頭一頓怒斥便帶兵撤走。這一切都是報應不爽,只因當年一個被違背的誓言。

靖難之役——違背誓言的報應


《水滸傳》中一丈青扈三娘漂亮能幹,卻被宋江來了個拉郎配,嫁給了殘暴好色的王矮虎,一朵鮮花丟進牛稀屎。非但如此,扈三娘一家滿門老幼,還都被李逵那廝砍的乾乾淨淨。

看《水滸傳》時,對扈三娘恨其不爭,甘心從賊。無獨有偶,歷史上徐妙雲徐皇后的悲慘遭遇,比扈三娘有過之而無不及。

按理說徐皇后老公、兒子、公爹都做過皇帝,老爸是開國第一功臣徐達,這命好的無以復加,怎麼就成了苦命人呢。不知大家注意沒有,關於徐皇后母親的記載很少,其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徐太后的母親,也就是徐達的夫人,到皇宮裡和朱元璋的大腳老婆馬娘娘嘮嗑,說了一句您家的房子真大,花園真漂亮。結果被朱元璋知道了,認為徐達的老婆有謀反之心,趁徐達不在家,派錦衣衛到徐府把徐夫人亂棍打死,而且是管殺不管埋,暴屍三天。

有人認為這個故事是杜撰的,因為朱元璋沒有殺徐夫人的理由,但小編今天很負責的說,這件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徐達的夫人姓謝,民間傳說她名叫謝翠娥,還有一個姐姐叫謝翠英,既然史書上沒有留下她們姐妹倆的名字,為了閱讀方便,也姑且如此稱呼吧。

兩位謝姑娘的父親叫謝再興,是朱元璋創業時的猛將,《明史》《明太祖實錄》中留下不少關於謝再興的記載:至正十八年(1358)“中翼右副元帥謝再興、元帥趙德勝、總管劉貞等,率兵略石埭縣,與陳友諒兵遇,戰敗之。”

按照元末明初的品秩,元帥副使是正四品,謝再興此時已經是正四品高官了。當時朱元璋也不過是小明王韓林兒手下的官居二品。

靖難之役——違背誓言的報應


至正十九年(1359)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朱元璋提拔升謝再興為院判。

至正二十二(1362),蔣英、劉震謀反,殺了金華守將胡大海和郎中王愷,謝再興和李文忠聯手擊敗叛軍,收復了金華。

關於謝再興的資料太多,難以一一引證,總而言之,謝再興在朱元璋創業時期,是一員非常得力的猛將。但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謝再興背叛朱元璋,投靠了張士誠。

背叛的理由很荒唐,謝再興在浙江東部征戰,朱元璋為了籠絡人心,自作主張同時把謝再興的兩個女兒嫁人了。15歲的大女兒嫁給了朱文正,13歲的二女兒許配給的徐達。

朱文正唯一的兒子朱守謙出生於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七月,也就是說謝翠英嫁給朱文正時不遲於1360年。當時朱文正24歲,和15歲謝翠英還算般配的話,把13歲的謝翠娥給了時年30歲的徐達做續絃,朱元璋這事做的就有些不厚道了。

謝再興對女兒嫁人這件事感到即丟臉,又惱火,《太祖實錄》載:再興既到諸暨,愧無權勢,出怨言曰:‘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給配’。

朱元璋得到密報後,不是想如何安慰感覺受了委屈的謝再興,而是派人申斥謝再興,並放言要剝奪他的兵權。

靖難之役——違背誓言的報應


謝再興是個老實人,又忍了兩年,但朱元璋欺人太甚,以莫須有的罪名(可能會向張士誠透露軍事秘密),把謝再興的兩個親信砍了腦袋,掛在大堂上,並以管束不力為由,對謝再興處以降職罰俸的處罰。

不知道朱元璋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但他終於把老實人謝再興逼反了。《明太祖實錄》載: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諸全守將樞密院判官謝再興叛,殺知州欒鳳……降於張士誠。

朱元璋聞訊後怒不可遏,他知道謝再興與李文忠關係密切,便派李文忠去討伐謝再興,謝再興自知不是李文忠的對手,一退再退,始終不與李文忠發生衝突。

就在謝再興和李文忠玩貓捉老鼠的遊戲時,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立下奇功,卻沒有得到封賞。朱文正心存怨憤,計劃投奔張士誠,結果被朱元璋察覺,1365年,年僅29歲的朱文正及不滿20歲的妻子謝翠英被朱元璋鞭打而死。朱元璋為了掩蓋真相,謊稱朱文正反叛是受了岳父謝再興的挑唆。

在李文忠的不斷追擊下,謝再興不知所蹤,翻遍了史書,也沒找到謝再興最後歸宿的隻言片語。

靖難之役——違背誓言的報應


謝再興追丟了,但他的兩個弟弟謝三、謝五和三個兒子帶人死守餘杭,李文忠久攻不下,便派人講和,並對天發誓:我是總兵官,只要你們放棄抵抗,我一定保全你們的性命。因為李文忠和謝再興私交深厚,謝再興的兩個弟弟和三個兒子沒有猶豫,就開城投降了。

沒想到他們剛到南京,朱元璋立即下令把謝家五口在鬧市凌遲處死。李文忠百般求情也沒打動朱元璋的鐵石心腸。

後來靖難之役,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帶60萬人圍攻北平,徐太后在城頭怒斥李景隆,說李文忠欠她家五條命,就是指這件事。

李景隆在靖難之役中表現失常,只要想想李文忠發過來誓,就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了。

謝再興的小兒子只有五歲,被凌遲時哭號不絕,圍觀百姓無不為之落淚。

當稚嫩的哭號聲終不再聞,曾經顯赫一時的謝再興家族只剩下謝翠娥一個人,很難想象在三個親生弟弟被千刀萬剮之際,謝翠娥的內心是多麼的憤怒和絕望。

謝家滿門被誅時,徐妙雲也已經八歲了,《明朝那些事兒》中當年明月評價朱元璋:凡事要麼不做,做就趕盡殺絕。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朱元璋肯定不會放過謝翠娥,母親每日裡惶恐不安,以淚洗面慘狀,深深的刻在徐妙雲兒時的記憶中。

但奇蹟發生了,朱元璋竟然在最後時刻饒過了謝翠娥,不是他良心發現,只因為徐達仁慈敦厚,十分疼愛這個小自己18歲的妻子,再加上徐達手握重兵,長年駐守在北平,朱元璋鞭長莫及,不敢造次。

朱元璋先使用緩兵計穩住徐達,把他的兩個女兒都嫁給了自己的兒子。很難想象,謝翠娥面對和自己有血海深仇的親家時,心情有多難受。

靖難之役——違背誓言的報應


洪武九年,14歲的徐妙雲與16歲的燕王朱棣完婚,五年後,徐妙雲隨丈夫赴北平就藩。同時朱元璋在南京大興土木,為徐達修建府邸。

“將在外,君之命有所不受”。朱元璋這樣做也表面文章就是算準了徐達虎毒不食子,不會為難自己的女婿。

洪武15年,魏國公府落成,徐達和夫人謝氏離開鎮守多年的北平回到南京。幾個月後,謝氏被棒殺於魏國公府內,朱元璋終於除掉了最後一根眼中釘。一年多後,徐達暴病身亡,死因不明。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朱允炆繼位,開始削藩,最先受到打擊的是周王和代王。一個和朱棣是同胞兄弟,另一個則是他的連襟,徐達的二女兒嫁給了代王。朱棣也是靠裝瘋才躲過一劫。

朱棣起兵靖難,除了受到姚廣孝的蠱惑,夫人徐妙雲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她一直是靖難之役的堅定支持者。李景隆60萬大軍兵臨城下,北平守軍只有一萬多人,徐妙雲發動城中婦女登上城頭迎戰,向城牆上潑水凍冰的計策就是徐妙雲想出來的。

靖難之役——違背誓言的報應


徐達的兩個兒子,也參與到戰爭中來,徐妙雲的同胞兄弟徐增壽堅定的和朱棣站在同一條戰線上,最後被朱允炆親手砍死。

繼承徐達爵位的長子徐輝祖則是朱允炆的忠實擁躉,朱允炆兵敗失蹤,朱棣要嚴懲徐輝祖,他懷抱徐達的令牌躲進祠堂,朱棣這才饒了徐輝祖。

徐輝祖和徐增壽在靖難之役中截然不同的表現,只能用一個理由來解釋:徐輝祖是庶出,不是謝翠娥的親生兒子。

所有的事端,都源於李文忠那個被違背的誓言。是偶然,也是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