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救治人员心理自我干预及调节方式

自春节前后以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已然成为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在这国家危难时刻,全国广大医务人员发扬不畏艰险、不辞辛劳的精神,冲向抗疫的第一线,保质保量的完成着国家及人民给予任务,为人民、为国家承担着无数风险。在感谢他们的同时,我们不应忘记他们在如此高风险、高强度、高难度等工作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此,高新医院临床心理科在此为广大一线救治人员的心理自我调适、自我干预做出以下建议:

一.一线防疫人员的常见心理状态及生理反应:

1. 焦虑、烦躁

医护群体本身也会对疫情产生恐惧,担心自己和同事被感染,同时也因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家人,担心家人状况,对无法陪伴家人感到自责,内疚,以及工作强度大,休息不足等原因。

躯体上可能会出现心急、心慌、胸闷、气短、胃胀、消化不良、头晕、尿频等躯体症状,以及紧张、过度担忧、易怒、缺乏耐心、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

2. 职业倦怠、情绪低沉

一线抗疫人员通常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经常面对的是感染患者,过多被负性信息包围,特别是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有时会觉得自己无法帮助他们,感到自责。工作中缺乏人际交往和其他心理支持,价值感,成就感较低,随着时间的延长,身心精力消耗大,对自己可能产生怀疑,自责,悲伤,情绪低落,甚至出现无价值、绝望感。

3. 睡眠障碍

疫情本身会引起精神高度紧张等应激反应,加之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等原因所产生的的焦虑、抑郁症状,以及上夜班睡眠不规律等原因,均可能出现睡眠节律紊乱,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睡眠中多噩梦,易醒,睡眠时间过长等。

二. 常用的应对调节方式:

出现上述反应,建议一线救治人员可采取以下方式自我调节:

1. 作为专业医务工作者,首先需要做到对肺炎疫情正确的认知,不看不信网上的谣言,充分熟练掌握感控知识。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准确及时地传递关于疾病的正确常识。做到在疾病面前不恐慌、不动摇。

2. 对于救治人员开展工作前,进行预防性的培训及心理晤谈,帮助其对工作上遇到的问题做好心理防御。

3. 在参加工作后,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建立有效的工作团队及轮班机制;适当放松和休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4. 时刻肯定自己,专注自己帮助到的每一个人,肯定自己所做的加之,同时也对周围同时及时进行鼓励和肯定。

5. 学会正确表达,每天定时与家人、亲人进行通话和信息的交流,掌握家人朋友的情况,减少被隔离的感觉,也可以通过文字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6. 休息时避免接触有关于工作、疫情相关的信息,合理搭配饮食,适当活动,愉悦身心。

7. 放松训练:①用一个舒适的姿势平躺在床上,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注意先缓慢的呼气,感觉肺部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深呼吸,然后用鼻子缓慢地进行吸气,直到无法再吸入为止,停留1~2秒。再用嘴巴缓慢地把气体呼出,在呼气时心中暗示所有的烦恼压力随着污浊的废气都被呼出了,身体在慢慢地变轻松。同时在吸气时放在腹部的手感觉腹部的逐渐隆起,呼气时感觉腹部的逐渐放松,尽可能保证呼吸的平缓和稳定。以上动作重复3~5次就可以体会到放松的效果。可以每天早晨醒来后起床前、晚上入睡前进行练习,每次练习时长10分钟左右,还可以配合舒缓的音乐进行;②利用自己的五官,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回当下,告诉自己,我看到了,我听到了,我感觉到口中的味道,我能感受到衣服的温度。如此反复循环。

三.以上的措施和建议若仍无法让您的内心平静,不要觉得自责和羞愧,这时最好的选择是及时寻找身边专业的心理科医生的帮助,由专业的人员针对你的情况进行调节和干预,请相信心理科专业医生,一定可以协助你走过这段困难,一起迎接胜利。


一线救治人员心理自我干预及调节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