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認為柳體的方筆是刻意寫出來,還是頓筆後轉筆鋒方向扭出來的呢?

廿一點水硬筆字


本人正在練柳體,所提正方實乃頓筆回鋒所致,不像歐體不收鋒故意下拉讓人感覺筆畫無力。



田書吳


柳公權的楷書被後世譽為“柳體”,他的主要特點就是瘦硬,反映在點畫線條上有一個特點就是轉折之處的骨節是很方整的,那麼這種方筆在前期一定是柳公權刻意而為的。

因為他想讓自家的書法有獨立的面貌,與前人要有不同之處,他一定要刻意去表現一些東西。顏體是多筋,柳楷是瘦硬,其中這個“瘦”是指的筆畫線條比較瘦,而“硬”主要體現在就是方筆的應用。

柳楷的方筆在入筆、行筆和收筆的時候都有所體現,例如橫畫入筆的時候凌空切入,形成一個很方的切面,收筆的時候頓筆形成一個比較方的骨節。而表現最明顯的地方就是橫折轉折之處的用筆,在轉折處形成一個很方硬的切面。這個地方的用筆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直轉頓筆側鋒下行

這種用筆是在寫橫的時候,寫到要轉折的地方不提筆直接向右下頓筆,頓筆後再向左下行筆,這個時候頓筆的時候其實是側鋒,所以會形成一個很方的切面,向左下行筆的過程中自然轉回到中鋒。

上圖中第一幅就是橫的末端的時候,直接頓筆,那麼在橫的末端向右下頓筆的時候,會很自然的在橫的末端凸起一個三角的小骨節。頓筆之後不用刻意去調整成什麼中鋒用筆,筆桿略微向行筆的反方向倒,感覺是在推動筆鋒向下走,在這個過程中筆鋒自然會回到點畫中間,形成所謂的中鋒狀態。

第二種,提筆之後再頓筆下行

這種轉折處的用筆就會在橫畫末端形成一個非常明顯的凸起的骨節。

例如上圖中紅筆勾出的地方的用筆都是要稍微提筆之後再頓筆下行的。而藍筆勾出的地方應該是橫畫行筆到位後不提筆直接頓筆下行的。二者區別就是看骨節突出的大小,大的是要提筆的,小的是直轉的。

例如上圖中陳忠建老師的柳公權《玄秘塔碑》視頻教學,寫“故”字左邊的“口”的轉折時,就是稍微提了一下筆,然後再頓筆下行。如果想要觀看完整版的《玄秘塔》視頻教學的書友,可以去我的頭條,點擊我的主頁,點擊圈子加入我們的《嘉禾書社書法交流圈》就能獲得完整視頻教學下載鏈接。

這種用筆的方法一開始肯定是刻意為之的,但是慢慢養成書寫習慣之後,就是自然而然就寫出來了。這種刻意為之並不是像很多人寫毛筆字那樣刻意畫出來的,那是不一樣的。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傳統書法文化分享,感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碑刻就是當時的美術字了。最大化的還原書寫。已經了不得了。畢竟那會沒有複印機,也沒有激光雕刻。雕刻師傅用鐵器叮咣的一通鑿,呈現書法之美同時又盡顯刻石工藝,實在難能可貴。

很多人執著歐陽詢的豎勾。幹嘛呢?書法不是做出來的,是寫出來的。








大癮齋


我是一人。楷書都是刻意寫出來,尤其是優秀的楷書。

楷書四大家的楷書,字的筆畫和結構都是他們刻意寫出來的。我們看到的歐顏柳趙四體,都是經過他們各自的思考取捨之後故意寫成這樣的。柳公權的方筆怎麼寫,至今沒有明確統一的答案。

現在沒有一個人寫柳體非常權威,柳公權也沒有楷書墨跡本留存,所有都只是猜測推測。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獲贈太子太師。

一直覺得遺憾的事情,在唐代能夠活88歲,但是柳公權的字留存並不多。因為沒有墨跡本楷書,所以柳公權的楷書的筆畫爭議一直在。

現在看到的柳公權的楷書都是碑刻的拓片,碑刻不如墨跡本可以看到信息多。啟功先生說的:臨寫碑刻,要透過刀痕見筆痕。

因為啟功先生的啟功體,啟功體字的”結構“非常優秀,簡省了基礎筆畫的塑形。看看啟功先生臨寫柳公權的字就知道了。

啟功先生他的啟功體,吸收了柳體的結構,但是捨去了柳公權的”筆畫塑形“。

啟功先生寫出來的”啟功體“是不是啟功故意寫的,他臨柳公權為什麼基礎筆畫完全不一樣。所有留名的書法家的字,都是故意的。他們都做過取捨,如啟功的“啟功體”側重結構。

那麼我們再看看楷書四大家:歐顏柳趙的字。

四大楷書最終成型的字,都是他們自己經過取捨之後,確定”自己楷書的風貌“刻意寫出來的。

一人有感

很多人覺得”大巧不工“或是”妙手偶得“,書法不應該這麼”刻意“。

王羲之不”刻意“寫出了《蘭亭集序》,但是他為了換鵝,花了半天時間”刻意“寫了《換鵝帖》,也就是王羲之最著名的小楷《黃庭經》。

古代著名書法家的字都是刻意的選擇,他們根據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取捨之後的結果。當他們取捨和選擇出自己覺得最好的”字“之後,他們會刻意的慢慢把自己以前的”壞毛病“改掉,直到隨手寫出來都是他自己的”字體“。

我個人非常喜歡柳體,認為柳體是書法史上筆畫塑形最強的楷書。我非常非常喜歡柳體,但是我的字不會寫成柳公權一樣。

如果你想要有自己的字,你需要經過自己的取捨,尤其楷書需要大量的取捨。

以我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19年12月8日滬。


一人筆記


柳公權的書法初學王羲之,而後又學歐陽詢、顏真卿。

他的書法方圓兼備,筆力遒勁,“書貴瘦硬方通神”,就是形容他這樣的字,與顏真卿的字被稱為“顏筋柳骨”。


他的方筆,是頓筆轉折以後寫出來的,在他風格形成的初期,為了凸現個人風格,應該是有刻意的成分,但逐漸就自然流暢了,畢竟唐代的毛筆字最大的作用是實用,是以書寫為前提的,而後逐漸形成書法藝術。

刻意的去寫,只能稱為畫字,而畫字是零基礎學書的人,才幹的事。


時間DE味道


沒有任何一筆畫是刻意寫出來的!如果哪個筆畫不能一筆寫出來,那一定是筆沒用對,每個書家都有自己的用筆習慣從而形成自己的風格!


狼崖望月


我有視頻可以告訴你。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書家是刻意的。字如果沒了真趣不可能被載入史冊的。


庸行者


顏筋柳骨,可不是刻意而為之,書法大家,都是自己的書寫習慣,久而久之,形成自己的風格。是筆法,是技巧。是提按得當,轉折恰到好處的處理。捻管調鋒,信手拈來。


賓臣仕


方筆是柳體的特徵之一,既是刻意寫出來的,又是轉筆扭出來的。前者說的是結果,後者說的是過程,兩者缺一不可。


陳雙平319


方筆者,切打頓折行筆轉而出之。所以絕對不是刻意寫出來的,而是隨意切打頓轉折寫出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