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中期诗人。袁枚自幼聪颖。年十二,补县学生。乾隆元年(1736)荐试博学鸿词,未能中试。四年,考取进士,选庶吉士,因不习满文而改知江南,又先后调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后引疾去官,在江宁小仓山建造园林,名为随园,优游其中,以诗文自娱,又畅游山水名胜,广交名士,终不复仕。生性诙谐放浪,不拘礼法。诗与赵翼、蒋士铨齐名,称“江右三大家”。

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袁枚

袁枚是清中期诗坛颇有成就的文人之一,这首先是他在诗论方面有重要的建树。他论诗极力标举“性灵”:“自‘三百篇’至今日,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卷五)实际上将“性灵”当作衡量诗歌高下的重要标准。在这方面,他直接继承了晚明公安派“性灵说”的论调,并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新的阐发。在袁枚看来,所谓“性灵”,首先表示作者源自于内心的自然真实的性情,“若夫诗者,心之声也,性情所流露者也”(《答何水部》),“余以为诗写性情,惟吾所适”(《随园诗话》卷三)。

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由此他认为诗只有出自作者的真性实情,才能“使人感发而兴起”(同上《补遗》卷一),产生感动人的效果,相反,“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随园诗话》卷六)。而在所讲“性情”或“情”中,他尤其强调男女之情:“情所最先,莫如男女。”(《答蕺园论诗书》)他因此对于那些表现男女情爱的艳情之作也表示欣赏,认为“艳诗宫体,自是诗家一格”(《再与沈大宗伯书》)肯定了它们的地位。

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从“性灵”的内涵看,它除了要求有真性情之外,还注重“灵机”。在《钱玙沙先生诗序》中,袁枚批评“今人浮慕诗名而强为之”的做法,认为是“既离性情,又乏灵机”,事实上将“灵机”当作“性灵”重要的构成部分,所谓“灵机”,主要指作者灵性。出于这样看法,他要求诗歌在表现作者个人真实情感基础上追求鲜活灵动的真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随园诗话》卷一),又说“人可以木,诗不可以木也”(同上《补遗》卷五),“木显然与“灵”相对。与此相联系的是,袁枚常以“风趣”、“天趣”、“生趣”、“妙趣”来作为创作的要求其实也在于强调发挥“灵机”,使作品趣味横生。他还结合天分、才能因素来阐析创作实践,提出“诗文自须学力,然用笔构思,全凭天分”(《随园诗话》卷十),“才者,情之发;才盛则情深”(《李红亭诗序》),“诗人无才,不能役典籍,运心灵”(《蒋心馀藏园诗序》),突出了诗人天赋条件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站在提倡“性灵”的立场,袁枚对沈德潜、翁方纲等人的论诗,主张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针对沈德潜的“格调说”,他指出“诗在骨不在格也”,“须知有性情,便有格律,格律不在性情外”,并借杨万里、周亮工之口表示“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随园诗话》卷一),“多一分格调,必损一分性情”(《赵云松瓯北集序》),反对因强调“格律”而束缚“性情”的态度。他还对沈德潜“诗贵温柔,不可说尽,又必关系人伦日用”的传统诗教说加以斥责,将它说成是“有褒衣大气象”(《答沈大宗伯论诗书》),并因此举出孔子论诗“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说法,认为这一主张已超出了“关系人伦日用”的界限,又提出“孔子论诗,可信者,兴观群怨也;不可信者,温柔敦厚也”(《再答李少鹤》)。而对于翁方纲的“肌理说”以及相关的诗风,他更讥之为“全仗糟粕,琐碎零星”(《随园诗话》卷五),“填书塞典,满纸死气,自矜淹博”(同上《补遗》卷三)。

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袁枚以“性灵”为内核的诗歌理论,是继晚明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主张之后,对抒写真情、发舒个性的文学立场的重申在某种程度上表明晚明文学新精神在清中期的重新兴起。和公安派文学态度相似的是,袁枚诗论也包含许多突破传统文学观念的因素,它们在冲击当时保守、陈腐的创作主张和实践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代表着文学的进步倾向。袁枚的诗大体反映了他所提倡的“性灵说”精神,不少篇章注重抒写性情,内容以表现个人生活遭遇中各种真切的感受与趣尚为主,风格上追求自然真率、清俊灵巧。

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如《陇上行》为追悼诗人祖母所作,诗中写到“忆昔童孙小,曾蒙大母怜”的情景,又抒发了作者“反哺心虽急,含饴梦已捐。恩难酬白骨,泪可到黄泉”的慨叹,表达出对祖母深切的崇爱与怀念之情。《哭聪娘》则以凄婉的笔调写出对爱妾聪娘亡逝的哀痛:“韦郎两鬓衰如许,就使相逢已隔生。”又像《自嘲》:“有官不仕偏寻乐,无子为名又买春。”《寄聪娘》:“一枝花对足风流,何事人间万户侯。”也都重在表露自己坦率真实的心志。这些作品体现出直抒情怀的共同特点。

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在袁枚的诗歌创作中,还有两类题材较为多见,一类为赏景咏物的游览之作如五古《行十里至黄厓再登文殊塔观瀑》《登华山》七古《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独秀峰》,七绝《春日杂诗》《山居绝句》等,都是其中的佳作,往往注意即景寓情,词意清灵秀巧,如《独秀峰》:“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桂林山水奇八九,独秀峰尤冠其首。三百六级登其巅,一城烟水来眼前。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何伤焉。”

袁枚不拘礼法。诗论主张“性灵”,是清中期诗坛有成就的文人之一

在描绘独秀峰奇景的同时,坦露了倔傲超俗的志趣。《春日杂诗》:清明连日雨潇潇,看送春痕上鹊巢。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于春日景致的刻画中寄托闲适的襟怀。另一类为怀古咏史之作,较有代表性的有七律《秦中杂感》、《澶渊》,七绝《马嵬》、《谒岳王墓作十五绝句》等,其发思古幽情,时寓历史感慨识见于其中,也可略识作者胸臆之一二。当然,由于过分追求率直灵巧的创作风格,袁枚的有些诗作也流于“鄙俚浅滑”,“尖酸佻巧”(朱庭珍《筱园诗话》),这是他创作的不足。著有《小仓山房集》八十卷,《随园诗话》十六卷、《补遗》十卷,《子不语》二十四卷等。

作者介绍:我是“黑桃勾”,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