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留了一支無敵戰隊,成北宋禁軍的巔峰,那他到底咋訓練出來的

說到五代十國,可能很多人都只是停留在知道。為啥會這樣呢?因為安史之亂後,貌似歷史就陷入了透明狀態。讓你現在說出幾個五代名將,除了幾個開國皇帝,估計也就說不出啥了。雖然這段歷史不出名,但是有一個朝代那可是相當出名,這就是後周。他的出名不是出名在朝代多繁榮,而是給老趙留了個無敵戰隊。而北宋的好幾大專利,也是後周時期就設計出來的。那麼,他憑啥訓練出這支部隊呢?

公元979年,北宋第二任皇帝趙光義站在太原城頭。看著落日餘暉,他不禁感慨萬分。我大宋真的是天下無敵!什麼契丹、北漢都不是我的對手。不過,我們的趙二哥確實是有點高興過頭了,這是他個人軍事生涯最後一次勝利。而在他面前的這支部隊,也是北宋禁軍最後的光輝。因為接下來,他就要在高粱河用他的驢車漂移了。這支戰力強悍的禁軍當然不可能是趙光義這個戰術鬼才能訓練出來的。說到這支殺氣騰騰的大軍,還得回到前朝,就是後周時期。他的締造者,後周太祖郭威。以及他的繼承者柴榮,將禁軍的戰力繼續提升一個臺階。

柴榮留了一支無敵戰隊,成北宋禁軍的巔峰,那他到底咋訓練出來的


後周的軍事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可能很多朋友把功勞都記在了柴榮的身上,實際上郭威以及之前的五代歷任皇帝都有貢獻。而柴榮也是在郭威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的一個過程。

第一,改革指揮體制,給北宋開個文官頭

從朱溫篡唐以來,藩鎮割據這個頭疼的問題終於不困擾唐朝皇帝了。不過,這個問題又開始讓朱溫頭疼了。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還是沿用唐代以來的以牙還牙的招數。藩鎮的最大特點就是吃硬不吃軟。既然如此,唐朝就搞了個“神策軍”。這支部隊成為了唐朝的救命稻草,威懾各個藩鎮。但是很不辛,這個平衡讓黃巢給打破了。到了朱溫的時代,朝廷成立了禁軍。禁軍不是北宋的創新,這支部隊當然歸中央管。中央有了槍桿子,各個藩鎮算是老實的一點。不過,這個禁軍雖然對外能鎮壓藩鎮,同樣的道理,對內也可以威懾皇帝。當初唐朝宦官那麼牛,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抓著神策軍這個槍桿子。現在,禁軍的統帥是誰同樣也是問題。

在五代時期,禁軍一般都是侍衛司負責統兵,而樞密院負責發兵。統兵權和發兵權是分開了,但是權力過於集中也是個大問題。比如,後晉石敬瑭當了皇帝后,對統領禁軍的楊光遠就相當懼怕:“兵柄在手,以為高祖懼己,稍干預朝政,或抗有所奏,高祖亦曲從之。”人家石敬瑭懼怕也是有原因的。因為石敬瑭、劉知遠這些個開國皇帝可都是禁軍統領出身。除了統兵大將驕橫,經常搶皇帝寶座,樞密使也不消停。


柴榮留了一支無敵戰隊,成北宋禁軍的巔峰,那他到底咋訓練出來的


在五代,樞密使大多是武將擔任。就是後周太祖郭威自己都是樞密使玩的“黃袍加身”。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可不想別人再來一次。郭威建立後周後,就開始採用分權對立的辦法,在禁軍外設立了個殿前軍。殿前軍其實之前就有,只不過不叫這個名字。殿前軍就是皇帝的保鏢,由皇帝自己指揮。郭威之前,皇帝們叫他班直。班直那可是精銳中的精銳,是皇帝們“選諸軍驍勇者為之”。到了郭威這裡,把這個保鏢給擴編了,成立了殿前軍。而李重進就很榮幸的成為了首任殿前都指揮使,給皇帝當保安隊長。

郭威成立了殿前軍,但他的作用還主要是對內。真正用他打仗的是柴榮。說起來,這也是一段辛酸的往事。高平之戰,柴榮親征北漢。打著打著,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扔下柴榮跑了。要不是殿前軍的拼死作戰,估計柴榮就壯烈殉國了。從這時起,柴榮算是徹底不相信這些驕兵悍將。殿前軍得到大規模的擴充,平時防衛,戰時成為了後周軍的主力。

設立殿前軍只是限制了統兵權,還沒有限制調兵權。對於調兵權的限制,郭威採用的方法就是文官擔任樞密使。是不是覺得有點熟悉?是的,北宋的第一專利,郭威就已經給做好鋪墊了。一開始,郭威剛當皇帝,還是用的當初開國老將王峻。到了廣順三年,郭威就把樞密使換成了文臣鄭仁誨。從這開始,樞密使就徹底跟武將無緣。

第二,改革選拔機制

說到改革選拔體制,就是禁軍的“選練”選拔制度。具體做法就是“精銳者升在上軍,怯儒者任從安便”。給了禁軍士兵一個向上的階梯,想要拿高薪水,想要好的待遇那就奮勇作戰,贏取女神全靠自己。

柴榮留了一支無敵戰隊,成北宋禁軍的巔峰,那他到底咋訓練出來的


如果你認為這項制度是北宋的首創那就錯了。從五代時期,這個制度就有了。這件事朱溫和後唐都幹過,就是到了後周朝,也不是柴榮開始的。廣順元年,太祖郭威就開始選精銳到禁軍的辦法:“詔諸州於州兵內選勇壯並家屬赴京師。”不過,郭威時期還沒有到處找茬,兵力消耗不大。到了柴榮時期,想要平定天下,當然要打仗。於是,大規模的兵源補充到了禁軍。

就光柴榮剛繼位的顯德元年就兩次選精壯到禁軍,“詔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於閡下……以禁衛處之”。顯德六年,柴榮北伐也招募了大量的精壯到了禁軍體系中。其實,我們看北宋的禁軍制度,這不是趙匡胤和趙普拍腦門想出來的,歷史都是循序漸進的。不可能橫空出世一個完美的制度體系。

第三,整飭軍紀

說到軍紀,最亂的估計非五代莫屬。從朱溫開始,槍桿子出政權可就是一道鐵律。只要有軍隊,連大唐皇帝都可以不放在眼裡。所以,整個中唐以來,軍人地位高不可攀。五代的這些驕兵悍將,玩的大的換皇帝,玩的小的平時姦淫擄掠,戰時索要賞金。這樣的部隊,統領好了還行,管不好經常就是貽誤戰機,還容易把自己玩死。

柴榮留了一支無敵戰隊,成北宋禁軍的巔峰,那他到底咋訓練出來的


郭威在位時間短,只對上層結構做了調整,基層部隊還來不及管。柴榮從小長在民間,這些人欺負老百姓的手段他還是相當瞭解的。高平之戰,柴榮就差點被這些兵油子給坑死。所以,戰後對逃兵大肆處理。這還只是個開始,接下來做的事情更狠。

柴榮頒佈了一套《制旨兵法》,這套兵法就是後來趙匡胤的“階級之法”的雛形。這套法律總結起來就一句話“絕對服從上級的命令”。“階級之法”規定,士兵如果冒犯了上級那就是犯法,這可不得了,輕的是流放,重一點那就要處死。反過來,將領可以讓士兵幹任何事情。那有人要問了,如果長官的命令錯了或者針對你怎麼辦?那最好還是先挺著,如果告上級,就算你告贏了也得受罰。是不是看起來很變態?對,這套法律確實很變態。但是對當時五代十國時期還是很有效的。

柴榮留了一支無敵戰隊,成北宋禁軍的巔峰,那他到底咋訓練出來的

郭威


畢竟這些當兵的都驕橫慣了,從安史之亂後基本就是“天大地大老子最大”。如果不出臺點政策鎮住他們,估計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誰了。不過矯枉過正就不好了,這個弊端到了北宋中後期開始逐漸顯現。

做事不能做絕,讓這些當兵的不違法亂紀,到處搶劫,那總得給他們妥善安排。不然,誰都得想自己退伍了咋辦。為了讓這些士兵了無牽掛,柴榮還優待退伍士兵。當兵只要勇猛作戰就能升遷,退伍還可以有妥善生活安排,不至於臨街要飯。那當然提著腦袋打仗,誰還想幹些違法亂紀的事,被逮到還沒有好果子吃。

第四,削弱藩鎮

藩鎮割據是安史之亂以來的常態,日子都過了一百年了,到了後周郭威這裡就必須改改。首先要給斷的就是武器製造權。

唐朝的武器一開始是中央製造,但是安史之亂後,朝廷管不了地方,這些個節度使就自己造武器。五代以後,槍桿子裡出政權的皇帝們就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石敬瑭想出了一個辦法,就是“上貢”。他讓各個藩鎮打造武器,然後給中央。這個想法是好的,但是現實卻很骨感。這些藩鎮哪裡這麼好心,錢沒少拿,武器卻偷工減料。


柴榮留了一支無敵戰隊,成北宋禁軍的巔峰,那他到底咋訓練出來的


到了郭威時期,必須要斷絕這麼個來源。郭威下令,藩鎮的工匠全都到中央來,取消藩鎮武器製造權。由於郭威剛平定了慕容彥超的叛亂,大家都不想觸黴頭。武器製造自然就收歸了中央。節度使手裡沒有了槍還不夠,連後勤都得給他們斷了。

藩鎮割據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干預民政。大量的稅賦到不了中央,卻都到了節度使手裡。這些節度使有槍有錢還有兵,他們不造反,估計是信了佛。郭威直接下詔,藩鎮的部隊只能協助地方維持治安,不得干預民政。那這些做法到底有沒有效果呢?

原來的五代士兵跟土匪沒啥兩樣,當初郭威“黃袍加身”回到汴梁後,根本控制不住這些士兵劫掠。但是看後周柴榮攻打淮南就明顯不是一個畫風。揚州被攻破後,後周大軍“整眾而入,市不易市,人甚悅”。簡直一副八路軍“三大紀律”的風範。

除了不打砸搶了,犯上作亂也很少了。具統計,從後梁到後漢,光是藩鎮叛亂就有24次。差不多兩年就得一次,而整個後周時期,慕容彥超叛亂之後就天下太平。穩定的政治環境才能有經濟發展。柴榮的雄偉計劃,是郭威打下的良好基礎以及柴榮的堅持執行才有了後周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實力。有了底氣的後周,終於具備一統天下的氣勢。而趙匡胤也是這項制度的堅決執行者。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北宋實際上就是後周。他的變化當然要從趙光義上位後才把這項好政策給執行歪了。

《五代禁軍初探》

《舊五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