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何過中秋?這份攻略請收好!

繪圖:王燦

中秋將至,然而有些人可能因為各(mei)種(mai)原(dao)因(piao),不得不在他鄉異地一個人過中秋。當然,一個人過中秋也不要怕,古人用詩詞告訴我們,在這個以“團圓”為主題的日子裡,即便不能與家人在一起,也能過一個有意義、有意思的中秋節。

過法一:給別人發信息

先說一下蘇軾,他寫過一首《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被人譽為“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一首詞都快把中秋節的冠名權壟斷了。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水調歌頭

蘇軾

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可以說是非常有名了。從詞裡略顯孤寂的景象看,蘇軾此時應當是一個人。蘇軾這首詞,延伸出了豐富的解讀空間,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意味。比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大家都覺得簡直堪稱真理;宋神宗還“自作多情”的覺得是寫給自己,讀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嘆一聲:蘇軾終是愛君……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這首詞就是蘇軾給弟弟蘇轍發的一條消息。兄弟倆已數年未見。在今天,南五環的北五環的距離,都可以把人們相見頻率拉低到一年一會,何況舟車不便的古代呢?

蘇軾的厲害就在於,哪怕是一條發在家庭群裡的信息,也可以寫出飄逸、浩渺的境界,產生共性的情感共鳴。蘇軾的思念,穿越千年,依然可以讓人感動。

這也啟發我們,如果中秋一個人,不妨給不在一處的人發發信息。蘇軾的思念,傳達過去可能要耗費不短的時間,在今天,我們的思念抵達遠方就在指間。也不必盡是群發短信,不妨寫得情真意切一點。蘇軾和蘇轍的往來信息,都是直白袒露的,很少客套話。我們也不妨這樣,萬一哪一篇也真的不朽了呢?

過法二:想象不是一個人

哪怕中秋一個人,其實也是可以幻想自己不是一個人。有人說,這樣會不會顯得很傻?其實這主要也是看想象力,如果想象力比較奔放,非但不傻,甚至也可以不朽,比如李白。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首詞,倒未必寫於中秋,但中秋來讀並無不妥。這首詞裡,李白就是孤零零一個人,然而他聚會基本靠想。他邀請月亮和自己的影子“成三人”,湊出了一個三缺一的局,想象力再飛馳一點,就可以開一桌麻將了。

而且月亮、影子、自己還是各有分工的,月亮在空中移動,影子在地面上凌亂,自己則大口喝酒,燈光、伴舞、飲酒,各有側重,相互配合,湊成了史上最寂寞的熱鬧酒局。最後,影子、月亮和自己還成了好朋友,“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日後還要結伴出遊。他們三個,有詩、有酒、有遠方。

賀知章說李白是“謫仙人”,從這首詩看,李白配得上這個稱號的。李白的詩,猶如天馬行空,想象力令人感到不可理喻。明明是一個人,卻硬是湊出了一桌,一般人,如何能如此大膽的設想呢?似乎只有仙人下凡,才有這樣的眼界與氣魄。

這也啟發我們,如果一個人過中秋怎麼辦?李白告訴我們,靠想,同樣可以很熱鬧的。

當然,人未必都有李白這麼強大的腦洞,可以騙得了自己。那就不妨在中秋之夜讀讀李白的詩吧,在詩卷中沉浸一下思緒。這麼一來,李白有影有月陪著,而你,也有李白陪著。

過法三:思考宇宙

還有一種過法,是辛棄疾教的。就是通過不斷的思考,讓大腦忙碌起來,感覺不到寂寞。他有首詞是這樣的:

木蘭花慢

辛棄疾

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

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怕萬里長鯨,縱橫觸破,玉殿瓊樓。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齊無恙,云何漸漸如鉤?

這首詞寫於中秋,很有意思,通篇都是問號,詩人活像一個行走的“十萬個為什麼”,拋出了一個個難題。

一个人如何过中秋?这份攻略请收好!

這首詞模仿的是屈原的《天問》,就是仰望星空、思考宇宙。

這首次翻譯一下就是:月亮到底去哪呢?是不是那邊還有個人間,人們剛剛看到月亮從東邊升起?是宇宙上的長風,把月亮吹著走?是不是有跟繩子繫著月亮?是誰留著嫦娥不讓她下嫁人間?

據說月亮是從海底運轉到天上,這更難理解了。海里的鯨魚,是不是會撞壞月宮裡的樓宇?月中有蟾蜍,當然可以在海底活下來,那月亮裡的玉兔,又不會游泳,該怎麼辦?如果說在海底這一切都沒事,那為什麼滿月又會變成彎鉤?

寫這首詞的時候,辛棄疾大概四五十歲。即便這個歲數,他依然很調皮,像個小朋友一樣,指著月亮提出了一個個問題。說實話,一個個問題放在那個時代還真不好回答。估計辛棄疾打破腦袋也沒想出來答案來。

王國維曾有一句話:“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古往今來讀書人很多,詩寫得好的卻不多。詩人,大底需要保有一顆未染凡俗的心,捕捉一點一滴習以為常的思緒。如果對這些問題宇宙缺乏人類原初的敏感,對未知世界嗤之以鼻:想這有什麼用,還不如想想明天吃啥。那麼,大概是成不了詩人的,藝術世界也會無趣很多。

這對我們也是啟發,如果一個人過怎麼辦?不要緊,抬頭總是能看見宇宙的,不妨就思考思考宇宙吧。在浩渺的宇宙,地球都是唯一的,人類也是孤寂的,自己的那點冷靜,也不過是其中的千百萬之一。但是精神,是確證自己存在的方式,

人類的思考,才可以營造精神世界的熱鬧,忘記形體上的孤單。

當然,以上只是萬不得已時的備選項。在中秋佳節,最合適的打開方式還是閤家團圓,親愛的人就在身邊。

但是傳統詩詞告訴我們,在中秋,人們的選擇不只是拍兩張飯桌照,在朋友圈秀一把美食,人們的精神選擇還有很多,可以懷人、可以幻想、可以思考。詩詞把我們把精神世界增添了若干個維度,打開廣闊的天地,哪怕一個人,文化的浸潤在足以把孤寂化作無邊的哲思、深沉的思念。

有的時候談傳統文化的魅力,容易摸不著邊際。其實很簡單,她的魅力就在於,哪怕平淡、扁平的日子,也可以被她描摹出斑斕、立體的姿態,在哪怕孤寂的中秋,也可以為我們奏響精神世界的喧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