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啥职业每“受挫”一次,身价反而都“大涨”一回?

(连载24)在卢锦文的职业生涯中,他几起几落,遇到多次变局。令人称奇的是,每一次变故对于他个人而言,不但没有带来什么不利的影响,反而得到“实惠”的机会更多。虽然他的职业理想,事业目标被打断。但他个人的身价却不断在攀升,他在职场的受欢迎程度反而增强、被“猎头”的次数也不断增多。这跟其它遭受挫折后身价跟着暴跌的职业经理人可完全不一样。这是中国企业界发生在卢锦文身上比较独特的一幕。

1994年,在华宝第一次转制中,华宝被香港蚬壳集团收购。由于港方经营不善,企业很快陷入困境。为了扭转形势,港方开出年薪120万港元的高薪多次恳请卢锦文重返华宝出任厂长,但卢锦文说了一句“志不同不相谋”,力辞不就。120万港元呀!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全中国国企领导人中最高的年薪了。可卢锦文却主动放弃了成为“国企领导身价超百万第一人”的机会。而在第二次转制中,当时科龙集团兼并华宝后,华宝高层一律降格使用,唯一例外的就是卢锦文,科龙对他器重有加。

他为啥职业每“受挫”一次,身价反而都“大涨”一回?


1998年3月的一天,科龙集团董事长潘宁再一次约见卢锦文。潘宁一再挽留和承诺:“我会重用你的,你可以继续管营销,摊子会更大……”。

潘宁当时给卢锦文开出的价码也相当令人眼热,科龙集团高管人员的年薪曾长期是中国上市公司中最高的,这早已是人所共知的了。

卢锦文连声道谢后对潘宁说:“我是性情中人,是江湖中人,我要讲点义气和侠气,我不会在和我同甘共苦一道创业的弟兄们都失势、失意的时候独享荣华……当初我们一路艰辛走来,事到如今,我们要有难同受……”这就是卢锦文的情义观。

潘宁又说:”我很理解你,但你再多考虑一下……”

”潘董,我非常感激您的好意和信赖,但我心意已决!.....”卢锦文再次坚定地表明了离开的决心。潘宁沉默了一阵,又问卢锦文:“你会不会到竟争厂家,日后与科龙、与华宝为敌”?

他为啥职业每“受挫”一次,身价反而都“大涨”一回?


卢锦文没想到潘宁会这样问。他郑重地说道:“我不会!如果我继续留在空调界,真有一天面对科龙和华宝,我一定会退避三舍”。这就是卢锦文“决不与华宝为敌”的承诺。后来他也做到了,他谢绝了当时其它国产空调厂家伸来的橄榄枝。后来他以年薪300万的高薪加入飞歌,他的竞争目标也是描准松下、日立、LG、三凌等洋品牌。

在卢锦文内心,他无法接受自己苦心经营10余年的华宝被人卖来卖去的现实。“命运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身不由已的苦衷是任何一个创始企业家都难以忍受的事”,卢锦文感叹地说道!对于他来说,体制的原因也许让他觉得换个环境会更好些。

他为啥职业每“受挫”一次,身价反而都“大涨”一回?


在这之后,广东某摩托车公司、香港某上市公司、广东另一家家电集团等都开出了数百万的高价邀请卢锦文加盟。这些企业之所以如此大口开价,是因为他们知道卢锦文值这个价。5年前,卢锦文的身价就已经达到120万港币了,又经过了5年的市场表现,事实证明了一切。特别是卢锦文精彩地上演了“逆风飞扬、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的绝地反击战”大获成功,人们领略了他的经营能力和智慧。天下没有一个老板是傻子!他们敢开高价自然有他们的判断和道理,只是去不去得卢锦文说了算。最终卢锦文决定换环境、换体制但不换行业,于是他选择了飞歌,仍继续他的空调之旅。

他为啥职业每“受挫”一次,身价反而都“大涨”一回?


卢锦文说:面临职业生涯的变化,自己许多方面也要因变而变,但有些东西是不会因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这就是做人的宗旨和原则。比如诚信守义,甘苦共尝等等,只有这样,才能面对自己、面对同仁.做事不成功,还有许多机会去扭转,而做人不成功,失“道”者寡助,那一切都完了。我的选择,决不是为了博取“见利不忘义”的好名声,而是为了维护自己做人的底线。至于仍选择空调业,道理很简单,做生不如做熟,这是职业调整的金科玉律。

请关注下篇:《无休无止的“家电大战”,打出中国家电业的“王者地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