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的發音和普通話有多大區別?

迷路的安然


差別很大,比如“月”字,比較早的古音是gut(聲母g是濁輔音),後來聲母g變成了y,“月”字的讀音就變成了yut,也有些地方把y和u倒過來,即wit。

“月”字在粵語裡讀yuet,在閩南話裡讀wiet,這些都比較接近古音。

英語中的Vietnam就是“越南”二字的音譯,“越”和“月”同音。

到了元朝時期,“月”字的尾音t丟失,此時“月、肥、微”三個字基本是同音字,都讀作wei。

到了清朝時期,“月”字才變成現在普通話的讀音,即yue。


常行居士


這是古今漢字的讀音不同造成的.和現代漢語、中古漢語相比,上古(兩漢以前)漢語有以下特點:

1、古無輕唇,指兩漢前沒有唇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唇音有幫滂並明、非敷奉微8個聲母,前4個稱重唇音,後4上輕唇音(即唇齒擦音).上古沒有輕唇音非敷奉微4母,中古讀非敷奉微4母的那些字,在上古分別讀作重唇音幫滂並明4母.如:“匍匐”又可以寫作“扶服”,地名“文水”即“門水”,《論語》“子貢方人”的“方人”即是“謗人”,古書中的“毋”即是“莫”,“封”即是“邦”,“妃”讀如“配”,等等,上述扶、文、方、毋、封、妃等字,在中古讀輕唇,這些字在上古應一律讀作相應的重唇音.

2、古無舌上,指兩漢以前沒有舌面前塞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音有端透定泥、知徹澄娘8個聲母,前4母稱舌頭音,後4母稱舌上音(即舌面前塞音).上古沒有舌上音知徹澄3母,中古讀知徹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別讀作舌頭音端透定3母.如:“衝子”猶“童子”,“古音‘直’如‘特’”,“‘但’‘直’聲相近”,“追琢”即“雕琢”,又寫作“敦琢”,“古讀‘棖’如‘棠’”,“古讀‘池’如‘泥’”,“古讀‘沈’如‘潭’”,等等,上述衝、直、追、棖、池、沈等字,在中古讀舌上音,這些字在上古應一律讀作相應的舌頭音.

3、娘日歸泥,指兩漢以前沒有舌尖後鼻音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舌頭音有泥母,舌上音有娘母,半齒音有日母,上古沒有娘母(舌尖後鼻音)和日母(舌尖擦音),中古讀娘日兩母的字,在上古一律讀作泥母.如:“涅從日聲,《廣雅•釋詁》‘涅,泥也’,‘涅而不緇’亦為‘泥而不滓’,是日泥音同也.”又說“古音‘任’同‘男’”,“古音‘而’同‘耐’、‘能’,在泥紐也.”又說“仲尼”《夏堪碑》作“仲泥”,足證今音尼聲之字古音皆如泥,“有泥紐無娘紐也.”又說“‘女’之音展轉為‘乃’,有泥紐無娘紐也.”

4、照二歸精、照三歸知,指兩漢以前舌葉塞擦音與舌尖前塞擦音同類,舌面前塞擦音與舌尖中塞音同類.中古三十六字母正齒音照穿床神四母,這四個聲線在中古當分為照二(舌葉塞擦音)和照三(舌面前塞擦音)兩組,照三組用“章昌船書”(也用“照穿神審”)表示,照二組用“莊初崇生”表示,中古照二組在上古與粗組精清從心(舌尖關塞擦音)同類,中古照三組在上古與舌上音知徹澄同類.古無舌上,那麼“照三歸知”實際上就是照三歸舌頭音端透定(舌尖中塞音).如:“且”字是精組字,從“且”得聲的字,在中古有讀粗組的,例如“租,則吾切”,“租,昨胡切”;有讀照二組的,如“菹,側餘切”,“鉏,士魚切“,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二組與粗組同類的結論.”“旃”是照三組字,從丹得聲,中古音“丹,都寒切”,端組字;“闡”是照三且字,從單得聲,中古“單”與“丹”同音,也是端組字,由此得出在上古照三且與知組(即端組)同類的結論.黃氏照二歸精說博得學術界的廣泛支持,照三歸知說卻沒有得到普遍認同.其原因在於照三組字音來源複雜,並非都來自端組,如“樞,昌朱切”,“杵,疑古切”,都是中古照三組字,而樞從區得聲,杵從午得聲,區、午都是見組字.

5、喻三組匣、喻四歸定,指中古喻母在兩漢前分別屬於舌尖中塞音和舌面後擦音.中古三十六字母喉音喻母,經陳澧等學者研究,認為實際上是兩個聲母,一為喻三,一為喻四.喻三為於母,稱喻四為喻母.中古哈三在上古與匣母(舌尖後擦音)同類,中古喻四在上古與定母(舌尖中塞音)同類.曾氏說:“於母古隸牙聲匣母,喻母古隸舌聲定線,部仵秩然,不相陵犯.”他舉的例證很多,如:“古讀‘瑗’(喻三母——編者)如奐,《春秋》左紙經襄二十七‘陳孔奐’,公羊作‘陳孔瑗’.按:奐,胡玩切(玩字中古讀去聲——編者),匣母.古讀瑗如環,《春秋》襄十七年‘齊侯環卒’,公羊作‘齊侯瑗’.環,匣母.”“古讀餘(喻四母——編者)如荼,《易•升》‘來徐徐’,《釋文》‘子豐作荼荼,翟同,音圖,王肅作余余.’按:茶,宅加切,澄母,又同都切,定母.澄定二母古音非類隔也.”


窮遊的售夢者


你應該提問“古代百越音之一的南越部落口音和粵語白話有多大區別?”

自然是一脈相承,傳承至今。

從漢朝到明朝的古漢人都聽不懂。

  • 西漢《南州物志》中關於百越的記載稱其為“賊“:我朝番禺,去國都萬里,境轄群蠻,此蠻賊北據五嶺,南抵大海,地方數千裡,賊有數種,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魏書》形容越佬族“鳥聲禽呼,言語不同,猴蛇魚鱉,嗜慾皆異”
  •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 唐代劉禹錫 :“蠻語鉤輈音,蠻衣斑斕布。”

  • 《六祖壇經》慧能法師自述語音不正,六祖弘忍祖言:‘汝是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 ……


鳥言夷面


中原地帶一直是於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古時的通用語言,也可以認為是官方認定的語言吧。歷來中原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原人躲避戰亂逃往南方形成客家人,所以古漢語和普通話的區別參考廣東話、福建話和普通話的區別即可


我把時光作修度


古漢語跟歷代皇城所在地有一定關係,上古時期,以西北為中心,口頭語言流傳以西北口音為主,後來中心慢慢下移到南北朝,語系比較雜,唐宋朝定型,也叫官話。1600年前形成古漢語,地方語言形成大約700年前,現在說的古漢語一般是從宋代開始的,它和北方的普通話就差別很大,還有客家語言,方言從官話而來,所以我們感覺很多地方方言有很多字發音都很相似。😄😄


鎮塑金花


一古漢語其實說得是不是粵語,作為廣東人古漢語更有意思,普通話比較嚴肅正經


悟天志雄


普通話的發音是從古漢語發音中演變而來的,因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現在的普通話發音和古漢語發音差別很大。我國現存的方言當中,客家話發音和古漢語發音最接近。所以,客家話又被語言專家稱為:古漢語活化石。


永紅A


一:你應該提問“古代四川話和湖廣填四川后的四川話有多大區別?二:我沒見過古代人不知道


我唔系冷氣軍師


請問你有古人給你留下古漢語發音的錄音磁帶嗎?


用戶9235538616192


天差地別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