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聖”關羽一身忠義,終還是敗給性格缺陷,歷史對其評價不一

說起關羽,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只要一提到關羽二字,人們的腦子裡就會蹦出來有忠有義、有勇有謀、知曉春秋大義,傲上而不凌下等詞。在北宋末年,關羽甚至被描述為了神的形象,開始成為了廟裡坐著的那個人。我們現在熟悉的關羽實際上是經過了一系列的民間傳說、小說戲劇和詩歌所加工後的人物形象。在歷朝歷代的國君與教義的勾勒下,關羽的形象最終神話,這也可以看出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價值傾向。

“武聖”關羽一身忠義,終還是敗給性格缺陷,歷史對其評價不一

宋元時期文學繁榮,不少文學作品詳細地描述了關二爺的形象,重點突出關羽有情有義,忠貞報國的人物特點

關於關羽的紀錄那麼多,應該怎麼去辨別呢?我們知道在一系列的描述中,要找最真實的就要去看正史記錄。而《三國志》是經過魏晉吳官方認定的,所以,最好的參考資料應該是《三國志》。

據《三國志》的記載:劉備從當陽戰役前派關羽獨領一軍,又讓關羽絕北道,最後留關羽鎮守荊州,可見關羽獨當一面的能力。呂蒙曾經也說關羽恩信大行。可以看出,關羽確實有忠有義。在白馬之戰中,關羽於萬軍叢中取敵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般,可見關二爺的英勇善戰。

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關羽也不例外。從《三國志》的其他敘述中,我們可以認識到關羽其實並沒有那麼神奇,他過於自信且固執,完全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目光也略顯短淺。廖立曾說:“羽怙恃勇名,作軍無法,直以意突耳,故前後數喪師眾也。”關羽的性格也略顯缺陷,驕傲自滿、狂妄自大。

筆者認為,若不是諸葛亮為馬超開脫,關羽也不會善罷甘休,非要贏得扳手腕這局不可。最終,也是自己過於傲慢的性格,惹怒了不少人,結果在奔往琢郡的路上死去。

關羽的一生大都是在征戰的途中度過,從二爺戰場上的表現來看,也完全配得上三國一流級戰將,論單場成績,沒有人能比得過他。但先前對關羽的史料記載相當匱乏,後期的人們無法深刻感知關二爺的形象。

“武聖”關羽一身忠義,終還是敗給性格缺陷,歷史對其評價不一

到了宋元時期,掀起了對關羽人物形象創作的風潮。當時的宋朝崇文之風盛行,對外戰爭基本以失敗告終,軍事壓力強大,人們則開始對代表武勇的神靈祈禱。統治者則努力加強國家內部思想的統一。此時此刻,忠貞報國的精神就顯得尤為重要。後來,民間流傳他的很多故事,經過各種演義,將關羽的形象昇華為武和義的完美結合體。《實錄》中也有對關二爺特別的評價:

“看雲長鬚是看他與先主、孔明以興復漢室為己任,一片忠忱對越天地,即是夏少康以一旅祀夏,配天之本心也。”——胡琦

到了元末明初,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則將關羽的形象描述的更加誇張,可謂德才兼備、無所不能。比如桃園三結義中,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的名句被後人稱頌。又比如關羽“溫酒斬華雄”中各位諸侯聽到關外鼓聲、喊聲不斷,就像是天摧地塌,嶽撼山崩,大家都吃了一驚。剛打算仔細打探,馬兒上的鈴鐺響的叮叮噹噹,提下華雄的頭,扔在地上,一系列動作結束,各位的諸侯的酒還未涼。通過各種氣氛的渲染和人物形象的刻畫,將關羽描述的栩栩如生。

“武聖”關羽一身忠義,終還是敗給性格缺陷,歷史對其評價不一

除了人物傳記對關羽形象的神化,詩歌也是古人最喜歡用來記述的一種方式,比如刮骨療毒這段鎮定自若的關羽,當華佗認為關羽骨上肉開應當刮毒,鮮血淋漓,流滿了一盆。但關羽十分的淡定,還在與人對答,談笑聲不斷,這樣一個特別的片段被後人所記錄。

又比如岑參的“漢將小衛霍,蜀將凌關張”。從這句詩就可以看出當時關羽已經代表著稱讚別人的對象。我們現在眼中的關羽的形象,則是由這些各種文學作品堆砌出來的。

明清時期,民間各類傳說流傳,此時期的各種小說戲劇也都在精心塑造關二爺“有忠有義”的形象,隨著關羽形象的誇大,關羽得以神化

明初,朱元璋為關羽立廟。

“是月,建漢壽亭侯關羽廟於雞鳴山之陽,廟舊在玄津橋西,至是改作焉,與歷代帝王及功臣城隍諸廟並列,通稱十廟雲。”———《明太祖實錄》。

關羽後來成為廟裡坐著的人也多虧朱元璋修廟。

“武聖”關羽一身忠義,終還是敗給性格缺陷,歷史對其評價不一

隨著中國古代歷史的和文化的發展,明清時期,各種小說傳記滿天飛。明末歷史學家計六奇在自己的史書《明季北略》中也記載了一個關於對關羽推崇的故事“康熙三年孟夏四日,先君子曰:予壯年時有華道士雲:江右張真人北都建醮,伏壇久之,見天上諸神俱不在,惟關聖一人守天門而已。”

時神宗季年,天下猶晏如不信其說。至是始驗,但最為出名的是有《三國志》改編而成的《三國演義》,這本小說可謂是將關羽描述的惟妙惟肖,除了原本宋朝賦予關羽的忠義形象,它還摻雜了明朝社會中的俠義心腸。

除了這些文字形式的描述,明朝的戲曲也在側面影響關羽在人們心中的形象。比較有代表性的《義勇辭金》就不說了。我們來看看《長生記》對關二爺形象的神化,其中關於呂洞賓與周倉的一節,兩人捉妖途中遇上了九尾狐妖,實在是打不過,無奈之下關二爺求助。

經過各類文學的描述,民間崇拜關羽的熱情高漲,當官的人也定受影響。尤其宋朝還對“武德”進行宣傳,使人民國家一條心。

通過不同文學形式對關羽形象的塑造,體現出了不同時代人民的價值取向,百姓們對關羽的過分崇拜和信仰源於對當時封建社會現實生活的不滿意

宋元時期,統治者鼓勵人們忠貞愛國,對關羽的生平事蹟進行傳頌,使關羽留下來的精神刻入人心。到了明清以後,人們對關羽的崇拜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甚至將他當為神仙。

“武聖”關羽一身忠義,終還是敗給性格缺陷,歷史對其評價不一

那麼,關羽為何會被當作聖人呢?首先,關羽是名將中的名將,一般人根本就不是他的對手。其次,是關羽忠義無雙、俠義心腸的性格特點,而且看上去粗礦的他對所有人都懷有善意,即便是敵人。

這符合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復禮,為仁”。第三點,就是我們所說的《三國演義》的銷量非常好,這使關羽成為了家喻戶曉的人物。第四點則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統治者的政治需要,推崇關羽為武聖,可以樹立忠貞愛國的民族文化,在鞏固政治,維護國家長遠發展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總之,關羽經過歷朝歷代相同方向的形象塑造,也可見古代時期的歷史潮流。


參考文獻:

《三國志》

《三國演義》

《明季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