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周亮工(1612-1672),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等别号,又以先世常居栎下而自号“栎园”,学者称之曰“栎园先生”。明末清初之能吏,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祥符区)人。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禹之鼎画的周亮工像


南人北子


周亮工的先祖世居金陵(今江苏南京),后来又到江西金溪栎下居住。周亮工的祖父周庭槐游大梁(开封),然后在这里定居。周亮工的父亲周文炜出生于开封,所以周氏这一支就定籍贯为开封。周文炜后来又回到祖籍地南京居住,并在那里娶妻成家,周亮工即出生于南京。


周亮工的父亲周文炜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相当于县政府秘书。周亮工20岁以前跟随父亲在江南生活,他天资聪明又非常用功,熟读经书,颇有所成,并结交了不少江南才俊。


周亮工曾在江南参加过科举考试,成绩虽佳,但因为他的籍贯是开封,不在江南,所以因“北籍不得入院”的规定,连个秀才也当不上。无奈之下,在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他20岁时随父亲返回开封,一面求学,一面等待科举考试,寻求功名。


在开封,周亮工遇到了两位恩师。一位是张民表,字林宗,中牟人,万历年间举人。张民表非常欣赏周亮工,就留他在家做教自己儿子读书的先生,同时周亮工也得到了张民表的许多教诲,学业大有长进。周亮工对张民表情谊深厚,始终不渝。后来,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秋,黄河决口淹没开封,张民表一家葬身波涛。周亮工派弟弟周亮节到开封寻找幸免于难的亲友,找到张民表一个劫后幸存的幼子,由周亮工抚养。再后来,周亮工将张民表的遗作结集刊行,又为张民表的幼子择亲成婚,以尽弟子之谊。


另一位恩师是孙承泽,字耳伯,号北海,河北大兴人。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进士,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收藏家。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周亮工参加了开封邑试、郡试,均名列第一,成了秀才。孙承泽当时是祥符县令,主持考试,他看了周亮工的试卷,大为赏识,评为第一名。孙承泽逢人就夸周亮工有才,还掏钱为他买了一块田地来解决其生活上的困难。在考中秀才这一年,周亮工娶了一位开封女子冯氏为妻,在开封成家立业。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周亮工 篆刻 登高作赋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周亮工 篆刻 赖古堂


由明入清,两死两活


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周亮工考中举人。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春,周亮工赴京应科举会试,一举中榜,考中进士。第二年,周亮工被选为山东莱州潍县县令。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冬,清军分多股入关。这年十一月,清兵围困潍县县城,周亮工发动全城士绅民众守城,他的内眷也上城擂鼓助战。清兵围了4个月,终未攻破,于次年三月撤围。潍县百姓感激周亮工守城功绩,为他建了一座生祠纪念表彰。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明朝廷“举天下廉卓行取入京师”,周亮工入选。潍县百姓恋恋不舍地为他焚香送行,一直步行送他到德州。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春,周亮工被授予浙江道监察御史。但在他还未离京上任时,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周亮工投缳自杀,为家人所救。于是他们逃出北京,回到南京。周亮工原拟为南明弘光小朝廷效力,但他先被锦衣卫诬陷从贼,后又不愿阿附马士英、阮大铖二人诬陷刘宗周,遂和双亲一起隐居山中。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周亮工书法


顺治二年(1645),清军南下,“特征君以原官,招抚用准。”周亮工此时选择了投降清朝。他降清后,先被授予两淮盐运使,后改授盐法道、淮扬海防兵备道,在扬州为官。当时扬州刚刚经历了一场浩劫,周亮工推行善政,使百姓生活得到改善。扬州百姓为了感其恩德,为周亮工在扬州立生祠表彰。当他离开扬州时,当地“百姓倾城遮留”。


顺治四年(1647),周亮工被擢为福建按察使。顺治六年(1649)擢为福建右布政使,十年(1653)升为左布政使,十一年(1654)擢为都察院左副部御史,调离福建。周仕闽八年,除任按察使、布政使外,还前后兼任兵备,海防、督学、建南、漳南,兴泉等道道台。


顺治十一年(1654)正月,周亮工奉调入京;六月,升户部总督钱法右侍郎;不久,又擢为吏部左侍郎。顺治十二年(1655)七月,浙闽总督佟岱上疏弹劾周亮工。周亮工被革职,“赴闽质审”。顺治十三年(1656),郑成功率师攻打福州,巡抚宜永贵急调周亮工出狱并询问良策。周亮工在射乌楼上指挥炮战,还亲手点燃大炮,最终击退郑成功。


周亮工虽立了大功,但并没有被释放和复职。他的案子由于前后谳词不一,在闽、在京两地反复审理,历时六年(1655—1660)才结案,牵连所及近千人,致死者十数人。周亮工于狱中自分必死,还请同狱黄济叔刻“又活一日”印一枚。顺治十七年(1660),周亮工被定罪,原定“立斩籍没”,后减等改徙宁古塔,未行,遇赦获释。


康熙元年(1662)十月,周亮工以佥事起用补山东青州海防道,康熙五年(1666)调江南江安粮道,康熙六年(1667年),代理安徽布政使;不久,篆江宁粮署。康熙八年(1669)漕运总督帅颜保劾亮工纵役侵扣诸款,得旨革职逮问论绞。康熙九年(1670)复遇赦得释。


1670年,出狱不久的周亮工已年近花甲,他反思人生,顿觉为虚名所误,故一气之下将所著书板以及藏书100多种全部烧毁,"绝与世文字因缘"。所幸烧毁的书大部分已经出版。现存的赖古堂集二十四卷等, 皆为其子周在浚、周在延、周在健等重刻。


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六月二十三日,周亮工在南京病逝,终年61岁。


周死后二十五年,闽八郡士大夫诣当事诸有司,请崇祀故户部右侍郎栎园周公于郡学宫之名宦祠,结果获准。福建通志为周立传,列于名宦传卷二十八。但《清史列传》却列他入贰臣传。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周亮工对联


文化巨头


周亮工博学多才,诗文、金石、书画皆有很深造诣。


其古文宗法唐宋八大家,推崇严羽诗论。钱谦益称其诗文:“情深而文明,言近而旨远,包涵雅故,荡涤尘俗,卓然以古人为指归,而不复坠于昔人之兔径与近世之鼠穴。”


周亮工在福建任职多年,遗迹遍闽疆,所到之处,都奖掖后进,规复文化。顺治五年(1648)春,战事频仍,周亮工建诗话楼祀严沧浪于其上,召邑诸生能诗者益日与倡和。公事之余,好与同僚谈论古今掌故,探究方物土产。所著《闽小记》,“凡夫全闽之轶事旧闻,方物土产,大而人文之盛,微而工使之巧,幽而洞壑之奇,细而物类之伙”,莫不备载,是研究福建古代社会的重要文献。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周亮工《赖古堂集》


此外,周亮工还有著述近百种,如《全潍纪略》、《赖古堂集》、《书影》、《字触》、《同书》、《读画楼画人传》、《印人传》、《赖古堂文集》、《读画录》、《赖古堂藏印》、《赖古堂印谱》等。传世墨迹有《行书诗轴》、《七言绝句诗轴》、《五言诗轴》等。


1782年,周亮工的《读画录》、《印人传》、《因树屋书影》、《闽小记》、《同书》5种著述收入《四库全书》。1787年复勘时,文源阁详校官发现《读画录》中“语有违碍”,于是将周亮工的所有著述全部撤出。


周亮工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学者,也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收藏鉴赏家,有很高的文化品位和艺术鉴赏力。他每到一地,总能吸引当地的文人和艺术家,形成他周围的文化艺术圈子。


周亮工交往面比较广,除了和官场上的文人朋友交往以外,他还能和大量拒不仕清的明末遗民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在他的友人中,既有著名的大学问家,如钱谦益、吴伟业、王士祯、龚鼎孳和吕留良等人,也有书画家如陈洪绶、髠残、程邃等人。这些人到一起就进行诗书画的交流活动,周亮工也常向人索取和交流,所以他的收藏也极为丰富。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周亮工《印人传》


藏书世家


周亮工出生于世代富有藏书的出版世家。


周亮工祖父周廷槐,号前山,是明朝著名的刻书家,《明代出版史稿》中就有“周廷槐”的条目。周廷槐在金溪、金陵、开封、杭州等处设有书坊,有“金陵书肆”,“前山书屋”等。周廷槐收藏了不少古书,编有《大业堂书目》两卷。


周亮工父亲周文炜,字赤之,号坦然、如山。金陵国子监监生,曾任浙江诸暨县主簿。因与县令不和,辞官回家继承父业,经营大业堂。周文炜以刻小说名闻当世,所刻书籍涉及《水浒传》、《西游记》等多部名著。中国古文献学家王重民在《中国善本书提要》中记载了周文炜所刻名著《新刻京台公余胜览国色天香》的经过。到周文炜这一代,周家古书收藏已具相当规模,除拥有著名书坊“大业堂”外,还有“光霁堂”、“醉畊堂”等。


周亮工钟爱藏书,为官所到之处,把访求书籍作为公务之外的重事,“自六经子史,以至象胥、稗虞、方言、地志、农圃、医卜之书无不蓄。”周亮工收藏的古书大多来自金陵、杭州、福建、江西,其中一大部分是福建谢在杭的旧藏。谢在杭(1567~1624),福建长乐人,号武林、小草斋主人,晚号山水劳人,官至云南左布政使。谢在杭酷嗜藏书,收集宋人文集颇富,秘本很多,藏于“小草斋”中,数量名耀东南,与徐火勃 、曹学佺并称福建藏书“鼎足三家”。谢在杭对宋版图书有独到的研究,家藏抄本更多,亲手抄写的有《武夷新集》、《古灵集》、《金瓶梅》、《后村大全集》、《论语意原》等,藏书印有“小草斋抄本”、“晋江谢氏珍藏图书”等。编撰有《晋安艺文志》、《滇略》等。谢在杭还将所藏古书的名称汇编成书,叫《小草斋书目》。谢在杭死后,后人无力保存,几乎全部被周亮工收藏。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宋版《增广本草纲目》


周亮工收藏的宋刻本,有官刻的也有私刻的,其中浙本最多。周亮工还收藏了不少建本和部分蜀本。晚清大收藏家叶昌炽专门作诗,称赞周亮工藏书“本本精良”。周亮工收藏的古书涵盖经、史、子、集四大部类。版本类别精善完备,几乎包括了纸质书籍的所有类型。印刷的有刻本、套印本、活字印本、钤印本等,手写的有稿本、抄本、批校题跋本等。周亮工家收藏手抄本较多,他自已经常抄书。藏书中还有少量日本刻本和朝鲜刻本。


周亮工建有“赖古堂”、“因树屋”、“藏密庵”、“响山楼”等。收藏古书的常用印章有:“书曾藏周元亮家”、“曾为大梁周氏收藏”、“栎园赏鉴图书”、“缄斋藏书”、“周栎园家藏书”、“赖古堂图书记”、“周元亮抄本”等。清朝藏书大家曹寅在《楝亭书目》中记载有《栎园书目》一卷。清代嘉道年间上海藏书大家李筠嘉在《古香阁藏书志》中说,仅《赖古堂书目》,著录藏书4670余种,30多个大类,10000多卷,堪称“纸质书版博物馆”。


书画收藏


周亮工17岁开始收藏字画,24岁得到收藏家孙承泽的指点,收藏唐宋书画。34岁开始,收藏主体转向当代(明末清初),收藏以金陵为中心的书画家的作品。


周亮工精于艺术鉴赏,为世所公认。“海内之士凡能为一竹一木、一丘一壑者……以求鉴赏。”就连生性孤傲的石溪都称周亮工是“法眼”、“为当代第一风骚人物,乃鉴赏之慷慨家。”许多画家因周亮工的奖掖提携而名垂画史。周亮工是最早提出“金陵八家”概念的人,将陈卓、吴宏、樊圻、邹喆、高岑、武丹、蔡霖沧、李又李八人合称为“金陵八家”,对“金陵画派”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明末清初有“南陈北崔”之称的杰出画家陈洪绶(1598~1652)是周亮工一生的好朋友。明朝灭亡后陈洪绶成为拒不仕清的遗民,周亮工成了清朝的官吏,这也没有妨碍他们之间的友谊。陈洪绶各个时期赠予周亮工的画作很多,包括人物、山水、花鸟等,都是非常精彩的杰作。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周亮工自京返闽途中,和陈洪绶相见于杭州,陈洪绶主动为周亮工作画,他夜以继日,一连画了11天,共作画42幅,这些画成为周亮工终生珍藏的宝贝。陈洪绶历时3个月为周亮工创作的长卷《陶渊明故事图》,现存于美国夏威夷火奴鲁鲁艺术学院。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明 陈洪绶《陶渊明故事图》局部


周亮工收藏“金陵八家”之首龚贤的作品比较多。周亮工和龚贤交往长达30多年,是龚贤的主要推荐、赞助者,他称赞龚贤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1672年周亮工病逝,龚贤极其悲痛,作《哭栎下先生》七律四首,诗中写道:“哭公独我全白头,在世人谁更眼青。”


周亮工喜欢收藏石溪的画作。石溪(1612-1673),名髡残,湖南常德人。与石涛合称“二石”,又与朱耷、弘仁、石涛并称为“清初四画僧”。在石溪眼中,周亮工是“当代第一流人物”。石溪多次为周亮工作画,有记载的就有6次。石溪把周亮工的索画看作是一件幸事,从不应付。1669年,龚贤为周亮工题集《名人画册》,把周亮工收藏的石溪作品全部推为“逸品”。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石溪作品


周亮工还注重收藏“四王”的作品,特别是王翚的画作。王翚30岁时,就十分仰慕周亮工,专门请老乡钱谦益向周亮工推荐自已。后来王翚为了感谢周亮工多年的提携,一次为他作画16幅。


“金陵画派”代表画家之一的叶欣,专门为周亮工作陶渊明诗意图达100多幅,周亮工也顺便为这百幅画在福建的官署建了"百陶舫"以藏之。胡玉昆为周亮工作《金陵图》,计12幅。张大风(张善孖、张大千昆仲“大风堂”即因他而命名)曾应周亮工之邀到高座寺相聚了五、六日,为周亮工作册页多幅。其他书画家送给寄给周亮工的字画更是不计其数。


1667年,周亮工把保存书画的楼定名为读画楼。著名诗人方文为读画楼赋诗:“周公有画癖,远近无不搜;丹青累千百,一一皆名流。”


从周亮工所著的《读画录》中可以看出,和周亮工接触过的画家就有146人,其中金陵书画家有40多名。《读画录》为明末清初77名画家立传,书后附有名无传者69人。《读画录》不仅涉及画史,更记载了画家的生平、人品,甚至更多鲜为人知的第一手数据,是研究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的重要文献。


己酉年,即1669年,周亮工第三次遭罢官,他的好友吴子远到周家抚慰他。年底,他们邀请南京的画家们集合一堂,"词人高士,无不毕集,数十年来未有之胜事也。"己酉嘉会是金陵画坛的画家们最为集中的一次大范围的聚首,而周亮工则是毫无异议的核心人物。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龚贤 夏山过雨图 纸本墨笔 纵141.8厘米横57.5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印章收藏与著作


周亮工酷爱印章,他说:“生平嗜此,不啻南宫之爱石。”自称“印痴栎园”、“臣有印癖”。周亮工是篆刻高手,经常自已刻印,送给朋友。在金陵、扬州、苏州、杭州、福州、厦门等地,他遍请印人镌刻印章,收藏印章多达1600多方。在金陵,甚至江南,堪称首屈一指。据钱陆灿(明末清初藏书家、校勘家。)称:“先生故精深于六书之学,四方操是艺以登门者,往往待先生一裁别以成名。”


周亮工收藏的印章大都是明清篆刻大家的作品,如“徽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文征明的长子“吴门派”篆刻的创始人文彭等。周亮工以收藏文彭的石印为荣,在《印人传》里对文彭评价极高:“开朝花而以夕秀。”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文彭刻 画隐、梁袠刻 东山草堂珍玩 兩面章


1645年,周亮工任两淮盐运使,在扬州前后两年,认识了不少知名印人,有王渔洋、吴嘉纪、汪楫等,最有名的是“歙派”创始人程邃。程邃认识周亮工不久便移居金陵,与周亮工的交往更加密切。周亮工到福建做官后,经常把寿山石带回金陵,请程邃刻印。程邃还专门到福建看望周亮工,在邵武和周亮工一起刻印章过大年。


周亮工在福建为官8年,结交了不少篆刻方面的朋友,如江皓臣、林晋白、陶石公、杨叔夜、吴尊生等。周亮工还认识了一些篆刻“工匠”,如薛宏璧等。


周亮工对印章研究极深,提出了印章的审美标准。“印章之妙,原不一趣”。倡导在学古的基础上,追求印章的变化灵动,以及印人自已的情怀。周亮工收藏印章所产生的印学思想,对清中期以至近现代海内外的印章收藏和印学研究影响极大。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赖古堂印谱》


周亮工传世的著作中,有两部是关于篆刻艺术的,一部是《赖古堂印谱》,一部是《印人传》。


《赖古堂印谱》是周亮工本人所收藏的印章汇集,包括自用印和其父、其弟及儿辈等用印,共收钤印1550方,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印谱,由其子汇编成集。这本印谱与汪启淑编的《飞鸿堂印谱》,张灏编的《学山堂印谱》合称“三堂印谱”,影响甚巨。


《印人传》记录了明末清初的“印人”和文人印章,填补了此前“印人无传”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史料价值。《印人传》中有明末清初时篆刻家传记68篇,还有“印人姓氏”61则,其中既有当时著名的文人篆刻家,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印人。《印人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印人(篆刻家)的著作,第一次把印人和诗人、画家放在同样高的位置,使中国印章史由此而转变为文人篆刻的历史,在中国篆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傅抱石因此称周亮工为“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大收藏家471期:周亮工,中国印学史上最有关系而又最有贡献之人

周亮工《印人传》


除此之外,周亮工还收藏有砚石500多方,古墨10000多锭,铜器300多件。


宋开罗《清初学者、收藏鉴赏家周亮工》

王罡《金陵收藏大家周亮工其人其事》


郭奕《周亮工《读画录》及其画事研究》

其它


欢迎大家提供更多大收藏家的资料,谢谢!


大藏嘉微拍,点击上图立即参拍


大藏嘉


您的艺术财富管理专家


服务10000名会员

收获10%以上

年化收益

发现·收藏·传播·塑造人类新文化

这是您的追求,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